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长期细胞培养的体外微流控系统研究人工心脏不同脉动工作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1
作者 王宇 梁黎雪 +2 位作者 王雪营 覃开蓉 王艳霞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1-71,共1页
目的临床上基于恒定转速的连续流人工心脏会产生脉动性降低的非生理性血流动力学效应,从而导致内皮功能失调以及外周血管和其他器官的不良事件。而人工心脏的脉动工作模式可以改善上述情况。然而人工心脏不同脉动工作模式差异化调控动... 目的临床上基于恒定转速的连续流人工心脏会产生脉动性降低的非生理性血流动力学效应,从而导致内皮功能失调以及外周血管和其他器官的不良事件。而人工心脏的脉动工作模式可以改善上述情况。然而人工心脏不同脉动工作模式差异化调控动脉内皮功能的规律及其机制尚不明确,导致其工作模式的优化选择缺乏依据。本研究旨在利用可实现长期细胞培养的体外微流控系统研究人工心脏脉动工作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种由微流控芯片和多后负荷元件组成的体外内皮细胞培养系统,该系统可进行长期细胞培养,并能够准确再现动脉内皮微环境中的血压、剪应力、周向应变及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通过4种不同脉动工作模式对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和活性氧表达的影响来评估所设计系统的性能。结果实验结果表明,2~3倍心动周期的人工心脏脉动工作模式可显著增加一氧化氮的产生并防止活性氧的过度生成,从而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心脏辅助时内皮功能障碍和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并且与动物实验结果一致。结论这项研究可为心衰患者选择最佳的人工心脏工作模式和潜在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设计的经济高效的体外微流控系统可用于开发和测试不同类型的机械循环支持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实验结果 非生理性 微流控系统 内皮功能障碍 后负荷 外周血管 一氧化氮 人工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药物输运跨细胞膜输运的微流控系统中的多尺度力学机理
2
作者 胡国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76-276,共1页
目的实现药物跨细胞膜输运是生物医学工程和细胞力学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细胞治疗、再生医学等众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现有的跨膜输运方法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尽管这些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它们或者可能会对细... 目的实现药物跨细胞膜输运是生物医学工程和细胞力学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细胞治疗、再生医学等众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现有的跨膜输运方法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尽管这些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它们或者可能会对细胞造成永久性损坏,存活率较低;或者由于病毒转染和基因插入使得细胞发生癌变可能而存在生物安全性方面的隐患;或者只能适用于少数种类或者少数数量的细胞,应用范围不广。近年来,基于力学原理的方法因其高效、通量大、对细胞创伤小、生物安全性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方法以声致穿孔(sonoporation)为背景,运用分子动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等方法,对冲击波撞击纳米气泡,引起细胞膜破裂,以及在此过程中力敏通道的门控机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结果和结论在此基础上,基于微流控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零质量射流的跨膜输运技术,并研究了细胞在微管道中的变形与力敏通道开启的关系;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细胞力学特性的预测方法,初步构建了基于零质量射流的跨膜输运微流控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生物学 微流控系统 生物医学工程 永久性损坏 人工智能技术 生物安全性 计算流体力学 癌变可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模拟动脉内皮血流动力学特性的微流控系统以及基于机械循环支持设备的验证
3
作者 梁黎雪 王雪营 +1 位作者 王艳霞 覃开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75-675,共1页
目的微流控技术在模拟体内血流动力学微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现有系统尚无法精准重现动脉内皮细胞所受血压、剪应力、周向应变及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同时也忽视了培养腔中细胞所受力学刺激的均匀性,导致细胞响应结果存在问题。方法... 目的微流控技术在模拟体内血流动力学微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现有系统尚无法精准重现动脉内皮细胞所受血压、剪应力、周向应变及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同时也忽视了培养腔中细胞所受力学刺激的均匀性,导致细胞响应结果存在问题。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种由微流控芯片和后负荷元件构成的体外内皮细胞培养系统(ECCM),可精准模拟血压、剪应力、周向应变及其耦合关系,并通过在芯片内选定应力应变分布相对均匀的实验区域提升细胞研究的可靠性。