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微渗透泵测定清醒大鼠肾小球滤过率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静波 王海涛 汪照寒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51-55,共5页
目的分析以荧光素异硫氰酸酯标记的菊粉(FITC-菊粉)作为标记物,通过微渗透泵,在大鼠清醒状态下,采用菊粉尿排泄率方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可行性。方法将FITC-菊粉溶解在生理盐水中配成浓度为24%的溶液,经滤过后(浓度降至8%)装在微渗透... 目的分析以荧光素异硫氰酸酯标记的菊粉(FITC-菊粉)作为标记物,通过微渗透泵,在大鼠清醒状态下,采用菊粉尿排泄率方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可行性。方法将FITC-菊粉溶解在生理盐水中配成浓度为24%的溶液,经滤过后(浓度降至8%)装在微渗透泵内。大鼠腹腔植入2个盛有上述FITC-菊粉溶液的微渗透泵,随机分成2组(需要收集24 h尿量组及无需收集尿量组每组各10只),分别关在代谢笼内。植泵后第7天,需要收集24 h尿量组收集24 h尿量及代谢笼上残留的FITC-菊粉,在大鼠清醒状态下采集血液标本;无需收集尿量组仅采集血液标本。分别根据不同的公式计算GFR。GFR的计量单位为mL/min,分别用大鼠体重及双肾重量校正后的单位为mL/min.kg体重和mL/min.g体重。结果需要收集24 h尿量和无需收集尿量2种方法计算出来的GFR分别为(2.31±0.33)mL/min和(2.53±0.33)mL/min,P=0.564,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已发表文献相比大鼠GFR平均值3.24 mL/min降低了30%,说明麻醉对GFR有较明显影响,去除麻醉因素的影响后,两者数值相近。结论采用微渗透泵方法,用FITC-菊粉作为标记物,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定清醒状态下大鼠GFR,尤其是无需收集尿量方法更加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滤过率 荧光素异硫氰酸酯标记菊粉 微渗透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包合物微孔渗透泵片制备及释药机制考察
2
作者 聂琴 吴静澜 +3 位作者 罗坤顺 徐剑 张永萍 傅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3,共10页
依次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结合响应面法,以释放度为评价指标,优化了阿司匹林包合物微孔渗透泵片的最佳制备工艺。首先制备β-环糊精阿司匹林包合物,再以醋酸纤维素为包衣材料、聚乙二醇4000为致孔剂制备阿司匹林包合物微孔... 依次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结合响应面法,以释放度为评价指标,优化了阿司匹林包合物微孔渗透泵片的最佳制备工艺。首先制备β-环糊精阿司匹林包合物,再以醋酸纤维素为包衣材料、聚乙二醇4000为致孔剂制备阿司匹林包合物微孔渗透泵片。体外释放度试验表明,该工艺制备的阿司匹林包合物微孔渗透泵片与市售阿司匹林肠溶片在人工胃液中0~2 h内累积释放率分别为1.5%和1.6%;将释放介质调至pH 6.8后,两种剂型在10 h时的累积释药量无显著差异。此外,该包合物微孔渗透泵片在12 h内呈现零级释放且释放较完全(累积释放率>90%),提示有可能减轻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渗透 星点设计 释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包合物微孔渗透泵片制备工艺 被引量:13
3
作者 吴先闯 郝海军 +3 位作者 宋晓勇 张永州 刘瑜新 张红芹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05-1209,共5页
目的制备槲皮素环糊精包合物单层渗透泵片。方法以体外累积释放度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确定最优处方。结果渗透泵片片芯处方中乳糖用量、Na Cl用量和PEO用量以及包衣膜处方中包衣增重和致孔剂PEG4000用量对释药行为有较大影响,... 目的制备槲皮素环糊精包合物单层渗透泵片。方法以体外累积释放度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确定最优处方。结果渗透泵片片芯处方中乳糖用量、Na Cl用量和PEO用量以及包衣膜处方中包衣增重和致孔剂PEG4000用量对释药行为有较大影响,优化后的槲皮素渗透泵片在12 h内呈现良好的零级释放(r=0.995 7),药物累积释放比较完全(>90%)。结论以环糊精包合物为中间体,可以制备成12 h内零级释药特征明显的单层渗透泵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包合物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淫羊藿总黄酮微孔渗透泵片处方 被引量:6
4
作者 魏萍 尹蓉莉 +2 位作者 李东芬 吴圣琴 陈金玉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24-1128,共5页
