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季节性放牧对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碳氮周转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冯祥超 张璐 +2 位作者 李雅茹 白萨拉 宝音陶格涛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8-84,95,共8页
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以留茬6cm作为终止放牧依据,探究植物不同生长时期适度放牧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碳、氮周转的影响。结果表明:(1)6、8月放牧处理比围封和5~9月放牧提高0~10cm土壤微生物量碳周转率,缩短0~30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周... 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以留茬6cm作为终止放牧依据,探究植物不同生长时期适度放牧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碳、氮周转的影响。结果表明:(1)6、8月放牧处理比围封和5~9月放牧提高0~10cm土壤微生物量碳周转率,缩短0~30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周转时间。(2)6、8月放牧和7、9月放牧处理的0~30cm土壤微生物量碳存在差异,并均相对围封禁牧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流通速率。说明在植物生长中后期适度放牧比植物全生长季节放牧,能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放牧对10~20cm土壤微生物量氮流通量表现出积极的增加作用。(3)三种放牧处理提高了10~20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氮流通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季节性放牧 微生物周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对春小麦生理特性及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彭良 李静 王丹丹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66-72,共7页
以春小麦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生物有机肥对小麦生理特性及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施用不同有机肥后,小麦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均与不施肥对照差异显著,不同有机肥处理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CK。(2)生物有机肥处... 以春小麦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生物有机肥对小麦生理特性及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施用不同有机肥后,小麦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均与不施肥对照差异显著,不同有机肥处理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CK。(2)生物有机肥处理下小麦株高、茎粗(除SC处理外)、比叶重、叶面积指数、千粒质量、穗粒数均高于CK,表明施用不同有机肥可明显促进小麦生长及产量提高。(3)生物有机肥增加了小麦根区土壤养分含量,生物有机肥处理下小麦根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全钾、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均明显高于CK,其中以土壤有效养分的增加幅度最大。(4)生物有机肥处理下小麦根区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均明显高于CK。(5)生物有机肥处理下小麦根区土壤微生物周转速率加快,周期缩短,转移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和保持。综合比较来看,生物有机肥可有效促进小麦根区土壤养分的吸收,营养代谢协调均衡,确保小麦的高产优质,生物有机肥以饼肥效果最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小麦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周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对微生物-根系介导的蔬菜作物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洪亮 诸海焘 +3 位作者 徐四新 蔡树美 付子轼 张德闪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57-1766,共10页
【目的】碳是微生物代谢活动的能量来源,解析碳驱动的微生物磷周转对根系/根际属性以及作物磷吸收的影响,对探索提高磷利用效率的根际调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以绿叶蔬菜上海青(Brassica chinensis L.,Xiaqing 3)为供试作... 【目的】碳是微生物代谢活动的能量来源,解析碳驱动的微生物磷周转对根系/根际属性以及作物磷吸收的影响,对探索提高磷利用效率的根际调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以绿叶蔬菜上海青(Brassica chinensis L.,Xiaqing 3)为供试作物进行盆栽试验,供试碳源为葡萄糖。设置添加葡萄糖(+G)和不添加葡萄糖(−G,对照)两个处理,在添加葡萄糖后第7天和第21天,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磷与Olsen-P含量、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柠檬酸和苹果酸含量、根系形态(生物量、根冠比、根长、根系直径、比根长和根系组织密度)与根际生理(酸性磷酸酶、柠檬酸和苹果酸)指标和作物磷吸收量。【结果】添加葡萄糖后第7天,土壤微生物量磷增加,Olsen-P含量降低;上海青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显著高于对照,另外,与不加葡萄糖处理相比,添加葡萄糖导致上海青总根长降低33%,根系平均直径增加27%,比根长降低46%,根际柠檬酸含量增加106%。从第7天到第21天,添加葡萄糖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磷降低,Olsen-P含量增加,上海青根系生长速率显著提高。葡萄糖添加后第21天,添加葡萄糖处理土壤Olsen-P含量高于对照土壤;与不加葡萄糖的处理相比,根际酸性磷酸酶和柠檬酸的分泌降低,上海青根系总根长增加,其相对增加量为31%。添加葡萄糖对第7天和第21天上海青地上部磷吸收没有显著影响。【结论】添加葡萄糖提高了前期(添加葡萄糖后第7天)根际微生物量磷,降低了Olsen-P含量,促进根际柠檬酸的分泌满足作物生长对磷的需求。后期(添加葡萄糖后第21天),微生物量磷的降低促进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刺激根系快速伸长。微生物介导磷周转诱导作物调节根系形态和根际分泌物响应土壤磷环境的变化,维持地上部磷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微生物互作 微生物量磷周转 根系形态特征 根际过程 磷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模型研究进展