随后,采用数值仿真和流体实验验证ECCM重现在体血流动力学信号的能力,并通过模拟心衰及机械循环支持装置(人工心脏、反搏设备)作用下的血流动力学信号,观察实验区域内细胞中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的响应,来评估ECCM的力学生物学性能。结果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ECCM能够精准重现期望的血流动力学信号。此外,与心衰条件相比,机械循环支持装置显著提高了内皮细胞中NO的表达并有效抑制了ROS的过度产生,从而验证了ECCM在细胞力学生物学研究中的有效性。结论本研究为重现在体血流动力学特性提供了可靠的工具,并在细胞力学生物学研究中展现了巨大潜力,有望成为循环系统疾病研究、药物筛选及病理模型构建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生物学 循环系统疾病 血流动力学 后负荷 微流控系统 动脉内皮细胞 微流控技术 反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微流控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松晶 曾文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23,共11页
液滴微流控系统,以液滴为微小单元开展液滴形成及运动控制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液滴形成、液滴合并、液滴分离及液滴融合等。其中,液滴形成和液滴合并两者关系密切,而液滴分离与液滴融合是液滴研究中两个相对的问题。以单个液滴... 液滴微流控系统,以液滴为微小单元开展液滴形成及运动控制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液滴形成、液滴合并、液滴分离及液滴融合等。其中,液滴形成和液滴合并两者关系密切,而液滴分离与液滴融合是液滴研究中两个相对的问题。以单个液滴为单位,在微流道中可以完成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医疗药物的配置等。医学研究中,基于液滴的微流控系统可以实现医学成像、生物分子合成,基于液滴开发的微流控芯片能够用于药物开发过程中的样品检测,筛选出最佳的药物样品。该文介绍了液滴形成的方式及运动控制方法,总结了基于液滴的微流控系统在交叉学科中的发展方向和应用,综述了国内外在液滴微流控系统领域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 微流控系统 微流控芯片 医学成像 药物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光路同步调制提高微流控系统中基于发光二极管的荧光检测的信噪比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涛 方群 方肇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97-98,共2页
  近年来,随着微全分析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将传统化学中混合、反应、分离以及检测等操作集成到芯片上,以减少试剂消耗和提高分析速度成为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挑战性工作之一是如何克服在微型化的光度检测中由于光程变短以及有效检测...   近年来,随着微全分析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将传统化学中混合、反应、分离以及检测等操作集成到芯片上,以减少试剂消耗和提高分析速度成为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挑战性工作之一是如何克服在微型化的光度检测中由于光程变短以及有效检测体积减少而导致的系统灵敏度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系统 荧光检测 发光二顿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微流控系统仿真的新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曾议 孙友文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1-647,共7页
针对复杂的大规模微流控芯片,提出了一种新的通用微流控系统行为模拟方法,计算芯片中由压力驱动的,线性和非线性的,静态和动态的溶液、溶质传输。对芯片中溶液/溶质传输的对流-扩散方程进行了分析,定义新的节点变量,抽象出系统集总模型... 针对复杂的大规模微流控芯片,提出了一种新的通用微流控系统行为模拟方法,计算芯片中由压力驱动的,线性和非线性的,静态和动态的溶液、溶质传输。对芯片中溶液/溶质传输的对流-扩散方程进行了分析,定义新的节点变量,抽象出系统集总模型,通过空间离散化处理,考虑了管壁柔性对模型参数的影响,建立毛细管传输的数值模型。新方法可以避免复杂解析解的求解,计算时间短。利用Verilog-AMS语言实现了模型建立和求解,开发了具体应用程序,对自制微流控开关梯度发生器及脉冲编码调制器进行模拟和分析,通过对比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系统 溶液 溶质传输 集总模型 有限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动静脉内瘘处血流动力学信号的微流控芯片系统
7
作者 那景童 薛春东 +3 位作者 李泳江 胡徐趣 刘书馨 覃开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84-284,共1页
