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有机肥对烤烟黑胫病及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1
作者 张云伟 徐智 +3 位作者 汤利 李艳红 宋建群 殷红慧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65,72,共8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施肥处理对烤烟产质量、黑胫病以及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肥减量的条件下,配施生物有机肥能获得与常规化肥处理(T1)相近或更高的产量和产值,并显著提高了烤烟的上等烟比例,减轻黑胫病...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施肥处理对烤烟产质量、黑胫病以及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肥减量的条件下,配施生物有机肥能获得与常规化肥处理(T1)相近或更高的产量和产值,并显著提高了烤烟的上等烟比例,减轻黑胫病的危害。其中,以化肥减量20%配施0.3 kg/m2生物有机肥(T3)处理表现最好。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烤烟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碳源利用强度、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呈现增加的趋势。与T1相比,T3处理的根际放线菌数量和碳源利用强度分别增加了112.6%、24.3%,并且McIntosh均匀度指数增加了17.5%。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明显改变了烤烟根际微生物的群落功能,相对于糖类和酚类,氨基酸类、羧酸类、聚合物类、胺类的代谢对生物有机肥的施入更为敏感。与其他两个处理相比,T3处理明显提高了烤烟根际微生物对氨基酸类、酚类碳源的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烤烟黑胫病 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大豆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高志颖 李彦生 +3 位作者 于镇华 金剑 王光华 刘晓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17-1424,共8页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因子,大气CO_(2)浓度升高以植物为媒介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进而影响由土壤微生物参与的土壤养分循环过程和土壤碳库的平衡。本研究以不同年代培育的大豆品种:‘小黄金’(XH)、‘牡丰5号’(MF)、‘绥农14号...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因子,大气CO_(2)浓度升高以植物为媒介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进而影响由土壤微生物参与的土壤养分循环过程和土壤碳库的平衡。本研究以不同年代培育的大豆品种:‘小黄金’(XH)、‘牡丰5号’(MF)、‘绥农14号’(SN)和‘东生1号’(DS)为试验材料,采用开顶式气室(OTC)模拟21世纪中叶大气CO_(2)浓度(550 mol∙L−1)升高条件(EC),并以正常大气CO_(2)浓度为对照(CK),通过BIOLOG方法,解析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不同,单孔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总体趋势表现为MF>SN>DS>XH。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大豆品种根际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的影响不一致,其中XH、MF和DS的根际微生物功能受大气CO_(2)浓度升高影响不显著,而SN的根际微生物功能受大气CO_(2)浓度升高影响显著;主成分贡献率结果表明,SN的EC碳源变化与主成分1中正相关的碳源种类相关性较强,而CK的碳源变化与主成分1中负相关的碳源种类相关性较强,其中L-精氨酸和2-羟基苯甲酸为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碳源类型,未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是否会增加有害/有益根系分泌物的释放有待通过田间原位试验进一步佐证。综上,未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大豆根际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的影响与大豆品种有关,同时,大豆品种和大气CO_(2)升高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部分碳源的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CO_(2)浓度升高 大豆 根际微生物 BIOLOG 东北黑土区 微生物代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植物恢复对宛山荡水质及水体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汪欣 何尚卫 +3 位作者 潘继征 李勇 张国正 应炎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52-1360,共9页
选取太湖流域宛山荡为研究对象,探究水生植物恢复对湖荡湿地水质的改善效果及其对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影响。2019年3—6月通过地形重塑和生态缓冲带的建立,营造良好的生境条件,促进水生植物的恢复。于2019年8月—2020年8月对宛山荡西... 选取太湖流域宛山荡为研究对象,探究水生植物恢复对湖荡湿地水质的改善效果及其对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影响。2019年3—6月通过地形重塑和生态缓冲带的建立,营造良好的生境条件,促进水生植物的恢复。于2019年8月—2020年8月对宛山荡西北湖区(示范区、敞水区和对照区)水生植物和水质进行跟踪监测,并利用Biolog技术对水生植物恢复后宛山荡西北湖区夏季水体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示范区水生植物种类、盖度及物种多样性显著增加,其中沉水植物的增加尤为明显。(2)示范区水体透明度改善效果明显,比敞水区和示范区分别提高23%和30%。(3)示范区水体TN、NH_(4)^(+)N和TP去除效果明显,比敞水区分别降低32%、28%和28%,比对照区分别降低19%、32%和31%。(4)示范区水体叶绿素(Chl-a)和COD Mn周年去除效果不明显,这与示范区地形、水文等因素有关。(5)水生植物的恢复能促进水体微生物群落演替,提高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羧酸类、多聚物类和胺类碳源的响应和利用,增加水体微生物代谢活性,提升湖荡区域水体自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水生植物恢复 BIOLOG 微生物功能代谢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微生物生物量及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明 李忠佩 张桃林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44-748,共5页
