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寒草原灌丛化对土壤碳库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邓增卓玛 马文明 +1 位作者 马祥丽 母先润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1-272,共12页
在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的影响下,全球草地灌丛化现象愈发严重。然而,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灌丛化的响应尚不清楚。以青藏高原东缘3种典型灌丛化草地(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 在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的影响下,全球草地灌丛化现象愈发严重。然而,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灌丛化的响应尚不清楚。以青藏高原东缘3种典型灌丛化草地(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无灌丛生长的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植物群落结构、土壤碳组分、细菌群落结构及菌群互作关系,拟揭示高寒草原灌丛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碳库的影响。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土壤细菌群落及其共生特征,并结合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土壤有机碳(SOC)化学组成。结果表明,灌丛化草地(小叶锦鸡儿和金露梅)地上植物群落组成均发生显著改变(P<0.01),而地上植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无显著变化(P>0.05)。三种灌丛样地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高于草地(P<0.05),而地下生物量则无显著差异(P>0.05)。灌丛化对SOC和全氮(TN)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减小了表层与深层SOC含量的差异,具体表现为草地表层土壤SOC显著高于其深层(P<0.05),但三种灌丛样地无此趋势。三种灌丛和草地表层和深层土壤SOC组分均以芳香族为主(除小叶锦鸡儿深层土壤外),灌丛和草地样地间芳香族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小叶锦鸡儿样地中芳香族含量呈表聚型分布(P<0.05)。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发现,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分布是表层和深层土壤中灌丛化的最重要预测因子。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灌丛化显著改变了高寒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P<0.05),且植物群落结构和SOC化学组成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通过功能预测分析得到4个生物代谢通路,分别为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es)、环境信息处理(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代谢(Metabolism)和遗传信息处理(Gene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其中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在灌丛表层和深层土壤中富集(P<0.05)。三种灌丛草地表层和深层土壤细菌共现网络均较未灌丛化草地更为复杂和稳定,并且偏利共生或共生关系在高寒草地细菌群落结构建立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所述,灌丛化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土壤碳库有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内容,为高寒草地土壤碳源汇效应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化 微生物群落组成 土壤有机碳化学组分 微生物共生网络 植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沙棘和蒙古沙棘不同区室细菌微生物组特征与溯源分析
2
作者 刘宏 段爱国 +1 位作者 何彩云 张建国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7,共14页
[目的]沙棘是典型的放线菌结瘤植物,是三北地区主要的造林先锋树种。然而,学界对沙棘整体微生物组的群落结构和结瘤固氮共生模式知之甚少。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物种和区室生态位对沙棘微生物组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系统解析了沙棘微生物组... [目的]沙棘是典型的放线菌结瘤植物,是三北地区主要的造林先锋树种。然而,学界对沙棘整体微生物组的群落结构和结瘤固氮共生模式知之甚少。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物种和区室生态位对沙棘微生物组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系统解析了沙棘微生物组的特性。[方法]采用16S rRNA测序方法,研究了三北地区栽培面积最大的蒙古沙棘和中国沙棘区室生态位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结构的差异。[结果]研究发现蒙古沙棘和中国沙棘不同区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结构主要受区室生态位的影响,其中土壤区室细菌的Alpha多样性(Shannon指数在8.50~8.96之间)显著高于植物内生区室(Shannon指数在4.79~8.32之间),而根瘤内生区室的Alpha多样性最低(Shannon指数在4.79~5.69之间)。不同区室微生物群落的细菌组成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假黄色单胞菌属和根瘤菌属主要在根内生区室中富集,马赛菌属则主要富集在茎内生和叶内生区室中,而弗兰克氏菌属则在根瘤内生区室中占主导地位,且属于两个沙棘物种根瘤内生区室中共同且唯一的生物标志物。溯源结果表明,沙棘根内生和根瘤内生区室的微生物群落主要来自土壤环境并逐步被过滤和富集,而茎内生和叶内生区室中的微生物群落来源并不是土壤。[结论]区室生态位是影响沙棘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共生模式的主要原因。根瘤作为独特的生态位,Frankia在根瘤中占主导地位,表明沙棘-Frankia的专一性共生关系。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沙棘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沙棘 中国沙棘 区室生态位 微生物共生网络 弗兰克氏菌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