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发酵生产花生四烯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啸 邱树毅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37-40,共4页
花生四烯酸是二十碳多不饱和脂肪酸 ,在有机体中发挥着独特的生物学功能 ,因此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 ,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花生四烯酸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综述了花生四烯酸的结构、理化特性、代谢、... 花生四烯酸是二十碳多不饱和脂肪酸 ,在有机体中发挥着独特的生物学功能 ,因此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 ,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花生四烯酸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综述了花生四烯酸的结构、理化特性、代谢、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四烯酸 巨大 研究进展 应用价值 代谢 生物学功能 生理功能 微生物发酵生产 化妆品 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生产EPA和DHA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付红岩 马莺 《粮食加工》 2004年第1期48-51,共4页
主要介绍了EPA和DHA的生理作用、生物合成途径、影响EPA和DHA合成的因素,以及EPA和DHA的提取分离方法。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生产 EPA DHA 生理作用 生物合成 多不饱和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生产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孔明 罗立新 +1 位作者 潘力 姚汝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5-47,共3页
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医药、功能食品方面的用途越来越广。如何大规模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已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着重论述用微生物发酵生产PUFAs领域技术、工艺的研究进展状况。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生产 多价不饱和脂肪酸 Γ-亚麻酸 花生四烯酸 二十碳五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生产纤溶酶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国锦琳 刘克武 陶科 《四川食品与发酵》 CAS 2002年第3期37-38,共2页
本文介绍了微生物来源的纤溶酶发酵、酶活测定方法以及酶学性质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生产 纤溶酶 酶学性质 酶活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生产甘露醇
5
作者 明德南(摘译)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0-60,共1页
甘露醇是一种在许多食品甚至在口香糖中含有的薄荷味成分。这是一种由一些植物和藻类提炼出的糖醇.主要是通过化学途径生产的。 如果农业研究者有兴趣并采取适当办法.商业性的甘露醇生产将很快地通过以下技术进行,即通过向名为中间... 甘露醇是一种在许多食品甚至在口香糖中含有的薄荷味成分。这是一种由一些植物和藻类提炼出的糖醇.主要是通过化学途径生产的。 如果农业研究者有兴趣并采取适当办法.商业性的甘露醇生产将很快地通过以下技术进行,即通过向名为中间型乳杆菌(Lactobacillus intermedius)提供高果糖的玉米糖浆养料,经过深层发酵罐内发酵几小时后,这种细菌能够把72%的糖转化成甘露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生产 甘露醇 农业研究 玉米糖浆 口香糖 商业性 乳杆菌 中间型 发酵 糖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乳清酸
6
作者 张一平 柏建新 +2 位作者 朱晓宏 杜郭君 邓崇亮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35,40,共5页
以谷氨酸棒杆菌JSIM 201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和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处理,得到了一株尿嘧啶营养缺陷型突变体U 12菌株,它能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在发酵液中积累一种紫外吸收物质.该紫外吸收物质经物理、化学分析鉴定,证明是乳清酸... 以谷氨酸棒杆菌JSIM 201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和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处理,得到了一株尿嘧啶营养缺陷型突变体U 12菌株,它能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在发酵液中积累一种紫外吸收物质.该紫外吸收物质经物理、化学分析鉴定,证明是乳清酸.对U 12菌株进行了发酵条件优化研究,在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下,积累乳清酸最高达到8.6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生产 乳清酸 谷氨酸棒杆菌 尿嘧啶营养缺陷型突变体U-12菌株 诱变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花生四烯酸油脂 被引量:14
7
作者 贡国鸿 尚耘 +3 位作者 高翔 唐孝鹏 钱云 王纪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3-44,共2页
