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2篇文章
< 1 2 1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云·稻纵颗与化学农药施用下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差异
1
作者 陆玉荣 夏杨 +6 位作者 黄立鑫 张楠 林曼曼 李传明 韩光杰 刘琴 徐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1-1070,共10页
为了明确长期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和化学农药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分离培养技术和Biolog微平板法相结合对长期施用微生物农药苏云·稻纵颗(CnmeGV·Bt)和化学杀虫剂的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 为了明确长期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和化学农药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分离培养技术和Biolog微平板法相结合对长期施用微生物农药苏云·稻纵颗(CnmeGV·Bt)和化学杀虫剂的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代谢功能活性及碳源利用类型多样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化学杀虫剂相比较,施用CnmeGV·Bt后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分别为化学杀虫剂处理的1.86倍、1.75倍和1.34倍。进一步筛选发现真菌中木霉菌数量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差异显著。细菌中芽孢杆菌、溶磷功能菌、解钾功能菌数量与化学杀虫剂处理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开始的48 h AWCD变化很小,48~144 h快速升高。CnmeGV·Bt处理后AWCD值在48~192 h均显著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CnmeGV·Bt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之间无显著变化,Simpson指数和Invsimpson指数显著提高。CnmeGV·Bt处理后土壤微生物对多种类型碳源的利用发生变化。对7种糖类、2种氨基酸类、6种己糖酸类、7种羧酸、酯和脂肪酸类的利用强度显著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对4种糖类、3种羧酸、酯和脂肪酸类的利用强度显著低于化学杀虫剂处理。主成分分析表明,与CnmeGV·Bt处理相关的碳源主要是葡糖醛酰胺、粘液酸、果胶、L-鼠李糖、?-甲酰-D-葡糖苷等,与化学杀虫剂处理相关的碳源主要是龙胆二糖、L-岩藻糖、D-苹果酸等。研究结果说明稻田应用微生物杀虫剂替代化学杀虫剂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代谢功能,对于Bt类生物农药应用的环境行为及生态效应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云金杆菌 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 土壤微生物 Biolog微平板 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麸皮和玉米粉对白酒糟发酵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2
作者 何飞燕 蒋治国 +1 位作者 张润霞 范吉辉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2,共4页
文章旨在探究不同比例麸皮和玉米粉对白酒糟发酵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参照2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玉米粉添加量分别为0%、2.5%和5%,麸皮添加量分别为0%、4%和8%,共计9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各处理组均添加... 文章旨在探究不同比例麸皮和玉米粉对白酒糟发酵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参照2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玉米粉添加量分别为0%、2.5%和5%,麸皮添加量分别为0%、4%和8%,共计9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各处理组均添加含量一致的乳酸菌(0.15%)及氯化钠(0.25%),试验为期180 d。结果表明,试验5和8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上调(P<0.05),试验4、5组粗纤维含量较其他各组显著降低(P<0.05),试验8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8和9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下降(P<0.05),试验4、5、6组木质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5、8、9组NH3-N含量较其他各组显著下调(P<0.05),试验6、8、9组乙酸含量显著下调(P<0.05),试验4、5、8组丙酸含量显著下调(P<0.05),试验2~9组丁酸含量显著下调(P<0.05),本试验未观察到组间p H及乳酸含量有显著变化(P>0.05)。试验5、6、8组ACE指数显著提升(P<0.05),试验5和8组Chao1及PD指数显著提升(P<0.05),不同麸皮及玉米粉比例对白酒糟发酵Simpson、Shannon及CR指数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本试验结果显示,试验5(4%麸皮+2.5玉米粉)及8(8%麸皮+2.5玉米粉)组添加比例对白酒糟发酵品质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麸皮 玉米粉 白酒糟 发酵品质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与化学成分变化的相关性——评《功能性食品化学与健康》
3
作者 高志玲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I0012-I0012,共1页
