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根除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对生育期女性阴道微生态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齐新颖 李睿 +7 位作者 陈卫刚 王英红 张玉 吴雨皋 李园园 高丽敏 许广鑫 郑勇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55-959,共5页
目的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三联疗法对生育期女性阴道正常微生态菌群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5例HP阳性患者进行根除HP三联治疗,对比治疗前后阴道正常微生态菌群的变化情况,检测指标包括清洁度、念珠菌、滴虫、阴道酸... 目的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三联疗法对生育期女性阴道正常微生态菌群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5例HP阳性患者进行根除HP三联治疗,对比治疗前后阴道正常微生态菌群的变化情况,检测指标包括清洁度、念珠菌、滴虫、阴道酸碱度、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菌、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过氧化氢(H2O2)浓度。结果治疗结束后研究对象中7例(7/15)发生阴道微生态失调(P<0.05),其中5例出现大量真菌孢子及菌丝,2例球菌数量增加(1例伴白细胞增加,1例伴过氧化氢阳性);8例阴道微生态正常(8/15)。结论根除HP三联疗法对阴道正常微生态菌群产生负面影响,在进行HP的治疗中应予重视,治疗前后应采取预防或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联疗法 幽门螺杆 阴道 微生态菌群 生育期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喂养方式对早期新生儿口咽微生态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学娟 丁诗田 +7 位作者 高胜男 迭馨娴 李冰洁 邵志英 朱敏蓉 游铭钰 张宇涵 陈筱青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32-1439,共8页
目的:初步探讨足月健康早期新生儿口咽微生态中菌群分布的特点及不同喂养方式对早期新生儿口咽微生态菌群定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2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2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纯母乳喂养8例... 目的:初步探讨足月健康早期新生儿口咽微生态中菌群分布的特点及不同喂养方式对早期新生儿口咽微生态菌群定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2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2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纯母乳喂养8例、混合喂养12例。采集新生儿出生当天及生后第5~7天的咽拭子样本,利用Illumina Miseq^(TM)/Hiseq^(TM)平台对细菌16S rRNA的V3~V4可变区进行DNA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①40个咽拭子样本中共发现门36个,纲84个,目144个,科292个,属736个。②足月健康新生儿从出生到生后5~7天,新生儿口咽部菌群的相对丰富度及多样性逐渐降低,个体间差异显著缩小;纯母乳喂养的早期新生儿口咽菌群α多样性低于混合喂养新生儿。③在门水平上,不同喂养组的主要门均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4个优势菌门的相对丰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第1天相比,第5~7天纯母乳喂养组中厚壁菌门(P=0.008)、放线菌门(P=0.844)、拟杆菌门(P=0.250)的相对丰度上升,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下降(P=0.055);而混合喂养组中厚壁菌门(P<0.001)、放线菌门(P=0.733)的相对丰度上升,变形菌门(P<0.001)、拟杆菌门(P=0.027)的相对丰度下降。④在属水平上,出生当天以慢生根瘤菌属、葡萄球菌属、不动杆菌属、伯克氏菌属、链球菌属为主要属,随着出生时间的推移,生后5~7天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拟杆菌属、罗氏菌属、双歧杆菌属上升为主要属;不同喂养组均以链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为优势属,纯母乳喂养组中拟杆菌属、罗氏菌属、双歧杆菌属等厌氧菌的丰度高于混合喂养组。结论:新生儿生后早期口咽微生态菌群的多样性逐渐降低,稳定性逐渐增加;且不同喂养方式对早期新生儿口咽部菌群定植与分布存在一定的影响,纯母乳喂养有助于新生儿口咽部厌氧菌的早期定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咽 微生态菌群 16S rRNA 新生儿 母乳喂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饲料饲养家蚕其肠道微生态优势菌群类型的组成及差异性 被引量:30
3
作者 向芸庆 王晓强 +3 位作者 冯伟 周围 谢洪霞 万永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3875-3882,共8页
为探讨鳞翅目昆虫的生长发育及抗病性与肠道微生态状况的关系,以不同的桑科植物柘叶与桑叶分别饲养家蚕,采用纯培养分离检测技术、16S rDNA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4、5龄家蚕肠道优势菌群的类型进行了鉴定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 为探讨鳞翅目昆虫的生长发育及抗病性与肠道微生态状况的关系,以不同的桑科植物柘叶与桑叶分别饲养家蚕,采用纯培养分离检测技术、16S rDNA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4、5龄家蚕肠道优势菌群的类型进行了鉴定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柘叶与桑叶饲养家蚕共有的优势菌群有短波单胞杆菌属(Brevundimonas)、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4个类群。从桑叶饲养家蚕肠道中检索到的优势菌群还有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5个类群,而从柘叶饲养家蚕肠道中检索到的优势菌群仅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2个类群。饲料的改变导致家蚕肠道微生态细菌种群组成的变化,从柘叶饲养家蚕肠道中分离出的优势菌群与桑叶饲养的家蚕相比,出现较大差异且不如桑叶饲养家蚕的菌群丰富。推测这种改变可能与柘叶饲养家蚕生长发育不良、容易患病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优势 肠道 家蚕 类型 差异性 柘叶 桑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杨柳 梁新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239-1242,共4页
