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宏基因组学研究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微生物暗物质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洋 邢德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1-200,共10页
活性污泥和微生物生物膜是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主要菌群存在形式,利用微生物的不同代谢途径可实现水中污染物的转化和降解.微生物群落结构直接影响污染物生物转化速度和末端产物的类型,而全面了解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可为污水生物处理... 活性污泥和微生物生物膜是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主要菌群存在形式,利用微生物的不同代谢途径可实现水中污染物的转化和降解.微生物群落结构直接影响污染物生物转化速度和末端产物的类型,而全面了解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可为污水生物处理的定向调控提供微生物学依据.由于绝大多数微生物未获得纯培养,因此,揭示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暗物质成为重要的挑战.核酸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环境微生物学和微生物生态研究.近年来,基于高通量核酸测序的宏组学技术为研究未培养微生物和未知基因资源提供了重要工具.宏基因组学和宏转录组学技术可以研究特定环境下未培养微生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揭示生态条件变化下微生物的环境适应和代谢调控机制.目前,基于宏组学研究微生物暗物质,已经获得了一些突破传统认识的物质循环新机理.本文回顾了核酸测序技术的发展,综述了近年宏基因组学和宏转录组学在污水生物脱氮、强化生物除磷及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微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对多组学在污水处理微生物学研究的前景和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生物处理 宏基因组学 宏转录组学 生物脱氮 强化生物除磷 微生物电化学 微生物暗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暗物质分离培养——以CPR和DPANN类群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姜凯 曹春玲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96-105,共10页
候选门级辐射类群(candidate phyla radiation, CPR)细菌和DPANN超门古菌是重要的微生物暗物质,约占地球细菌和古菌多样性的一半。目前对于CPR和DPANN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仅获得了少数的实验室培养菌株,代表着丰富的菌种资源和基因资源... 候选门级辐射类群(candidate phyla radiation, CPR)细菌和DPANN超门古菌是重要的微生物暗物质,约占地球细菌和古菌多样性的一半。目前对于CPR和DPANN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仅获得了少数的实验室培养菌株,代表着丰富的菌种资源和基因资源的潜力;同时其生态功能还未知,预示着未来新发现的巨大机遇。本文在总结现有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以及CPR和DPANN菌株共性特征的基础上,对已实现实验室培养的CPR和DPANN菌株进行归纳和分析,提出该类群菌株分离培养的几点建议,以期为今后对该类群菌株的分离培养提供参考。CPR细菌和DPANN古菌的可培养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该类群菌的认识,阐明其生活方式、进化及演变规律并揭示其独特的代谢途径及功能基因,发现新的天然活性产物,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暗物质 候选门级辐射类群 DPANN 细胞微小 共生生活 分离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暗物质”与膳食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楚阳阳 张怡琳 游春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474-482,共9页
肠道微生物“暗物质”是指在人体肠道中以低丰度或稀有丰度形式存在并影响人体健康,但其作用及其机制有待揭示的肠道微生物。目前对于膳食、肠道微生物群、宿主健康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人体肠道中高丰度微生物群,而往往忽视了... 肠道微生物“暗物质”是指在人体肠道中以低丰度或稀有丰度形式存在并影响人体健康,但其作用及其机制有待揭示的肠道微生物。目前对于膳食、肠道微生物群、宿主健康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人体肠道中高丰度微生物群,而往往忽视了肠道微生物“暗物质”的作用。因此,本文综述了膳食营养、肠道微生物“暗物质”、宿主健康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微生物组学技术的新进展;讨论了探索微生物“暗物质”与人体健康之间作用机制的重要性,为今后通过饮食干预影响肠道微生物,从而预防甚至改善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物质 低丰度微生物 宿主健康 膳食营养 微生物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富集对土壤样品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
4
作者 姜凯 曹春玲 红雨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6,共9页
地球上的微生物绝大多数仍处于未培养状态。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有助于新物种资源、新天然产物的发现和应用,也有助于对微生物开展生理生化、代谢潜能、演化和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活化富集对于自然生境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至关重要... 地球上的微生物绝大多数仍处于未培养状态。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有助于新物种资源、新天然产物的发现和应用,也有助于对微生物开展生理生化、代谢潜能、演化和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活化富集对于自然生境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16S rRNA基因V3~V4区扩增子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了土壤样品不同培养基(WB、PJ、WB/10和PJ-M)、不同活化时长(1~29 d)和不同活化条件(有氧和厌氧)对微生物活化富集的影响。发现活化培养基、培养条件和活化时间的不同会显著影响活化富集后样品的菌群组成。其中,采用营养成分浓度相对较低的培养基(WB/10)、延长活化时长(活化5~29 d)有利于提高活化富集后样品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以及CPR等微生物暗物质的活化及检出。对后续微生物,特别是微生物暗物质的分离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富集 活化时长 16S rRNA基因V3~V4区扩增子测序 宏基因组测序 微生物暗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单细胞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坤 闫畅 田新朋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1,共11页
自然界中大多数微生物处于未培养状态,被称为“微生物暗物质”。随着微生物单细胞分离方法的不断更新,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应对微生物纯培养的挑战获得了重要进展,这些新的分离及培养策略对推动微生物资源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宏... 自然界中大多数微生物处于未培养状态,被称为“微生物暗物质”。随着微生物单细胞分离方法的不断更新,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应对微生物纯培养的挑战获得了重要进展,这些新的分离及培养策略对推动微生物资源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宏基因组学和基因组学数据相关成果日益增多,但微生物单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对于系统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功能、遗传进化等仍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概述了目前使用的或正在研发的膜扩散培养法、微流控分选、荧光激活细胞分选、单细胞拉曼分选、光镊技术、显微操作技术等单细胞分离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及其在微生物单细胞分离和培养方面的优点与不足,同时展望了这些单细胞分离技术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暗物质 单细胞分离 未培养微生物 微生物选择性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