食品发酵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其中微生物代谢与食品化学成分的变化密切相关。发酵食品是利用微生物进行制作和加工的食品,历史悠久。在食物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会对食物原料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生物转化。微生物在食物发酵中的应用,也... 食品发酵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其中微生物代谢与食品化学成分的变化密切相关。发酵食品是利用微生物进行制作和加工的食品,历史悠久。在食物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会对食物原料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生物转化。微生物在食物发酵中的应用,也能为食品提供独特风味,还能够进一步通过化学成分变化来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增强食物的保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成分变化 食品发酵 微生物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化阶段六堡茶微生物多样性及品质成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甘亮成 韦云伊 +4 位作者 何娇 陈伟恒 程忠 康超 朱婧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107,共12页
为探讨陈化阶段六堡茶微生物群落变化对茶品质及风味的影响,以广西梧州天然陈化阶段的六堡茶为研究对象,运用宏基因组技术解析六堡茶自然陈化阶段的微生物群落演替,结合Evolutionary genealogy of genes:Non-supervised Orthologous Gro... 为探讨陈化阶段六堡茶微生物群落变化对茶品质及风味的影响,以广西梧州天然陈化阶段的六堡茶为研究对象,运用宏基因组技术解析六堡茶自然陈化阶段的微生物群落演替,结合Evolutionary genealogy of genes:Non-supervised Orthologous Groups(eggNO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和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CAZy)数据库,对物质代谢途径、相关微生物及代谢酶进行功能注释与系统分析。同时通过理化性质测定,深入探讨微生物菌群及其代谢途径对茶汤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陈化阶段的六堡茶样品共注释得到细菌基因2114299个、真菌基因3066435个、古菌基因1833个、病毒基因9473个,属于107个门、155个纲、322个目、773个科、2345个属的9482种微生物。陈化阶段的优势微生物变化趋势表现为由细菌向真菌转变,随后再由真菌回转为细菌的动态过程,其主要优势菌为谢瓦氏曲霉(Aspergillus chevalieri)、冠突曲霉(Aspergillus cristatus)、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riseus)、鸡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gallinarum)、糖多孢菌属菌株HNM0986(Saccharopolyspora sp.HNM0986)等。此外,在6个六堡茶样品中共鉴定出966551个基因,这些基因被注释到6个功能单元,其中以氨基酸的转运和代谢功能为主。研究发现,陈化中期曲霉属菌群的丰度及其能量转化代谢途径与六堡茶的理化指标和色泽呈显著正相关,微生物群落代谢中复杂的酶体系被认为是驱动六堡茶风味和色泽变化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揭示了六堡茶陈化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功能基因,并初步探讨了微生物群体对化学成分的影响,为解析六堡茶微生物动态和茶汤成分形成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宏基因组学 微生物多样性 化学成分 功能基因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油脂成分对广式酱油成曲微生物多样性及酱油风味的影响
5
作者 李学伟 朱新贵 +1 位作者 朱娅媛 曾小波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9-115,共7页
该研究通过构建大豆油脂成分(SOC)与脱脂大豆的酱油酿造模型,从酱油微生物菌落结构和酱油风味的研究角度,探究大豆油脂成分与广式酱油风味形成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添加SOC酿造酱油成曲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与传统的广式酱油相似,与不... 该研究通过构建大豆油脂成分(SOC)与脱脂大豆的酱油酿造模型,从酱油微生物菌落结构和酱油风味的研究角度,探究大豆油脂成分与广式酱油风味形成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添加SOC酿造酱油成曲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与传统的广式酱油相似,与不添加SOC酿造酱油成曲具有明显差异,且丰富度高于不添加SOC酿造酱油成曲。添加SOC酱油的氨基酸(6.38 g/100 mL)含量最高,有机酸种类丰富且含量较高,16种主要酯类物质含量最高,具有广式酱油典型的特征风味。酱油基质中的大豆油脂成分对广式酱油独特微生物群落具有正向调控作用,而且部分大豆油脂成分在广式酱油酿造过程中参与了酱油风味物质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式酱油 大豆油脂成分 微生物多样性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添加剂对巨菌草青贮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6
作者 车建美 王阶平 +3 位作者 郑雪芳 陈燕萍 蓝江林 刘波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8-123,共6页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添加剂对巨菌草的青贮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CK组)添加等量无菌水,试验组分别添加0.4%蜡状芽孢杆菌FJAT16537(FJAT16537组)、侧孢短芽孢杆菌FJAT26384(FJAT26384组)、藤黄...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添加剂对巨菌草的青贮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CK组)添加等量无菌水,试验组分别添加0.4%蜡状芽孢杆菌FJAT16537(FJAT16537组)、侧孢短芽孢杆菌FJAT26384(FJAT26384组)、藤黄微球菌FJAT25102(FJAT25102组)、短短芽孢杆菌FJAT8672(FJAT8672组),以及0.4%巨菌草汁FJATGW(FJATGW组)与巨菌草混合。青贮20 d。