目的目前,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处不同特征壁面剪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刺激引起的内膜增生是导致AVF狭窄与闭塞的主要原因。然而,相关的力学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方法本课题组前期通过构建微流控芯片系统,探索... 目的目前,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处不同特征壁面剪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刺激引起的内膜增生是导致AVF狭窄与闭塞的主要原因。然而,相关的力学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方法本课题组前期通过构建微流控芯片系统,探索了AVF处内膜增生的力学生物学机制。首先,以AVF功能正常与失功的患者为采集对象,利用彩色超声多普勒仪获取病人AVF处不同位置血流动力学信号(轴心流速及血管内径等)的变化曲线;其次,通过血流动力学方法设计和构建微流控芯片及其外部流体驱动及信号检测系统;再次,整合芯片及其外部系统构建可重现AVF处血流动力学信号特征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基于该系统研究AVF处不同变化特征的血流动力学信号刺激对胞内促细胞活性物质浓度的影响,进而分析AVF处内膜增生的力学生物学机制。结果和结论最后,通过血流动力学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发现,该AVF微流控芯片系统可重现体内AVF处的WSS信号;不同力学信号刺激下内皮细胞表现出不同特征的力学生物学响应。上述结果说明所构建的微流控系统可用于获取AVF处内膜增生的力学生物学机制,而且对应的细胞实验研究结果可作为今后优化AVF手术策略,以及防治AVF处内膜增生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超声多普勒 动静脉内瘘 力学生物学 血管内径 血流动力学 内膜增生 微流控系统 壁面剪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牵引力/硬度双重探针开发及应用
8
作者 韦富香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88-288,共1页
目的力学因素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硬度、牵引力等力学属性在发育的过程中会随着细胞位置的改变发生剧烈而迅速地变化,目前通过不同的探针分别对细胞硬度和牵引力进行测量的方法难以全面反映胚胎发育过程中力学属性... 目的力学因素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硬度、牵引力等力学属性在发育的过程中会随着细胞位置的改变发生剧烈而迅速地变化,目前通过不同的探针分别对细胞硬度和牵引力进行测量的方法难以全面反映胚胎发育过程中力学属性的变化,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可以原位测量硬度/牵引力双重属性的办法。方法通过微流控系统,用聚乙二醇凝胶包裹铂钴合金十字结构,制备成直径50μm探针。通过显微注射将探针注射到斑马鱼胚胎内。该探针在初始状态下处于高硬度状态,可测量细胞/组织硬度。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聚乙二醇凝胶解聚,探针硬度下降,在周围细胞的挤压下产生形变,可测量细胞/组织产生的牵引力。结果使用4000高斯的脉冲磁场对该探针进行磁化,随后用15高斯交变磁场驱动探针刚性旋转,测得胚胎组织的硬度在100~300 Pa范围内。紫外光照射后探针测得胚胎组织产生的平均牵引力约为250 Pa,卵黄组织产生的平均牵引力约为50 Pa。结论微流控系统制备的牵引力/硬度双重探针在斑马鱼胚胎中成功实现硬度、牵引力的原位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系统 周围细胞 胚胎组织 牵引力 微流控芯片 原位测量 力学因素 斑马鱼胚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系统辨识的开环温控系统及其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
9
作者 史宝军 陈刘平 +3 位作者 张子奇 魏春阳 李姗姗 李军委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5-168,共4页
温度控制对于核酸扩增反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实时准确控制扩增时的反应温度,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辨识的开环温控系统。采用多参数辨识为系统提供准确可靠的电压,实现了通过电压精确控制扩增温度。温控系统的下位机采用STM32作为主... 温度控制对于核酸扩增反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实时准确控制扩增时的反应温度,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辨识的开环温控系统。采用多参数辨识为系统提供准确可靠的电压,实现了通过电压精确控制扩增温度。温控系统的下位机采用STM32作为主控芯片,扩增反应温度值通过Pt100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并传送给上位机,在上位机输入目标温度值与期待的反应时间,得到实时温度响应曲线。最后,搭建开环微流控系统完成对鸭肉DNA的扩增。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成功实现对于目的基因的扩增,经过多次重复性验证,温度采集误差不超过1%,完全满足核酸扩增反应的温度控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辨识 温度控制 核酸检测 微流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体装置力源机构的优化设计
10
作者 余晴 刘冲 李经民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9-233,共5页
为解决微流控系统中流体介质贮存装置输出压力不稳定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柔顺机构作为装置的力源机构。该柔顺机构基于正负刚度叠加理论设计,由四根固定导向梁和两根平面弹簧组成。首先,利用链式梁约束模型和广义打靶法分别求解出固定导... 为解决微流控系统中流体介质贮存装置输出压力不稳定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柔顺机构作为装置的力源机构。该柔顺机构基于正负刚度叠加理论设计,由四根固定导向梁和两根平面弹簧组成。首先,利用链式梁约束模型和广义打靶法分别求解出固定导向梁和平面弹簧的位移-载荷特性,建立优化模型,得到了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优解。然后,为验证计算模型的准确性,使用ANSYS对柔顺梁进行大变形分析,结果显示该计算模型和有限元分析相比,误差小于1%。最后,通过实验发现该柔顺机构输出力的实验值和理论设计值存在误差,经过分析发现是加工精度、材料弹性模量误差以及只考虑了中性轴的变形等原因所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系统 柔顺机构 广义打靶法 链式梁约束模型 大变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浮力颗粒在三维螺旋形软管微流控芯片中的分布模式演化