研究了不同农林利用方式下红壤微生物生物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等土壤质量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各指标造成了显著的影响;稻田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高,林地和草地微生物生物量次之,旱地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低... 研究了不同农林利用方式下红壤微生物生物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等土壤质量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各指标造成了显著的影响;稻田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高,林地和草地微生物生物量次之,旱地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低(分别是稻田利用方式的4.3%和13.7%);稻田的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最高,旱地、林地和草地的细菌代谢功能多样性较低,旱地的真菌代谢功能多样性最低;微生物生物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可以作为反映土壤质量变化的早期敏感的指标,用来衡量管理措施的改变对土壤质量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利用方式 微生物生物 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土壤类型桑园根际与非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及代谢功能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于翠 胡兴明 +4 位作者 李欣 邓文 叶楚华 李勇 熊超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6,共9页
采用常规稀释平板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研究湖北省蚕区3种土壤类型桑园获取3种土壤类型桑园的桑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群结构与代谢功能多样性,为改善桑园土壤质量及改进桑园肥培管理提供依据。7个采样点获取3种土壤类... 采用常规稀释平板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研究湖北省蚕区3种土壤类型桑园获取3种土壤类型桑园的桑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群结构与代谢功能多样性,为改善桑园土壤质量及改进桑园肥培管理提供依据。7个采样点获取3种土壤类型桑园的桑树根际细菌数量(黄棕壤土样2-2除外)、种群结构、微生物代谢活性(AWCD)、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并且桑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均是对糖类的利用能力最强,而对胺类和其他混合物类碳源的利用能力较低。黄棕壤土样2-1检测到的桑树根际细菌数量、多样性指数、AWCD值及对氨基酸类、糖类、羧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高于其他桑园土壤样品,而石灰岩土样1-2检测到的桑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细菌与真菌数量、AWCD值最低,碳源利用主成分分析亦表明该土样采集桑园与其他土壤类型桑园间的差异较大。石灰岩土样1-1和黄棕壤土样2-1、2-2、2-3检测到的桑树根际优势菌属中均有Rhizobium,且桑树根际土壤的速效氮含量均高于其他采样点桑园土壤。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的细菌数量与AWCD值和多样性指数两两之间达到了极显著相关(P<0.01)或显著相关水平(P<0.05),而真菌数量除与AWCD值呈正相关外,与其他各指标间均呈负相关关系。综上认为,黄棕壤土样2-1采集桑园的土壤能够为桑树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微生态环境;石灰岩土样1-2采集桑园则应通过耕作、施肥措施为桑树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园 根际土壤 非根际土壤 微生物种群结构 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 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log-Eco解析垦殖与自然恢复黑土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季节变化 被引量:9
6
作者 于镇华 元野 +1 位作者 刘居东 王光华 《土壤与作物》 2013年第3期105-111,共7页
为动态比较土壤垦殖前后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是否发生变化,利用Biolog-Eco技术对不同季节自然恢复(NR)和垦殖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NoF)、施化肥(CF)和化肥配施有机肥(CFM)]黑土微生物在4℃、15℃和28℃培养温度下的代谢功能多样性进行了... 为动态比较土壤垦殖前后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是否发生变化,利用Biolog-Eco技术对不同季节自然恢复(NR)和垦殖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NoF)、施化肥(CF)和化肥配施有机肥(CFM)]黑土微生物在4℃、15℃和28℃培养温度下的代谢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处理在同一采样时期不同培养温度下,Biolog微孔板的单孔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值均表现为28℃>15℃>4℃,即微生物代谢活性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同一采样时期样品在相同培养温度下黑土微生物对碳源的代谢能力总体呈现为NR>CFM>CF>NoF。微生物在积雪融化期和积雪覆盖期对碳源的利用能力高于植物生长季节。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显示,不同采样时期NoF样品和其它3种处理相比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差异较大;NR、CF和CFM在作物非生长季节(3月、4月和12月)的样品在PCA图中分散度小于在作物生长季节(6月)的样品。该研究结果综合表明,垦殖处理较自然恢复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代谢能力,但并未改变微生物群落功能;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存在差异,NR、CF和CFM细菌群落在作物生长的夏季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差异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 黑土 利用方式 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菌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翁志强 许钰滢 +5 位作者 吕正阳 刘娟 王哲 蔡杨星 王荣波 叶文雨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4期62-68,共7页
【目的】研究福州平潭巨菌草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明确巨菌草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巨菌草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福州平潭基地采集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壤样品... 【目的】研究福州平潭巨菌草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明确巨菌草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巨菌草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福州平潭基地采集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壤样品,采用Biolog-ECO技术研究巨菌草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特性,揭示不同碳源利用的不同及影响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与对照相比,巨菌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与非根际土壤相比,巨菌草根际土壤样品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Brillouin多样性指数略高,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主成分一和主成分二贡献大的碳源种类分别为22种和6种,糖类是巨菌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类型。【结论】与非根际土壤相比,巨菌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碳源利用及代谢功能多样性高于非根际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根际土壤 Biology-ECO技术 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邵登科 许钰滢 +5 位作者 吴凤娟 吕正阳 汪银平 王荣波 鲁国东 叶文雨 《青海农林科技》 2022年第2期8-11,72,共5页