结果表明,FJATGW组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JAT25102组和FJAT8672组的粗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JAT25102组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JAT16537组、FJATGW组、FJAT25102组和FJAT8672组的乙酸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FJAT26384组的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FJATGW组的异丁酸、异戊酸和戊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FJAT8672组的丙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巨菌草青贮的优势细菌属为乳杆菌属和魏斯氏菌属,乳杆菌属在FJAT25102组和FJATGW组中的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魏斯氏菌属在FJAT16537组和FJAT25102组中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巨菌草青贮优势真菌属为假丝酵母属。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添加剂的巨菌草青贮饲料综合营养价值从高到低为:FJAT25102组、FJATGW组、FJAT8672组、FJAT16537组、FJAT26384组、CK组。研究表明,添加0.4%藤黄微球菌的巨菌草青贮综合营养价值和青贮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青贮 发酵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州黑米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品质特性及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7
作者 吴永祥 郝静雯 +5 位作者 张朋涛 毛佳楠 季喜梅 许学超 邵如意 佘新松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83-91,共9页
为探究徽州黑米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品质变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发酵阶段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同时,对徽州黑米酒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主要活性物质含量,抗氧化能力等品质特性进行分析,并运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为探究徽州黑米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品质变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发酵阶段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同时,对徽州黑米酒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主要活性物质含量,抗氧化能力等品质特性进行分析,并运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徽州黑米酒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呈上升趋势,魏斯氏菌属(Weissella)、乳球菌属(Lactococcus)、促生乳杆菌属(Levilactobacillus)、乳酪杆菌属(Lacticaseibacillus)、乳植杆菌属(Lactiplantibacillus)为优势菌属,发酵第10天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2.03%、16.48%、10.19%、7.24%、3.58%。发酵过程中徽州黑米酒的乙醇体积分数和总酸质量浓度均显著增加,pH值、总糖质量浓度及还原糖质量浓度均显著降低。发酵结束时主要活性物质总酚、总黄酮、花色苷和总游离氨基酸的质量浓度均显著升高,分别达到(537.72±12.71)、(270.16±6.85)、(507.76±3.12)、(7312.82±97.31)mg/L。发酵过程中徽州黑米酒的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力均显著增强。相关性分析表明,徽州黑米酒中的总酚、总黄酮、花色苷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其抗氧化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从徽州黑米酒中共鉴定出26种挥发性成分,醇类和酯类为其主要挥发性物质。本研究可为徽州黑米酒的发酵工艺优化和产品风味品质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黑米酒 微生物多样性 品质特性 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添加剂对蚕豆秸秆青贮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8
作者 陈鑫珠 林平冬 +3 位作者 岳稳 杨雅妮 邱水玲 郑向丽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4-174,共11页
为研究不同添加剂对蚕豆秸秆青贮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设3%蔗糖(T_(1)组)、乳酸菌(T_(2)组)、乳酸菌+3%蔗糖(T_(3)组)、乳酸菌+0.2%柠檬酸(T_(4)组)、0.2%柠檬酸(T_(5)组)、0.03%NaCl(T_(6)组)、0.1%维生素C(T_(7)组)7个添加剂处... 为研究不同添加剂对蚕豆秸秆青贮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设3%蔗糖(T_(1)组)、乳酸菌(T_(2)组)、乳酸菌+3%蔗糖(T_(3)组)、乳酸菌+0.2%柠檬酸(T_(4)组)、0.2%柠檬酸(T_(5)组)、0.03%NaCl(T_(6)组)、0.1%维生素C(T_(7)组)7个添加剂处理组和无添加剂对照组(CK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青贮30 