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中微血管密度和微淋巴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蔡俐琼 杨守华 +1 位作者 王泽华 刘登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7-540,共4页
目的同时检测早期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LVD),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利用抗人CD34和D2-40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102例宫颈组织中的MVD和LVD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MVD和LVD与肿... 目的同时检测早期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LVD),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利用抗人CD34和D2-40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102例宫颈组织中的MVD和LVD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MVD和LVD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状态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早期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中MVD与临床分期(P<0.01)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P<0.05)有显著相关性;LVD与临床分期(P<0.01)、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P<0.01)和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P<0.01)有显著相关性。研究还发现早期宫颈病变组织中MVD和LVD的水平呈正相关(r=0.620,P<0.01)。结论早期宫颈病变中MVD和LVD与宫颈病变的临床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高MVD和LVD促进宫颈病变的发展和转移,并且早期宫颈癌的血管新生和淋巴管新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癌前病变 血管密度 微淋巴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COX-2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梅娟 张丽华 +2 位作者 陈洁宇 周强 周祀侨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9-312,共4页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COX-2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同时探讨COX-2与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ML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46例胃癌中COX-2的表达,同时标记CD34和D2-40,分别检测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密度...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COX-2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同时探讨COX-2与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ML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46例胃癌中COX-2的表达,同时标记CD34和D2-40,分别检测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密度。结果46例胃癌中COX-2表达的阳性率为80.43%(37/46),COX-2的表达与患者性别、浸润深度无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期、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密切相关(P<0.05);COX-2表达阳性组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低于表达阴性组(P<0.05);COX-2表达阳性组的MVD和MLD明显高于COX-2表达阴性组(P<0.05)。结论COX-2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的血管和淋巴管形成而参与了胃癌细胞的浸润转移,导致胃癌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COX-2 预后 微淋巴管密度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腺癌中RUNX3表达与微淋巴管密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武雪亮 王立坤 +3 位作者 薛军 屈明 贾光辉 赵秀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25-1828,共4页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60例结直肠腺癌中RUNX3的表达水平,同时以D2-40为标志物,检测结直肠腺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RUNX3和LMVD与临床病例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两者与结直肠癌预后的...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60例结直肠腺癌中RUNX3的表达水平,同时以D2-40为标志物,检测结直肠腺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RUNX3和LMVD与临床病例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两者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RUNX3蛋白在结直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组织(P<0.01);结直肠腺癌中的LMVD值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P <0.01);RUNX3表达水平和LMVD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的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0.01);本组患者中51例接受了随访,中位生存期为25.5个月(7~55个月).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RUNX3表达、LMVD、癌灶浸润深度、TNM分期、肝转移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腺癌 RUNX3 微淋巴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与侵袭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6
4
