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流控模型的致密油藏周期注水微观剩余油分布实验
1
作者 童长兵 程时清 +2 位作者 石立华 薛颖 石彬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7,共9页
目前针对致密油藏周期注水的室内实验和模型设计偏向宏观,较少涉及周期注水过程中微观作用机理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揭示周期注水过程中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设计了考虑非均质性与裂缝属性的玻璃刻蚀微观模型,利用微流控周期... 目前针对致密油藏周期注水的室内实验和模型设计偏向宏观,较少涉及周期注水过程中微观作用机理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揭示周期注水过程中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设计了考虑非均质性与裂缝属性的玻璃刻蚀微观模型,利用微流控周期注水实验,分析了2种模型下的注入周期、注入速度对微观剩余油赋存类型及主要作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均质模型中,周期注水注入阶段主要动用簇状剩余油,停注阶段主要动用多孔剩余油,停注阶段的采收率提高幅度大于注入阶段;在裂缝模型中,周期注水注入阶段多孔状剩余油得到较好动用,停注阶段多孔状及柱状剩余油得到有效动用,停注阶段的剩余油动用幅度高于注入阶段。在“一注四采”工作制度下,2种模型下的周期注水参数变化规律相似,注入速度越大,水驱波及能力越强,周期注水效果越好;注入周期越短,波及体积越小,注入周期越长,注入水易沿着高渗方向推进,压力扰动不明显,基质中原油驱替效果较差。注入周期10 min,注入速度0.2μL/min时的开发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老油田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精细挖潜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微流控模型 周期注水 波及系数 微观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模型的致密油藏微观渗吸机制试验 被引量:5
2
作者 石立华 魏登峰 +4 位作者 常毓文 党海龙 董涛 师调调 王菲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8,共10页
针对目前岩心渗吸周期长、计量不准确且现有微观模型参数设计未涉及到致密储层典型喉道尺寸等问题,设计考虑不同喉道尺寸、孔隙形状、孔喉比、喉道与孔隙连接位置、配位数玻璃制成的喉道和孔隙双深度及硅-玻璃制成的均深刻蚀微流控模型... 针对目前岩心渗吸周期长、计量不准确且现有微观模型参数设计未涉及到致密储层典型喉道尺寸等问题,设计考虑不同喉道尺寸、孔隙形状、孔喉比、喉道与孔隙连接位置、配位数玻璃制成的喉道和孔隙双深度及硅-玻璃制成的均深刻蚀微流控模型,并通过高温氧化硅镀层实现流道内部润湿性一致,开展蒸馏水-油、油-异丙醇-蒸馏水型体系的一系列渗吸试验。结果表明:喉道中存在薄膜流动,且薄膜流动速度远快于渗吸弯液面移动速度,不规则渗吸界面是由喉道内表面粗糙度引起的,薄膜流动对孔喉渗吸效果影响显著;渗吸早期,宽喉道对于渗吸作用的贡献远大于窄喉道,润湿性增加有利于润湿相向扩径区域渗吸;薄膜流动避免了润湿相在喉道中的卡断现象,而是以间断薄膜流动形式继续向出口流动;较小的润湿角和迂曲度有利于渗吸作用,渗吸的距离更远,渗吸前缘更为均匀,配位数、孔隙形状及大小对渗吸影响较小,主要受孔隙与喉道接触位置的开口大小决定,润湿性决定渗吸在各种孔喉结构下的整体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渗吸机制 微流控模型 润湿相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模型的裂缝性储集层渗吸机理实验 被引量:15
3
作者 于馥玮 高振东 +5 位作者 朱文浩 王川 刘凡 徐飞 姜汉桥 李俊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4-1013,共10页
针对岩心渗吸实验周期长和计量难度大等问题,设计了不同尺寸、不同边界条件的裂缝-基质微流控模型,并通过表面性质修饰对模型润湿性进行调控,开展了油-水、油-润湿改性体系、油-WinsorⅢ型表面活性剂体系的一系列渗吸实验并研究其渗吸... 针对岩心渗吸实验周期长和计量难度大等问题,设计了不同尺寸、不同边界条件的裂缝-基质微流控模型,并通过表面性质修饰对模型润湿性进行调控,开展了油-水、油-润湿改性体系、油-WinsorⅢ型表面活性剂体系的一系列渗吸实验并研究其渗吸机制。研究表明,在油-水、油-润湿改性体系渗吸过程中,油相通过海恩斯阶跃采出,毛细管回压是阻碍基质油相排出的主要阻力,界面张力的降低导致海恩斯阶跃减弱,降低了排油速度,提高了油相采出程度;油-水和油-低界面张力的润湿改性体系渗吸是毛管压力主导的逆向渗吸过程,各个边界对渗吸的贡献程度相近,与经典渗吸标度方程拟合较好;油-WinsorⅢ型表面活性剂体系渗吸是在超低界面张力条件下由重力主导的顺向渗吸过程,实质上是中相微乳液的形成与再平衡过程,其在微观模型中的渗吸动态与前人渗吸标度方程的修正模型拟合较好。图26表1参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储集层 渗吸机理 微流控模型 中相微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模型的渤海典型高渗砂岩储层油水赋存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孙鹏霄 蔡晖 +2 位作者 陈晓明 杨子由 姚君波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127,共8页
为进一步明确高渗砂岩储层水驱过程中微观油水赋存规律,通过扫描储层岩心,建立了渤海高渗砂岩微流控模型;基于形状因子和欧拉数等微观参数,编制计算程序,精细识别并提取膜状、滴状和柱状等5类剩余油的微观表征;针对不同流体物性及开发... 为进一步明确高渗砂岩储层水驱过程中微观油水赋存规律,通过扫描储层岩心,建立了渤海高渗砂岩微流控模型;基于形状因子和欧拉数等微观参数,编制计算程序,精细识别并提取膜状、滴状和柱状等5类剩余油的微观表征;针对不同流体物性及开发方式设计实验方案,明确了渤海典型高渗砂岩在不同原油性质及开发制度下微观油水赋存规律及演化特征。结果显示:随着剩余油非连续相增加,水淹范围内的绕流区、滞留区难以再动用,多孔和簇状剩余油成为主要的剩余油赋存形态;高速驱替水驱波及范围更大,但注入水绕流易导致采出端提前见水,波及范围不再显著增加;低黏储层中,高速驱替相较低速驱替波及系数提升0.154;高黏储层中,液流改向调整后水驱末期波及系数提高0.137。对于渤海油田典型储层物性及高含水开发阶段条件下,低黏储层更适合提高驱替速度进行挖潜,高黏储层适合液流改向进一步动用剩余油。研究结果为渤海油田水驱高效开发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规律 微流控模型 微观特征参数 剩余油 波及范围 高渗砂岩储层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模型的渗流实验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4
5
作者 聂绍凯 刘鹏飞 +1 位作者 巴特 陈云敏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7-976,996,共11页