d后开封取样,进行青贮料的感官质量、青贮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感官质量上,7个添加剂处理组均为1级,优于CK组;2)在青贮品质上,与对照组相比,T_(1)组的乙酸(AA)含量显著提高(P<0.05);T_(2)组乳酸(LA)含量显著提高,pH值显著降低(P<0.05);T_(3)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LA和AA含量显著提高(P<0.0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pH值显著降低(P<0.05);T_(4)组WSC和LA含量显著提高(P<0.05),pH值和氨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T_(5)和T_(7)组的LA和AA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粗蛋白(CP)含量显著降低(P<0.05);T_(6)组WSC、LA和AA含量显著提高(P<0.05),CP含量显著降低(P<0.05);3)在微生物多样性上,各组在属水平上的优势菌群均为肠杆菌属(占比19.3%~41.3%)和乳植杆菌属(占比12.0%~40.0%);与对照组相比,T_(3)、T_(5)、T_(7)组的乳植杆菌属、片球菌属和魏斯氏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其中T_(3)组的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添加剂处理能够改善蚕豆秸秆青贮料的感官和青贮品质,调整青贮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其中乳酸菌联合3%蔗糖处理的青贮发酵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秸秆 添加剂 青贮品质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施用对连作植烟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9
作者 张本强 张杨 +6 位作者 李锡坤 冯俊喜 李强 王英旗 周传哲 熊莹 王树键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54-157,共4页
[目的]解决烤烟生长连作障碍。[方法]通过2021—2023年生物有机肥定位试验,研究连续3年生物有机肥施用对连作植烟土壤养分及微生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连作种植下连续3年施用生物有机肥的植烟土壤pH及有机质呈上升趋势,碱解氮含量降低,... [目的]解决烤烟生长连作障碍。[方法]通过2021—2023年生物有机肥定位试验,研究连续3年生物有机肥施用对连作植烟土壤养分及微生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连作种植下连续3年施用生物有机肥的植烟土壤pH及有机质呈上升趋势,碱解氮含量降低,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保持稳定。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植烟土壤细菌16S DNA V3~V4区域及真菌ITS ITS1的检测结果显示,连作种植下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年限的增加,植烟土壤中的细菌及真菌OTUs数目、Chao1指数、香浓指数及物种数目呈增加趋势。在门水平上,连作植烟土壤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丰富度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减少;植烟土壤生物有机肥施用1年,子囊菌门(Ascomycota)丰富度最高,连续施用2年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丰富度最高。[结论]生物有机肥能够降低连作植烟土壤酸化状况,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稳定土壤速效养分具有一定的作用,为解决烟区连作障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连作 植烟土壤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伊犁地区民族传统谷物发酵饮料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预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亚男 张龑 +8 位作者 吴江超 高雁 杨奕凡 林青 霍向东 胡有贞 娄恺 关波 曾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0-158,共9页
为比较传统谷物发酵饮料玛格孜木和波杂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基因功能差异.使用宏基因组学对两种饮料中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分析;利用PICRUSt2和FUNGuild软件对两种饮料中基因功能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玛格孜木优势菌属有乳酸杆菌属(25.46%)... 为比较传统谷物发酵饮料玛格孜木和波杂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基因功能差异.使用宏基因组学对两种饮料中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分析;利用PICRUSt2和FUNGuild软件对两种饮料中基因功能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玛格孜木优势菌属有乳酸杆菌属(25.46%)、明串珠菌属(12.88%)、链球菌属(9.60%)、链格孢属(45.15%)、枝孢属(9.21%)、假丝酵母属(8.99%)和赤霉属(2.3%);波杂优势菌属为乳酸杆菌属(86.67%)、片球菌属(1.10%)、不动杆菌属(1.07%)、明串珠菌属(1.06%)、链球菌(1.01%)、毕氏酵母属(18.11%)、根霉属(16.41%)、链格孢属(10.9%)、伊萨酵母属(7.95%)、黑孢霉属(6.80%)、赤霉属(6.69%)和威克汉姆酵母属(4.37%)。功能预测分析显示,与细菌生长和繁殖代谢相关的基因,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代谢在微生物中起主导作用。综上所述,新疆伊犁地区不同类型民族传统谷物发酵饮料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显著,但细菌在发酵中可能起主导作用。该研究为传统发酵食品中有益微生物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物饮料 自然发酵 微生物多样性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菌草对宁夏中度盐碱地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子森 周童晖 +4 位作者 苏德伟 谢晶 刘斌 林占熺 林冬梅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目的】探究种植巨菌草后中度盐碱地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为利用巨菌草改良宁夏中度盐碱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法测定土壤酶活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土壤细菌及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结果】种植巨菌草后,... 