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分辨率CT(UHRCT)鉴别肺原位腺癌(AIS)与微浸润腺癌(MIA) 被引量:39
1
作者 肖时满 张玉 +1 位作者 强金伟 叶剑定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5-290,共6页
目的分析早期肺腺癌的超高分辨率CT(ultra-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UHRCT)表现,探讨UHRCT鉴别肺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与微浸润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 目的分析早期肺腺癌的超高分辨率CT(ultra-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UHRCT)表现,探讨UHRCT鉴别肺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与微浸润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直径小于2 cm的早期肺腺癌结节(AIS 67个,MIA 62个)的UHRCT表现,分析和比较AIS与MIA在结节的形状、边缘、密度、直径、内部实性成分直径、血管异常、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以及是否多发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结节在形状、边缘、密度、直径、实性成分直径和密度、肺静脉异常、空气支气管征和胸膜凹陷征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常表现为较小的圆形或类圆形的纯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MIA常为较大、边缘毛刺、实性成分直径大于5 mm的混合GGN,并常伴肺静脉异常、支气管扩张和胸膜凹陷征。结论 UHRCT能显示早期肺腺癌的形态学特征,有助于鉴别肺AIS与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高分辨率 原位(AIS) 浸润(m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1期肺腺癌间质浸润分级及微乳头结构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徐艳 周晓军 +2 位作者 马恒辉 陆珍凤 何燕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8-502,共5页
目的探讨病理学T1(pathological-T1,pT1)期肺腺癌中间质浸润分级及微乳头结构(micropapillary pattern,MPP)的预后意义。方法选择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的pT1期肺腺癌85例,根据肿瘤的间质浸润分级及MPP含量将其分为3组,即... 目的探讨病理学T1(pathological-T1,pT1)期肺腺癌中间质浸润分级及微乳头结构(micropapillary pattern,MPP)的预后意义。方法选择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的pT1期肺腺癌85例,根据肿瘤的间质浸润分级及MPP含量将其分为3组,即间质浸润0-2级组(0-2级组)、间质浸润3级伴MPP阴性组(3级MPP阴性组)、间质浸润3级伴MPP阳性组(3级MPP阳性组),分析各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0-2级组、3级MPP阴性组及3级MPP阳性组的病例数分别为29例、30例及26例。肿瘤大小0-2级组小于3级MPP阳性组(P=0.024),0-2级组与3级MPP阴性组间的差异及3级MPP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淋巴血管侵犯率、淋巴结转移率及病理学分期均为3级MPP阳性组高于0-2级组(P〈0.001)及3级MPP阴性组(P〈0.001),而0-2级组与3级MPP阴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及吸烟史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年生存率3级MPP阳性组为18.9%,低于0-2级组的92.9%(PP〈0.001)及3级MPP阴性组的81.6%(P〈0.001),而0—2级组与3级MPP阴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1期肺腺癌可根据肿瘤中间质浸润分级及MPP的含量进行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1期 间质浸润 乳头结构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磨玻璃结节CT影像征象鉴别诊断肺浸润性腺癌与微浸润腺癌 被引量:66
3
作者 虞梁 王俊 +4 位作者 李洪 李响 唐健玮 袁梅 陈亮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8-251,共4页
目的:探讨表现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opacity nodule,GGN)的肺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C)与微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vcinoma,MIA)的CT特征差异,为两者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3-12月GGN... 目的:探讨表现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opacity nodule,GGN)的肺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C)与微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vcinoma,MIA)的CT特征差异,为两者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3-12月GGN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前CT影像特征与病理学结果的相关性。结果:病理证实为IAC或MIA患者148例(157枚结节)。