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板块构造理论:全球洋内与陆缘微地块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32
1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6 位作者 刘博 刘永江 李玺瑶 赵淑娟 朱俊江 王光增 张国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24-355,共32页
任何板块都存在一个由小长大的过程。微地块(微板块)有时是大板块的前身,微地块的起源、生长、夭折、消亡和残留过程对研究板块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据其组成,微地块可划分为微陆块、微洋块、微幔块。本文以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的微... 任何板块都存在一个由小长大的过程。微地块(微板块)有时是大板块的前身,微地块的起源、生长、夭折、消亡和残留过程对研究板块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据其组成,微地块可划分为微陆块、微洋块、微幔块。本文以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的微地块为例,系统总结了洋脊增生系统、俯冲消减系统、深海板内系统、伸展裂解系统、碰撞造山系统5种构造环境下的微地块特征,并据此首次进行了成因分类,提出拆离微地块、裂生微地块、转换微地块、延生微地块、跃生微地块、残生微地块、增生微地块、碰生微地块和拆沉微幔块9种类型。对不同类型微地块边界进行了系统界定,并对其成因进行了系统讨论。这些微地块边界类型,包括活动的或死亡的拆离断层、俯冲带、洋中脊、转换断层、破碎带、切割岩石圈的断裂、假断层、洋内汇聚带、叠接扩张中心、非叠接扩张中心、洋脊断错等,其成因的关键研究在于对三节点稳定性进行分析。洋内或洋缘微地块研究,不仅为开展深海大洋精细化构造分析和板块重建工作提供参考,而且对解释大陆内部一些微地块成因具有启发性,可丰富大陆造山带、陆内、板内、幔内和陆缘构造的研究内容,使得造山带演化、板内变形和地幔过程研究更为精细化,甚至推广到早前寒武纪的前板块构造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块 微板块 板内 陆缘 洋中脊 俯冲带 前寒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微板块的层块构造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海龄 阎贫 +3 位作者 孙岩 郭令智 张伯友 张毅祥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74-381,共8页
综合分析了南海南部海域近5万千米的综合地球物理剖面资料和相关的地质资料。从宏观上,在南沙微板块内初次划分出了南沙超壳层块、曾母壳体层块、南薇-安渡壳体层块、礼乐-北巴拉望壳体层块、安渡-毕生基底层块、礼乐-半月基底层块等不... 综合分析了南海南部海域近5万千米的综合地球物理剖面资料和相关的地质资料。从宏观上,在南沙微板块内初次划分出了南沙超壳层块、曾母壳体层块、南薇-安渡壳体层块、礼乐-北巴拉望壳体层块、安渡-毕生基底层块、礼乐-半月基底层块等不同级别的层块构造。讨论了它们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层块构造的“立交传输运动”概念。根据多元动力成因观,探讨了各级层块构造的形成机制和主导动力,指出了俯冲板片拆沉-幔隆力、地幔流牵引力、地球转速变化惯性力、区域板块边界力等是驱动超壳层块的主要动力,重力失稳-壳内流塑层隆升-牵引力是驱动壳体层块和基底层块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微板块 层块构造 南海 形成机制 基底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板块与大板块:基本原理与范式转换 被引量:8
3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41 位作者 周洁 钟世华 孙国正 刘洁 王光增 朱俊江 姜素华 李玺瑶 郭晓玉 刘丽军 刘永江 曹现志 郭玲莉 赵淑娟 王鹏程 关庆彬 陈龙 刘勃然 周建平 姜兆霞 刘琳 曹花花 戴黎明 于胜尧 刘博 王秀娟 王程程 王玺 刘泽 管红香 李晓辉 胡军 段威 于雷 刘晓光 王誉桦 钟源 刘鹏 张文超 李洛阳 赵彦彦 许淑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541-3558,共18页
