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铅胁迫下接种AM真菌对龙葵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韩娟 张向前 赵金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5-553,共9页
为从微生态角度探索接种AM真菌对铅污染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的影响,以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幼套近明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为接种菌剂,在温室盆栽条件下以Pb4+含量为0 mg·kg-1、200 mg·k... 为从微生态角度探索接种AM真菌对铅污染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的影响,以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幼套近明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为接种菌剂,在温室盆栽条件下以Pb4+含量为0 mg·kg-1、200 mg·kg-1、400 mg·kg-1和800 mg·kg-1土壤种植龙葵(Solanum nigrum)10周后采集根际土壤,采用Biolog微平板法测定龙葵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变化。结果表明:1)微生物平均代谢活性(AWCD)随铅浓度增加呈降—升—降趋势;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铅胁迫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的AWCD值,仅中浓度(400 mg·kg-1)下未达显著差异。2)中浓度铅处理能显著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糖类及其衍生物、氨基酸类、脂肪酸和脂类及代谢产物类四大类碳源底物利用能力;接种AM真菌,高浓度(800 mg·kg-1)铅处理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底物的利用能力。3)铅胁迫下接种AM真菌提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在中浓度下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达显著水平。4)主成分分析显示,代谢产物类在PC1和PC2中种类最多,分别为6种和4种;糖类及其衍生物在PC3中种类最多(5种)。5)在铅胁迫和接种AM真菌共同作用下,微生物碳源利用主要受铅浓度调节,并且二者对微生物碳源利用具有显著交互效应。综上可知,接种AM真菌能够提高铅胁迫下龙葵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强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底物的利用能力。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究AM真菌强化植物联合修复技术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 龙葵 铅胁迫 根际土壤 微生物代谢特征 Biolog-ECO微平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液还田对旱地红壤微生物群落代谢与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郑学博 樊剑波 +4 位作者 崔键 徐磊 祝振球 周静 何园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865-5875,共11页
通过沼液还田定位实验,按照不同沼液全氮还田比例设6个等氮量(N-P_2O_5-K_2O量均为120-90-135 kg/hm^2(对照除外))处理:对照(不施肥,CK)、100%化学氮(NPK)、15%沼液氮+85%化学氮(BS15)、30%沼液氮+70%化学氮(BS30)、45%沼液氮+55%化学氮... 通过沼液还田定位实验,按照不同沼液全氮还田比例设6个等氮量(N-P_2O_5-K_2O量均为120-90-135 kg/hm^2(对照除外))处理:对照(不施肥,CK)、100%化学氮(NPK)、15%沼液氮+85%化学氮(BS15)、30%沼液氮+70%化学氮(BS30)、45%沼液氮+55%化学氮(BS45)和100%沼液氮(BS100),运用Biolog-ECO技术分析0—20cm花生收获期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阐明微生物群落代谢与沼液还田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BS45、BS30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强度(AWCD)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而BS15、BS100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强度(AWCD)与CK和NPK处理则无显著差异;②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强度(AWCD)、丰富度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表现为BS45>BS30>NPK>CK>BS100>BS15;③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为4组:BS45、BS30处理为一组,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最强,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聚合物和胺类等碳源的代谢能力;NPK、CK、BS100处理为一组,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次之;BS15处理为一组,微生物群落代谢能力最低,其碳水化合物、羧酸、氨基酸、聚合物、酚类和胺类等碳源的代谢能力均为最低。结合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和多样性的顺序为BS45>BS30>NPK>CK>BS100>BS15。可见,沼液还田显著影响旱地红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和多样性,沼液不能完全替代化肥,当沼液全氮还田比例在30%—45%时,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最强,有利于土壤质量提高,适于在我国旱地红壤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旱地红壤 Biolog—ECO 微生物代谢特征 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豆间种对柑橘园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马昕伶 秦文婧 +9 位作者 刘凯 刘佳 樊剑波 李忠佩 陈晓芬 吴萌 江春玉 刘凯丽 武志峰 刘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0-206,共7页
选择红壤丘陵区典型柑橘园,设置清耕、自然生草和竹豆间种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柑橘园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变化,并探明主导碳源代谢特征变化的土壤环境因素。结果表明,相对于清耕和自然生草种植模... 选择红壤丘陵区典型柑橘园,设置清耕、自然生草和竹豆间种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柑橘园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变化,并探明主导碳源代谢特征变化的土壤环境因素。结果表明,相对于清耕和自然生草种植模式,竹豆间种模式下柑橘园土壤pH提高了24.03%和21.65%,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了19.40%和25.14%、14.02%和18.61%、2.69和3.12倍、63.40%和1.14倍。柑橘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受种植模式影响不显著,但是竹豆间种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和均匀度指数。竹豆间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对于酰胺、氨基酸、酚类和多聚物等多个大类碳源的代谢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清耕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对于糖类尤其是赤藓糖醇、葡萄糖-1-磷酸、D-纤维二糖的代谢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的碳源利用能力和土壤有机碳密切相关,而pH是影响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多个特异性碳源代谢强度的首要因素。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柑橘园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模式受土壤环境因素影响的大小顺序为:pH>有效磷>碱解氮>有机碳>速效钾。因此,竹豆间种能够缓解柑橘园土壤酸化,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有利于柑橘园土壤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豆间种 柑橘园 红壤丘陵区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改良剂和红麻联合修复对多金属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杜瑞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0-75,共6页
应用BIOLOG技术对广东省大宝山矿山周边多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植红麻(Hibiscus cannabinus)前施用改良剂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机肥+石灰石≈... 应用BIOLOG技术对广东省大宝山矿山周边多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植红麻(Hibiscus cannabinus)前施用改良剂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机肥+石灰石≈粉煤灰、白云石、石灰石和对照(未施用改良剂),其中施用有机肥+石灰石对提高多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多样性有显著效果;种植红麻后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机肥+石灰石、粉煤灰、石灰石、对照和白云石,有机肥+石灰石和红麻联合修复对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的效果更显著;种植红麻后,施用有机肥+石灰石可以刺激根系分泌L-丝氨酸、4-羟基苯甲酸和L-精氨酸等碳源,使微生物对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大幅提高。各处理土壤微生物对糖类、氨基酸类和胺类等碳源的利用能力增强,有助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代谢特征 重金属 污染土壤 改良剂 红麻 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