作者 黄振步 聂寒秋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1-373,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的表达,并计数LMVD,分析LMVD与侵袭转移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癌周区处于开放状态的功能性... 目的:探讨胃癌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的表达,并计数LMVD,分析LMVD与侵袭转移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癌周区处于开放状态的功能性微淋巴管明显增多。胃癌组织LMVD较正常胃组织LMVD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胃癌中LMVD明显多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直径≥5cm胃癌LMVD明显多于直径<5cm者,侵及浆膜胃癌组织LMVD明显多于未侵及浆膜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组织LMVD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淋巴转移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肿瘤诱导生成淋巴管研究的量化指标,有助于胃癌的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微淋巴管密度 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 淋巴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素瘤中VEGF-C和微淋巴管密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危敬逾 罗滨林 章宏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86-1090,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微淋巴管密度在黑色素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黑色素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表达和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分析VEGF-C和微淋巴管...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微淋巴管密度在黑色素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黑色素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表达和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分析VEGF-C和微淋巴管密度的相关性及两者与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生存分析评价两者表达高低对黑色素瘤无转移生存率的影响。取黑痣为对照。结果:黑色素瘤微淋巴管密度(14.30±4.91)明显高于黑痣(7.64±3.08)(P<0.01);黑色素瘤溃疡组的微淋巴管密度高于无溃疡组(P=0.005);VEGF-C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未发现相关性(P>0.05),且其表达强度高低对微淋巴管密度大小及无转移生存率均无影响(P>0.05)。而微淋巴管密度≥14.7比<14.7的黑色素瘤患者的无转移生存率缩短(P<0.05)。结论:黑色素瘤内部存在新生淋巴管,微淋巴管密度大小和原发灶有无溃疡正相关,检测微淋巴管密度可以预测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微淋巴管密度 无转移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震 杨伟 +3 位作者 容杰量 肖可 饶旭光 马立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3927-3929,共3页
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MLD)的关系,探讨COX-2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5例食管癌中COX-2的表达,同时标记CD34和D2-40,分别检测食管癌组织中... 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MLD)的关系,探讨COX-2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5例食管癌中COX-2的表达,同时标记CD34和D2-40,分别检测食管癌组织中MVD和MLD。结果:105例食管癌中COX-2阳性表达率为96.19%(101/105),高表达率为74.3%(78/105),COX-2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肿瘤类型和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全组患者的平均MVD和MLD值分别为52.41±22.557、94.44±37.638,COX-2高表达组的MVD和MLD值(59.03±21.816、99.36±38.818)明显高于COX-2低表达及阴性组(33.30±10.730、80.22±30.356)(P<0.01,P<0.05)。结论:COX-2在食管癌患者的广泛表达对肿瘤微血管及微淋巴管形成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COX-2的表达对了解肿瘤微血管及微淋巴管形成的机制有一定的作用,可能为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环氧化酶2 微淋巴管密度 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腺癌微淋巴管密度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郭勇 文显梅 栗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4-405,共2页
目的:探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单克隆抗体podoplanin检测结肠腺癌边缘区、中心区及正常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分析其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密... 目的:探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单克隆抗体podoplanin检测结肠腺癌边缘区、中心区及正常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分析其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高于肿瘤中心区和正常组织,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结肠癌主要是边缘区存在淋巴管生成,检测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可以预测肿瘤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淋巴管生成 微淋巴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表达及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与宫颈鳞癌淋巴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彭孝莲 吴宜林 +1 位作者 孟杰 丁晖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15-918,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及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MLVD)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及淋巴转移的关系,为临床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转移提供有意义的实验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P-V二步法检测11例正常宫颈,15例宫颈上...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及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MLVD)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及淋巴转移的关系,为临床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转移提供有意义的实验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P-V二步法检测11例正常宫颈,1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63例宫颈鳞癌组织中的VEGFR-3表达及D2-40标记的MLVD;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建立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转移的ROC曲线。结果:①正常宫颈、CIN及宫颈鳞癌3组中,VEGFR-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6.67%和74.6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7.20,P=0.000);D2-40标记的MLVD分别为1.55±1.04,7.40±2.87和17.14±5.53,3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H=48.731,P=0.000)。②VEGFR-3的高表达率在有淋巴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组(χ2=26.963,P=0.000);D2-40标记的MLVD与组织学分级、间质浸润深度及淋巴转移有关(P均(0.05)。③VEGFR-3表达强度与D2-40标记的MLVD呈正相关(r=0.757,P=0.001)。④当VEGFR-3的表达强度≥1.5,D2-40标记的MLVD≥18.50,两者联合≥18.50时均有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转移的意义(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0.894、0.901,P均=0.000)。结论:VEGFR-3的表达可能参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转移;检测VEGFR-3表达和D2-40标记的MLVD对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转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微淋巴管密度 淋巴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癌中微淋巴管密度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元清 宋宇峰 张建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2-204,共3页