传统板块构造理论50多年来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地学理论,是理解固体地球运行的基本范式,但遇到三大难题:板块起源、板内变形和板块驱动力。针对这三大难题,微板块构造理论试图开拓一个全球构造研究的新范式。本文通过与传统板块构造理论... 传统板块构造理论50多年来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地学理论,是理解固体地球运行的基本范式,但遇到三大难题:板块起源、板内变形和板块驱动力。针对这三大难题,微板块构造理论试图开拓一个全球构造研究的新范式。本文通过与传统板块构造理论中基本原理的逐条对比,阐明了微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优势及其对传统板块构造理论的拓展。微板块构造范式既不同于传统板块构造范式,又不同于地幔柱范式,是两者的重要补充与拓展。文中着重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适用范围、理论出发点、理论假设与预测的角度,阐明了大板块与微板块的异同,并探讨了两者的转换关系及其转换机制的多样性,介绍了微板块生长成为大板块的4种途径、大板块破碎为微板块的3种转换模式,探索了前板块构造体制下微地块在非线性地球系统中通过自组织、自生长等方式,进化为板块体制下微板块的自然选择过程。本文还提出陆壳型微地块是密度选择的结果,其密度决定了其保存机制,这是陆壳起源的根本;微地块向微板块的转变是刚性选择的结果,其刚性是初始板块构造体制起始的必要条件;微板块不对称俯冲或对流型式的转变是热选择的结果,其热不对称性是现代板块构造体制起始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板块 板块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 造山带 地幔柱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微板块的南北分块与水平运动 被引量:3
4
作者 林长松 高金耀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0-89,共10页
前晚白垩世,闽浙-朝鲜二古沟-弧系和琉球沟-弧系组成古双俯冲带,东海微板块的构造运动受制于双俯冲带的作用.东海微板块基底和琉球岛弧的南北三分态势,是由于西侧二古为-弧系的不同区段对物质和应力的消减作用存在非均一性,从而在... 前晚白垩世,闽浙-朝鲜二古沟-弧系和琉球沟-弧系组成古双俯冲带,东海微板块的构造运动受制于双俯冲带的作用.东海微板块基底和琉球岛弧的南北三分态势,是由于西侧二古为-弧系的不同区段对物质和应力的消减作用存在非均一性,从而在双俯冲带的作用下,导致东海地壳水平运动作差异性调整,而由此产生的NW向断裂分割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微板块 南北分块 双俯冲带 水平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磁场的延边微板块地壳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田甜 张景发 +1 位作者 姜文亮 赵亚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905-1924,共20页
延边地区位于多个微板块的结合部位,区内发育长白山活动火山群,地震活动频繁。本文通过重磁小波多尺度分解与莫霍面、居里面深度反演分析,研究延边地区的微板块地壳结构特征。其中敦化-密山断裂以东的胶辽地块地壳厚度最大,约38~40km,... 延边地区位于多个微板块的结合部位,区内发育长白山活动火山群,地震活动频繁。本文通过重磁小波多尺度分解与莫霍面、居里面深度反演分析,研究延边地区的微板块地壳结构特征。其中敦化-密山断裂以东的胶辽地块地壳厚度最大,约38~40km,兴凯地块则最小,约34~36km,敦化-密山断裂以西的松嫩地块地壳厚度变化平缓,约36~37km;NE向敦化-密山断裂为延边地区的一级断裂,切穿莫霍面,为松嫩地块的东侧边界;NW向展布的富尔河-红旗河断裂、秋梨沟老头沟断裂与汪清-敬信断裂则属于胶辽地块与兴凯地块之间的缝合带,控制居里面分区及形态,而居里面隆起区及其边缘则多分布火山口,表明居里面的局部隆起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边 重磁 微板块 长白山火山群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板块与深部地幔LLSVP的遥相关作用
6
作者 曹现志 李三忠 +4 位作者 索艳慧 戴黎明 杨安 王鹏程 刘金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9-669,共11页
基于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观测建立的板块构造理论意味着板块和浅部地幔共同演化,然而地幔底部尤其是大型横波低速异常区(LLSVP)与板块(尤其微板块)运动和演化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仍有争议。一些研究认为LLSVP长期保持稳定,而另一些模型则认为... 基于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观测建立的板块构造理论意味着板块和浅部地幔共同演化,然而地幔底部尤其是大型横波低速异常区(LLSVP)与板块(尤其微板块)运动和演化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仍有争议。一些研究认为LLSVP长期保持稳定,而另一些模型则认为它与各级板块存在相互作用。为此,本文通过总结前人成果,并基于近期发表的板块重建和地幔对流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探讨微板块运动和LLSVP的演化关系。模拟结果表明,微板块与大板块类似,俯冲后通常会下沉至核幔边界。微幔块会推动地幔底部热的物质聚集并形成大的热化学结构。该热化学结构与层析成像揭示的LLSVP基本吻合。下地幔径向流速场和温度场的二阶结构与地表速度场散度的二阶结构随时间的移动轨迹相似,表明深浅部圈层的耦合演化,但是下地幔结构演化一般会滞后于浅表。在微幔块推挤之下,地幔柱优先沿着地幔底部热化学结构的边缘形成,且有时会被推至热化学结构的内部。