研究了发酵法生产花生四烯酸油脂的过程 ,进行了 5 0t发酵罐工业化发酵 ,菌体收率达2 34g/ 10 0ml ,菌体内脂肪含量为 38 2 %。经分析油脂中含有花生四烯酸、γ 亚麻酸和亚油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 ,其中花生四烯酸含量达到 5 1 75 %。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生产 花生四烯酸油酯 生产菌株 AA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豆激酶的微生物生产及其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姚明静 杨杨 +7 位作者 范婧 赵祥颖 任丽琨 边鑫 邢童林 朱鹏宇 孙智慧 张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435-444,共10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血栓病患者呈逐渐增多的趋势。现有的溶栓药物中,纳豆激酶因其半衰期长、特异性强、副作用小、可直接口服等优点而引起了广大关注。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详述了纳豆激酶的结构特征、纤溶活性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血栓病患者呈逐渐增多的趋势。现有的溶栓药物中,纳豆激酶因其半衰期长、特异性强、副作用小、可直接口服等优点而引起了广大关注。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详述了纳豆激酶的结构特征、纤溶活性和抗血栓活性的作用机制,总结了纳豆激酶的现有生产菌株及利用发酵优化及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提高酶产量或改善酶学特性等方面的进展,阐述了纳豆激酶的生理功能,最后对纳豆激酶应用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纳豆激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豆激酶 枯草芽孢杆菌 微生物发酵生产 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瘤胃微生物厌氧发酵木质纤维素
9
作者 Yue Z B 赵圣国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0-150,共1页
哺乳动物瘤胃是天然的纤维素降解系统,其中栖息的微生物可有效降解木质纤维素,产物中的甲烷或挥发酸可被转化为其他生物能源。文章综述了利用瘤胃微生物转化木质纤维素的研究进展,包括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瘤胃微生物群落、人工瘤胃... 哺乳动物瘤胃是天然的纤维素降解系统,其中栖息的微生物可有效降解木质纤维素,产物中的甲烷或挥发酸可被转化为其他生物能源。文章综述了利用瘤胃微生物转化木质纤维素的研究进展,包括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瘤胃微生物群落、人工瘤胃反应器、厌氧发酵过程及能量产生,最后展望了利用瘤胃微生物发酵生产生物能源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微生物 木质纤维素 厌氧发酵 利用 现代分子生物 微生物发酵生产 纤维素降解 微生物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生产中的泡沫消除 被引量:2
10
作者 寇天平 《发酵科技通讯》 CAS 2006年第1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生产 泡沫消除 二氧化碳 正常运行 相互作用 胶体物质 气泡 发酵 蛋白质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协和公司用发酵法生产葡萄糖胺
11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6-26,共1页
日本协和发酵公司用玉米制成的葡萄糖为原料,应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葡萄糖胺(glucosamine)“发酵葡萄糖胺K”,扩大了该产品的来源和市场供应量。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生产 协和发酵公司 葡萄糖胺 日本 供应量 制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工业生物所在代谢工程改造谷氨酸棒杆菌生产L-半胱氨酸方面取得新进展
12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23-223,共1页
L-半胱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含硫氨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L-半胱氨酸仅能通过毛发水解的方法生产,然而该工艺具有高污染和低得率等缺点,限制了L-半胱氨酸的大规模生产。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 L-半胱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含硫氨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L-半胱氨酸仅能通过毛发水解的方法生产,然而该工艺具有高污染和低得率等缺点,限制了L-半胱氨酸的大规模生产。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半胱氨酸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 含硫氨基酸 谷氨酸棒杆菌 L-半胱氨酸 化妆品 微生物发酵生产 高污染 新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大毛霉发酵产γ-亚麻酸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章银良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12,共4页
对采用高大毛霉进行微生物发酵生产γ 亚麻酸作了初步探索。主要对培养基组成 :碳源、氮源、碳氮比、无机盐、最适氮源浓度进行了均匀试验设计 ;同时对培养条件 (pH值、通气量 )进行了实验。优化了发酵培养基组成 (g/L) :淀粉 185 6、(... 对采用高大毛霉进行微生物发酵生产γ 亚麻酸作了初步探索。主要对培养基组成 :碳源、氮源、碳氮比、无机盐、最适氮源浓度进行了均匀试验设计 ;同时对培养条件 (pH值、通气量 )进行了实验。优化了发酵培养基组成 (g/L) :淀粉 185 6、(NH4) 2 SO42 7、KH2 PO42、蛋白胨 0 1、酵母浸粉 0 2。较适的 pH值是 5 5 ,装液量 3 0 %。结果表明 ,γ 亚麻酸含量可高达 3 0 %以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大毛霉 Γ-亚麻酸 微生物发酵生产 培养基组成 均匀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酸发酵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赵紫华 仪宏 +1 位作者 朱文众 王丽丽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04年第6期14-18,13,共6页