【目的】探究种植巨菌草后中度盐碱地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为利用巨菌草改良宁夏中度盐碱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法测定土壤酶活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土壤细菌及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结果】种植巨菌草后,土壤容重下降8.96%,含盐量下降71.90%,有机质含量上升35.25%,碱解氮含量下降56.20%,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上升81.97%和2.51%,改良后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分别上升16.87%和6.14%,种植巨菌草后土壤真菌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群落结构方面,种植巨菌草增加了绿弯菌门、粘菌门、疣微菌门、担子菌门、霉菌门、芽枝霉门、毛霉门、油壶菌门和罗兹菌门的相对丰度。微生物群落OTU数上,种植巨菌草后细菌OTU数比CK增加了0.74%,真菌OTU数比CK减少了42.24%。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差异分析表明,试验组和CK之间细菌和真菌门的类别差异较大。冗余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土壤碱性酶活性、有效磷含量和水溶性盐质量分数是引起种植巨菌草后根际土壤环境改变的主要因子。【结论】种植巨菌草可以提高中度盐碱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中度盐碱地 土壤酶活性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口湿地不同植被类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岳航宇 郭成久 +1 位作者 苏芳莉 魏超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232,共11页
湿地是重要生态系统,微生物对维持其生态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辽河口湿地不同植被类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对于揭示该区域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辽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芦苇分布区-芦苇根际土... 湿地是重要生态系统,微生物对维持其生态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辽河口湿地不同植被类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对于揭示该区域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辽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芦苇分布区-芦苇根际土壤(D1)、芦苇-盐地碱蓬交错区-芦苇根际土壤(D2)、芦苇-盐地碱蓬交错区-盐地碱蓬根际土壤(D3)、盐地碱蓬分布区-盐地碱蓬根际土壤(D4)以及潮滩沉积物(D5),利用Illumina Miseq PE300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不同植被类型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并探究土壤理化因子与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辽河口湿地根际微生物检测出40门,95纲,184目,311科,528属,888种。2)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是最优势菌群。3)湿地各采样区域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盐地碱蓬分布区-盐地碱蓬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氮、有机质、氯离子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可从微生态学角度为中国北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口湿地 植被类型 高通量测序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鲜切蔬菜冷藏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范梦豪 朱盼盼 +2 位作者 苏炳棋 高浩洋 张建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48,266,共8页
微生物腐败是影响鲜切蔬菜货架期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其腐败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主要腐败菌,可针对性地开发有效的抑菌技术,延长货架期。该研究探究了真空包装和普通包装对菠菜、上海青、芹菜、西兰花和细香葱这5种蔬菜4℃冷藏过程... 微生物腐败是影响鲜切蔬菜货架期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其腐败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主要腐败菌,可针对性地开发有效的抑菌技术,延长货架期。该研究探究了真空包装和普通包装对菠菜、上海青、芹菜、西兰花和细香葱这5种蔬菜4℃冷藏过程中菌落总数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对主要腐败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真空包装可以有效抑制菌落总数的增长,贮藏8~15 d后,2种包装蔬菜的细菌多样性均增加。5种普通包装蔬菜中优势细菌为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黄假单胞菌属和杜擀氏菌属;在5种真空包装蔬菜中优势细菌存在较大差异,但乳球菌属、拉恩氏属和魏斯氏属均存在。不同品种蔬菜携带的主要真菌丰度差异较大,其中,链格孢霉属和线黑粉酵母属等是导致腐烂变质的常见微生物。5种普通包装蔬菜的主要腐败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而真空包装中主要为拉乌尔菌属、假单胞菌属和芽孢杆菌属,且主要腐败细菌大多并非腐败蔬菜中的优势菌。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5种蔬菜冷藏期间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和主要腐败菌,为鲜切蔬菜保鲜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切蔬菜 微生物多样性 腐败菌 冷藏 包装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味发酵香肠微生物多样性及风味物质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赖茂佳 牟燕 +2 位作者 易宇文 范文教 乔兴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3-314,共12页
