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秋季东海一氧化碳的分布、通量、微生物消耗和暗反应生成研究
1
作者
庞娇娇
褚礼轩
+3 位作者
侯雯彧
张婧
何真
杨桂朋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56-4666,共11页
基于2023年秋季在中国东海的现场调查,研究该海域一氧化碳(CO)的浓度分布特征,估算CO海-气通量,测定表层海水CO微生物消耗和暗反应生成速率.结果表明,东海大气CO的混合比为61.15~234.26ppbv,平均值为(98.47±49.64) ppbv.用顶空分...
基于2023年秋季在中国东海的现场调查,研究该海域一氧化碳(CO)的浓度分布特征,估算CO海-气通量,测定表层海水CO微生物消耗和暗反应生成速率.结果表明,东海大气CO的混合比为61.15~234.26ppbv,平均值为(98.47±49.64) ppbv.用顶空分析法测定的表层海水中CO的浓度为0.20~1.63nmol/L,平均值为(0.63±0.71) nmol/L.各水层CO浓度日变化显著,表现为午后浓度最高,凌晨前后浓度最低.垂直剖面显示,CO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CO的海-气通量为0.45~5.66μmol/(m^(2)·d),平均值为(2.11±2.89)μmol/(m^(2)·d),表明东海是大气CO的源.表层海水CO微生物消耗速率常数为0.16~0.33/h,平均值为(0.22±0.07)/h.CO浓度消耗过程表现出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CO暗反应生成速率为0.023~0.20nmol/(L·h),平均值为(0.12±0.14)nmol/(L·h),CO浓度随时间增长线性增加.本次调查对中国东海CO的源-汇过程进行了补充,有助于深入理解陆架海域CO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气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浓度分布
海-气通量
微生物消耗
暗反应
中国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夏季东海一氧化碳的浓度分布、海-气通量和微生物消耗研究
被引量:
8
2
作者
徐冠球
陆小兰
+1 位作者
杨桂朋
赵保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5-32,共8页
研究了夏季东海海水中和大气中一氧化碳(CO)的浓度分布、海-气通量和表层海水中CO的微生物消耗。夏季东海大气中C0的体积分数范围为63×10^-9~120×10^-9,平均值为87×10^-9(SD=18×10^-9,n=37),呈现出近岸高...
研究了夏季东海海水中和大气中一氧化碳(CO)的浓度分布、海-气通量和表层海水中CO的微生物消耗。夏季东海大气中C0的体积分数范围为63×10^-9~120×10^-9,平均值为87×10^-9(SD=18×10^-9,n=37),呈现出近岸高,远海低和北高南低的特点。夏季东海表层海水中CO的浓度范围为0.24~5.51nmol/L,平均值为1.48nmol/L(SD=1.46,n=37),CO的浓度受太阳辐射影响明显;CO在垂直分布上表现出浓度随深度增加迅速减小的特征,浓度最大值出现在表层。调查期间表层海水中CO相比大气处于过饱和状态,过饱和系数变化范围为3.65~113.55,平均值为23.63(SD=24.56,n=37),这表明调查海域是大气中C0的源。CO的海-气通量变化范围为0.25~78.50μmol/(m^2·d),平均值为9.97μmol/(m^2·d)(SD=14.92,n=37)。在CO的微生物消耗培养实验中,CO的浓度随时间增长呈指数降低,消耗过程表现出一级反应的特点,速率常数Kco范围为0.043~0.32/h,平均值为0.18/h(SD=0.088,n=9),Kco与盐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分布
通量
微生物消耗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一氧化碳的分布、通量与微生物消耗速率
被引量:
2
3
作者
陈佳玉
张洪海
+1 位作者
李江萍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8-87,共10页
2019年10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水中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的浓度分布、海-气通量与微生物消耗速率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气中CO的体积分数处于142.6~482.7 ppbv之间,平均值为(271.6±80.1)ppbv。研...