目的:应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淫羊藿总黄酮微孔渗透泵片处方。方法:以渗透压活性物质用量(乳糖)、增塑剂用量(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包衣增重量为影响片剂释放的主要因素,以12h的药物累积释药量和释放曲线拟合度为效应值,应用De... 目的:应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淫羊藿总黄酮微孔渗透泵片处方。方法:以渗透压活性物质用量(乳糖)、增塑剂用量(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包衣增重量为影响片剂释放的主要因素,以12h的药物累积释药量和释放曲线拟合度为效应值,应用Design Expert进行处方优化,并对优化处方进行验证。结果:成功找到了最优释药区域;优化后处方呈零级释放特性。结论:淫羊藿总黄酮微孔渗透泵片的最佳赋形剂配方是0.18g乳糖,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与醋酸纤维素之比是0.26,片剂增量为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总黄酮 渗透 效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山楂叶总黄酮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处方 被引量:8
5
作者 陈海亭 尹蓉莉 +3 位作者 陈金玉 王宝才 党万太 吕懿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688-1692,共5页
目的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山楂叶总黄酮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处方。方法以乳糖的用量、致孔剂用量、包衣增重为考察因素,2、6、12 h山楂叶总黄酮的累计释放度为评价指标,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模型和二次多项式... 目的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山楂叶总黄酮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处方。方法以乳糖的用量、致孔剂用量、包衣增重为考察因素,2、6、12 h山楂叶总黄酮的累计释放度为评价指标,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模型和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得出最佳数学模型,然后绘制效应图和等高线图,通过重叠等高线图得到最优处方并进行验证。结果二次多项式模型相关系数优于多元线性模型,为最终拟合模型;最佳处方的各时间点累计释放度的实际值和预测值接近,相对偏差绝对值小于5%,且3个验证处方零级释放特性良好。结论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建立的模型预测性良好,可用于对山楂叶总黄酮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处方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叶总黄酮 渗透控释片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重叠等高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微孔型渗透泵片体外释药数学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青阳 胡鹏翼 +2 位作者 王文苹 郑琴 杨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38-540,共3页
目的:建立三七总皂苷微孔渗透泵片(MPOP)体外释药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的释药规律进行研究。方法:考察氯化钠(NaCl)和三七总皂苷的不同用量比例对体外累积释药速率的影响,以NaCl用量百分数(%)为横坐标X,累积释药速率(%/h)为纵坐标Y,拟合... 目的:建立三七总皂苷微孔渗透泵片(MPOP)体外释药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的释药规律进行研究。方法:考察氯化钠(NaCl)和三七总皂苷的不同用量比例对体外累积释药速率的影响,以NaCl用量百分数(%)为横坐标X,累积释药速率(%/h)为纵坐标Y,拟合X-Y数学曲线,建立X-Y数学模型。结果:NaCl用量百分数≤60%,药物累积释药速率随着NaCl用量的增加而增大;NaCl用量百分数≥60%,药物累积释药速率随着NaCl用量的增加而减小。结论:由NaCl作为渗透活性物质制备的三七总皂苷微孔渗透泵片体外释药规律与片芯中NaCl和三七总皂苷的用量比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渗透 数学模型 释药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微孔渗透泵控释片体外释放度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钟玲 臧志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21-824,共4页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体外释放度。方法:考察不同溶出方法、搅拌桨速度和溶出介质对三七总皂苷微孔渗透泵控释片体外释药的影响。结果:溶出方法、桨叶转速以及溶出介质的pH值在3.5~7.6范围内时,对三七总皂苷渗透泵片...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体外释放度。方法:考察不同溶出方法、搅拌桨速度和溶出介质对三七总皂苷微孔渗透泵控释片体外释药的影响。结果:溶出方法、桨叶转速以及溶出介质的pH值在3.5~7.6范围内时,对三七总皂苷渗透泵片体外释药行为无显著影响,但溶出介质的pH值在1.0时会严重影响渗透泵片药物的释放。结论:除酸性介质条件外,三七总皂苷微孔渗透泵片体外释药特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渗透 体外释放度 酸性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珠菜提取物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游本刚 潘海敏 +2 位作者 许琼明 唐丽华 杨世林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885-1890,共6页