两组间结节直径、结节平均CT值、结节类型、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结节直径(OR=16.68,95%CI:3.66~75.89,P=0.02)以及平均CT值(OR=1.01,95%CI:1.01~1.02,P<0.01)是预测侵袭性肺腺癌浸润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病灶直径≥13.5 cm、病灶平均CT值≥-463.5 HU作为鉴别IAC与MIA的分界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肺腺癌的CT征象与病理学分级存在相关性,结节直径、结节平均CT值、结节类型、分叶征、毛刺征以及胸膜凹陷征对于临床鉴别IAC以及MIA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病灶直径以及病灶平均CT值是预测侵袭性肺腺癌浸润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 浸润 磨玻璃样结节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微腺体腺病2例及相关浸润癌2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胡锦涛 刘建兰 +2 位作者 赖美娜 成志强 邵牧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73-1475,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微腺体腺病(microglandular adenosis,MGA)及相关浸润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乳腺纯MGA及2例MGA伴浸润癌病例进行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乳腺MGA大体观类似于乳腺正常间... 目的探讨乳腺微腺体腺病(microglandular adenosis,MGA)及相关浸润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乳腺纯MGA及2例MGA伴浸润癌病例进行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乳腺MGA大体观类似于乳腺正常间质缺乏特殊性;当伴有浸润癌时可见明确实性结节。镜下MGA可见温和单层及立方样细胞呈腺管样排列,无序穿插分布于正常乳腺间质及脂肪中。腺管周围可见嗜伊红基底膜样物质,间质无明确促结缔组织反应。2例MGA伴浸润癌病例,其中1例伴有高级别浸润性三阴型乳腺癌,另1例为伴基质产生的化生性癌。免疫表型:肿瘤细胞ER、PR、HER-2均为阴性,S-100阳性,Myosin阴性。纯MGA Ki-67增殖指数低(1%~5%);伴有浸润癌的病例,MGA区域具有轻度不典型性,Ki-67增殖指数增高(10%~15%),浸润癌区域Ki-67增殖指数均高于40%。结论MGA可能是低级别三阴型乳腺肿瘤家族谱系病变之一,推测其为部分三阴型乳腺癌前驱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非典型 相关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异时发生起源于微腺体腺病的乳腺腺泡细胞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宋福勤 韩影 张月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85-987,共3页
目的探讨起源于微腺体腺病的腺泡细胞癌(acinic cell carcinomas,AcCC)与浸润性导管癌先后分别发生于双侧乳腺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例起源于乳腺微腺体腺病的AcCC与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 目的探讨起源于微腺体腺病的腺泡细胞癌(acinic cell carcinomas,AcCC)与浸润性导管癌先后分别发生于双侧乳腺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例起源于乳腺微腺体腺病的AcCC与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和网状纤维染色进行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细胞呈实性、巢状、腺泡状和管状-微腺样结构,管状-微腺样区域中细胞异型性小,核仁不明显,胞质丰富,嗜碱性、颗粒状。实性、巢状区域,细胞增大,核分裂象可见。病变周边可见典型和非典型微腺体腺病,无序穿插分布于正常乳腺间质及脂肪中,周围可见网状纤维染色阳性的基膜样物质。免疫表型:CK7、EMA、DOG1、Lysozyme、α1-ACT等均阳性;p63、CK5/6、Calponin、ER、PR、HER2等均阴性。结合形态学、免疫组化和网状纤维染色提示左侧为起源于乳腺微腺体腺病的AcCC。患者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史7年,复查右侧乳腺病理切片,瘤细胞呈巢状和条索状生长,细胞异型明显,核大,核仁明显。结论AcCC在形态学与涎腺的AcCC相似,与三阴型非特殊类型的乳腺浸润性癌相比,预后较好,其组织学发生可能为起源于微腺体腺病的浸润性癌伴腺泡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泡细胞 浸润性导管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原位腺癌和微浸润性腺癌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学、分子基因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16
6
作者 申磊磊 林吉兴 +3 位作者 王柏霖 徐恒亮 赵恺 张连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07-1112,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肺原位腺癌和微浸润性腺癌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学、分子基因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9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胸外科行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肺原位腺癌(AIS)和微浸润性腺癌(MIA)患者,分析其围手术... 目的总结分析肺原位腺癌和微浸润性腺癌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学、分子基因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9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胸外科行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肺原位腺癌(AIS)和微浸润性腺癌(MIA)患者,分析其围手术期资料,区分AIS和MIA的CT影像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基因突变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73例患者,其中AIS患者25例,MIA患者48例,MIA组患者年龄小于AIS组(P=0.016),AIS组中有46.4%的纯磨玻璃结节(pGGOs),MIA组中有44.4%pGGOs,并在多发GGOs方面显著多于AIS组(P=0.049)。在反映边缘特征的CT影像学方面,AIS组中患者更少出现毛刺现象(P=0.041),其他影像特征未见明显差异。因AIS组患者行基因检测较少,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方面两组未见明确差异,Ki-67指数在2.8%的截断点亦无统计学差异,但MIA组有更多的患者Ki-67指数>2.8%。MIA组随访时间明显短于AIS组,但均未出现复发或死亡病例。结论AIS和MIA患者在手术安全性及随访预后方面都有满意的结果,但在CT影像特点、基因突变状态及Ki-67指数上仍存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原位 浸润 基因突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2-40在原发性胃腺癌淋巴管浸润中的标记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4
