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单电子追踪微放电蒙特卡洛模拟计算
1
作者 杨兆伦 张雨婷 +1 位作者 万雪曼 崔万照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39,共7页
对于新型卫星通信系统,更多用户、更多通道、更高比特率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而微放电是限制大功率空间微波部件向更高功率容量发展的重要技术瓶颈。数值电磁计算可以较为准确的追踪电子运动轨迹和内部场的交互作用,并通过次级电子数... 对于新型卫星通信系统,更多用户、更多通道、更高比特率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而微放电是限制大功率空间微波部件向更高功率容量发展的重要技术瓶颈。数值电磁计算可以较为准确的追踪电子运动轨迹和内部场的交互作用,并通过次级电子数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作为微放电阈值判据。以此提供了一种较为简化的二维计算模型,结合二次电子发射模型,可用于微波部件薄弱环节的快速计算。以窄间隙的平行平板结构为例计算说明,考虑了低能状态下的电子发射情况,并对一些计算细节进行了说明,将其预测阈值与其他模拟方法进行比较,误差在2 dB以内,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放电 二次电子 数值计算 单电子追踪 蒙特卡洛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微波部件微放电阈值的改进多粒子蒙特卡罗计算方法
2
作者 张娜 曹猛 +2 位作者 王瑞 白春江 崔万照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2-1759,共8页
星载微波部件的微放电效应是导致航天器谐振类设备失谐、噪声电平抬高、输出功率下降,甚至影响通信信道乃至整个微波传输系统彻底失效的瓶颈问题之一。在设计阶段对星载微波部件微放电效应进行精准的评估是减少地面反复试验,避免延误研... 星载微波部件的微放电效应是导致航天器谐振类设备失谐、噪声电平抬高、输出功率下降,甚至影响通信信道乃至整个微波传输系统彻底失效的瓶颈问题之一。在设计阶段对星载微波部件微放电效应进行精准的评估是减少地面反复试验,避免延误研制周期的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改善现有蒙特卡洛方法的计算准确度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精度更高的计算星载微波部件微放电阈值的蒙特卡罗方法,该方法对参与微放电过程的初始电子进行了动态调整,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推进微波部件中电子的运动轨迹,基于Furman模型描述电子与微波表面相互作用的二次电子发射过程,按照碰撞电子产生的实际二次电子个数及对应能量参与碰撞时刻后的微放电过程,该多粒子-多碰撞过程更加客观、准确地表征了微放电效应发生的物理过程。以平板传输线和同轴传输线为例,文中所提出的方法相对于已有的蒙特卡罗方法计算精度显著提升,同时计算效率优于商用CST的粒子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放电 二次电子发射 蒙特卡罗方法 阈值 波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微放电等离子体特性参数计算及介质片性质的影响
3
作者 陈星宇 陆晨 熊紫兰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7256-7265,共10页
表面微放电(SMD)在不同的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深入理解其放电特性及介质片性质的影响,基于放电物理过程及SMD特有的放电结构,建立了等效电路模型,并联立Boltzmann方程求解器求解电子连续性方程,得到气隙电压、等离子体电阻... 表面微放电(SMD)在不同的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深入理解其放电特性及介质片性质的影响,基于放电物理过程及SMD特有的放电结构,建立了等效电路模型,并联立Boltzmann方程求解器求解电子连续性方程,得到气隙电压、等离子体电阻及电子密度等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类不同厚度的介质片,功率相同时的放电面积及各特性参数一致,对于不同种类的介质片,介电常数较大的介质片下SMD的放电功率、气隙电压、等离子体电阻及电子密度随外加电压的变化率较大。在电压相似的情况下,相同厚度下介电常数较大的介质片放电功率及气隙电压更大,等离子体电阻更小。最后通过比较计算功率和测量功率,验证了模型及仿真计算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微放电 介质片 气隙电压 等离子体电阻 放电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微放电抑制表面处理技术最新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宋强强 崔万照 +1 位作者 杨晶 胡天存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54,共12页