为研究川味发酵香肠微生物多样性与风味物质的相关性,以不同发酵时间的川味香肠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电子舌、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技术(GC-IMS),分析香肠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优势菌群和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通过Pearson... 为研究川味发酵香肠微生物多样性与风味物质的相关性,以不同发酵时间的川味香肠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电子舌、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技术(GC-IMS),分析香肠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优势菌群和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微生物多样性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香肠发酵时间延长,微生物的种数和丰度上升,共检测出12种菌属,其中乳酸杆菌属和魏斯氏菌属占优势地位;非挥发性风味物质方面,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和呈苦味、鲜味肽的含量逐渐增多;挥发性风味物质方面,共检测出52种物质。其中,醇类、萜烯类、噻唑等物质浓度逐渐减少,酯类、吡嗪类、醛类浓度逐渐增多。GC-IMS结果进一步显示,发酵前期和中期的特征风味物质相似,主要由柠檬烯、β-蒎烯(M)、乙醇、β-月桂烯、1,1-二乙氧基乙烷(M)组成。发酵至35 d时刺激性风味物质含量显著降低;发酵稳定期的酯类、醛类、吡嗪类等特征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趋于稳定。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乳酸杆菌属、不动杆菌属、片球菌属、假单胞菌属和金黄杆菌属这5种优势菌属与3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呈正相关,其中优势菌属乳酸杆菌属与醛类、醇类、酯类呈正相关(r>0.6),次优势菌属魏斯氏菌属与醇类和酯类呈负相关(r<−0.4);表明微生物发酵优势菌群对香肠风味物质合成密切相关,为开发高效绿色的发酵剂调控川味发酵香肠的风味品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香肠 微生物多样性 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技术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狼毒主要化感物质对山地草甸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段蕊 罗钦 +6 位作者 肖雪 牛琼梅 刘洋 杨雪 陆嘉琪 初晓辉 单贵莲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0,共11页
为探讨大狼毒(Euphorbia jolkinii)化感物质在其种群入侵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本试验采用人为控制添加化感物质溶液、室内培养土壤样品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测定分析添加4-硝基苯酚和2-苯乙胺溶液对山地草甸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 为探讨大狼毒(Euphorbia jolkinii)化感物质在其种群入侵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本试验采用人为控制添加化感物质溶液、室内培养土壤样品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测定分析添加4-硝基苯酚和2-苯乙胺溶液对山地草甸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化感物质的添加均会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种水平的物种数目;4-硝基苯酚添加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物种组成、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无显著影响;2-苯乙胺添加会改变土壤细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亚硝化杆菌属(Candidatus_Nitrosotalea)和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土壤细菌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以及真菌丰富度(P<0.05)。综上,大狼毒2种主要化感物质的添加增加了山地草甸土壤微生物物种数目,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不同物质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存在差异,与4-硝基苯酚相比,2-苯乙胺的影响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狼毒 化感物质添加 土壤微生物 优势菌相对丰度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后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舒纯 严君 +5 位作者 高瑞敏 许梦琪 韩晓增 邹文秀 陈旭 陆欣春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64-72,共9页