目的:探讨淋巴管生成在口腔鳞癌中的作用。方法:对14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40例口腔鳞癌组织标本,应用免疫双重组织化学染色区分血管和淋巴管,人工记数微淋巴管密度(MLVD),分析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40例口腔鳞癌组织中MLVD显著... 目的:探讨淋巴管生成在口腔鳞癌中的作用。方法:对14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40例口腔鳞癌组织标本,应用免疫双重组织化学染色区分血管和淋巴管,人工记数微淋巴管密度(MLVD),分析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40例口腔鳞癌组织中MLVD显著高于14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1),口腔鳞癌组织中MLVD与肿瘤的TNM分期及其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淋巴管生成可能参与了口腔鳞癌的生长、浸润及转移,提示测定口腔鳞癌中MLVD对评估其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判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淋巴结转移 微淋巴管密度 淋巴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滤泡状癌中LYVE-1的表达及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志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3-334,共2页
血道转移是甲状腺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肿瘤细胞转移的主要途径,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其复发及生存的主要因素,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往往预后较差[1]。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 血道转移是甲状腺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肿瘤细胞转移的主要途径,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其复发及生存的主要因素,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往往预后较差[1]。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LYVE-1)是淋巴管内皮细胞较特异和敏感的细胞标记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滤泡状癌 淋巴结转移 微淋巴管密度 LYVE-1 HYALURONAN 癌组织 carcinoma 淋巴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中COX-2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及微淋巴管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5
11
作者 郑玲玲 李兴普 +2 位作者 徐华 刘洁 陈艳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及其与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微淋巴管密度(micro lymphatic tube density,MLVD)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乳腺癌组织中COX-2、CD105、D2-40的表达,分析COX-2表...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及其与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微淋巴管密度(micro lymphatic tube density,MLVD)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乳腺癌组织中COX-2、CD105、D2-40的表达,分析COX-2表达强度及与癌组织中MVD、MLVD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OX-2阳性45例,其中弱阳性者3例,阳性者13例,中等阳性者21例,强阳性者8例;COX-2阳性强度与MVD、MLVD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乳腺癌组织中COX-2表达与新生脉管的生成有关,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COX-2 血管密度 微淋巴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淋巴管和微血管密度对结直肠癌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7
12
作者 方义湖 黄琼 +3 位作者 邓红 徐芳英 吕炳建 来茂德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结直肠癌中的分布特点,探讨其转移与预后意义。方法利用淋巴管和血管特异标记物Podoplanin和CD34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27例结直肠癌及正常黏膜,观察MLD、MVD分布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病... 目的观察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结直肠癌中的分布特点,探讨其转移与预后意义。方法利用淋巴管和血管特异标记物Podoplanin和CD34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27例结直肠癌及正常黏膜,观察MLD、MVD分布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前缘区MLD(19.64±7.21)高于肿瘤中央区MLD(5.64±2.87)和正常黏膜MLD(13.30±3.06);肿瘤前缘区MVD(40.93±11.71)亦高于肿瘤中央区MVD(21.07±8.38)和癌旁正常黏膜(29.32±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前缘区MLD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前缘区MLD、MVD增高与结直肠癌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0.05),但不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结直肠癌微淋巴管和微血管分布以肿瘤前缘区最为密集,且前缘区MLD和MVD增高是评估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微淋巴管密度 血管密度 肿瘤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podoplanin阳性淋巴管密度与多层螺旋CT表现的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晖 熊曾 +3 位作者 刘进康 陈胜喜 周漠玲 刘洋腾宇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4-38,共5页