11
作者 刘天勉 龚晓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21-621,共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螺旋微通道中颗粒的复杂横向迁移和分布模式,及其对微粒分选效率和准确性的影响,为无标记微粒分选技术的生物医学应用提供力学指导。方法开发了具有螺旋微管道的三维微流控系统,探索了在广泛的雷诺数和迪恩数范围内...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螺旋微通道中颗粒的复杂横向迁移和分布模式,及其对微粒分选效率和准确性的影响,为无标记微粒分选技术的生物医学应用提供力学指导。方法开发了具有螺旋微管道的三维微流控系统,探索了在广泛的雷诺数和迪恩数范围内充分发展流动下中性浮力颗粒的截面分布模式及其力学指导机制。结果首次在雷诺数1≤Re≤224,以及基于通道直径d无量纲化的螺旋直径D、颗粒直径ap,即80≤D/d≤320,0.06≤ap/d≤0.27条件下,发现了5种不同的颗粒分布模式及演化规律。分析了颗粒受力与分布模式的相关性,定义了特征参数惯性力比γ(特征惯性升力(FLc)与特征迪恩拖曳力(FDc)之比),明确了5种颗粒分布模式从拖曳力主导型向升力主导型的演化。发现在可聚焦的参数范围内迪恩数变化引起的聚焦效果与直径分辨率间的矛盾,即迪恩数的减小会增强具有较大直径偏差的颗粒的聚焦,但会减小准确区分不同直径颗粒的能力。结论这些发现揭示了在螺旋微通道中颗粒的横向迁移和演化机制,为提高无标记微粒分选的效率和准确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有助于推动疾病诊断、药物输送等领域的更多创新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系统 微流控芯片 分布模式 生物医学应用 中性浮力 拖曳力 疾病诊断 药物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仿生微流控技术构建微型骨
12
作者 李琛 赵蓉 +4 位作者 龙世烜 申雨珊 张文静 朱骊旭 任丽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67-667,共1页
目的利用仿生微流控技术构建体外微组织,便于微环境精准调控实现生理仿生,以及与高通量处理和高内涵成像兼容,有望成为药物筛选的有效平台。本研究拟利用集成式微流控芯片实现骨的生物物理微环境(低氧和流体)体外仿生模拟和微型骨高通... 目的利用仿生微流控技术构建体外微组织,便于微环境精准调控实现生理仿生,以及与高通量处理和高内涵成像兼容,有望成为药物筛选的有效平台。本研究拟利用集成式微流控芯片实现骨的生物物理微环境(低氧和流体)体外仿生模拟和微型骨高通量构建。方法该仿生微流控系统集成了流体控制、低氧模拟和细胞培养功能单元。通过构建仿生动态流体和低氧微环境,成骨细胞在细胞培养单元的10×10错列排布的U型微腔内自组装形成细胞球,并分化形成微型骨。结果利用该仿生微流控系统,实现了成骨细胞的高效捕获和自组装形成直径均一的细胞球阵列。流体控制单元为成骨细胞球提供了流速范围为1.24~4.41μm/s、周期为12 h的动态流体,符合骨微环境间质流体的流速范围(0.1~5μm/s)和动态特征,确保为细胞球提供了生理相关的流体力学刺激,同时保障了充足的养分供给和5%~95%连续且稳定的溶质/药物浓度梯度。低氧模拟单元精准复现了生理骨的氧浓度(1%~6%)。结果显示,该复合生物物理微环境显著促进了成骨细胞球分化形成微型骨。结论本研究基于该仿生微流控技术,实现了体外微型骨的高通量构建。结合该芯片形成稳定溶质/药物浓度梯度的特性,有望用于骨病相关药物的高效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系统 成骨细胞 细胞培养 生物物理 微流控芯片 流体控制 养分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蚁群算法的数字微流控生物芯片在线测试路径优化 被引量:17
13
作者 许川佩 蔡震 胡聪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17-1424,共8页
由于数字微流控生物芯片的应用安全要求苛刻,为保证系统的可靠性,需要不断地对芯片进行全面和严格的测试。针对芯片的结构故障,提出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测试路径优化方案,实现对数字微流控芯片的在线测试,且能够兼容规则和非规则形状的... 由于数字微流控生物芯片的应用安全要求苛刻,为保证系统的可靠性,需要不断地对芯片进行全面和严格的测试。针对芯片的结构故障,提出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测试路径优化方案,实现对数字微流控芯片的在线测试,且能够兼容规则和非规则形状的芯片。该方案先用Floyd算法将芯片阵列转化为起点与终点确定的动态TSP问题模型,在不影响实验液滴正常工作下,建立蚁群算法的选择策略、禁忌判断规则与信息素更新机制,实现测试路径的寻优遍历,完成芯片的在线测试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与欧拉回路法等测试方法相比较,能够有效减少芯片的在线测试时间,提高测试和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微流控系统 蚁群算法 测试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场可视化测速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谢海波 傅新 杨华勇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00-1103,共4页
介绍了一种针对微观流场检测数字粒子图像测速技术,通过添加荧光显微装置,改进激光入射与照明方式及聚焦平面控制,解决了微观检测的关键问题。对微流体器件中几种典型微管道进行了理论与试验研究,并定量对比与分析了仿真与试验结果,结... 介绍了一种针对微观流场检测数字粒子图像测速技术,通过添加荧光显微装置,改进激光入射与照明方式及聚焦平面控制,解决了微观检测的关键问题。对微流体器件中几种典型微管道进行了理论与试验研究,并定量对比与分析了仿真与试验结果,结果显示Micro-PIV是适合于微米级流场检测的有效试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PIV 微流控系统 示踪粒子 数值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滴技术的微流控芯片实验室及其应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肖志良 张博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49-956,共8页