地幔柱上升至浅部后,能够导致岩石圈弱化甚至裂解或板块边界跃迁,形成微板块。因此,地幔底部LLSVP不是稳定或静止的,而是与微板块动态协同演化,并通过地幔柱与浅表板块边界发生遥相关,从而控制微板块生成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板块构造 地幔对流 大型横波低速异常区 深浅耦合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生型微板块成因机制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甄立冰 李三忠 +6 位作者 郭玲莉 王光增 索艳慧 朱俊江 李玺瑶 戴黎明 刘永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0-744,共15页
延生型微板块是指海底扩张或大陆裂解过程中,因裂谷间快速叠接拓展而发生旋转,捕获老的岩石圈并增生新的岩石圈所形成的一类微板块。影响其形成的动力因素众多,根据作用位置可分为浅部动力因素和深部动力因素两类。延生型微板块广泛分... 延生型微板块是指海底扩张或大陆裂解过程中,因裂谷间快速叠接拓展而发生旋转,捕获老的岩石圈并增生新的岩石圈所形成的一类微板块。影响其形成的动力因素众多,根据作用位置可分为浅部动力因素和深部动力因素两类。延生型微板块广泛分布于深海大洋,代表区域为东太平洋海隆处,但因观测困难,生长周期长,数据缺乏,目前对其成因机制的研究主要有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两类。物理模拟实验根据实验材料和设备的不同可分为冻蜡模型、离心机模型和胶体模型三种。建立的数值模型从最初简单的二维模型发展到条件更为复杂的三维模型,同时开始更多的考虑深部地幔对流的影响。但这些研究主要是探索裂谷拓展行为,仅局限于发现了延生型微板块的形成,并未形成关于延生型微板块形成和演化的研究体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延生型微板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系统梳理了相关的构造物理实验和数值模型研究问题,并结合其他相关研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建立延生型微板模型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生型微板块 成因机制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型微板块类型、成因及其大地构造启示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光增 李三忠 +5 位作者 索艳慧 李玺瑶 朱俊江 刘永江 郭玲莉 刘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0-714,共15页
大洋或大陆板块由起始到消亡多经历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复杂旋回。微板块作为大洋和大陆板块发育演化的必经阶段,记录了板块格局的变迁历史,可作为研究洋内、陆缘和陆内构造机制的关键对象之一。转换型微板块作为微板块的一种类型,是... 大洋或大陆板块由起始到消亡多经历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复杂旋回。微板块作为大洋和大陆板块发育演化的必经阶段,记录了板块格局的变迁历史,可作为研究洋内、陆缘和陆内构造机制的关键对象之一。转换型微板块作为微板块的一种类型,是指主要受大陆或大洋转换断层(或破碎带)所围限和控制形成的微陆块或微洋块。转换型微陆块多发育于洋?陆俯冲系统的大陆一侧,是在大洋板块斜向俯冲背景下通过转换型构造边界从大陆边缘剥离出去的独立块体,空间上常与残生微洋块相伴生。转换型微洋块则发育于大洋转换断层(或破碎带)的转折部位,是洋中脊扩张方向偏转在大洋转换断层内部诱发的新生微洋块。这些微洋块常镜像出现于洋中脊两侧,整体呈平行四边形形态。转换型微板块研究表明转换断层(或破碎带)并非简单的板块转换边界,而是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板块生消地带,对其开展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板块生消、旋回、裂解和增生拼贴机理,明确板块发育演化历史,为板块准确重建提供约束,也有助于确定洋中脊?转换断层体系对板块运动方向改变的响应机理和推测未知大洋内的转换断层组合、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历史,为开拓深海大洋精细化构造研究方向(或“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型微板块 大陆转换断层 斜向俯冲 大洋转换断层 洋中脊 扩张方向偏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lapagos微板块附近宝石山热液区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郭静静 于增慧 李怀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66-74,共9页