7
作者 孙薇 周晓军 +3 位作者 刘晓红 马恒辉 周航波 陆珍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3-656,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淋巴管特异标记物D2-40在判断原发性胃腺癌淋巴管浸润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74例原发性胃腺癌淋巴管浸润的情况,并分析其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及和癌周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D2-4...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淋巴管特异标记物D2-40在判断原发性胃腺癌淋巴管浸润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74例原发性胃腺癌淋巴管浸润的情况,并分析其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及和癌周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D2-40选择性地表达在CD31染色阴性的淋巴管内皮细胞。HE染色和D2-40染色判断肿瘤淋巴管浸润的阳性率分别是16.2%(12/74)和52.7%(39/74),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统计学相关分析显示借助D2-40(r=0.641)和HE(r=0.415)方法判断淋巴管浸润均相关于淋巴结微转移,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采用D2-40标记判断淋巴管浸润来预测淋巴结微转移是一种更可靠的手段。结论D2-40抗体的应用较HE染色方法更敏感和特异地检测出肿瘤的淋巴管浸润,并且在预测淋巴结微转移方面有更高的可靠性,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病理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管浸润 淋巴结转移 D2-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黏液型肺腺癌中β-Tubulin-Ⅲ作为早期浸润灶标志物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清海 陈惠玲 +2 位作者 曾德华 王旭洲 郑智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53-756,共4页
目的探讨β-Tubulin-Ⅲ在肺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微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的原位癌成分和早期浸润灶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 Vision法检测51例AIS、88例MIA、40例不典型腺瘤样增... 目的探讨β-Tubulin-Ⅲ在肺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微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的原位癌成分和早期浸润灶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 Vision法检测51例AIS、88例MIA、40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及54例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组织中β-Tubulin-Ⅲ、CD34、CD31、FⅧRAg和CollagenⅣ-Laminin的表达。结果β-Tubulin-Ⅲ在IA(包括腺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微乳头状腺癌以及实性腺癌)中均强阳性;在AAH、AIS及MIA的原位癌成分中均阴性;在原位及浸润性黏液腺癌中均阴性。AAH、AIS及MIA原位癌成分的基膜和间质细胞中CD34均呈阳性,原位黏液腺癌及各类IA中无CD34阳性的间质细胞和基膜。AAH、AIS及MIA的原位癌成分有CollagenⅣ-Laminin阳性的基膜围绕,后两者基膜显著增厚;各类IA成分无基膜围绕。结论β-Tubulin-Ⅲ可作为非黏液型肺腺癌早期浸润灶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浸润 β-Tubulin-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源于微腺体腺病的三阴型乳腺癌1例
9
作者 王慧 宋荣荣 +2 位作者 徐嘉雯 耿振宏 徐滨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5-506,共2页
患者女性,45岁,体检发现右侧乳腺肿物16天于2019年3月17日入院。外院彩超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探及一大小21 mm×18 mm实性肿物,轮廓欠规则,周边可见血流信号;乳腺钼靶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欠清;入院后行乳腺MRI检... 患者女性,45岁,体检发现右侧乳腺肿物16天于2019年3月17日入院。外院彩超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探及一大小21 mm×18 mm实性肿物,轮廓欠规则,周边可见血流信号;乳腺钼靶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欠清;入院后行乳腺MRI检查,示右侧乳腺10点处见一斑片状异常强化信号影,DWI呈高信号,边缘毛糙,见供血血管影,大小23 mm×16 mm×15.5 mm,双侧腋窝多发淋巴结影,最大径14 mm。行肿物穿刺活检病理示乳腺浸润性癌;行6周期新辅助化疗后于8月16日行右侧乳腺癌局部扩大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浸润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索肺腺癌预后相关基因及免疫浸润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宏玉 巫艳彬 覃寿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58-1365,共8页