背景与目的现有的研究表明:肺癌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但与肺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的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podoplanin... 背景与目的现有的研究表明:肺癌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但与肺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的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podoplanin标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标本微淋巴管并计数LMVD,观察患者肺癌病灶MSCT表现。方法对34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前行MSCT检查,收集相关临床病理结果;评价MSCT表现(包括边缘形态、内部结构、邻近结构的CT征象);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心区、周边区的LMVD。结果 MSCT表现有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和癌性淋巴管炎的患者,其肺癌切除标本周围区LMVD均高于无上述表现者(P均<0.05)。结论 MSCT出现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或癌性淋巴管炎表现提示更高的肿瘤淋巴管生成水平,具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免疫组织化学 微淋巴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肺癌D2-40阳性淋巴管密度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明宗娟 和平 +3 位作者 杨拴盈 刘原 董济民 何积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检测D2-40在肺癌中的表达,观察微淋巴管在肺癌中的分布及结构特点,探讨淋巴管生成在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包含肺癌中心组织、相应癌旁组织以及大致正常组织的肺癌标本中D2-40、C... 目的检测D2-40在肺癌中的表达,观察微淋巴管在肺癌中的分布及结构特点,探讨淋巴管生成在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包含肺癌中心组织、相应癌旁组织以及大致正常组织的肺癌标本中D2-40、CD34的表达,测定微淋巴管密度(LMVD)和微血管密度(MVD),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癌旁LMVD与临床病理参量的关系。结果 D2-40标记的LMVD与CD34标记的MVD不相关(P>0.05),肺癌中存在较为活跃的微淋巴管生成,癌旁组织尤为显著,癌旁LMVD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肿瘤的部位和大小、组织类型以及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与肿瘤P-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1)。结论 D2-40是一种较为理想、更为可靠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淋巴管生成对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起重要作用,抗淋巴管生成的治疗将为肺癌的治疗开辟一个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2-40 微淋巴管密度(LMVD) 血管密度(MVD) 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淋巴管形成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15
作者 王肖泽 王继见 黄金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71-1675,共5页
目的:探讨微淋巴管形成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二者间的病理相关性。方法:取40例胃癌组织(筛选出有无淋巴结转移病例各20例,分为有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另取15例胃溃疡良性病变组织作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目的:探讨微淋巴管形成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二者间的病理相关性。方法:取40例胃癌组织(筛选出有无淋巴结转移病例各20例,分为有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另取15例胃溃疡良性病变组织作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表达水平,再以肾水平蛋白(Podoplanin)标记微淋巴管内皮细胞,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density,LMVD)及分布特点。结果:胃癌组与对照组之间LMVD存在显著差异(P<0.05),LMVD在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有显著差异(P<0.05),胃癌组中LMVD与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VEGF-C表达胃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间表达强度有显著差异(P<0.05)。VEGF-C表达与VEGFR-3表达有高度相关性,VEGFR-3的表达在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VEGF-C与VEGFR-3高表达能够促进微淋巴管的生成,微淋巴管的增多亦可增强VEGF-C与VEGFR-3的表达。微淋巴管的增多在促进胃癌淋巴结转移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免疫组化 淋巴转移 微淋巴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管生成的抑制及对循环肿瘤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尚立群 赵皆 +7 位作者 王伟 肖旺 李军 李学昌 宋伟安 刘军强 文锋 岳彩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22-729,共8页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抑素可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但对肿瘤微淋巴管的形成与发展是否存在抑制效应引起我们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injection)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抑素可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但对肿瘤微淋巴管的形成与发展是否存在抑制效应引起我们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injection)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VEGF-D和VEGF受体(VEGFR)-3表达及对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数目的影响。方法荷瘤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顺铂组、不同浓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顺铂组,连续给药2周。1周后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C、VEGF-D、VEGFR-3的表达水平和微淋巴管密度。免疫荧光染色诊断和计数循环肿瘤细胞。结果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组的表达阳性率、微淋巴管密度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与顺铂组(P<0.05);较高浓度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组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表达阳性率和微淋巴管密度低于相应较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浓度的组别(P<0.05)。各组微淋巴管密度与VEGF-C、VEGF-D、VEGFR-3表达阳性率存在正相关。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各组的循环肿瘤细胞数目明显低于单独使用顺铂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可以抑制肿瘤新生淋巴管生成,减少循环肿瘤细胞,作用大小与浓度有关。与顺铂联合使用能够更有效的减少循环肿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荷瘤模型 微淋巴管密度 表达阳性率 循环肿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组织内淋巴管的生成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5