2009年大洋21航次在Galapagos微板块附近发现了宝石山热液区,本文将采自该区7个站位13个沉积物样品按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分为3组:第一组样品以玄武质玻璃碎屑为主,其总稀土含量(∑REE)相对较高,且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相对平坦... 2009年大洋21航次在Galapagos微板块附近发现了宝石山热液区,本文将采自该区7个站位13个沉积物样品按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分为3组:第一组样品以玄武质玻璃碎屑为主,其总稀土含量(∑REE)相对较高,且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相对平坦,稀土元素组成与基底玄武岩的特征较为一致;第二组样品以绿脱石和/或Fe-Mn质氧化沉积为主,含有少量玄武质玻璃碎屑,其∑REE含量较第一组明显降低,(La/Sm)N及(Yb/Gd)N升高,Ce负异常程度增加,Y/Ho值也有所增加。随站位逐渐远离喷口,Mn/Fe比值逐渐增加,同时稀土元素组成特征也更接近海水,反映热液羽状流扩散过程中Fe-Mn氧化物颗粒的逐渐沉淀及其对海水的清扫作用。含绿脱石样品(Yb/Gd)N明显升高,这与重稀土在绿脱石中具有较高的分配系数相一致,推断其来自低温流体置换早期形成的Fe氧化物/氢氧化物;第三组样品含有大量自然硫及黄铁矿球粒,其位于喷口附近,应是热液流体直接沉淀产物,但其稀土元素组成不具有Eu正异常这一热液流体的典型特征,也不具有Ce负异常等海水的典型特征,除∑REE含量较低外,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基底玄武岩相近。这些特征反映该区热液流体可能受到岩浆活动大量去气作用影响或者热液流体在深部曾发生了相分离而富含硫。第二组和第三组样品代表了该区不同时间形成的热液沉积,反映了该区热液活动多期次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热液沉积 宝石山热液区 Galapagos微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区域地震b值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少坡 罗纲 +2 位作者 史亚男 解孟雨 魏东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44-1458,共15页
古登堡-里克特震级-频度关系式中的b值与剪切应力(或偏应力)大小被认为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因此b值常被用作估算区域应力大小的指标.本文利用1970-2018年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区域的地震目录,使用最大似然法对该区域的b值进行空间扫... 古登堡-里克特震级-频度关系式中的b值与剪切应力(或偏应力)大小被认为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因此b值常被用作估算区域应力大小的指标.本文利用1970-2018年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区域的地震目录,使用最大似然法对该区域的b值进行空间扫描,得到了该区域沿海沟走向不同区域及不同深度的b值分布,进而调查与分析其应力状态及地球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不同俯冲区域的b值分布具有4个共同特征:1)地壳范围内的高b值特征,表明其剪切应力较低;2)俯冲板片与上覆板块耦合强烈的区域b值较低,表明该位置剪切应力较高;3)弧前区域b值较高,表明其剪切应力较低;4)海沟东侧的太平洋板块与软流层接触的区域b值较高,表明该位置剪切应力较低.上述这些b值分布结果及其剪切应力分布,是能够与俯冲带的地球动力学结构与特征相关联的.我们也发现在水平方向上,在浅部区域(0~40km深度范围),勘察加地区的剪切应力相对于北日本地区和千岛地区更低;在更深的区域(40~80km深度范围),千岛地区弧前区域的剪切应力较低.由本文俯冲带区域力平衡估算得到的俯冲接触面上的剪应力大小能够解释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不同接触界面上的b值大小及其分布差异.本文得到的日本海沟附近区域平均b值在大地震前后的时间变化揭示了该区域震间、震前和震后的应力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频度 B值 鄂霍次克微板块 俯冲带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微板块震旦-寒武系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貟海朋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6,共6页
塔里木微板块震旦-寒武系火山岩是反演该区震旦-寒武纪构造背景及演化过程的重要依据。本区震旦-寒武系火山岩主要有碱性玄武岩、流纹岩及少量安山岩。通过对该组岩石中玄武岩的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微板... 塔里木微板块震旦-寒武系火山岩是反演该区震旦-寒武纪构造背景及演化过程的重要依据。本区震旦-寒武系火山岩主要有碱性玄武岩、流纹岩及少量安山岩。通过对该组岩石中玄武岩的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微板块在震旦-寒武纪期间曾经受到边缘活动带的明显影响,而产生陆内裂陷,形成了具有特殊的双重地球化学特征的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它们为该区古构造环境的反演和古板块构造格局的重建提供了可靠的火成岩岩石学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岩石地球化学 陆内裂陷 塔里木微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震源机制解的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地区构造应力场反演