目的:筛选出肺腺癌(LUAD)的预后相关因子,并分析LUAD中免疫细胞浸润情况。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LUAD转录组RNA——Seq数据集,应用反卷积算法(CIBERSORT)和估计算法(ESTIMATE)计算患者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TIC)的比例... 目的:筛选出肺腺癌(LUAD)的预后相关因子,并分析LUAD中免疫细胞浸润情况。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LUAD转录组RNA——Seq数据集,应用反卷积算法(CIBERSORT)和估计算法(ESTIMATE)计算患者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TIC)的比例以及免疫和基质成分的数量。利用R软件鉴定LUAD患者与正常人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单变量Cox回归分析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方法对DEGs交叉分析,确定LUAD预后相关因子,并选择其中一个预后因子进行单基因分析,最后利用CIBERSORT分析LUAD中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结果:共鉴定出363个DEGs,对DEGs进行Cox回归分析和PPI网络构建后,交叉分析得到7个预后相关基因,分别为CCR2、CD79A、BTK、CD19、CD22、CD28、PTPRC。选定CD22进行单基因分析,发现CD22的表达与LUA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临床分期、肿瘤浸润)呈负相关,与LUAD患者的生存期呈正相关。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显示,免疫相关活性基因集主要富集于CD22高表达组,而代谢途径基因集主要富集于CD22低表达组。CIBERSORT分析表明其中记忆B细胞、幼稚B细胞、静息肥大细胞、静息的CD4+记忆T细胞、CD8+T细胞、调节T细胞与CD22表达呈正相关,提示CD22可能对TME中的免疫优势存在起重要作用。结论:CCR2、CD79A、BTK、CD19、CD22、CD28和PTPRC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预测和解释LUAD患者预后,其中CD22还可以作为区分TME免疫活跃状态和代谢活动状态的指标,为LUA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结果为LUAD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2 预后因子 免疫细胞浸润 肿瘤免疫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F19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11
作者 谢军瑶 巩健男 +1 位作者 韩晓瑾 李建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294-301,310,共9页
目的:探讨PHD锌指蛋白19(PHF19)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水平、临床预后、遗传改变、甲基化值、生物学功能和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肺腺癌的RNA队列数据,通过TIMER数据库、UALCAN数据库分析PHF19在肺腺癌和正常组... 目的:探讨PHD锌指蛋白19(PHF19)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水平、临床预后、遗传改变、甲基化值、生物学功能和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肺腺癌的RNA队列数据,通过TIMER数据库、UALCAN数据库分析PHF19在肺腺癌和正常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及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cBioPortal数据库、TIMER数据库分析PHF19在肺腺癌中的基因突变情况,UALCAN数据库分析PHF19在肺腺癌中的启动子甲基化水平,LinkedOmics数据库、KEGG数据库进行PHF19共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TIMER数据库探索PHF19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免疫浸润水平的相关性。结果:PHF19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上调,其高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总生存期缩短显著相关,0.9%的患者出现遗传变异,扩增和错义突变是最常见的突变,TP53突变可导致PHF19高表达,PHF19的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肺腺癌中显著降低,PHF19的功能集中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细胞周期,PHF19表达水平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检查点表达呈显著相关。结论:PHF19可作为肺腺癌预后不良的标志物,并在肺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F19 预后 免疫浸润 免疫环境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肺科医院磨玻璃结节早期肺腺癌的诊疗共识(第一版) 被引量:172
12
作者 姜格宁 陈昶 +25 位作者 朱余明 谢冬 戴洁 靳凯淇 沈莹冉 王海峰 李辉 张兰军 高树庚 陈克能 张雷 周晓 史景云 汪浩 谢博雄 蒋雷 范江 赵德平 陈乾坤 段亮 何文新 周逸鸣 刘鸿程 赵晓刚 张鹏 秦雄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7-159,共13页