4
作者 康杰 周铭仪 +3 位作者 渠晨晨 陈雯莉 蔡鹏 黄巧云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067-6080,共14页
土壤碳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部分,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具有深远影响。实验研究结合数学模拟可为精准预测土壤有机碳(SOC)的长期演变和最终状态,评估全球SOC储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有力工具。传统SOC模型忽视了微生... 土壤碳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部分,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具有深远影响。实验研究结合数学模拟可为精准预测土壤有机碳(SOC)的长期演变和最终状态,评估全球SOC储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有力工具。传统SOC模型忽视了微生物周转和矿物保护对SOC的调控作用,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土壤过程,限制了其在不同环境或生态系统中的适用性。改进模型通过纳入微生物过程和矿物保护作用,不仅优化了模型预测,还加深了对碳循环机制的理解。本文从模型结构和过程机理两个角度出发,介绍了两个传统模型———RothC和CENTURY模型及其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国内外在改进模型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本领域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旨在为今后SOC模型的研究提供改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模型 RothC CENTURY 改进模型 微生物周转 矿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旱地和稻田土壤中有机底物的分解与转化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玲 肖和艾 吴金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69-674,共6页
14C标记葡萄糖和稻草为底物,室内培养法研究在相同水分条件下,红壤旱地和稻田土壤中新鲜有机物的分解与转化的差异,以及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在100 d内葡萄糖14C在旱地和稻田土壤中的累积矿化率分别为49.6%和46.7%,稻草14C为25... 14C标记葡萄糖和稻草为底物,室内培养法研究在相同水分条件下,红壤旱地和稻田土壤中新鲜有机物的分解与转化的差异,以及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在100 d内葡萄糖14C在旱地和稻田土壤中的累积矿化率分别为49.6%和46.7%,稻草14C为25.2%和21.8%;两种底物对土壤原有有机碳分解产生的"激发效应"和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的影响均以旱地土壤大于稻田土壤。在旱地和稻田土壤中葡萄糖14C转化为土壤BC的最大比率分别为23.5%和21.6%,稻草14C分别为10.4%和11.3%。根据添加14C标记葡萄糖处理中14C标记微生物生物量碳(14C-BC)的变化,得到旱地和稻田土壤BC的周转时间分别为329 d和127 d。这些结果表明在含水量为45%饱和持水量(WHC)条件下,有机底物在旱地土壤中的分解快于稻田土壤,但稻田土壤BC的周转速率快于旱地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土壤 稻田土壤 分解与转化 微生物生物量碳周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磷小麦秸秆提高砂姜黑土磷有效性并促进土壤磷素的转化 被引量:7
6
作者 查庆南 申昊 +7 位作者 李虹颖 熊启中 徐刚 田达 马超 李军利 郜红建 叶新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001-2010,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含磷量的小麦秸秆还田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机理,为秸秆还田促进砂姜黑土磷素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方法,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高磷和低磷小麦秸秆取自长期定位试验的施磷和空白对... 【目的】研究不同含磷量的小麦秸秆还田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机理,为秸秆还田促进砂姜黑土磷素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方法,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高磷和低磷小麦秸秆取自长期定位试验的施磷和空白对照小区,小麦秸秆含磷量分别为2.17、0.51 mg/kg。培养试验设不添加秸秆对照(CK)、添加低磷小麦秸秆(LS)、添加高磷小麦秸秆(HS)3个处理,保持70%田间持水量,25℃下恒温培养90天。在培养0、3、7、15、30、60、90天时,测定土壤Olsen-P、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磷酸酶活性、解磷菌数量、土壤微生物量磷(MBP),计算土壤MBP的周转量和周转率。【结果】土壤Olsen-P含量随培养时间增加,在培养第15天达到稳定。培养90天时,HS处理Olsen-P含量比CK提高了59.4%,而LS处理土壤Olsen-P含量比CK降低了23.9%(P<0.05)。培养90天时,HS和LS处理土壤Ca_(10)-P和Fe-P含量均显著低于CK处理,而Ca_(8)-P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HS处理的Ca_(2)-P含量显著高于LS和CK处理,而LS和CK处理Ca_(2)-P含量无显著差异。与CK处理相比较,LS和HS处理土壤活性有机磷(LOP)和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含量显著提高,而中等稳定性有机磷(MSOP)含量显著降低,3个处理间高稳定性有机磷(HSOP)含量无显著差异。HS处理的LOP含量比LS和CK处理分别提高了37%和158%。HS和LS处理均促进了MSOP向LOP和MLOP形态转化。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中解有机和无机磷细菌数量以及土壤磷酸酶活性。添加秸秆后增加了土壤MBP的累积同化量、累积矿化量、周转量和周转强度,HS处理的提升效果高于LS处理。HS处理下MBP的周转期较LS处理短。【结论】高磷小麦秸秆施用更有利于土壤中Ca_(10)-P和Fe-P向Ca_(2)-P和Ca_(8)-P的有效转化,更有效提升了微生物量磷的矿化和周转,提高砂姜黑土潜在的供磷能力。因此,高磷小麦秸秆还田可增加砂姜黑土磷的有效性,而低磷小麦秸秆还田可能会降低砂姜黑土磷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秸秆含磷量 砂姜黑土 无机磷转化 有机磷活化 微生物量磷周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