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余平福 贤明华 +3 位作者 戴舒琼 谢桂莲 莫宗明 陆雪干 《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22-27,共6页
生态化学计量是研究生态系统元素平衡与评价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方法,明确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尺度下的微生物量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桉树人工林的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择连栽第1代(Ⅰ)、第... 生态化学计量是研究生态系统元素平衡与评价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方法,明确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尺度下的微生物量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桉树人工林的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择连栽第1代(Ⅰ)、第2代(Ⅱ)、第3代(Ⅲ)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适宜湿度分级法将林下土壤(0~20 cm和20~40 cm)分为>2 mm、1~2 mm、0.25~1 mm和<0.25 mm粒级团聚体,并测定其中微生物量C(MBC)、微生物量N(MBN)、微生物量P(MBP)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比(C∶NM、C∶PM、N∶PM)。结果表明:连栽第3代的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强,同时土壤微生物量(MBC、MBN、MBP)在该林分中更为丰富,说明较优的土壤结构能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微生物生长。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2 mm粒级团聚体是决定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的主要因子。因此,在桉树人工林经营管理过程中,促进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2 mm)转变,不仅能够增强土壤结构的稳定性,还能促进微生物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土壤团聚体 微生物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化学计量学研究有机肥促进稻田土壤磷转化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玲玉 陈光蕾 +5 位作者 赵洪猛 邬立伍 陈浩 于云飞 叶文玲 汪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10-1618,共9页
为了研究有机肥对稻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化学计量学在土壤磷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开展了基于不同氮施用量的有机肥100%替代化肥试验,包括0(N_(0))、75(N_(75))、150(N_(150))、225(N_(225))和300 kg·hm^(-2)(N_(300))5个处理... 为了研究有机肥对稻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化学计量学在土壤磷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开展了基于不同氮施用量的有机肥100%替代化肥试验,包括0(N_(0))、75(N_(75))、150(N_(150))、225(N_(225))和300 kg·hm^(-2)(N_(300))5个处理,分析了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磷组分和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第3年,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所有有机肥处理在水稻苗期与收获期均增加了土壤速效磷含量(12.9%~153%)以及总磷含量(5.80%~40.6%)。进一步分析土壤磷组分变化发现,有机肥处理主要增加了土壤可利用态磷(树脂提取态磷、碳酸氢钠提取态无机磷、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磷)、次生矿物磷(氢氧化钠提取态无机磷、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磷)及有机磷(活性有机磷、中等活性有机磷、稳态有机磷)含量,增长率分别为37.3%~142%、7.50%~41.3%和3.41%~32.2%;但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多(N 225和N_(300)),土壤有效磷(包括速效磷及可利用态磷)含量未呈梯度增加。通过冗余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稻季苗期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与土壤速效磷、可利用态磷、次生矿物磷及活性有机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收获期土壤微生物量磷(MBP)、土壤速效磷(Olsen-P)及土壤无机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水稻苗期,微生物化学计量比(MBC/MBP和MBN/MBP)与土壤活性有机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在水稻收获期,微生物化学计量比(MBC/MBP和MBN/MBP)与土壤Olsen-P和无机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微生物化学计量的变化显著影响土壤有效磷和有机磷含量,促进了土壤有机磷向有效磷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稻田土壤 有效磷 微生物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风沙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孙娇 梁锦秀 +3 位作者 孔德杰 郭鑫年 魏永东 周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9-39,共11页
以宁夏贺兰山东路风沙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等碳量秸秆、生物炭还田后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为农田养分调控和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秸秆和生物炭还田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C)、全磷(P)、速效氮(AN)... 以宁夏贺兰山东路风沙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等碳量秸秆、生物炭还田后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为农田养分调控和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秸秆和生物炭还田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C)、全磷(P)、速效氮(AN)、速效磷(AP)浓度显著增加,且生物炭还田优于等碳量秸秆处理。而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土壤全氮(N)浓度影响不显著。土壤C/N、C/P、N/P、AN/AP变化范围在10.1~10.9、7.4~8.2、0.7、2.7~3.4。且N/P、AN/AP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显著增加,随生物炭还田量的增加显著降低。生物炭还田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显著高于等碳量秸秆还田。而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与胞外酶化学计量比均显著高于等碳量生物炭还田。相关性分析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AN与碱性磷酸酶(AKP)极显著负相关,与β-葡糖苷酶(B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MBC、(BG+CBH)/AKP、(NAG+LAP)/AKP、MBN/MBP极显著正相关。生物炭还田后土壤AP与BG、α-纤维素酶(CBH)、LAP、NAG、MBC、MBN、(BG+CBH)/AKP极显著正相关,与MNC/MBN极显著负相关。综上,生物炭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浓度和微生物量,而秸秆还田更有利于维持土壤养分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与秸秆 风沙土 化学计量 微生物化学计量 养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混凝土的不同优势物种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化学计量特征差异 被引量:6