12
作者 王少坡 孙云强 +1 位作者 解孟雨 魏东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1-199,共19页
基于国际地震中心(ISC)提供的197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对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地区进行了应力张量反演,得到了日本海沟、千岛海沟和勘察加海沟3个俯冲带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海沟地区浅部区域(h... 基于国际地震中心(ISC)提供的197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对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地区进行了应力张量反演,得到了日本海沟、千岛海沟和勘察加海沟3个俯冲带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海沟地区浅部区域(h<100km)的水平主压应力轴与西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位一致,与海沟走向近似垂直,其洋壳一侧以拉张型应力状态为主,而陆壳一侧则以挤压型应力为主,且在弧后区域均存在拉张的应力状态;80~200km深度范围区域表现出双地震带“I”型构造应力场特征。②日本海沟带由于俯冲角相对较小(相比于千岛海沟和勘察加海沟),水平方向沿NWW向延伸更远,大洋板块与上覆板块之间耦合更加强烈,逆冲型地震发生数量最多。③对于深部区域(h>300km),千岛地区应力场表现出非均匀性特征,可能是由地幔阻力导致的;而勘察加地区应力场表现出拉张型,可能是因为俯冲板片的拉伸拖曳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霍次克微板块 俯冲带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中侏罗世的太平洋微板块和冈瓦纳联合古陆
13
作者 Annachiara Bartolini 马桂红 《海洋地质动态》 2002年第9期14-16,共3页
关键词 侏罗世 太平洋微板块 冈瓦纳联合古陆 放射虫 超大陆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微板块边界的动力学演化
14
作者 刘海龄 孙岩 +5 位作者 郭令智 周蒂 张伯友 舒良树 张毅祥 杨树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5-103,共9页
南沙微板块的四周为性质不同的超壳边界断裂所围限 ,北为长龙—黄岩扩张断裂带 ,南为八仙—巴兰—约克—库约推复断裂带 ,西为万安—纳土纳走滑拉张断裂带 ,东为马尼拉—班乃走滑挤压断裂带 ,它们共同以南沙软流圈顶面为拆离面 .该微板... 南沙微板块的四周为性质不同的超壳边界断裂所围限 ,北为长龙—黄岩扩张断裂带 ,南为八仙—巴兰—约克—库约推复断裂带 ,西为万安—纳土纳走滑拉张断裂带 ,东为马尼拉—班乃走滑挤压断裂带 ,它们共同以南沙软流圈顶面为拆离面 .该微板块在新生代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K2 —E12 ,南沙微板块沿北部的康泰—双子—雄南断裂带伸展 ,裂离华南—印支陆缘 ,古南海向南俯冲 ,西布增生楔形成 ;E22 —E13,西南次海盆沿长龙扩张脊断裂带扩张 ,西布增生楔碰撞造山 ;E23—N11,中央次海盆沿黄岩扩张脊断裂带扩张 ,米里增生楔形成 ,北巴拉望南缘“A”型俯冲 ;N21至现在 ,南部边界断裂大规模向北逆冲推复造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微板块 边界断裂 层滑-倾滑-走滑断裂系统 动力学过程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跃生型微地块:离散型板块边界的复杂演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孟繁 李三忠 +6 位作者 索艳慧 朱俊江 李玺瑶 戴黎明 刘永江 于胜尧 汪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44-664,共21页