目的:制备珍珠菜提取物微孔渗透泵控释片。方法:以珍珠菜提取物中芦丁和柚皮素-7-O-葡萄糖苷为指标,通过体外释放度实验对片芯处方及衣膜处方进行单因素筛选,采用相似因子法(f2)对该制剂的释药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并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处方... 目的:制备珍珠菜提取物微孔渗透泵控释片。方法:以珍珠菜提取物中芦丁和柚皮素-7-O-葡萄糖苷为指标,通过体外释放度实验对片芯处方及衣膜处方进行单因素筛选,采用相似因子法(f2)对该制剂的释药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并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处方。结果:最优处方为NaCl用量30%,NaHCO3用量8%,PEG400浓度为2%,衣膜增重4%。结论:制备了珍珠菜提取物微孔渗透泵控释片,体外释药速度缓慢、平稳,12 h内基本遵从零级释药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菜 渗透 正交设计 控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微孔膜渗透泵片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的考察 被引量:5
9
作者 方瑜 向柏 +1 位作者 潘振华 田志国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0-753,共4页
目的:对苦参碱微孔膜渗透泵片的处方和工艺进行研究,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释放度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优化处方与工艺。结果:最佳处方:渗压剂由甘露醇和乳糖(1∶1)组成,渗透压活性物质与主药比例为2∶1,包衣液中PEG400为... 目的:对苦参碱微孔膜渗透泵片的处方和工艺进行研究,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释放度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优化处方与工艺。结果:最佳处方:渗压剂由甘露醇和乳糖(1∶1)组成,渗透压活性物质与主药比例为2∶1,包衣液中PEG400为醋酸纤维素15%(g/g),释药行为符合零级方程,具有明显的控释特征。结论:苦参碱微孔膜渗透泵片具有良好的体外控释效果,可进一步进行体内释药行为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孔膜渗透 体外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文拉法辛微孔型渗透泵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辉 漆正林 +1 位作者 刘宏 汤韧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10期1331-1334,共4页
目的制备具有零级释药特征的盐酸文拉法辛微孔型渗透泵片。方法以累积释药百分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法考察片芯组成和衣膜处方对制剂释药行为的影响。结果优化后的盐酸文拉法辛微孔型渗透泵片遵从以渗透压作为主要释药动力的零级模型,体... 目的制备具有零级释药特征的盐酸文拉法辛微孔型渗透泵片。方法以累积释药百分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法考察片芯组成和衣膜处方对制剂释药行为的影响。结果优化后的盐酸文拉法辛微孔型渗透泵片遵从以渗透压作为主要释药动力的零级模型,体外释药方程为:Q=7.454 3t+2.877 1,r=0.998 3。结论基于渗透压释药机制的盐酸文拉法辛微孔型渗透泵片理论可行,结果可控,有利于渗透泵控释制剂的产业化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拉法辛 盐酸 渗透 孔型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压微泵恒速给药丙戊酸在小鼠体内的时间药物动力学
11
作者 宋建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3-136,共4页
以渗透压微泵植入小鼠皮下恒速给予丙戊酸钠,在达到理论稳态浓度时间后,血浆药浓呈昼夜变化,白昼高于夜间,峰值位于明期末。药动学研究揭示丙戊酸血药浓度的昼夜差异可能与其清除率及分布容积的昼夜变化有关。
关键词 丙戊酸钠 渗透 时间药物动力学 恒速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素微孔渗透泵片的研制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晓丽 王柏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制备苦参素微孔渗透泵片,并进行处方优化和释药机制考察。方法:采用湿法制粒制备苦参素微孔渗透泵片芯,然后用薄膜包衣法进行包衣,通过释放度测定来考察影响因素;采用中心复合设计优化最佳处方;并对其释药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成... 目的:制备苦参素微孔渗透泵片,并进行处方优化和释药机制考察。