材料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会触发和维持空间高功率射频器件的共振雪崩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又被称为微放电效应.微放电效应是限制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微放电作用的机理出发,首先介绍了两种微放电类型(单表面与双表面)的... 材料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会触发和维持空间高功率射频器件的共振雪崩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又被称为微放电效应.微放电效应是限制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微放电作用的机理出发,首先介绍了两种微放电类型(单表面与双表面)的基本物理机理;然后总结了当前主流的微放电抑制方法并给出各自应用于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时的限制.针对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微放电抑制的特殊问题,综述了国内近5年来在表面处理法抑制微放电领域的研究成果并预测了微放电抑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电子发射 微放电抑制 表面处理 陷阱结构 表面镀膜 微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大功率复杂微波部件微放电效应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韵 崔万照 +4 位作者 张洪太 殷新社 王洪广 张剑锋 贺永宁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3-80,共8页
随着航天器有效载荷技术向高功率、小型化持续发展,复杂结构微波部件微放电数值模拟与阈值分析成为影响微放电分析的基础瓶颈问题。基于电磁时域有限差分计算方法与粒子模拟技术,结合二次电子发射模拟,提出了微放电电磁粒子联合仿真方法... 随着航天器有效载荷技术向高功率、小型化持续发展,复杂结构微波部件微放电数值模拟与阈值分析成为影响微放电分析的基础瓶颈问题。基于电磁时域有限差分计算方法与粒子模拟技术,结合二次电子发射模拟,提出了微放电电磁粒子联合仿真方法,数值模型中考虑了真实电子间的库仑力以及电子运动产生的电荷和电流变化对电磁场的影响,解决了复杂结构微波部件微放电三维数值模拟技术难题。实现了在统一的三维空间网格与时间步进行电磁场值演变计算、电子运动状态变化推进计算与二次电子产额与能量分布计算,基于得到的二次电子数目随时间变化趋势实现了微放电阈值预判,通过微放电电子随时间演化获得了微放电过程具体物理图像及放电位置,并与实际器件微放电实验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三维电磁粒子数值模拟方法可对大功率微波部件微放电效应的物理过程与具体放电位置进行三维描述,预测的阈值与微放电实验测量值吻合良好,误差小于1.2dB,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对于深入研究微放电效应微观物理机制、提高大功率微波部件微放电设计与分析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大功率 微放电 数值模拟 无源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方法研究介质阻挡放电中的微放电特性 被引量:11
6
作者 尹增谦 董丽芳 +3 位作者 李雪辰 贺亚峰 董国义 柴志方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07-608,共2页
首先用真空光电倍增管测量了斑图模式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的总光信号 ,并通过在电路中串联小电阻的方法测量了放电的电流信号。结果发现 ,两种方法所测得的信号在幅度和位置上存在严格的一致性 ,说明可以利用光学方法测量介质阻挡放电的... 首先用真空光电倍增管测量了斑图模式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的总光信号 ,并通过在电路中串联小电阻的方法测量了放电的电流信号。结果发现 ,两种方法所测得的信号在幅度和位置上存在严格的一致性 ,说明可以利用光学方法测量介质阻挡放电的电流信号。采用光学方法测量了介质阻挡放电中的微放电通道的时间特性。本工作所得到的结果对于介质阻挡放电的时空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气体放电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微放电 斑图结构 电极 光学方法 动力学 真空光电倍增管 气体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放电及其应用 被引量:46
7
作者 欧阳吉庭 张宇 秦宇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73-684,共12页
微放电是放电通道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空间区域内的气体放电,电极间隙或放电空间尺度一般为亚毫米以下量级。相比常规尺度放电,放电尺度的减小使得微放电具有很多独特性质,因而受到研究者的日益关注。一方面,微放电结构适合于微型化和平面... 微放电是放电通道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空间区域内的气体放电,电极间隙或放电空间尺度一般为亚毫米以下量级。相比常规尺度放电,放电尺度的减小使得微放电具有很多独特性质,因而受到研究者的日益关注。一方面,微放电结构适合于微型化和平面化,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微区电晕散热技术、微机电驱动系统、离子风机、静电流体加速器、气体传感器、离子源、液相放电加工工艺和漏电检测等诸多方面。另一方面,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电子工艺和微机电系统的迅速发展,电子元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导体电极本身的尺寸和导体之间的间隙大大降低,小电压可以在微电极间隙产生很强的电场,从而造成低电压击穿,成为微电子产品、火工品和电力系统的安全危害源之一。文章对微放电的研究历史、基本原理、击穿与放电特性、稳定性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电晕微放电、微空心阴极放电、DBD微放电、毛细管放电等不同的微放电结构,并从ESD和安全防护、力学效应、光学效应、电学效应、化学与生物医学效应5个方面对微放电近年来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放电 微放电 等离子体 击穿特性 场致发射 帕邢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压氩直流微放电光谱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郑培超 王鸿梅 +4 位作者 李建权 韩海燕 徐国华 沈成银 储焰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224-2227,共4页