17
作者 孟晓瑜 田美丽 高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内淋巴管的生成及其预后影响因素,为确定子宫内膜癌预后指标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标本112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LYVE-1)+的微淋巴管密度(LVD),并分析LVD与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内淋巴管的生成及其预后影响因素,为确定子宫内膜癌预后指标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标本112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LYVE-1)+的微淋巴管密度(LVD),并分析LVD与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生存状况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肿瘤周边区LVD(P-LVD)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4及P=0.033),且是子宫内膜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而肿瘤中心区LVD(I-LVD)则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均无关。结论 P-LVD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不良预后因素,检测LYVE-1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子宫内膜癌预后指标,为进一步临床制定抗淋巴管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微淋巴管密度 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LYVE-1) 预后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中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和淋巴管生成因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蔡兆根 于东红 +2 位作者 吴海波 冯振中 赵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A(VEGF-C、-D、-A)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的表达和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Hp-L型)感染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2例胃癌组织...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A(VEGF-C、-D、-A)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的表达和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Hp-L型)感染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2例胃癌组织和30例对照组中的Hp-L型感染情况,同时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中VEGF-C、-D、-A及FGF-2的表达情况及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值(LVD值),分析Hp-L型和淋巴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关系及与LVD值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革兰染色Hp-L型检出率为65%,免疫组化Hp-L型抗原表达率为62%。胃癌组的Hp-L型阳性率、淋巴管生成因子阳性率及LVD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胃癌组中Hp-L阳性组的LVD值和VEGF-C、-D的表达阳性率均高于Hp-L阴性组(均P<0.05);VEGF-C、-D阳性组的LVD值高于阴性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TNM分期和LVD值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 Hp-L型感染和淋巴管生成因子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VEGF-C、-D与胃癌淋巴管生成关系密切,Hp-L型感染在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两方面因素共同促进胃癌的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幽门螺杆菌L型 微淋巴管密度 淋巴管生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免疫组化双标技术研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增鹏 牟江洪 +3 位作者 向德兵 肖华亮 张沁宏 王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研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淋巴管特异标记podop lan in对96例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微淋巴管密度(MLD),以CD34标记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MVD)作为对比,以及分别与K i-67进行双标免疫组化... 目的研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淋巴管特异标记podop lan in对96例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微淋巴管密度(MLD),以CD34标记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MVD)作为对比,以及分别与K i-67进行双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管/血管增殖活性。结果肿瘤不同区域的淋巴管密度、增殖活性和形态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密度及增殖活性较其他区域显著地增高(P<0.01),且管腔多呈扩张状,同时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密度及K i-67指数也较正常大肠组织显著地增高(P<0.01)。结论大肠癌组织存在新生淋巴管,尤以癌组织边缘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淋巴管生成 微淋巴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淋巴管生成与β-连环素异位表达的关系
20
作者 牟江洪 向德兵 +4 位作者 周琪 吴峰 阎晓初 肖华亮 林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43-1245,共3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淋巴管生成情况与β-连环素(β-catenin)的关系。方法应用淋巴管特异标记物podo-planin检测96例大肠癌及正常大肠的淋巴管密度,以CD31标记血管作对比研究;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肠癌β-catenin的表达。结果正常大肠黏膜β-c... 目的探讨大肠癌淋巴管生成情况与β-连环素(β-catenin)的关系。方法应用淋巴管特异标记物podo-planin检测96例大肠癌及正常大肠的淋巴管密度,以CD31标记血管作对比研究;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肠癌β-catenin的表达。结果正常大肠黏膜β-catenin呈细胞膜阳性表达,大肠癌β-catenin主要呈细胞核和/或细胞质的异位表达,异位表达率为67.71%;大肠癌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phatic density,MLD)显著高于正常大肠组织(t=3.624,P<0.01);大肠癌β-catenin异位表达组MLD显著高于非异位表达组(t=2.843,P<0.01)。结论大肠癌β-catenin异位表达可能是诱导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生成 Β-CATENIN 微淋巴管密度 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