利用Biolog-Eco技术对香蕉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壤样品的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变化、主成分以及对碳源利用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种碳源对PCA1贡献大,PCA2有12种碳源;香蕉根际土对多聚物类、糖类、胺类和酚酸类4种碳源的利用略高于对照组... 利用Biolog-Eco技术对香蕉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壤样品的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变化、主成分以及对碳源利用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种碳源对PCA1贡献大,PCA2有12种碳源;香蕉根际土对多聚物类、糖类、胺类和酚酸类4种碳源的利用略高于对照组,其中利用率最高为氨基酸类;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D)优势度指数略大于香蕉非根际土,Mclntosh均匀度指数(E)指数略低于非根际土。香蕉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差异性较小,对碳源利用能力以及代谢能力略强于非根际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根际土 Biology-Eco微平板法 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超 刘国彬 +1 位作者 薛萐 王国梁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0-717,共8页
为了解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功能特征,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了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棘Hippophaer rhamnoides)、人工草地(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柳枝稷Panicum uirgatum)和天然草地(阿尔... 为了解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功能特征,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了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棘Hippophaer rhamnoides)、人工草地(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柳枝稷Panicum uirgatum)和天然草地(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的根际微生物碳源代谢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柠条、阿尔泰狗哇花和茵陈蒿的根际微生物对糖类的代谢能力显著高于沙棘、沙打旺和柳枝稷;阿尔泰狗哇花和茵陈蒿对氨基酸类、酚酸类和聚合物类的代谢能力较高。茵陈蒿和阿尔泰狗哇花的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高于其他4种植物.柠条、阿尔泰狗哇花和茵陈蒿具有相似的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天然草地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优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类型 根际 微生物代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低含量铅时冬小麦幼苗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贾夏 董岁明 周春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3-108,141,共7页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法研究了土壤低含量铅(Pb)(质量比小于300 mg/kg干土)对冬小麦幼苗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特征。与对照相比,幼苗生长3周和7周时,低含量Pb对细菌数量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6.25%和8.62%(p<0.01);幼苗生长3周、7周和12周时,...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法研究了土壤低含量铅(Pb)(质量比小于300 mg/kg干土)对冬小麦幼苗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特征。与对照相比,幼苗生长3周和7周时,低含量Pb对细菌数量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6.25%和8.62%(p<0.01);幼苗生长3周、7周和12周时,低含量Pb对真菌数量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34.08%、39.89%和17.49%(p<0.01);7周和12周时,与对照相比,低含量Pb极显著(p<0.01)抑制放线菌数量增殖。幼苗生长3周时,真菌数量与Pb含量极显著(p<0.01)相关;7周时,真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数与Pb含量显著(p<0.05)相关。低含量Pb处理下,根际真菌/细菌比值较对照显著降低,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变化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低含量Pb对冬小麦幼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低含量铅 根际土壤 微生物 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芹酚和百里香酚对断奶仔猪结肠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仲昊 郑梓 +4 位作者 陈亮 李宁 李千军 穆淑琴 闫峻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897-3908,共12页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添加香芹酚和百里香酚对断奶仔猪结肠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通路的影响。选取28日龄、体重8.5 kg±1.0 kg断奶仔猪64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A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B组饲喂基础日粮+2...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添加香芹酚和百里香酚对断奶仔猪结肠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通路的影响。选取28日龄、体重8.5 kg±1.0 kg断奶仔猪64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A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B组饲喂基础日粮+20 g/t香芹酚,C组饲喂基础日粮+20 g/t百里香酚,D组饲喂基础日粮+20 g/t香芹酚-百里香酚混合物(质量比2∶1)。