微空心阴极放电或微放电是一种能够实现高气压下放电的有效方法。利用不锈钢空心针作阴极,不锈钢网作阳极,进行了大气压氩直流微放电实验研究。测量了大气压氩微放电光谱,发现氩气的发射谱线主要集中在690~860nm范围,且全部为氩原子4p... 微空心阴极放电或微放电是一种能够实现高气压下放电的有效方法。利用不锈钢空心针作阴极,不锈钢网作阳极,进行了大气压氩直流微放电实验研究。测量了大气压氩微放电光谱,发现氩气的发射谱线主要集中在690~860nm范围,且全部为氩原子4p—4s的跃迁。实验研究了不同放电电流、气体压强、气体流量与谱线强度之间的关系,发现谱线强度随放电电流、气体流量增加均增加,而谱线强度随压强变化呈现不同特征:谱线强度随压强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13.3kPa时强度最大。此外,选用跃迁波长为763.51和772.42nm的两条光谱线,利用发射谱线强度比值法测量了氩气微放电等离子体的电子激发温度。结果显示,其电子激发温度处于2000~2800K之间,且随放电电流的增加而增加,随气体压强和气体流量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放电 发射光谱 电子激发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直流电晕诱发低压电极多孔绝缘层微放电的参数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杰 关银霞 +3 位作者 姜楠 姚晓妹 王世强 刘全桢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59-1765,共7页
为提高放电等离子体强度并提升VOCs的降解效率,采用线—板型放电装置,在低压电极表面涂敷多孔绝缘材料,利用负直流电晕放电诱发低压电极多孔绝缘材料微放电发生,通过考察绝缘层电阻率、薄膜厚度、孔数、孔径等参数对放电伏安特性和生成... 为提高放电等离子体强度并提升VOCs的降解效率,采用线—板型放电装置,在低压电极表面涂敷多孔绝缘材料,利用负直流电晕放电诱发低压电极多孔绝缘材料微放电发生,通过考察绝缘层电阻率、薄膜厚度、孔数、孔径等参数对放电伏安特性和生成臭氧浓度的影响,对负直流电晕放电诱发低压电极微孔放电体系的实验参数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采用裸片电极相比,在低压电极覆多孔绝缘材料能有效提高等离子体强度,在所研究的材料中以多孔聚四氟乙烯对放电等离子体强度的提高效果最好。增加绝缘层孔数、降低膜厚、减小孔径均能显著提高放电等离子体强度;在聚四氟乙烯厚度为50μm、孔数为50、孔径为10μm条件下,电压为12 kV时放电电流可达到1 296μA,生成臭氧体积质量为3.11 mg/L,比采用裸片电极时分别提高了4.5倍和2.2倍;低压电极覆多孔聚四氟乙烯产生微放电能有效提高甲苯降解率,电压为13 kV时,甲苯降解率为58%,比采用裸片电极时提高了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电极 多孔绝缘 微放电 放电伏安特性 臭氧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压空气中同轴介质阻挡放电微放电特性 被引量:12
10
作者 邵建设 严萍 袁伟群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5-68,共4页
为了更好的利用和研究介质阻挡放电技术,探讨了研究较少的同轴介质阻挡等离子体反应器的放电特性。因该类反应器2个介质阻挡层结构不一致,导致微放电行为在高频高压电源的正弦波电压的正、负半周内特点不同。研究从其放电的等效电路模型... 为了更好的利用和研究介质阻挡放电技术,探讨了研究较少的同轴介质阻挡等离子体反应器的放电特性。因该类反应器2个介质阻挡层结构不一致,导致微放电行为在高频高压电源的正弦波电压的正、负半周内特点不同。研究从其放电的等效电路模型,流注放电击穿机理,以及在大气压空气中的放电实验等方面进行。结果表明,大气压下放电间隙8mm反应器时,放电电流波形在外加电源电压的正负半周期内不对称;分别呈现出明显的“似辉光放电”和“丝状放电”特点,单个微放电电流脉冲宽度约50ns,与外加电源电压极性和频率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轴介质阻挡放电 高频正弦波电压 大气压下空气 微放电 似辉光放电 丝状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放电发射电流法测量灭弧室真空度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子玉 宋焕生 +4 位作者 江秀臣 马乃祥 罗利文 王建伯 刘崇方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19-124,共6页
真空灭弧室真空度的传统测试方法主要有磁控放电法及工频耐压法。磁控放电法需要使用磁场线圈,而工频耐压法只能检出严重漏气的灭弧室。该文使用微放电起始电压Ud与发射电流起始电压Ue之比Ud/Ue测量灭弧室的真空度。该方法不需要施加磁... 真空灭弧室真空度的传统测试方法主要有磁控放电法及工频耐压法。磁控放电法需要使用磁场线圈,而工频耐压法只能检出严重漏气的灭弧室。该文使用微放电起始电压Ud与发射电流起始电压Ue之比Ud/Ue测量灭弧室的真空度。该方法不需要施加磁场,而是使用下述方法进行测量:将闭合的灭弧室触头强行拉开0.2~0.3mm,然后在触头间隙上施加工频高电压,利用间隙微放电电流对触头表面进行老练,以除去触头表面原有的吸附层,最后再测量间隙的微放电起始电压Ud与发射电流起始电压Ue。理论研究表明,真空灭弧室内的真空压强p越小,Ud/Ue越大,故通过测量Ud/Ue的大小,就可以获得真空灭弧室内的真空度。文中在实验室的真空比对系统上对不同管型灭弧室的Ud、Ue、Ud/Ue与真空压强p的关系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Ud/Ue法,其真空度测量范围能达到100~10-3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断路器 真空度 微放电 发射电流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放电试验中种子电子加载方法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新波 崔万照 +2 位作者 魏焕 何鋆 孙勤奋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6-101,共6页