方法:采用湿法制粒制备苦参素微孔渗透泵片芯,然后用薄膜包衣法进行包衣,通过释放度测定来考察影响因素;采用中心复合设计优化最佳处方;并对其释药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成功制备了苦参素微孔渗透泵片,工艺操作具有重现性;实验发现溶出介质pH、转篮转速、片芯硬度及衣膜中增塑剂用量对药物的释放均无显著性影响;片芯中氯化钠含量,包衣膜中致孔剂含量以及包衣增重对微孔渗透泵片释放速率具有显著性影响;所制备的苦参素微孔渗透泵片12h内释药具有零级释药特征,释放机制以渗透压为主。结论:以渗透压为释药机制的苦参素微孔渗透泵片有望成为上市缓释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素 渗透 中心复合设计 零级释放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瑞巴林微孔渗透泵片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祝玲 秦超 +2 位作者 吴金莲 陈玉红 尹莉芳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58,共6页
制备日服1次的普瑞巴林微孔渗透泵片,并进行处方优化和释药机制考察。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处方和工艺因素对普瑞巴林释放的影响,并对柠檬酸钠、聚乙二醇400的用量和包衣增重3个因素进行3水平的正交试验。结合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得到... 制备日服1次的普瑞巴林微孔渗透泵片,并进行处方优化和释药机制考察。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处方和工艺因素对普瑞巴林释放的影响,并对柠檬酸钠、聚乙二醇400的用量和包衣增重3个因素进行3水平的正交试验。结合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得到最优处方和工艺,最终处方为普瑞巴林82. 5 mg,微晶纤维素40%,柠檬酸钠27. 5%,硬脂酸镁0. 5%,黏合剂为5%聚乙烯吡咯烷酮K30溶液,包衣液为醋酸纤维素和60%PEG400致孔剂,包衣增重为3%。释药动力学研究表明,所制备的微孔渗透泵片释放机制以渗透压机制为主,受p H影响较小。对普瑞巴林微孔渗透泵片释放曲线进行拟合,显示12 h内的释放曲线与零级方程拟合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 991 6,呈零级动力学特征。所得微孔渗透泵片可有效减缓药物释放,可提高药物安全性和减少用药次数,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瑞巴林 渗透 制备 评价 零级释药动力学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维黄杨星D包合物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及处方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玉华 杨海燕 郝海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555-2560,共6页
目的制备环维黄杨星D包合物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并优化处方。方法将环维黄杨星D制成包合物以提高溶解度后,进一步制备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聚氧乙烯(PEO)用量、聚乙二醇400(PEG 400)用量、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用... 目的制备环维黄杨星D包合物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并优化处方。方法将环维黄杨星D制成包合物以提高溶解度后,进一步制备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聚氧乙烯(PEO)用量、聚乙二醇400(PEG 400)用量、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用量、包衣增重为影响因素,累积释放度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处方。结果最佳处方为PEO用量8 mg/片,PEG 400用量25%,增塑剂用量18%,包衣增重3%,12 h内累积释放度为90.82%。所得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体外释药符合零级方程(R^2=0.9924),并且不受释放介质pH值的影响。结论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可使环维黄杨星D包合物缓慢恒速释药,从而抑制血药浓度波动,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维黄杨星D 包合物 渗透控释片 制备 处方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钱子碱包合物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利 胡瑞瑞 郝海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7-732,共6页