试验期30 d。基于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利用双末端测序(Paired-End)的方法进行测序。通过对OTUs聚类,进行物种注释及丰度分析;进一步进行α多样性、β多样性分析及显著物种差异分析和功能基因预测分析。结果显示:①各试验组结肠微生物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D组结肠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B和C组(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组(P<0.05),Epsilonbacteraeota、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D组结肠中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D组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相对丰度显著高于B组(P<0.05),D组罗斯氏菌属(Roseburia)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D组螺杆菌属(Helicobacter)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③D组结肠微生物脂质代谢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肠微生物碳水化合物代谢、其他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和其他氨基酸代谢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肠微生物能量代谢水平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20 g/t的香芹酚-百里香酚混合物,改善了断奶仔猪结肠微生物群落结构,结肠中有益菌的相对丰度提高,有害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促进了结肠微生物的代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芹酚 百里香酚 断奶仔猪 结肠微生物结构 微生物代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病土与感病土对番茄根际微生物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洪 彭俊伟 +3 位作者 孙阳 胡洋 李建刚 董元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为明确不同土壤来源下番茄植株的生长及其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群落的变化特征,以番茄青枯病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和两种施肥模式研究了抑病和感病土壤对番茄生长情况、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群落结构以及青枯病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明确不同土壤来源下番茄植株的生长及其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群落的变化特征,以番茄青枯病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和两种施肥模式研究了抑病和感病土壤对番茄生长情况、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群落结构以及青枯病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抑病土中有机碳、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高,能促进番茄生长,抑制土传病害发生,其中抑病土中进行有机无机配施(SCOF)处理的番茄地上部鲜重最高,为28.99 g/株,与感病土中进行有机无机配施(CCOF)相比,地上部鲜重显著增加了37.90%;②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长,其中SCOF与CCOF处理中病原菌的生长较对照分别降低了24.53%与22.23%;③有机无机配施与病原菌接种改变了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其中SCOF处理番茄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较强,利用氨基酸类、碳水化合物类、多聚物类等碳源的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总之,抑病土中配合施用有机无机肥有助于帮助宿主植株耐受土传病害胁迫,维持宿主植物的健康生长,这为探索土传病害的发生及防控提供一个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青枯病 抑病土 微生物代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与芒草根际微生物响应
13
作者 赵斌 孙苏侠 +3 位作者 赵伟 毛欢 唐卿 朱四喜 《环境化学》 2025年第7期2704-2717,共14页
铅锌矿开采产生的矿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尤其矿区重金属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芒草作为重要的能源植物,具有产量高和较强重金属耐受性的特点,在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为探究典型铅锌矿区土壤... 铅锌矿开采产生的矿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尤其矿区重金属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芒草作为重要的能源植物,具有产量高和较强重金属耐受性的特点,在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为探究典型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程度、芒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以贵州省赫章县铅锌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宏基因组技术,采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分析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及其芒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结果表明,铅锌矿区土壤pH值和电导率(EC)在不同污染区、芒草根际与非根际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总氮(TN)、总磷(TP)、速效磷(AP)和有机质(SOM)的含量呈现为低污染区高于高污染区,芒草根际高于非根际.研究区土壤铅(Pb)、锌(Zn)、镉(Cd)、铬(Cr)和铜(Cu)的含量均高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低污染区和高污染区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70.34(轻微生态风险)和1429.89(极强生态风险).芒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相对丰度差异不显著,高污染区与低污染区呈显著差异(P<0.05).低污染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高污染区(P<0.05),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显著低于高污染(P<0.05).微生物群落丰度与pH、TP均呈显著相关性(P<0.05),与TN、Cr均无显著相关性,与其他环境因子(EC、NH_(4)^(+)-N、NO_(3)^(−)-N、AP、SOM、Pb、Zn、Cd、Cu)呈极显著相关性(P<0.05).重金属污染程度改变芒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代谢(Carbon metabolism)、氨基酸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Glyoxylate and dicarboxylate metabolism)和ABC转运器(ABC transporters)等功能组的基因丰度.因此,铅锌矿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显著受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区 芒草 土壤重金属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微生物代谢功能 潜在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不同区域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功能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2