丙酸是重要的食品、医学、饲料工业原料 ,也是目前我国紧缺的防腐剂原材料之一。本文从发酵菌种生理特性、代谢途径、发酵工艺优化和分离提取等各方面概述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酸的研究进展 ,并讨论了丙酸发酵当前存在的问题 ,对今后丙... 丙酸是重要的食品、医学、饲料工业原料 ,也是目前我国紧缺的防腐剂原材料之一。本文从发酵菌种生理特性、代谢途径、发酵工艺优化和分离提取等各方面概述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酸的研究进展 ,并讨论了丙酸发酵当前存在的问题 ,对今后丙酸发酵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酸 微生物发酵生产 发酵工艺 分离提取 原料 防腐剂 原材料 发酵菌种 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条件对豌豆根瘤菌细胞生长和辅酶Q_(10)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根华 钱和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1-104,共4页
以豌豆根瘤菌(Rhizobiumleguminosarum)1.1723为研究对象,对影响细胞生长和辅酶Q10合成的培养条件:温度、pH值、接种量、装液量、收集时间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为pH值5.0,温度30℃,接种量体积分数2%,装液量25mL,培... 以豌豆根瘤菌(Rhizobiumleguminosarum)1.1723为研究对象,对影响细胞生长和辅酶Q10合成的培养条件:温度、pH值、接种量、装液量、收集时间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为pH值5.0,温度30℃,接种量体积分数2%,装液量25mL,培养时间24h,辅酶Q10的合成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根瘤菌 细胞生长 辅酶Q10 培养条件 微生物发酵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核酸系鲜味调味料生产技术有突破
16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7-77,共1页
关键词 调味料 核酸 生产技术 日本 微生物发酵生产 味之素公司 磷酸化反应 鲜味物质 木薯淀粉 原料 制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露醇工业化制造方法的评述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文英 范家恒 《甘蔗糖业》 2005年第5期46-50,共5页
甘露醇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在医药以及食品等行业具有重要的用途。本文综述了甘露醇的性质、 应用、制备工艺及其检测方法。指出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甘露醇的良好工业前景。
关键词 甘露醇 微生物发酵 甘露醇 制造方法 工业化 微生物发酵生产 精细化工产品 工业前景 制备工艺 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制剂应用分析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明松 张吟 《食品安全导刊》 2013年第8期60-61,共2页
食品酶制剂是符合食品添加剂GB2760标准,菌种来源、生产环境及设备按照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要求的食品加工助剂。酶来源于自然界,是生物体内时时刻刻、快速而高效地进行着千百种生化反应的天然催化剂。酶的自然来源有动物、植物和微生... 食品酶制剂是符合食品添加剂GB2760标准,菌种来源、生产环境及设备按照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要求的食品加工助剂。酶来源于自然界,是生物体内时时刻刻、快速而高效地进行着千百种生化反应的天然催化剂。酶的自然来源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3A类。目前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酶制剂是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制剂 微生物发酵生产 食品添加剂 展望 应用 卫生标准 工业化生产 菌种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研制成功富含植酸酶的玉米品种
19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3-123,共1页
由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完成的“利用玉米种子生物反应器生产高活性植酸酶”项目近日通过鉴定。由国内著名遗传育种专家等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利用种子生物反应器,获得了富含植酸酶的玉米种子。经动物饲喂实验发现,这种... 由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完成的“利用玉米种子生物反应器生产高活性植酸酶”项目近日通过鉴定。由国内著名遗传育种专家等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利用种子生物反应器,获得了富含植酸酶的玉米种子。经动物饲喂实验发现,这种植酸酶活性可以显著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大大降低饲料成本和生产能耗,完全可以替代目前微生物发酵生产植酸酶的功效,开创了第二代低成本、环保、节能、高效植酸酶生产的新兴技术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酸酶活性 玉米品种 微生物发酵生产 生物反应器 生产性能 玉米种子 生物技术 中国农科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国际领先水平的第二代植酸酶产品
20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I0003-I0003,共1页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完成的“利用玉米种子生物反应器生产高活性植酸酶”项目日前通过了农业部的科技成果鉴定。由国内著名的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和动物营养学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以玉米为载体,生产的第...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完成的“利用玉米种子生物反应器生产高活性植酸酶”项目日前通过了农业部的科技成果鉴定。由国内著名的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和动物营养学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以玉米为载体,生产的第二代植酸酶产品具备替代目前微生物发酵生产植酸酶功效,其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领先水平 植酸酶 第二代 产品 微生物发酵生产 科学家 科技成果鉴定 中国农业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