基于微流控芯片加工技术,采用显微镜-微观模型实验装置,通过制作准二维微流控芯片模型来模拟多孔介质内部的骨架及孔隙结构,开展多孔介质渗流实验.通过测量芯片模型两端的压降并进行修正,计算芯片模型的渗透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 基于微流控芯片加工技术,采用显微镜-微观模型实验装置,通过制作准二维微流控芯片模型来模拟多孔介质内部的骨架及孔隙结构,开展多孔介质渗流实验.通过测量芯片模型两端的压降并进行修正,计算芯片模型的渗透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对渗流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相对于微柱方形排列的芯片模型,微柱错开排列的芯片模型在微观上表现为迂曲度增大,增大的幅值为5.1%~7.9%;在宏观上表现为流阻和压降更大,渗透率更低,降低的幅值为4.5%~7.4%.芯片模型渗透率不仅与内部孔隙通道结构和孔隙率有关,还与颗粒直径和颗粒排列方式相关.当模型孔隙率为0.327~0.900时,数值模拟方法所得的微流控芯片模型的渗透率与实验所测结果接近,误差为9.78%~28.43%.Kozeny-Carman(KC)公式不能准确预测实验结果,并且最大误差为73.97%.提出修正平行板间导管流(平板流)渗流公式预测准二维微流控芯片模型渗透率,预测渗透率曲线与数值模拟和实验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渗透率 微流芯片模型 Kozeny-Carman方程 平板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孔喉内三相接触角自动测量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臧传贞 王利达 +3 位作者 周凯虎 于馥玮 姜汉桥 李俊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1-397,共7页
借助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微流控水驱油实验视频为数据源,建立了微流控模型孔喉内三相接触角的自动批量测量计算方法;采用人工测量数据验证了新方法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接触角概率密度曲线、均值变化曲线揭示了三相接触角... 借助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微流控水驱油实验视频为数据源,建立了微流控模型孔喉内三相接触角的自动批量测量计算方法;采用人工测量数据验证了新方法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接触角概率密度曲线、均值变化曲线揭示了三相接触角在流动条件下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对于水湿岩石,水驱油过程中,驱替前期接触角均值以锐角为主,随驱替时间的延长,油相受力逐渐由黏滞力为主导向毛细管力为主导过渡,接触角均值不断增大,至驱替中后期以钝角为主。剩余油中的滴状流赋存于孔喉通道中央,不存在三相接触角;多孔流和柱状流在整个驱替过程中接触角变化幅度较小且均值皆为钝角,该类剩余油形成后流动性差,动用难度较大;簇状流在驱替过程中三相接触角均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剩余油动用难度逐渐升高;膜状流整体呈钝角,水驱后期接触角均值最大,动用难度最大。驱替结束后,不同流态剩余油仅受毛细管力作用的影响,接触角均为钝角,在原油作用下模型孔喉壁润湿性呈油湿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模型 水驱油实验 图像处理 三相接触角 测量方法 剩余油流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aging dynamic water invasion behavior in microfractures based on microfluidics
7
作者 ZHANG Ji-cheng CHEN Shao-jie +3 位作者 JI Song-tao FENG Fan ALEKSEY A.Khoreshok ZAKI M.Mohamme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3986-4001,共16页
Fluid invasion through fractures is frequently observed in subsurface engineering. To elucidate the microkinetic behavior of fracture fluids, the microfracture structure of coal from the Surat Basin was reconstructed ... Fluid invasion through fractures is frequently observed in subsurface engineering. To elucidate the microkinetic behavior of fracture fluids, the microfracture structure of coal from the Surat Basin was reconstructed using a 3D morphometric system and stitching algorithm, then the transparent models characterizing the fracture structure were produced using microfluidics, and water invasion in the microfracture model was measured via visualization experiments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High flow rate facilitated the invasion of the water phase into the closed channel,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invasion in the neutral wetting system. Wettability reversal changed the dominant channel for water invasion in the hydrophobic system. The invasion efficiency in closed and small aperture bypass channels was low.The reduction of effective seepage channels led to the fastest breakthrough time. Higher surface tension and interfacial curvature promoted the hysteresis effect. The reduction of effective seepage channels led to the fastest breakthrough time. The larger surface tension and interfacial curvature make the hysteresis effect more significant. These results will enabl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ck-gas-liquid multiphas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under unsaturated conditions of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FRACTURE visualized models MICROFLUIDICS phase distribution capillary hystere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