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气候模拟的武汉居住小区植被降温通风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章莉 詹庆明 蓝玉良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2-96,共5页
基于武汉市典型居住小区建筑布局,以8种代表乔木建模,借助微气候模型,模拟分析夏季8种植物在3种不同植被布局中的降温通风效果;研究中以植物间高宽比(Aspect Ratio of Trees, ART)量化描述植被布局。结果显示:乔木布局、植物物理属性(... 基于武汉市典型居住小区建筑布局,以8种代表乔木建模,借助微气候模型,模拟分析夏季8种植物在3种不同植被布局中的降温通风效果;研究中以植物间高宽比(Aspect Ratio of Trees, ART)量化描述植被布局。结果显示:乔木布局、植物物理属性(叶面积指数、冠幅和树高)均会影响绿地降温通风效果;当乔木以ART<2布局时,小区绿地能有效降低居住小区内平均温度,显著提升户外热舒适度;当乔木以ART≥2时,居住小区中乔木对风速的阻挡最小;叶面积指数大、树冠大的高大乔木,有较强的温度调节能力,能积极改善户外热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居住小区 植被布局 树种 微气候模拟 降温通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微气候模拟软件的城市道路绿化带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符冰芬 吴海堂 赵立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293-6306,共14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车辆造成的道路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广州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城市,交通源排放问题高度集中,机动车排放是城市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开展减缓城市道路污染危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车辆造成的道路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广州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城市,交通源排放问题高度集中,机动车排放是城市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开展减缓城市道路污染危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为调查绿化带对广州城市道路PM2.5的影响,运用实测与城市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模拟结合的研究方法,实测并分析城市道路空间PM2.5的浓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使用实测数据对模拟软件进行验证分析,模拟研究理想道路模型下不同高宽比、风向等因素及绿化带植配类型对PM2.5的消减作用。研究表明:(1)城市道路空间PM2.5浓度分布受污染源、街道高宽比、风速风向、绿化带等综合影响,自然消减情况下,其主要受风速风向和高宽比双因素影响;(2)通常街道高宽比越大,越有利于道路空间PM2.5的扩散;(3)城市道路空间PM2.5自然沉降最小距离为12 m,0—12 m范围内应保持无障碍物的开敞环境,PM2.5消减的关键范围是12—24 m,此范围内可以利用生态手段沉降颗粒物;(4)PM2.5消减率受绿化带和风向的双控制,应根据主导风向选择绿化带植配方式。在主导风平行面和垂直迎风面绿化带对PM2.5有正消减效应,建议植配类型为“乔-乔+灌+草”;在主导风垂直背风面绿化带对PM2.5呈负消减效应,植配类型为“乔-灌”绿化带消减率接近于自然消减率,而植配类型为“乔-灌+草”和“乔-乔+灌+草”的绿化带加重了颗粒物在该区域的积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道路 城市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 街道高宽比 风速风向 植配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共空间绿视率对多时态热舒适度的影响
3
作者 毛志睿 李雨航 陈笑葵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为优化城市热环境与人居品质提供新视角。[方法]以武汉市江岸区滨水地段为例,结合街景数据与遥感气候数据,利用深度学习与ENVI-met模拟计算绿视率和生理等效温度(PET),分析其时空特征,探讨绿视率对热舒适度的影响。[结果]1)武汉... [目的]为优化城市热环境与人居品质提供新视角。[方法]以武汉市江岸区滨水地段为例,结合街景数据与遥感气候数据,利用深度学习与ENVI-met模拟计算绿视率和生理等效温度(PET),分析其时空特征,探讨绿视率对热舒适度的影响。[结果]1)武汉市江岸区滨水地段内,绿视率受区域特征影响呈现分布差异;2)7∶00-15∶00,不同城市空间热舒适度(PET)变化速率不同,历史街区内部>街道区域>滨水公园区;3)绿视率与PET的负相关性随时间变化显著,早晨至中午逐渐增强,中午12∶00达到峰值后减弱;4)绿视率对PET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减效应,绿视率在43.9%~47.3%时对PET的降低作用最显著(P<0.05),超过此范围后改善效果减弱;5)绿视率对热环境稳定性的影响显著,高绿视率显著减小了PET的日变化幅度,表现为更稳定的热环境和更小的日温差。[结论]城市空间类型显著影响热环境动态特征;绿视率与PET呈负相关关系,其调控效应在日间辐射峰值时段(12∶00前后)最强且存在边际递减规律;合理配置绿视率是提升热舒适度的关键。未来需进一步探究多气候条件下绿视率与植被类型、配置方式的关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态热舒适度 绿视率 语义分割 微气候模拟 边际递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热环境规划调控研究——以郴州东部新城控规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郑伯红 吴敏琼 戴佩瑜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61-1670,共10页
城市夏季高温问题频发,城市气候环境急需缓解和优化。主要研究新城层面的热环境规划调控策略,采用基于CTTC模型的室外热环境分析工具DUTE(Design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以郴州市东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对新城范围内150个街... 城市夏季高温问题频发,城市气候环境急需缓解和优化。主要研究新城层面的热环境规划调控策略,采用基于CTTC模型的室外热环境分析工具DUTE(Design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以郴州市东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对新城范围内150个街区在控规指导下的室外热环境进行了微气候模拟和优化设计。使用湿球黑球温度(WBGT)和平均热岛强度对微气候进行人类气象评估。讨论了8个热环境影响因子对新城室外热环境的影响规律,构建了室外热环境预测模型,结合实际提出了操作性强的室外热环境优化方法,为新城热环境规划调控提出具体策略和建议。根据低碳新城和绿色发展的需要,本文建议将热环境影响因子指标纳入现有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当中,以完善控规层面对城市热环境的规划、控制与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郴州东部新城热环境 微气候模拟 DUTE 控制性详细规划 热岛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襄阳唐城影视基地热舒适对游客场所感知影响及优化措施研究
5
作者 孙迪 章莉 《园林》 2023年第8期72-82,共11页
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高温天气频发对行人夏季出行造成不便。夏季是游客旅行高峰,其高温环境会显著影响游客景区旅行体验。先前热舒适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类景区,缺少以建筑、硬质为主的人文建筑类景区热舒适改善研究。通过对襄阳唐城... 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高温天气频发对行人夏季出行造成不便。夏季是游客旅行高峰,其高温环境会显著影响游客景区旅行体验。先前热舒适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类景区,缺少以建筑、硬质为主的人文建筑类景区热舒适改善研究。通过对襄阳唐城影视基地典型宫殿空间与街巷空间两个测点的春夏小气候实测与问卷调研,分析春夏影视基地热环境。结合场所感知问卷,分析影视基地游客场所感知状况,探析影视基地热舒适与游客场所感知的影响作用。宫殿空间热舒适整体优于街巷空间,影视基地夏季热中性温度及中性温度范围分别为29.17℃、26.26~32.08℃。气象因子与游客场所感知相关性较弱,热舒适是影响游客场所感知的最主要因素;游客场所感知与热舒适存在相互影响,其中个体情绪是影响游客热舒适与热接受度的主要因素。影视基地夏季热舒适与游客场所感知存在相互影响作用,从景区规划设计与景区管理两方面提出夏季景区热舒适改善、游客场所感知提升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舒适 场所感知 夏季 影视基地 微气候模拟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