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药残留溶剂对废水生物降解系统微生物毒性的测定方法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马珂 秦哲 +1 位作者 赵中庆 梁淑轩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80-386,共7页
水质生物毒性测定是评价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内容,制药废水有机物含量高,有些成分可抑制污泥活性或具有生物毒性。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制药废水的生物毒性,筛选出适用于准确评价污染物对废水生物降解系统中微生物生物毒性的方法,对发光细菌法... 水质生物毒性测定是评价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内容,制药废水有机物含量高,有些成分可抑制污泥活性或具有生物毒性。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制药废水的生物毒性,筛选出适用于准确评价污染物对废水生物降解系统中微生物生物毒性的方法,对发光细菌法、脱氢酶活性法、硝化抑制法及呼吸速率法4种生物毒性测定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以甲苯、二甲基甲酰胺、三乙胺3种常见制药有机溶剂为研究对象、氯化汞为标准毒物。结果表明,各测定方法得出的结果不同,根据灵敏度和测定时间,4种方法排序为发光细菌法(2 h)、脱氢酶活性法(7 h)、硝化速率法(120 h)、呼吸速率法(48 h),与其他3种基于活性污泥毒性的测定方法相比,发光细菌法具有最高的灵敏度。3种恬性污泥法对有机溶剂的毒性响应具有相同顺序,从高到低为二甲基甲酰胺、三乙胺、甲苯,而发光细菌法与之不同,顺序为三乙胺、甲苯、二甲基甲酰胺。综合考虑测定方法的灵敏度、测试时间、操作简便性,推荐选取灵敏度最高的发光细菌试验和以活性污泥为受试对象的脱氢酶活性法联合使用,将二者综合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可以更准确地判定制药残留溶剂对废水生物降解系统的生物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微生物毒性 制药残留溶剂 发光细菌 脱氢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嘧磺隆和炔草酯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和氮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晶 陈秋初 +4 位作者 关丽萍 贾鹏龙 郭耀全 唐健波 张宏涛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3-210,共8页
为探究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效应,以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和氮转化作为检测指标,分别考察了甲嘧磺隆和炔草酯对红壤、棕壤和潮土中微生物呼吸强度的影响以及对潮土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将供试农药以田间推荐剂量、10倍推荐剂量和... 为探究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效应,以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和氮转化作为检测指标,分别考察了甲嘧磺隆和炔草酯对红壤、棕壤和潮土中微生物呼吸强度的影响以及对潮土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将供试农药以田间推荐剂量、10倍推荐剂量和100倍推荐剂量施入土壤15 d后,甲嘧磺隆对棕壤微生物表现为呼吸强度抑制作用,对潮土为促进作用,而红壤中除10倍推荐剂量处理组表现出抑制作用外其余两组均表现出促进作用;炔草酯会抑制红壤和棕壤中微生物的呼吸强度,但会促进潮土中微生物的呼吸强度。氮转化试验结果表明:以田间推荐剂量和5倍推荐剂量施入潮土后,甲嘧磺隆在7、14、28、42、56和70 d均能显著促进其硝酸盐含量;炔草酯除28 d时田间推荐剂量处理组的硝酸盐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其余0、7、14和42 d硝酸盐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两种除草剂对3种土壤类型微生物的呼吸强度为低毒,对潮土氮转化功能没有长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嘧磺隆 炔草酯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毒性 呼吸强度 氮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兽药磺胺二甲嘧啶在土壤中的生态行为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冉 刘铁铮 +2 位作者 耿志明 陈明 王恬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7-311,共5页
通过室内培养和土壤薄层层析等实验方法,研究了磺胺二甲嘧啶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及其在土壤中的降解、迁移特性。结果显示:在土壤磺胺二甲嘧啶浓度为1mg kg-1时,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但随时间延长,该抑制作用变缓;... 通过室内培养和土壤薄层层析等实验方法,研究了磺胺二甲嘧啶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及其在土壤中的降解、迁移特性。结果显示:在土壤磺胺二甲嘧啶浓度为1mg kg-1时,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但随时间延长,该抑制作用变缓;磺胺二甲嘧啶在土壤中降解缓慢,持留时间久,在灭菌土和未灭菌土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23.9 d和102.4 d,并容易在土壤中迁移和渗漏,迁移系数Rf大于0.7,迁移和渗漏速度受介质pH的影响,在非中性环境下,移动和渗漏能力增强。表明磺胺二甲嘧啶是一种在土壤中不易被降解、容易迁移和渗漏到水体、对土壤微生物和水体产生危害的新型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药抗生素 磺胺二甲嘧啶 微生物毒性 生态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氮染料废水的水生植物-电解联合净化效应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丁绍兰 杨冰 +1 位作者 朱超 樊文娟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1-65,共5页
结合电解处理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理论,建立了植物-电解联合净化系统,并用于对混合偶氮染料溶液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偶氮染料废水经植物-电解联合净化后水质更加稳定,脱色率和COD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98.7%和85%;出水微生物抑制率和生物... 结合电解处理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理论,建立了植物-电解联合净化系统,并用于对混合偶氮染料溶液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偶氮染料废水经植物-电解联合净化后水质更加稳定,脱色率和COD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98.7%和85%;出水微生物抑制率和生物抗过氧化能力显著降低,出水苯二胺和芳香胺类物质残留最大削减量分别为81.25%和99.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氮染料废水 植物-电解系统 微生物毒性 脱色率 氧化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