14
作者 金笑 寇文伯 +3 位作者 于昊天 刘亚军 马燕天 吴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9-536,共8页
为了解鄱阳湖湖区内具有不同形态、功能的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差异,采用T-RFLP(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对松门山(主湖区)、饶河(入湖口)、南矶山(碟形湖)和白沙洲(湖汊)样地表层沉积物进行细菌遗传多样性和... 为了解鄱阳湖湖区内具有不同形态、功能的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差异,采用T-RFLP(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对松门山(主湖区)、饶河(入湖口)、南矶山(碟形湖)和白沙洲(湖汊)样地表层沉积物进行细菌遗传多样性和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具有不同形态、功能的样地间细菌群落结构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存在协同的空间异质性,显示饶河样地与其他样地之间差异显著(P<0.05).基于T-RFLP结果,饶河样地与其他样地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中等相对丰度(0.20%~2.00%)的TRFs片段.此外,饶河样地微生物代谢活性显著低于其他样地(P<0.05),主要是因为饶河样地微生物对多聚物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显著降低.基于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营养物质(有机质、TOC、TN)和重金属(Zn)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而水深、pH、速效氮[w(NH_4^+-N)、w(NO_3^--N)]、重金属[w(Zn)、w(Cu)、w(Cd)]是影响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显著因子.研究显示,重金属(Zn)对鄱阳湖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探索大型淡水湖泊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空间异质性以及探讨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Biolog-Eco微平板法 T-RFLP分析 微生物代谢功能 细菌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连续5年施用氮磷肥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51
15
作者 齐莎 赵小蓉 +1 位作者 郑海霞 林启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5518-5526,共9页
以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典型草原施肥小区为对象,研究了连续5a施氮肥(不施肥对照-CK,N52.5、N105、N175和N280kghm-2)和磷肥(P9、P37和P75kghm-2)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5a施氮磷肥,随施肥量增加,土... 以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典型草原施肥小区为对象,研究了连续5a施氮肥(不施肥对照-CK,N52.5、N105、N175和N280kghm-2)和磷肥(P9、P37和P75kghm-2)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5a施氮磷肥,随施肥量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活性和代谢熵显著降低,而土壤微生物量磷则显著增加。高氮(N280)和高磷(P75)处理,不仅显著降低了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而且改变了微生物利用碳功能群结构,施氮肥处理更为明显。大量施用氮肥显著降低了土壤线虫总数和不同营养类群的数量,而施磷肥对线虫总数影响并不显著,相反,施磷肥和少量氮肥却提高了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和比例。施用氮肥土壤原生动物总数呈下降趋势,而施磷肥则显著增加,但适度施用氮肥和磷肥时,土壤原生动物群落最为旺盛,尤其是施磷肥后肉足虫数量大幅度提高。氮磷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组成影响的差异,可能是土壤生物对不同肥料及其用量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所在,其中施氮肥多以负效应为主,而施磷肥则多以正效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氮磷肥 土壤微生物 线虫 原生动物 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桂酸对蚕豆枯萎病发生的影响及间作缓解机制 被引量:6
16
作者 董艳 董坤 +3 位作者 杨智仙 朱锦惠 汤利 郑毅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03-515,共13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肉桂酸不同浓度(C0(0.0 mg kg^(-1))、C1(14.0 mg kg^(-1))、C2(28.0 mg kg^(-1))和C3(56.0 mg kg^(-1)))处理对蚕豆枯萎病发生的影响及小麦与蚕豆间作对肉桂酸自毒效应的缓解机制。结果表明:(1)蚕豆单作条件下,肉...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肉桂酸不同浓度(C0(0.0 mg kg^(-1))、C1(14.0 mg kg^(-1))、C2(28.0 mg kg^(-1))和C3(56.0 mg kg^(-1)))处理对蚕豆枯萎病发生的影响及小麦与蚕豆间作对肉桂酸自毒效应的缓解机制。结果表明:(1)蚕豆单作条件下,肉桂酸处理显著降低了根系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增加了丙二醛(MDA)含量,导致根系脂质过氧化伤害加剧;肉桂酸处理降低了根际微生物的活性(AWCD值)、香农(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S)并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肉桂酸处理显著增加蚕豆根际土壤中镰刀菌数量,提高了枯萎病病情指数并降低根系干重。(2)肉桂酸胁迫下,与单作蚕豆相比,小麦与蚕豆间作提高了蚕豆根系的POD活性,降低了MDA含量,提高了根际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及根际微生物的H和S,明显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间作显著降低了蚕豆根际土壤中镰刀菌数量及枯萎病病情指数,显著增加了蚕豆地上部干重和根系干重。表明小麦与蚕豆间作一方面提高蚕豆对枯萎病菌的生理抗性,另一方面有效调节根际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从而缓解了肉桂酸引起的枯萎病危害,促进了蚕豆生长,但间作减轻枯萎病危害的效果受肉桂酸处理浓度的影响。因此,利用非寄主作物小麦的化感效应而采取的间作模式是缓解蚕豆自毒效应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酸 蚕豆枯萎病 间作 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