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的近等基因系精细定位水稻粒长微效QTL qGL1.1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盼盼 朱玉君 +2 位作者 郭梁 庄杰云 樊叶杨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5-134,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前期在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521.8 kb的区间内定位到的q TGW1.1b进行精细定位。【方法】从qTGW1.1和qTGW1.2所在区间分别呈杂合的2个BC2F9单株配组衍生的F4群体中,筛选到Wn28826-RM1231区间内杂合片段呈梯系排列的3个...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前期在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521.8 kb的区间内定位到的q TGW1.1b进行精细定位。【方法】从qTGW1.1和qTGW1.2所在区间分别呈杂合的2个BC2F9单株配组衍生的F4群体中,筛选到Wn28826-RM1231区间内杂合片段呈梯系排列的3个单株,构建了3套F5:6近等基因系。2017年种植于浙江杭州,考查千粒重、粒长和粒宽。利用SAS软件的GLM程序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对qTGW1.1b的效应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杂合片段更小且呈交迭排列的6个剩余杂合体,发展了6套F8:9近等基因系,2018年种植于海南陵水。对每套近等基因系中双亲基因型株系的表型差异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qTGW1.1b在2个试验中对粒长和千粒重均呈极显著差异,效应方向一致且大小稳定。密阳46等位基因能分别增加粒长0.027 mm和提高千粒重0.17 g,贡献率分别达到27.12%和19.09%。【结论】鉴于qTGW1.1b在前后试验中对粒长影响最为显著,而对粒宽作用不显著,故将qTGW1.1b重新命名为qGL1.1。通过比较各套近等基因系的分离区间的基因组位置,最终将qGL1.1定位于Wn29077和Wn29154之间约76.8 kb的区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近等基因系 微效作用 粒长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成花素基因RFT1对抽穗期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世林 张振华 +2 位作者 朱玉君 樊叶杨 庄杰云 《中国稻米》 2020年第3期18-22,27,共6页
进一步缩短早稻的生育期是我国南方双季稻区的重要育种目标之一。本研究以早籼稻珍汕97和中籼稻密阳46为亲本,构建了珍汕97早熟型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NIL)和NIL-F2群体,分析成花素基因RFT1在早稻遗传背景和自然长日照种植条件下的遗... 进一步缩短早稻的生育期是我国南方双季稻区的重要育种目标之一。本研究以早籼稻珍汕97和中籼稻密阳46为亲本,构建了珍汕97早熟型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NIL)和NIL-F2群体,分析成花素基因RFT1在早稻遗传背景和自然长日照种植条件下的遗传作用。结果表明,与RFT1的珍汕97等位基因相比,密阳46等位基因能够显著促进抽穗,同时对产量性状呈轻微负向作用。在2个群体中,RFT1对抽穗期的加性效应为0.84~1.21 d,贡献率为10.46%~18.62%。在NIL群体2年重复试验中,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加性效应分别为3.06粒和2.02粒、2.98粒和1.48粒、0.12 g和0.08 g、0.63 g和0.38 g,贡献率在0.99%~2.76%之间。这些结果显示,密阳46的RFT1等位基因能够在较低产量代价下缩短早稻的生育期,为晚稻提供更充裕的生长时间,进而提高双季稻的生产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成花素基因 微效作用 早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千粒重QTL qTGW1.1的验证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宏伟 朱玉君 +3 位作者 陈玉宇 陈俊宇 黄得润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5-131,共7页
对前期定位在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上3.7Mb区间内的千粒重QTL qTGW1.1进行验证,并提高其定位精度。从珍汕973/密阳46BC2F5群体中筛选到1个在RM11448-RM11615区间杂合的单株,应用SSR标记检测其衍生的BC2F6和BC2F7群体,筛选得到杂合区间分别... 对前期定位在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上3.7Mb区间内的千粒重QTL qTGW1.1进行验证,并提高其定位精度。从珍汕973/密阳46BC2F5群体中筛选到1个在RM11448-RM11615区间杂合的单株,应用SSR标记检测其衍生的BC2F6和BC2F7群体,筛选得到杂合区间分别为RM11448-RM11522、RM11448-RM11549和RM1232-RM11615的BC2F7单株各1个。种植3个BC2F8群体,筛选在整个分离区间呈单一亲本型的单株,自交后获得在对应区间呈两种基因型的近等基因系各1套,大田种植,考查抽穗期、千粒重、粒长和粒宽,应用SAS软件对同一群体中不同基因型间的表型差异进行方差分析。在千粒重和粒形性状上,异质区间为RM11448-RM11522的近等基因系未呈显著变异,而另2套材料检测到显著的基因型作用,且其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珍汕97;对抽穗期,3套材料均未检测到显著作用。通过比较3个异质区间的基因组位置,将qTGW1.1界定于RM11522和RM11554之间688.8kb的区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 数量性状座位 微效作用 千粒重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第1染色体qTGW1.2区域粒重组分性状QTL的剖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琳琳 陈玉宇 +3 位作者 郭梁 张宏伟 樊叶杨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2-240,共9页
对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上控制粒重、粒长和粒宽的3个 QTLs 进行了剖析.从珍汕973/密阳46的 BC2 F8群体中筛选到1个在 RM212-RM265区间呈杂合的单株,应用 DNA 标记检测其衍生的 BC2 F9群体,筛选出在 RM212-RM11787和RM11787-RM265区间... 对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上控制粒重、粒长和粒宽的3个 QTLs 进行了剖析.从珍汕973/密阳46的 BC2 F8群体中筛选到1个在 RM212-RM265区间呈杂合的单株,应用 DNA 标记检测其衍生的 BC2 F9群体,筛选出在 RM212-RM11787和RM11787-RM265区间呈杂合的单株各1个,其杂合区间分别覆盖前期定位的千粒重 QTL qTGW1.2a 和 qTGW1.2b .种植2个 BC2 F10群体,筛选出杂合区间相互交叠的单株各3个,自交后获得6个 BC2 F11群体,在 RM11781-RM11800区间检测到了1个控制粒长的 QTL,并将 qTGW1.2a 和 qTGW1.2b 分别缩小至580 kb 的 RM11730- Wn33304和2.0 Mb 的RM11807-RM11885区间内.同时,筛选出5个杂合区间相互交叠的单株,衍生了5个 BC2 F12群体.QTL 分析结果表明,每个群体均检测到粒长 QTL,加性效应为0.03~0.06 mm,增效等位基因来自密阳46;经比较各个群体的分离区间,将控制粒长的 QTL qGL1.2界定在 RM11781和 Wn34526之间372 kb 的区间内;该 QTL 呈加性作用,可能同时控制粒重、粒长与粒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数量性状座位 粒长 千粒重 微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