随着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尤其是低剂量薄层CT筛查项目在中国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无症状肺部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s,GGNs)被发现。虽然国内及国际上已发布了一系列针对肺部GGNs的指南,但是这些... 随着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尤其是低剂量薄层CT筛查项目在中国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无症状肺部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s,GGNs)被发现。虽然国内及国际上已发布了一系列针对肺部GGNs的指南,但是这些指南的撰写者多来自呼吸、肿瘤及影像专业,可能缺乏对现代微创胸外科的充分认识,造成外科手术在肺部GGNs诊治中的作用不明确,甚至被低估;而且,肺部肿瘤相关的各学科对于早期肺癌,尤其是浸润前病变的处理也缺乏统一规范。因此,基于国内外现有文献及上海市肺科医院多年积累的经验,上海市肺科医院撰写了此诊疗共识。本共识推荐对于疑似肺腺癌的GGNs进行多学科评估,依据诊断,选择合理的处置方式。对于疑似原位腺癌,推荐进行胸部薄层CT随访,或在特定情况下进行不超过肺段切除的限制性肺切除;对于疑似微浸润腺癌,推荐进行限制性肺切除或肺叶切除;对于疑似浸润性腺癌,建议依据病灶是否含有磨玻璃成分、位置、大小、个数及患者躯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而肺多发结节的处理原则推荐为主病灶优先,兼顾次要病灶,综合选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磨玻璃结节 原位 浸润 浸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肺腺癌28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石丹 刘庆猛 邹亮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70-1272,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肺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早期肺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影像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8例中男性10例,女性18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48. 6±11. 3)岁,体检发现肺部结节等为主要表现。CT... 目的探讨早期肺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早期肺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影像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8例中男性10例,女性18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48. 6±11. 3)岁,体检发现肺部结节等为主要表现。CT平扫可见毛玻璃密度结节。肺内结节0. 25~2. 0 cm,中位数0. 95 cm。切面淡棕色或灰红色,质地软或中等硬度,境界尚清。镜下见肿瘤细胞呈立方形沿原有肺泡壁生长,少数靴钉样向肺泡腔内突起,细胞轻~中度异型,细胞核中等大小,核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未见肺间质浸润或单个浸润灶,最大浸润范围≤5 mm。28例均表达CK7、TTF-1、Napsin A;均行手术切除术,单纯楔形切除21例,肺段切除5例,肺叶切除2例。随访24~84个月,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早期肺腺癌是浸润性腺癌发展中重要的起始点,明确诊断对临床治疗及患者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早期肺 原位 浸润 浸润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组织学分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月平 刘俊英 +3 位作者 陈砚凝 丁妍 贺宇彤 单保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72-1275,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位腺癌(AIS)、微浸润性腺癌(MIA)、浸润性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早期肺腺癌的明确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08年11月—2012年1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手术治疗的Ⅰ期肺腺...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位腺癌(AIS)、微浸润性腺癌(MIA)、浸润性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早期肺腺癌的明确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08年11月—2012年1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手术治疗的Ⅰ期肺腺癌患者19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 AIS 7例,MIA 71例,浸润性腺癌112例。收集患者临床特征资料,自病理诊断为起点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15年4月,结局事件为死亡。采用 xTAG 液相芯片法检测EGFR 基因18~21号外显子的基因突变。结果 AIS、MIA、浸润性腺癌患者性别、TNM 分期、肿瘤直径及发病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IS/ MIA 患者5年生存率为100.0%,浸润性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91,P <0.001)。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吸烟〔HR =0.084,95% CI(0.018,0.391)〕、TNM 分期〔 HR =2.528,95% CI(1.081,5.911)〕及 EGFR 基因突变〔 HR =3.025,95% CI(1.279,7.157)〕是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AIS、MIA 患者预后较好,吸烟、TNM 分期及 EGFR 基因突变是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国际新分类系统有助于肺腺癌患者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浸润 原位 病理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例特殊类型肺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薇 张翠翠 李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846-850,共5页