液滴微流控系统是微流控芯片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由于其诸多独特的优势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报道。本文对液滴的制备和相关的操控技术,包括液滴的分裂、融合、混合、分选、存储和编码等进行了介绍,对液滴技术近年来在化学与生物化学分... 液滴微流控系统是微流控芯片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由于其诸多独特的优势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报道。本文对液滴的制备和相关的操控技术,包括液滴的分裂、融合、混合、分选、存储和编码等进行了介绍,对液滴技术近年来在化学与生物化学分析等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液滴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 微流控系统 微全分析系统 芯片实验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道瞬态响应特性的仿真与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雯婷 梁忠诚 仉乐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3-96,共4页
主要研究在无弹性直流管道中由等效流阻与等效流感所引起的瞬态响应特性,验证电路理论与微流体系统在瞬态条件下的一致性。利用COMSOL仿真软件分别模拟了直流管道与T型管道中流体的运动,得到了液体从启动到达稳态的整个时间响应过程。... 主要研究在无弹性直流管道中由等效流阻与等效流感所引起的瞬态响应特性,验证电路理论与微流体系统在瞬态条件下的一致性。利用COMSOL仿真软件分别模拟了直流管道与T型管道中流体的运动,得到了液体从启动到达稳态的整个时间响应过程。理论推导了T型管道的阻抗值与时间常量。从仿真结果可以知道,流路的瞬态响应与等效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完全类同,时间常量为系统总流感与总流阻的比值,证实了等效电路理论在微流控系统瞬态响应器件的设计中是准确可行的。对典型的T型流道的分析表明,时间常量与流道的长度参数无关,只与流体属性以及流道的横截面尺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系统 等效电路理论 流感 流阻 COMSOL 瞬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控液滴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贾朋飞 蒋克明 +4 位作者 刘聪 周武平 张涛 张志强 黎海文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97-1103,共7页
微流控芯片微滴技术作为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操控微小体积液体的新技术,以分散的微滴单元作为微反应器,它大大强化了微流控芯片的高灵敏度、低消耗、高通量和自动化等优点,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并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中显示出... 微流控芯片微滴技术作为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操控微小体积液体的新技术,以分散的微滴单元作为微反应器,它大大强化了微流控芯片的高灵敏度、低消耗、高通量和自动化等优点,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并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文章叙述了微流控微滴领域的最新进展,对新的微滴生成技术及操控技术进行介绍,最后阐述了微滴技术在生物医学分析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系统 微滴生成 微滴操控 生物医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无阀微泵的微调焦系统特性研究
18
作者 张圣卓 刘吉晓 李松晶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0-32,共3页
该文提出了一种由一组无阀压电微泵、调焦透镜、储液容器、位移传感器、电源和控制器等组成的微流控调焦透镜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建立了无阀压电微泵及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分别对单泵工作和... 该文提出了一种由一组无阀压电微泵、调焦透镜、储液容器、位移传感器、电源和控制器等组成的微流控调焦透镜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建立了无阀压电微泵及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分别对单泵工作和双泵工作两种工作模式下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给出了仿真结果并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调焦系统 微流控系统 无阀微泵 ME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届沈阳国际微流控学学术论坛(SICOMⅠ)第一轮会议通知
19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54-1354,共1页
关键词 微流控系统 会议 SICOM 学术论坛 沈阳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届沈阳国际微流控学学术论坛(SICOMⅠ)第一轮会议通知
20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564-1564,共1页
关键词 微流控系统 SICOM 学术论坛 沈阳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