4
作者 程虎 许文年 +4 位作者 罗婷 向瀚宇 夏露 赵冰琴 夏栋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61,共7页
为探索不同优势物种对植被混凝土基材肥力的影响,采集向家坝植被混凝土3种优势物种(葛藤(PL)、荩草(AH)、双花草(PA))根际(R)和非根际(N-R)土壤,对土壤的养分和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各植物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 为探索不同优势物种对植被混凝土基材肥力的影响,采集向家坝植被混凝土3种优势物种(葛藤(PL)、荩草(AH)、双花草(PA))根际(R)和非根际(N-R)土壤,对土壤的养分和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各植物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高于非根际,根际表现出明显的富集作用。葛藤对除速效磷外的其他养分的富集作用均较荩草和双花草明显,大部分养分富集作用在荩草和双花草之间差异不显著。葛藤非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低于荩草和双花草。②各植物的碳、氮、磷比都表现为根际土壤大于非根际土壤,葛藤根际土壤C/N和C/P大于荩草和双花草。3种植物根际土壤MBC/MBN差异不大。荩草和双花草非根际MBC/MBN和MBC/MBP均显著大于葛藤(P<0.05)。葛藤根际土壤MBC/MBP和MBN/MBP显著大于荩草和双花草(P<0.05)。相对中国和世界土壤平均水平,3种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具有较高的C/N和MBC/MBN,C/P、N/P、MBC/MBP和MBN/MBP均较低。③相关性分析表明,MBN、有机碳、总氮、总磷和速效氮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但MBP只与速效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综合分析表明植物对植被混凝土基材养分固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葛藤根际富集能力较强。此外,基材磷素含量过高,而氮素含量缺乏,基材养分配比不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混凝土 生态修复 根际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间伐强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化学计量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曹芹 邱新彩 +2 位作者 刘欣 彭道黎 程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3-92,共10页
【目的】探究间伐强度对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法】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间伐强度(对照、轻度间伐、中度间伐和重度间伐)标准地,采集0~10、10~20和20~30 cm土壤样... 【目的】探究间伐强度对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法】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间伐强度(对照、轻度间伐、中度间伐和重度间伐)标准地,采集0~10、10~20和20~3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和胞外酶活性,分析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化学计量比。【结果】1)随间伐强度增大,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先增后降,在中度间伐中观测到最大值;间伐降低了土壤C∶N、C∶P和N∶P。2)间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磷(MBC,MBN和MBP)含量,尤其是中度间伐;间伐提高了土壤MBC∶MBN而降低了MBN∶MBP,土壤MBC∶MBP在不同间伐强度间无显著差异(P>0.05)。3)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BG)活性在不同间伐强度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土壤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肽酶(NAG+LAP)活性、酸性磷酸酶(AP)活性和(NAG+LAP)∶AP在中度间伐和重度间伐中显著高于对照和轻度间伐(P<0.05),中度间伐和重度间伐的BG∶(NAG+LAP)显著低于对照和轻度间伐(P<0.05),中度间伐的土壤BG∶AP显著低于对照(P<0.05)。【结论】间伐能够促进养分循环,尤其是中度间伐。研究结果可为不同间伐强度人工林中养分循环、资源限制和生态过程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该区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强度 华北落叶松 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化学计量 相对资源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水量变化对荒漠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许艺馨 余海龙 +3 位作者 李春环 韩翠 王晓悦 黄菊莹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12-1923,共12页
为明确荒漠草原土壤酶活性对降水格局改变的响应机制,该研究基于宁夏荒漠草原降水量不同梯度变化(减少50%、减少30%、自然降水、增加30%和增加50%)的野外试验(2014年开始试验),于2016年5-7月采样,测定分析不同降水梯度2年后对土壤酶活... 为明确荒漠草原土壤酶活性对降水格局改变的响应机制,该研究基于宁夏荒漠草原降水量不同梯度变化(减少50%、减少30%、自然降水、增加30%和增加50%)的野外试验(2014年开始试验),于2016年5-7月采样,测定分析不同降水梯度2年后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酶活性与植物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自然降水量相比,减少30%降水量对3种土壤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减少50%降水量显著降低了土壤蔗糖酶活性(P<0.05);增加降水量显著提高了土壤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P<0.05),但对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2)减少降水量对植物生物量影响较小(尤其减少30%降水量),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微生物生物量C、N、P,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C∶N和C∶P;增加降水量则不同程度提高了植物生物量及微生物生物量C、N、P。(3)土壤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随植物及微生物生物量增加而增加;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的土壤因子包括:含水量、NO_(3)^(-)-N、NH_(4)^(+)-N、C∶P、有机C、全N、C∶N和pH(P<0.05)。研究认为,减少降水量(尤其是减少30%降水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小,增加降水量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刺激微生物活性,进而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但随着植物生物量增加,土壤有机C输入增多,磷酸酶活性相应增强并促进了有机P的矿化,导致土壤微生物P限制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格局改变 荒漠草原 酶活性 植物生物 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