探讨秸秆还田后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以2016年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胜利村设置免耕秸秆覆盖(D0)、秸秆均匀混于0~15 cm土层(D15)、0~35 cm土层(D35)和0~50 cm土层(D50)4个处理,2017年后不再... 探讨秸秆还田后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以2016年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胜利村设置免耕秸秆覆盖(D0)、秸秆均匀混于0~15 cm土层(D15)、0~35 cm土层(D35)和0~50 cm土层(D50)4个处理,2017年后不再进行秸秆还田,研究不同秸秆还田4年后对黑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后效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同一土层秸秆还田后效土壤微生物的AWCD值表现不同,0~15 cm土层中表现为D15>D35>D50>D0;15~35 cm土层表现为D35>D50>D15>D0;35~50 cm土层表现为D50>D35>D15>D0。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后效均会提高全土层(0~50 cm)McIntosh指数,对Shannon和Simpson指数没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后效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不同,0~5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对碳源总的利用能力均表现为:D35>D50>D15>D0,从上至下各土层碳源利用能力最高的处理分别是D15、D35和D50。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后效微生物代谢碳源最多的是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及多聚物类碳源。因此,在质地黏重的黑土中采用秸秆深混还田方式是提升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碳源利用能力的有效农田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黑土 Biolog-Eco微平板法 微生物 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膜处理对晋南旱塬麦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17
作者 吴敏 任少聪 +5 位作者 尚妍萌 谢英荷 李廷亮 孟会生 郝鲜俊 张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2-661,共10页
本文通过研究不同覆膜处理对晋南旱塬麦田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差异,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角度探索当地最佳覆膜方式,为小麦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旱作小麦长期定位试验田中采集无膜(CK)、垄膜沟播(RMFS)和平膜穴播(FMD)3个处理的表... 本文通过研究不同覆膜处理对晋南旱塬麦田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差异,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角度探索当地最佳覆膜方式,为小麦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旱作小麦长期定位试验田中采集无膜(CK)、垄膜沟播(RMFS)和平膜穴播(FMD)3个处理的表层土样(0~20 cm),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测定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能力和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两种覆膜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酚酸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其中,FMD处理下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的AWCD(平均颜色变化率)值、丰富度指数以及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23.67和4.37,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主成分分析和聚类热图表明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在各处理间发生明显分异;相关性网络图表明两种覆膜处理均促进了微生物对多种碳源的利用(共170个相关性事件,其中127个正相关事件);影响碳源利用的主控因素为积温(r=0.63,P=0.001)、产量(r=0.63,P=0.001)和硝态氮(r=0.37,P=0.047),且与吐温80、D-纤维二糖、D-葡萄糖胺酸和D-苹果酸的利用显著相关(P<0.05)。研究表明,覆膜处理有助于晋南旱塬麦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提升,尤其是平膜穴播,结合小麦增产效果来看,是一种适合在晋南黄土旱塬小麦种植区推广的覆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处理 土壤微生物 碳源利用 功能多样性 相关性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天祝藏酒大曲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功能解析
18
作者 李亚萍 乔海军 +5 位作者 贾志龙 汪月 张忠明 刘琦 温得林 张卫兵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0,共10页
为深入研究天祝藏酒大曲的特性及其在白酒酿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采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分析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并对其功能基因进行注释。结果表明:从天祝藏酒大曲中鉴定出的微生物分别属于53个门和835个属,其中优势菌门包括厚壁菌门、放... 为深入研究天祝藏酒大曲的特性及其在白酒酿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采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分析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并对其功能基因进行注释。结果表明:从天祝藏酒大曲中鉴定出的微生物分别属于53个门和835个属,其中优势菌门包括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毛霉菌门,优势菌属包括糖多孢菌属、枝芽孢杆菌属、慢生芽胞杆菌属、横梗霉属、Desmospora、海洋芽孢杆菌属、芽孢杆菌属、Syncephalastrum和链霉菌属。在KEGG二级水平上共注释到22条代谢通路,其中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功能较突出,且糖酵解/糖异生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最旺盛;糖基转移酶和糖苷水解酶被CAZy数据库注释到的基因较多,分别占总基因数目的40.49%和39.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祝藏酒大曲 宏基因组学技术 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与栽培五味子叶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差异及功能预测分析