当今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越发需要精细化研究,前人在板内变形、洋中脊增生、裂谷拓展以及板块驱动力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大洋岩石圈内部仍有很多微型构造块体没有得到更完善的认识和整理。本文总结前人关于裂谷拓展、洋中脊跃迁以... 当今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越发需要精细化研究,前人在板内变形、洋中脊增生、裂谷拓展以及板块驱动力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大洋岩石圈内部仍有很多微型构造块体没有得到更完善的认识和整理。本文总结前人关于裂谷拓展、洋中脊跃迁以及洋中脊?热点相互作用的研究,归纳全球跃生型微地块实例。结合大洋岩石圈内部微地块的形成和消亡过程,提出了3个跃生型微地块演化模型,即三节点重组模型、微陆块的大陆裂谷跃迁模型和微洋块的洋中脊跃迁模型,并探讨其深部动力和物质来源,便于进一步开拓洋中脊重组和海底构造的研究工作。大多数跃生型微地块是由于洋中脊?热点相互作用导致的,地幔柱对跃生型微地块的形成具有显著控制作用。跃生型微地块是深浅部构造耦合研究的关键。跃生型微地块可以由延生型微地块、残生型微地块等转化而来,也可能在板块运动过程中转化为增生型微地块或碰生型微地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跃生型地块 微板块 洋中脊跃迁 板块三节点 地幔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板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板块重建 被引量:71
16
作者 李三忠 曹现志 +12 位作者 王光增 刘博 李玺瑶 索艳慧 姜兆霞 郭玲莉 周洁 王鹏程 朱俊江 汪刚 赵淑娟 刘永江 张国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642-677,共36页
太平洋板块是一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块,但其起源机制、结构构造、构造演化等始终不清楚。太平洋板块内部的复杂性更是未受到重视,其内部的大火成岩省、海山链、微洋块、微陆块及其下部更深层地幔的微幔块都非常发育,... 太平洋板块是一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块,但其起源机制、结构构造、构造演化等始终不清楚。太平洋板块内部的复杂性更是未受到重视,其内部的大火成岩省、海山链、微洋块、微陆块及其下部更深层地幔的微幔块都非常发育,这些复杂板内或板下构造代表的地球动力学含义亟待解决。文章基于最新的板块重建结果,试图分析其运动学过程,揭示太平洋板块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表明,太平洋板块起源于RRR三节点,但不是一个纯粹的完整大洋板块,其增生演化过程经历了非威尔逊旋回模式,其板缘经历了一些外来微陆块或微洋块的并入,其内部也因各种原因出现了一些新生微洋块,总体表现为一个碎片化的镶嵌式板内格局。太平洋板块记录了与邻区板块相互作用的重要构造事件,大约55Ma左右开始俯冲到东亚陆缘,导致东亚陆缘短暂的北西—南东向伸展,随后受印度—欧亚碰撞动力系统和太平洋俯冲动力系统联合控制,总体处于右行右阶的拉分背景,形成了一系列盆地群,俯冲后撤等逐渐形成了双俯冲系统。太平洋板块还记录了深浅部耦合过程,下地幔中的太平洋LLSVP通过遥相关对上部岩石圈微板块、大火成岩省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火山链或热点揭示板块运动同时,也反映深浅部物质交换过程,海山群也揭示太平洋板块之下软流圈并非单一对流胞,其对流格局的多样性尚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板块 地幔柱 微板块 洋陆过渡带 多圈层相互作用 洋底动力学 中-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北部地区现代板块构造的运动学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魏东平 濑野徹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3-63,共11页
从原欧亚板块划出阿穆利亚微板块,并建立一个包括太平洋、北美、欧亚、鄂霍次克及菲律宾海等板块在内的6板块系统,利用地震滑移矢量,转换断层走向,洋中脊扩展速率,以及最新的GPS观测资料,采用Monte-Carlo盒子法,... 从原欧亚板块划出阿穆利亚微板块,并建立一个包括太平洋、北美、欧亚、鄂霍次克及菲律宾海等板块在内的6板块系统,利用地震滑移矢量,转换断层走向,洋中脊扩展速率,以及最新的GPS观测资料,采用Monte-Carlo盒子法,反演得到该6板块系统的欧拉运动矢量.本文得到的有关欧拉矢量为:AM-EU(60.42°N,123.25°E,0.025°/Ma),AM-OK(53.20°N,141.95°E,0.476°/Ma)以及AM-PH(50.84°N,158.13°E,1.204°/Ma),AM-EU的欧拉运动极点位于贝加尔隆起的东北及斯塔诺夫山脉的西北,并给出在贝加尔隆起有0.4-0.7mm/a的扩张,与从地质学证据得到的估计结果一致;由AM-OK及AM-PH欧拉运动矢量可以分别得到日本海东缘的6-15mm/a及日本南海地槽带的51-66mm/a收敛速率,与最新的GPS观测结果并不一致.因此,东亚北部地区存在独立的南中国微板块及其它亚尺度的微板块,可以更好地描述该地区现今板块构造的运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拉运动矢量 板块运动 微板块 东亚北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氢气成藏模式与全球分布 被引量:3
18