2019年10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水中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的浓度分布、海-气通量与微生物消耗速率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气中CO的体积分数处于142.6~482.7 ppbv之间,平均值为(271.6±80.1)ppbv。研究区域内表层海水中CO的浓度范围为0.11~3.27 nmol·L-1,平均值为(0.71±0.72)nmol·L-1。大气与海水中CO均呈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CO浓度高值出现在表层海水中,且浓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海水中CO的浓度在中午时段表现出最大值,在凌晨前后出现最小值,具有明显的周日差异,表明了海水中CO的光化学产生这一来源特性。现场微生物消耗培养实验发现CO浓度随时间增长呈指数降低趋势,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其微生物消耗速率常数(kbio)的范围为0.21~1.12 h^-1,平均值为(0.62±0.31)h^-1。此外,表层海水中CO浓度在绝大部分站位处于过饱和状态,过饱和系数在0.54~14.51之间,其海-气通量变化范围为-2.1~31.15 nmol·m^-2·h^-1,平均值为(4.84±7.54)nmol·m^-2·h^-1,显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是大气中CO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浓度分布
海-气通量
微生物消耗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秋季东海一氧化碳的分布、通量、微生物消耗和暗反应生成研究
1
作者
庞娇娇
褚礼轩
侯雯彧
张婧
何真
杨桂朋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青岛海洋科技中心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56-4666,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2330402)
泰山学者攀登专家项目(tspd20240805)资助。
文摘
基于2023年秋季在中国东海的现场调查,研究该海域一氧化碳(CO)的浓度分布特征,估算CO海-气通量,测定表层海水CO微生物消耗和暗反应生成速率.结果表明,东海大气CO的混合比为61.15~234.26ppbv,平均值为(98.47±49.64) ppbv.用顶空分析法测定的表层海水中CO的浓度为0.20~1.63nmol/L,平均值为(0.63±0.71) nmol/L.各水层CO浓度日变化显著,表现为午后浓度最高,凌晨前后浓度最低.垂直剖面显示,CO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CO的海-气通量为0.45~5.66μmol/(m^(2)·d),平均值为(2.11±2.89)μmol/(m^(2)·d),表明东海是大气CO的源.表层海水CO微生物消耗速率常数为0.16~0.33/h,平均值为(0.22±0.07)/h.CO浓度消耗过程表现出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CO暗反应生成速率为0.023~0.20nmol/(L·h),平均值为(0.12±0.14)nmol/(L·h),CO浓度随时间增长线性增加.本次调查对中国东海CO的源-汇过程进行了补充,有助于深入理解陆架海域CO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气候效应.
关键词
一氧化碳
浓度分布
海-气通量
微生物消耗
暗反应
中国东海
Keywords
carbon monoxide
distribution
sea-to-air flux
microbial consumption
dark production
East China Sea
分类号
P734 [天文地球—海洋化学]
X14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夏季东海一氧化碳的浓度分布、海-气通量和微生物消耗研究
被引量:
8
2
作者
徐冠球
陆小兰
杨桂朋
赵保振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5-32,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6043)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
文摘
研究了夏季东海海水中和大气中一氧化碳(CO)的浓度分布、海-气通量和表层海水中CO的微生物消耗。夏季东海大气中C0的体积分数范围为63×10^-9~120×10^-9,平均值为87×10^-9(SD=18×10^-9,n=37),呈现出近岸高,远海低和北高南低的特点。夏季东海表层海水中CO的浓度范围为0.24~5.51nmol/L,平均值为1.48nmol/L(SD=1.46,n=37),CO的浓度受太阳辐射影响明显;CO在垂直分布上表现出浓度随深度增加迅速减小的特征,浓度最大值出现在表层。调查期间表层海水中CO相比大气处于过饱和状态,过饱和系数变化范围为3.65~113.55,平均值为23.63(SD=24.56,n=37),这表明调查海域是大气中C0的源。CO的海-气通量变化范围为0.25~78.50μmol/(m^2·d),平均值为9.97μmol/(m^2·d)(SD=14.92,n=37)。在CO的微生物消耗培养实验中,CO的浓度随时间增长呈指数降低,消耗过程表现出一级反应的特点,速率常数Kco范围为0.043~0.32/h,平均值为0.18/h(SD=0.088,n=9),Kco与盐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一氧化碳
分布
通量
微生物消耗
东海
Keywords
carbon monoxide
distributiom sea-to-air flux
microbial consumptiom East China Sea
分类号
P734.4 [天文地球—海洋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一氧化碳的分布、通量与微生物消耗速率
被引量:
2
3
作者
陈佳玉
张洪海
李江萍
杨桂朋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出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8-87,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6YFA06013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30534,41976038)资助。
文摘
2019年10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水中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的浓度分布、海-气通量与微生物消耗速率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气中CO的体积分数处于142.6~482.7 ppbv之间,平均值为(271.6±80.1)ppbv。研究区域内表层海水中CO的浓度范围为0.11~3.27 nmol·L-1,平均值为(0.71±0.72)nmol·L-1。大气与海水中CO均呈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CO浓度高值出现在表层海水中,且浓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海水中CO的浓度在中午时段表现出最大值,在凌晨前后出现最小值,具有明显的周日差异,表明了海水中CO的光化学产生这一来源特性。现场微生物消耗培养实验发现CO浓度随时间增长呈指数降低趋势,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其微生物消耗速率常数(kbio)的范围为0.21~1.12 h^-1,平均值为(0.62±0.31)h^-1。此外,表层海水中CO浓度在绝大部分站位处于过饱和状态,过饱和系数在0.54~14.51之间,其海-气通量变化范围为-2.1~31.15 nmol·m^-2·h^-1,平均值为(4.84±7.54)nmol·m^-2·h^-1,显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是大气中CO的源。
关键词
一氧化碳
浓度分布
海-气通量
微生物消耗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Keywords
carbon monoxid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sea-to-air flux
microbial consumption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area
分类号
P734 [天文地球—海洋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秋季东海一氧化碳的分布、通量、微生物消耗和暗反应生成研究
庞娇娇
褚礼轩
侯雯彧
张婧
何真
杨桂朋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夏季东海一氧化碳的浓度分布、海-气通量和微生物消耗研究
徐冠球
陆小兰
杨桂朋
赵保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一氧化碳的分布、通量与微生物消耗速率
陈佳玉
张洪海
李江萍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