19
作者 吴宇彤 王若琳 +1 位作者 颜霞 黄丽丽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91-1505,共15页
基于高通量测序明确野生五味子与栽培五味子叶际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群落组成及结构差异,旨在对不同微生物群落进行功能预测,为后续探究野生品种与栽培品种五味子叶际微生物如何影响植物次生代谢提供参考。采用Illumina Novaseq... 基于高通量测序明确野生五味子与栽培五味子叶际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群落组成及结构差异,旨在对不同微生物群落进行功能预测,为后续探究野生品种与栽培品种五味子叶际微生物如何影响植物次生代谢提供参考。采用Illumina Novaseq平台对野生与栽培五味子叶际微生物群落DNA片段进行测序,对获取的有效数据进行物种注释和丰度计算,揭示样本物种构成;进一步进行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分类分析,挖掘样本间群落结构差异。扩增子的注释结果关联相应的功能数据库,采用PICRUSt2软件开展相关分析,并对样本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1)野生品种与栽培品种叶际细菌扩增子序列变体(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 ASVs)分别为2 525和1 516个,其中408个ASV为共有;叶际真菌ASVs分别为883和368个,其中105个ASV为共有。(2)叶际细菌野生品种中占比较高的菌属为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Methylorubrum)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栽培品种中占比较高的菌属为甲基杆菌属;叶际真菌野生品种中占比较高的菌属为枝孢属(Cladosporium),栽培品种中占比较高的菌属为外囊菌属(Taphrina)和枝孢属。(3)叶际微生物群落通过PICRUSt2分析及KEGG通路预测显示,野生品种在脂类运输与代谢、萜类化合物和聚酮类化合物代谢及能量产生类功能方面相对丰度占比显著高于栽培品种。可见:五味子野生品种叶际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栽培品种,与植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及能量产生有关的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占比野生品种高于栽培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叶际微生物 次生代谢物 群落多样性 结构分析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芒果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20
作者 汪自松 杨正丽 +4 位作者 曾梓芸 沈伟 方利娟 刘正鲁 赵志常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0-247,共8页
为探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芒果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CK(仅施用化肥)和T1(化肥减量10%+有机肥6.0 t/hm^(2))、T2(化肥减量20%+有机肥9.0 t/hm^(2))、T3(有机肥、无机肥等量复混)、T4(有机肥、... 为探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芒果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CK(仅施用化肥)和T1(化肥减量10%+有机肥6.0 t/hm^(2))、T2(化肥减量20%+有机肥9.0 t/hm^(2))、T3(有机肥、无机肥等量复混)、T4(有机肥、无机肥减量10%复混)、T5(有机肥、无机肥减量20%复混)5个处理。利用NovaSeq测序平台,分析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变化特征,结合土壤酶活性,探究不同施肥处理下驱动细菌、真菌群落变化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T1、T2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的活性,T3、T4、T5处理显著提高了脲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T2处理显著提高了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各处理的细菌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均显著高于CK,T1、T3处理的Chao1指数、ACE指数显著高于CK;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在处理间达到显著性差异,CK与T1及T3处理、CK与T2及T4处理分别在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上差异最大;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湾菌门均为土壤的优势细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未确定分类真菌门、壶菌门为优势真菌门;Spearman相关热图显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更易影响根际土壤真菌的相对丰度及多样性。综合而言,T2、T4处理更有利于提高土壤酶的活性,丰富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并可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为本研究中芒果的最佳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化肥减施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NovaSeq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