为改进微放电试验的有效性,针对微放电试验中种子电子的加载方法进行了研究,介绍了辐射源、紫外光源、电子枪三种加载方法,并说明和比较了上述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接着重点介绍了两种辐射源加载种子电子的方法:β衰变和γ跃迁,并... 为改进微放电试验的有效性,针对微放电试验中种子电子的加载方法进行了研究,介绍了辐射源、紫外光源、电子枪三种加载方法,并说明和比较了上述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接着重点介绍了两种辐射源加载种子电子的方法:β衰变和γ跃迁,并对两种方法加载种子电子的特性进行了定量分析。所得结果表明,基于β衰变的^(90)Sr及同时进行β衰变和γ跃迁的^(137)Cs均可产生能够穿透毫米量级铝质微波部件壁厚的不同数量的种子电子,适合用于微放电试验中的种子电子加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放电 试验 种子电子 辐射源 电子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域有限差分的微放电仿真算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剑锋 游检卫 +3 位作者 王洪广 李韵 崔万照 崔铁军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9-95,共7页
为克服传统微放电阈值预测方法建模粗糙、精度低的缺点,提高阀值预测精度和效率,研究了基于时域有限差分的精确微放电阀值预测算法。基于时域有限差分算法和粒子追踪算法,通过时空网格自洽互耦实现复杂结构微波器件微放电阈值准确计算... 为克服传统微放电阈值预测方法建模粗糙、精度低的缺点,提高阀值预测精度和效率,研究了基于时域有限差分的精确微放电阀值预测算法。基于时域有限差分算法和粒子追踪算法,通过时空网格自洽互耦实现复杂结构微波器件微放电阈值准确计算。其中,共形和并行算法是提高微放电仿真精度和效率的关键。文章基于空间蛙跳策略实现了基于时域有限差分的微放电仿真算法,利用算法分析了典型微波器件的微放电阈值,仿真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误差小于0.3dB;同时,并行效率最高可达83%,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域有限差分 粒子追踪 微放电 共形 并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功率铁磁性微波部件微放电演变机理与抑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韵 封国宝 +4 位作者 谢贵柏 苗光辉 李小军 崔万照 贺永宁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9-34,共6页
铁氧体环行器是承载航天器微波系统大功率的关键器件,其大功率微放电效应是影响航天器在轨安全、可靠运行的瓶颈问题。从影响微放电效应的关键因素--二次电子发射特性出发,提出铁磁性微波部件微放电效应物理演变模型,揭示了铁磁性微波... 铁氧体环行器是承载航天器微波系统大功率的关键器件,其大功率微放电效应是影响航天器在轨安全、可靠运行的瓶颈问题。从影响微放电效应的关键因素--二次电子发射特性出发,提出铁磁性微波部件微放电效应物理演变模型,揭示了铁磁性微波部件内部初始自由电子与二次电子运动的空间规律;通过改变铁磁性微波部件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特性,揭示了铁磁性微波部件抗微放电优化设计的物理原理。在S频段铁氧体环行器中验证了基于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微放电效应抑制,将器件的微放电阈值从380 W提高至3400 W以上,提升效率大于9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 铁氧体环行器 微放电 抑制 演变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放电等离子体多负辉区结构融合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龙 王强 +2 位作者 阚明先 段书超 王刚华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1-97,共7页
高气压下的微型电热推进器(MPT)中的放电等离子体存在多负辉区结构,其负辉区有融合趋势。对矩形微放电等离子体推进器(RMPT)的负辉区融合过程进行了二维模拟分析,在方法上采用了非平衡态的自洽流体模型,并考虑了离子电流加热和三体碰撞... 高气压下的微型电热推进器(MPT)中的放电等离子体存在多负辉区结构,其负辉区有融合趋势。对矩形微放电等离子体推进器(RMPT)的负辉区融合过程进行了二维模拟分析,在方法上采用了非平衡态的自洽流体模型,并考虑了离子电流加热和三体碰撞过程。结果显示:矩形微放电等离子体推进器(RMPT)在低电流条件下存在两个稳定的负辉区,当超过某一电流阈值条件后,两个负辉区会在腔体中心重合。分析了这一过程的成因,认为其融合过程本质上是空心阴极的导通过程,其融合与否与鞘层电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放电 等离子体 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大功率组件微放电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武小坡 赵海洋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2-65,共4页