目的: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BAC)及具有其特征的混合型腺癌"(2004年分型)的不利预后因素,并经2011年肺腺癌新病理分型验证,确定此类肿瘤的重要预后因素、阐明两种分型在评估临床预后的连贯性。方... 目的: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BAC)及具有其特征的混合型腺癌"(2004年分型)的不利预后因素,并经2011年肺腺癌新病理分型验证,确定此类肿瘤的重要预后因素、阐明两种分型在评估临床预后的连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74年3月至2007年5月收治并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且随访资料完整的193例BAC及具其特征的混合型腺癌患者资料,并将其中符合新分型的原位腺癌、微浸润癌与其他类型区别而单独分组,记录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有无肿瘤家族史、吸烟史、TNM分期、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及治疗方法等因素;以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评价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全部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4.3%、60.6%、45.6%,中位生存期为53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确诊时临床分期(P<0.001)、出现临床症状(P=0.018)、原发病灶大小(P=0.039)、病理类型(P=0.028)及治疗方法选择(P=0.035)是影响预后的因素;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仅确诊时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其中符合新分型中的原位腺癌及微浸润癌患者预后最佳。结论:BAC及具有其特征的混合型腺癌较其他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好、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时的TNM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在评估临床预后方面,新肺腺癌分型与2004年分型具有连贯性,且更细化、更利于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支气管肺泡 原位 浸润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2-40在肺非典型腺瘤样增生及腺癌中的辅助诊断价值
16
作者 汪小霞 陈辉 +3 位作者 王璇 石群立 饶秋 沈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6-479,共4页
目的探讨D2-40在肺的前驱腺体病变[包括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和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微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及浸润性腺癌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目的探讨D2-40在肺的前驱腺体病变[包括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和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微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及浸润性腺癌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收集AAH、AIS、MIA及浸润性腺癌组织各20例,每例肿瘤均有癌旁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D2-40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D2-40在所有正常肺组织肺泡上皮中均100%(80/80)阳性,且呈胞质连续性强着色;在20例AAH、AIS和MIA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5%(17/20)、50%(10/20)和45%(9/20),其着色强度呈微弱~中等,染色模式呈现不连续或不等间隔,其中MIA中浸润性成分阳性率为30%(6/20),贴壁成分阳性率为45%(9/20);20例浸润性腺癌中仅1例微弱着色,阳性率为5%(1/20)。统计分析显示,AAH、AIS、MIA中D2-40表达分别与浸润性腺癌和正常肺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D2-40在AAH、贴壁形态腺癌、非贴壁形态的浸润性腺癌、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细支气管化生或腺瘤样增生组织不表达D2-40,肺泡上皮反应性增生呈不连续强着色。结论随着肺泡上皮克隆性增生程度的增加,D2-40的阳性率逐渐降低,提示D2-40在肺泡上皮病变的疾病谱系中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原位 浸润 浸润 非典型瘤样增生 D2-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D2-40联合α-SMA对判别早期肺腺癌的病理类型及间质浸润的意义
17
作者 肖英 李罗翔 +1 位作者 杨天林 陈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5年第8期1097-1102,共6页
目的探讨D2-40、α-SMA表达对判别早期肺腺癌病理类型及间质浸润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76例早期肺腺癌和98例对照组中D2-40、α-SMA的表达,对照组包括浸润型腺癌67例和良性组织31例,分析D2-40、α-SMA在正常肺组... 目的探讨D2-40、α-SMA表达对判别早期肺腺癌病理类型及间质浸润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76例早期肺腺癌和98例对照组中D2-40、α-SMA的表达,对照组包括浸润型腺癌67例和良性组织31例,分析D2-40、α-SMA在正常肺组织及原位腺癌、浸润性腺癌中的表达模式和表达部位的差异。结果D2-40在正常肺泡腔缘呈连续线性表达,在原位腺癌、微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腺癌的腔缘表达逐渐减弱,至浸润性腺癌的腔缘不表达;α-SMA在正常肺泡间质及绝大部分原位腺癌中不表达,在微浸润性腺癌及浸润性腺癌间质中表达,呈逐渐增强趋势,且在浸润区呈特征性表达,即α-SMA阳性间质包裹肿瘤细胞巢。结论D2-40、α-SMA表达与肺腺癌的发展和间质浸润密切相关,通过免疫组化联合检测D2-40、α-SMA表达有助于鉴别早期肺腺癌的具体病理类型,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2-40 α-SMA 浸润 早期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