近年来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宏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微生态及其代谢模式的改变可通过破坏正常组织细胞DNA、激活致癌信号传导途径,产生促肿瘤代谢物和抑制抗肿... 近年来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宏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微生态及其代谢模式的改变可通过破坏正常组织细胞DNA、激活致癌信号传导途径,产生促肿瘤代谢物和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等多因素来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研究者们尝试利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和预防肿瘤。目前,以益生菌和排泄物移植技术为代表的微生态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及调节免疫系统来抗肿瘤。微生态制剂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希望,但目前肠道菌群微生态在结直肠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深入探讨。本文就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结直肠癌的诊治探索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生态 结直肠癌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杆菌GR-1&RC-14对妊娠晚期生殖道B族链球菌定植及阴道菌群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映玲 黄郁馨 +6 位作者 蔡蔚 李点杰 郑婉婷 肖苑玲 刘映平 赵胡英 潘石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53-1759,共7页
目的探讨乳酸杆菌GR-1&RC-14对妊娠晚期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阳性患者GBS定植、妊娠结局及阴道菌群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门诊行妊娠晚期GBS检测且结果阳性患者符合纳排标准155例,剔除... 目的探讨乳酸杆菌GR-1&RC-14对妊娠晚期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阳性患者GBS定植、妊娠结局及阴道菌群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门诊行妊娠晚期GBS检测且结果阳性患者符合纳排标准155例,剔除乳酸杆菌干预<2周或产后复查32例,根据有无乳酸杆菌干预,分为干预组(60例)、无干预组(63例);干预组60例根据再次检测GBS结果分为转阴组(18例)、持续阳性组(42例);计算GBS转阴率,比较各分组妊娠结局;从干预组60例患者中随机选取配对乳酸杆菌干预前后阴道分泌物5对行扩增子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结果干预组GBS转阴率为30%(18/60),无干预组GBS转阴率为23%(3/13);乳酸杆菌干预降低胎膜早破发生率(P<0.05),并降低抗生素应用(P<0.05)。阴道分泌物OTU分析提示乳酸杆菌干预后总序列数、GBS序列数减少及物种组成增加。乳酸杆菌干预后链球菌属物种丰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taStat提示乳酸杆菌干预后肠球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物种丰度均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酸杆菌对妊娠晚期生殖道GBS定植、妊娠结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乳酸杆菌降低链球菌属物种相对丰度及致病菌物种丰度,对阴道菌群微生态有一定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族链球 乳酸杆 阴道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群微生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艳丽 毋珊珊 +4 位作者 王强 张超楠 祁少可 位婷婷 邓锦波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5-578,共4页
菌群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形成菌群微生态,二者保持相互平衡的稳定状态。菌群具有为机体提供营养、抵抗病原菌入侵和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一组慢性进行性的中枢神经组织退行性变性的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为脑或脊... 菌群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形成菌群微生态,二者保持相互平衡的稳定状态。菌群具有为机体提供营养、抵抗病原菌入侵和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一组慢性进行性的中枢神经组织退行性变性的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为脑或脊髓神经元退行性变性及丢失。阿尔兹海默症(AD)、帕金森病(PD)、多发性硬化症(M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等退行性疾病与菌群微生态紊乱密切相关。本文就菌群微生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肠-脑轴 神经退行性疾病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微生态角度探讨从脾胃论治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7
作者 路迎冬 尚唱 +1 位作者 辛来运 崔向宁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共6页
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导致肠源性内毒素以及肠道菌群移位引起的炎性介质的释放,直接或间接促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炎症风暴的发生发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用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中医认为该病... 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导致肠源性内毒素以及肠道菌群移位引起的炎性介质的释放,直接或间接促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炎症风暴的发生发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用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中医认为该病病位主要在肺,波及脾胃,从脾胃论治中药可以增加肠道优势菌群比例,抑制有害菌过度繁殖,起到改善肠道菌群失衡作用,对冠状病毒感染或肺炎患者的病情预后起到正面促进作用,这为新冠肺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肠道生态 中医药 从脾胃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