结合微放电效应的产生机理,介绍了星载微波大功率组件的微放电防护设计,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微波有源电路的微放电阈值电平。最终通过真空微放电试验,验证了微放电防护设计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微波大功率组件的试验数据,该组件适... 结合微放电效应的产生机理,介绍了星载微波大功率组件的微放电防护设计,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微波有源电路的微放电阈值电平。最终通过真空微放电试验,验证了微放电防护设计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微波大功率组件的试验数据,该组件适用于集中式星载雷达固态发射机,输出峰值功率在500W以上,具有良好的真空环境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 波大功率 固态功放 微放电 防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中微放电周期特性的光学测量 被引量:1
17
作者 尹增谦 董丽芳 +1 位作者 李雪辰 柴志方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53-1055,共3页
采用特殊设计的双水电极介质阻挡放电装置,利用光学方法原位、无干扰地测量了大气压空气介质阻挡放电中微放电的单脉冲特性和周期特性,实验上首次发现在介质阻挡放电斑图模式中,微放电在驱动电压的正负半周的放电时刻并不是固定的,相邻... 采用特殊设计的双水电极介质阻挡放电装置,利用光学方法原位、无干扰地测量了大气压空气介质阻挡放电中微放电的单脉冲特性和周期特性,实验上首次发现在介质阻挡放电斑图模式中,微放电在驱动电压的正负半周的放电时刻并不是固定的,相邻两次放电的时间间隔是长短交替的。根据壁电荷对微放电通道相邻两次放电的不同作用,分析了相邻两次放电时刻的联系,很好地解释了相应的实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微放电 周期特性 单脉冲特性 壁电荷 光学测量 正半周 负半周 不对称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极结构对多孔陶瓷孔内微放电特性及苯降解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商克峰 曹无敌 符梦辑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87-1694,共8页
微放电可在小的空间中产生高密度等离子体,有利于气体污染物的高效处理。该文研究了电极结构及电极形状对多孔陶瓷孔内微放电特性及苯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外加电压条件下,与二电极结构相比,三电极结构可生成更多的丝状放电通道,... 微放电可在小的空间中产生高密度等离子体,有利于气体污染物的高效处理。该文研究了电极结构及电极形状对多孔陶瓷孔内微放电特性及苯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外加电压条件下,与二电极结构相比,三电极结构可生成更多的丝状放电通道,峰-峰电荷Qpk-pk提高了3.2倍,放电电荷Qd提高了4.4倍,放电功率从0.8W提高到8.6W,苯降解效率提高了35.1%;网高压电极结构相比于弹簧电极,能够增加有效放电面积并增强放电强度,放电功率相较于弹簧电极构型提高约4W,丝状放电通道能够充满放电空间,显著提高苯降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微放电 电极构型 苯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放电现象预测真空触头材料的耐电压性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礼椿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8-32,共5页
介绍利用微放电现象预测真空触头材料的耐电压性能的技术。在阐明真空间隙击穿和微放电机理的基础上,引用国外最近的研究结果对预测的可能性给于证明,最后对它的应用问题作了讨论。
关键词 微放电系统 真空触头材料 耐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平面电路的抗微放电技术 被引量:2
20
作者 邓云伯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8期120-122,共3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功率固态发射组件已不断运用于星载产品,而真空微放电现象使得星载固态大功率技术受到了限制。本文在二次电子倍增效应的机理和电磁场仿真的基础上分析了固态平面电路易发生微放电的部位,并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印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功率固态发射组件已不断运用于星载产品,而真空微放电现象使得星载固态大功率技术受到了限制。本文在二次电子倍增效应的机理和电磁场仿真的基础上分析了固态平面电路易发生微放电的部位,并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印制板拼接结构避免了微放电缝隙的产生,同时在印制板的表面真空镀PARYLENE膜,降低了微带传输线的微放电阈值。采用这些技术研制的大功率固态发射组件,真空环境下输出的最大峰值功率超过350W未发生微放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平面电路 发射组件 微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