目的制备马钱子碱包合物微孔渗透泵控释片。方法制备包合物以提高马钱子碱溶解度及体外溶出度,再将其制成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促渗聚合物(聚氧乙烯WRS-N-10)用量、包衣增重、致孔剂(聚乙二醇400)用量、增塑剂(邻苯... 目的制备马钱子碱包合物微孔渗透泵控释片。方法制备包合物以提高马钱子碱溶解度及体外溶出度,再将其制成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促渗聚合物(聚氧乙烯WRS-N-10)用量、包衣增重、致孔剂(聚乙二醇400)用量、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用量为影响因素,累积释放度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处方。结果最佳处方为聚氧乙烯WRS-N-10用量10 mg,包衣增重3.5%,聚乙二醇400用量30%,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用量25%,12 h内累积释放度88.44%。微孔渗透泵控释片体外释药行为符合零级模型,在12 h内恒速释药。结论马钱子碱包合物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处方合理,释药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钱子碱 包合物 渗透 控释片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灌注大鼠模型肾小球足细胞损伤观察 被引量:9
16
作者 梁伟 丁国华 +2 位作者 贾俊亚 朱吉莉 陈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497-500,共4页
目的:复制AngⅡ致肾脏损伤模型,初步观察在高浓度AngⅡ和高血压状态下足细胞损伤改变。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A、B、C3组,A、B组分别皮下埋置渗透性微泵,以200ng/(kg·min)、400ng/(kg·min)浓度持续灌注AngⅡ,C组为对照组,由生... 目的:复制AngⅡ致肾脏损伤模型,初步观察在高浓度AngⅡ和高血压状态下足细胞损伤改变。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A、B、C3组,A、B组分别皮下埋置渗透性微泵,以200ng/(kg·min)、400ng/(kg·min)浓度持续灌注AngⅡ,C组为对照组,由生理盐水代替AngⅡ。每周测量体重、收缩压、24h尿蛋白,并用podocalyxin标记的间接免疫荧光法计数尿液足细胞,于第2和第4周末处死动物,留取电镜和光镜标本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A、B组大鼠在植入微泵后收缩压和尿蛋白在第1周时即增高,后持续增加。第2周肾小球光镜病理改变不明显,第4周可见系膜基质增多等病理变化;电镜观察2周时部分足突融合,4周时足突广泛融合,足突间隙狭窄。第1周开始A、B组部分大鼠尿液可检测到足细胞,随实验进展逐渐增多,尿足细胞排泄与收缩压和24h尿蛋白成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526、0.721,P<0.05)。结论:外源性灌注AngⅡ可成功复制AngⅡ致肾脏损伤模型,在此模型中足细胞主要在超微结构水平发生改变,尿液足细胞检测可以作为足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反映体内足细胞损伤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肾小球 蛋白尿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来源的神经营养因子对螺旋神经节神经元耳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雅颖 戴春富 +1 位作者 余洪猛 王正敏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评价胶质细胞来源的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耳毒性药物损伤豚鼠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piral ganglion neuron,SGN)的保护作用。方法单剂量联合应用卡那霉素(kanamycin,KM)和利尿酸(ethacryn... 目的评价胶质细胞来源的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耳毒性药物损伤豚鼠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piral ganglion neuron,SGN)的保护作用。方法单剂量联合应用卡那霉素(kanamycin,KM)和利尿酸(ethacrynic acid,EA)致聋豚鼠,用药后21 d经微渗透压泵左耳鼓阶内连续灌注GDNF 26d,光镜下观察Corti器和SGN形态学变化,定量分析正常听力、用药后21 d、GDNF、GDNF组对侧耳和用药后47 d各组SGN细胞密度和细胞直径。结果系统性联合应用KM和EA可以导致耳蜗毛细胞严重和彻底的丢失,继发SGN进行性变性。GDNF组SGN形态与正常听力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细胞密度小于正常听力组,与用药后21 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大于GDNF组对侧耳和用药后47 d组;细胞直径比正常听力组小,但较其他组大。结论耳蜗内长期灌注GDNF对豚鼠耳毒性药物损伤后残余的SGN有保护作用,避免细胞进一步丢失,对损伤细胞可能有修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来源的神经营养因子 螺旋神经节神经元 渗透 耳毒性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第41卷关键词索引
18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I0010-I0013,共4页
关键词 淫羊藿苷 皂苷 皂角苷 去氢吴茱萸碱 脱氢吴茱萸碱 关键词索引 键词索引 去氧鬼臼毒素 联苯双酯 渗透 心脏灌流 单胺类神经递质 次乌头碱 贝壳杉烯 平衡膨胀率 脱氢枞胺衍生物 石斛酚 石槲酚 核转录因子 半乳糖苷 急性心肌缺血 黄芩素衍生物 溃结灵 杓唇石斛素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