作者 索艳慧 姜兆霞 +1 位作者 李三忠 吴立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182,共8页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零碳的顶极能源。天然氢的形成和运聚与板块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地球作为整个太阳系已知唯一发育有板块构造和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岩质星球,具备地球脱气、蛇纹岩水岩反应、水辐射分解等独特的地质生氢路径。占据现...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零碳的顶极能源。天然氢的形成和运聚与板块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地球作为整个太阳系已知唯一发育有板块构造和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岩质星球,具备地球脱气、蛇纹岩水岩反应、水辐射分解等独特的地质生氢路径。占据现今地球表面面积2/3的海底,发育洋壳甚至有地幔物质的直接剥露,具备蛇纹石化形成天然氢的巨大潜力。海底天然氢有沿微板块边界的大量氢气产出机制和海底裂缝导致的海底渗透型的另类机制,现今海底微板块边界、洋底高原、海底裂隙系统、沿超慢速-慢速洋中脊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出露的微幔块都是寻找天然氢的有利目标,南海东北陆缘的“陆壳裂洞”也十分值得关注。由于不同构造环境的天然氢的形成和储存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天然氢在生成、运移和存储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难以建立一套统一的氢气成藏模式,也无法精准确定潜在资源量。已有的氢气显示和预测的有利生氢场所,能否成藏、成藏机制如何以及如何开发利用,也依然是未来需要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氢气藏 成藏模式 蛇纹石化 微板块 热液系统 海底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部松潘-甘孜中生代碰撞型造山带的薄壳构造及前陆逆冲系 被引量:17
19
作者 许志琴 侯立玮 +1 位作者 王大可 王宗秀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26-129,共4页
松潘—甘孜中生代造山带位于扬子板块之西北部,北侧以东昆仑南缘印支缝合带(朱志直等,1984)与劳亚板块相接,西侧以义敦岛弧碰撞带(包含甘孜—理塘印支缝合带及盖玉—定曲印支缝合带)与羌塘—昌都微板块毗邻,是一个具特殊几何形态(... 松潘—甘孜中生代造山带位于扬子板块之西北部,北侧以东昆仑南缘印支缝合带(朱志直等,1984)与劳亚板块相接,西侧以义敦岛弧碰撞带(包含甘孜—理塘印支缝合带及盖玉—定曲印支缝合带)与羌塘—昌都微板块毗邻,是一个具特殊几何形态(不规则倒三角形)的早、中中生代碰撞型造山带,为基墨里造山带(Sengor,1984)的一个分支。它的形成经历了古特提斯洋(包括北支及南支)的开启(P<sub>2</sub>—T<sub>2</sub>)、晚三叠世劳亚、扬子和羌塘—昌都三个板块之间的碰撞以及继后陆内俯冲和聚合作用的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逆冲 松潘 微板块 前陆 碰撞带 缝合带 古特提斯洋 后陆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纪中央古隆起形成机制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庆飞 邓军 +2 位作者 黄定华 高帮飞 徐浩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6-550,595,共6页
将鄂尔多斯盆地简化为受南北挤压的等厚各向同性弹性薄板模型进行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力图揭示鄂尔多斯地区石炭纪出现的细腰状中央古隆起的形成机制。模拟中Z轴方向应变(εz)正值区对应于盆地内部的隆起区,zε正等值线形态对应于隆... 将鄂尔多斯盆地简化为受南北挤压的等厚各向同性弹性薄板模型进行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力图揭示鄂尔多斯地区石炭纪出现的细腰状中央古隆起的形成机制。模拟中Z轴方向应变(εz)正值区对应于盆地内部的隆起区,zε正等值线形态对应于隆起形态;单轴挤压条件下,εz正等值线总会呈现沿应力轴方向延伸的细腰状形态;点作用力产生的zε正等值线范围局限,而线作用力产生的εz正值区分布较广。模拟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纪细腰状隆起是在南北边界受挤压条件下,应力—应变在盆地内部传递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结果,南北向点作用力比南北向线作用力产生的zε等值线形态更接近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形态;点作用力可能代表了石炭纪微板块间的点碰撞或者弧—陆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点碰撞 中央古隆起 数值模拟 微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