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黑水产电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丁擎 袁林江 +2 位作者 赵丙良 强琳 董社英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4-98,共5页
以黑水为基质,采用单室质子膜-碳纸热压"二合一"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CMFC),考察了COD分别为200、300、500、800、1 000 mg.L-1黑水,外接电阻分别在80、200、600、1 000Ω下,温度为20℃和35℃时,SCMFC的产电和基质降解情况。结... 以黑水为基质,采用单室质子膜-碳纸热压"二合一"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CMFC),考察了COD分别为200、300、500、800、1 000 mg.L-1黑水,外接电阻分别在80、200、600、1 000Ω下,温度为20℃和35℃时,SCMFC的产电和基质降解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进水COD的增大,SCMFC功率密度提高,产电周期延长,出水COD去除率增大,电子回收率降低;COD为1 000 mg.L-1时,SCMFC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可达109 mW.m-2;外接电阻降低后,电流密度提高,产电周期缩短,出水COD去除率降低,电子回收率升高,底物利用率提高;20℃下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65 mW.m-2,较35℃时(106 mW.m-2)降低38.7%,说明提高SCMFC系统的温度对产电有利;高氨氮含量对SCMFC产电影响不大。SCMFC技术适合黑水的资源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极微生物燃料电池 黑水 外电阻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常见的问题及处理原则
2
作者 刘小平 邹原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67-368,共2页
关键词 微生物室 实验 医院 医院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间甲酚废水及产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樊芳 刘新民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28-835,共8页
以某水处理厂厌氧消化池活性污泥为接种体,间甲酚模拟废水为阳极液,构建了厌氧流化床单室无膜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AFB-SMFC)。研究了开路和闭路操作条件下间甲酚的降解性能及其动力学,探讨了电化学作用与微生物降酚能力之间的关系,... 以某水处理厂厌氧消化池活性污泥为接种体,间甲酚模拟废水为阳极液,构建了厌氧流化床单室无膜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AFB-SMFC)。研究了开路和闭路操作条件下间甲酚的降解性能及其动力学,探讨了电化学作用与微生物降酚能力之间的关系,考察了外电阻、间甲酚浓度对AFB-SMFC降酚及产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FB-SMFC在闭路条件下的平均降酚速率为15.29 mg/(L·h),比开路条件(11.18 mg·L^(-1)·h^(-1))下提高了37%;闭路和开路条件下间甲酚降解反应均遵循零级动力学方程:-d St/dt=k;当外电阻为5 000Ω时,电池的产电性能最好,而外电阻为1 000Ω时间甲酚的去除率最高;当间甲酚初始浓度为570~630 mg/L时,AFBSMFC的产电性能和降酚效果俱佳,最大功率密度为324.4 m W/m^2,间甲酚去除率为9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流化床单微生物燃料电池 间甲酚废水 外电阻 动力学 功率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起猪真菌中毒的发生
4
作者 徐登权 虞永昌 时自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1981年第4期47-47,共1页
甘薯是我国旱谷地区的主要作物之一,薯藤又是牲畜的优良补充饲料,但由于青贮不当发霉腐败而易于引起牲畜的中毒,给养畜业造成一定损失。1977年秋江苏省淮阴地区党校猪场,为了满足冬春青绿多汁饲料的需要,青贮甘薯藤8,000余斤,但由于封... 甘薯是我国旱谷地区的主要作物之一,薯藤又是牲畜的优良补充饲料,但由于青贮不当发霉腐败而易于引起牲畜的中毒,给养畜业造成一定损失。1977年秋江苏省淮阴地区党校猪场,为了满足冬春青绿多汁饲料的需要,青贮甘薯藤8,000余斤,但由于封窖不严,漏水进气严重,致使霉菌大量繁殖,次年春开窖饲喂,五天后猪群普遍出现食欲减少,陆续发生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丹毒 淮阴 农校 分离培养 打火印 人畜共患病 小猪 补充饲料 增补饲料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 猪群 微生物室 猪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忆过去 珍惜现在 建设未来
5
作者 肖庆元 《湖南农业科学》 2002年第z1期1-6,共6页
我来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当时叫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 )工作至今已有39年了。 39年来 ,对个人讲已年过半生 ,对于我们党我们民族的历史长河来说 ,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 ,就是在这39年中 ,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划分 ,我们经... 我来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当时叫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 )工作至今已有39年了。 39年来 ,对个人讲已年过半生 ,对于我们党我们民族的历史长河来说 ,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 ,就是在这39年中 ,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划分 ,我们经历了由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闭关自守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历程。党的事业、国家的兴衰、农科院的发展以及个人的命运 ,无不深深地烙上这个具有时代鲜明特征的烙印。今夕对比忆往事 ,千言万语涌心头。在这百年院庆之际 ,将我亲身经历中感受最深的几件事忆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普车 农业科学研究所 劳动 红萍 水生绿肥 知识经济时代 斗批改 微生物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亚洲 稻田养鱼 淡水养殖 长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Cr(VI) bioremediation in contaminated soil using indigenous bacteria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倩 杨志辉 +4 位作者 柴立元 王兵 熊珊 廖映平 张淑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480-487,共8页
Bench-scale soil colum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Cr(VI) bioremediation process in soils by using indigenous bacteria with the addition of bacteria nutrient media. Effects of part... Bench-scale soil colum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Cr(VI) bioremediation process in soils by using indigenous bacteria with the addition of bacteria nutrient media. Effects of particle size, spray intensity, initial Cr(VI) concentration, circulation mode and soil depth on Cr(VI) remediation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 that soils after 6 d remediation with spray intensity controlled in the range of 29.6-59.2 mL/min could well fulfill the requirement of concrete aggregate and roadbed material usage, for the leaching toxicity concentration of the Cr(VI) in treated soils under the chosen condition is far less than 5 mg/L The leaching toxicity and fractions of both hexavalent chromium and trivalent chromium from remediated soils were determ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untreated so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water soluble Cr(VI) declines from 1520.54 mg/kg to 0.68 mg/kg, exchangeable Cr(VI) decreases from 34.83 mg/kg to 0.01 mg/kg and carbonates-bonded Cr(V1) falls from 13.55 mg/kg to 0.68 mg/kg. Meanwhile,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carbonate-bonded Cr(III), Fe and Mn oxides-bonded Cr(III) and organic matter-bonded Cr(III) are found. It reveals that indigenous bacteria can leach out water soluble Cr(VI), exchangeable Cr(VI) and carbonates-bonded Cr(VI) from contaminated soil followed by converting into carbonate-bonded Cr(III), Fe and Mn oxides-bonded Cr(IlI), organic matter-bonded Cr(III) and residual Cr(I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REMEDIATION Cr(VI) pollution control indigenous bacter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