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通道换热器两级均液竖直集管设计及两相分配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晓宇 宋分平 +3 位作者 谢李高 董超 赵日晶 黄东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125,共12页
制冷剂两相分配均匀性是影响换热器性能的重要因素。针对微通道换热器采用竖直集管分液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两级均液集管的设计方案,通过两相制冷剂分配测试,对比了不同干度和总流量下,各支路的气液相流量比率。实验结果表明:空集管的... 制冷剂两相分配均匀性是影响换热器性能的重要因素。针对微通道换热器采用竖直集管分液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两级均液集管的设计方案,通过两相制冷剂分配测试,对比了不同干度和总流量下,各支路的气液相流量比率。实验结果表明:空集管的顶部支路缺液,底部过液,各支路液相流量的相对标准差(RSD)大于95%;多股流集管通过底部进液腔分配,在多股流通道中向上流动并从侧面出流孔进入环形横隔腔,各支路液相RSD大于60%;在多股流集管中加入芯部整流腔和顶部分配腔后,液相RSD在5%以内,气相RSD在15%以内,分配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换热 竖直集管 制冷剂分配 两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深宽比粘接式歧管微通道换热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马佳伟 叶斌 +1 位作者 张忠政 高才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21-1327,共7页
半导体和其他微尺度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芯片功率密度急剧增加,而功率的增加使电子设备的散热面临严峻挑战,微通道换热器则可以有效解决电子设备的散热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微通道深宽比(aspect ratio,AR)高达10.5且单个歧管微通道... 半导体和其他微尺度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芯片功率密度急剧增加,而功率的增加使电子设备的散热面临严峻挑战,微通道换热器则可以有效解决电子设备的散热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微通道深宽比(aspect ratio,AR)高达10.5且单个歧管微通道换热器尺寸为13.00 mm×12.00 mm×0.88 mm的粘接式歧管微通道换热器,并从热点温度、热阻、系统压降3个方面评估换热器冷却模块的热工性能和水力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以去离子水为工作介质且水的体积流量为150 mL/min时,换热器在芯片温度为82.1℃、总热阻为0.052 cm^(2)·K/W、压降为260 kPa时,散热高达1200 W/cm^(2)。该研究为使用单相水来冷却高热通量的电力电子设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换热 歧管结构 粘接式 芯片冷却 高热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肋柱微通道换热器内纳米氧化铝流体流动传热特性研究
3
作者 吴旭辉 张平 黄逸宸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0-400,共11页
陶瓷工业的节能降碳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余热回收是实现节能降碳的有效途径,为了提升陶瓷窑炉中烟气余热的回收效率,研究将纳米陶瓷氧化铝粉和水组成的Al_(2)O_(3)-水纳米陶瓷流体与肋柱结合来协同强化微通道换热... 陶瓷工业的节能降碳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余热回收是实现节能降碳的有效途径,为了提升陶瓷窑炉中烟气余热的回收效率,研究将纳米陶瓷氧化铝粉和水组成的Al_(2)O_(3)-水纳米陶瓷流体与肋柱结合来协同强化微通道换热器换热性能。采用了非正交多松弛(MRT)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研究了含肋柱的微通道内Al_(2)O_(3)-水纳米陶瓷流体的流动传热特性,并通过与前人相关工作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具体研究了在肋柱换热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不同肋柱高度hi以及纳米颗粒体积分数φ对微通道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平直流道相比,肋柱的加入显著增强了微通道的换热性能。此外,随着φ增大,微通道换热性能增强。在肋柱换热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随着hi的增大,微通道换热性能逐渐减弱,当hi为0.3125时热性能因数TPF最大,综合传热性能与压力损失的表现最好。虽然添加肋柱使得微通道传热性能得到提升,但综合压力损失与传热性能却小于平直表面。研究结果能对微通道换热器内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换热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纳米流体 肋柱 流动传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叉排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4
作者 魏骏豪 孔令伟 +1 位作者 方刚毅 邢菲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1-549,共9页
[目的]探究叉排微通道换热器在船用燃气轮机间冷过程中的实验换热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针对增材制造加工的叉排微通道换热器,在低流动工况条件下进行对流换热实验,从结构和流动因素研究叉排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结果]通道宽度减... [目的]探究叉排微通道换热器在船用燃气轮机间冷过程中的实验换热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针对增材制造加工的叉排微通道换热器,在低流动工况条件下进行对流换热实验,从结构和流动因素研究叉排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结果]通道宽度减小0.50 mm使叉排换热器换热性能增强106.9%~61.9%;通道数增加1.6倍导致同流量下换热性能平均降低21.9%~50.8%,而同流速下换热性能平均降低11.6%;进口流量增加6.3倍,换热器换热性能提升44.0%;但换热性能受热侧空气进口温度的影响较小,相邻工况条件计算值变化最大仅为5.4%.[结论]工艺条件允许下减小通道尺寸可提升叉排微通道换热器性能,而增加通道数量则会带来负面影响;冷侧水进口流量增大能提升叉排微通道换热器换热量,从而增强换热性能;热侧空气进口温度的影响则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单元 叉排通道换热 通道对流换热实验 增材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流式微通道换热器设计与操作特性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曹彬 陈光文 袁权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4-778,共5页
采用一维对流导热耦合模型对逆流式微通道换热器传热特性进行分析和模拟, 考察了结构参数、操作条件和材质热导率对微换热器整体效率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 由于器壁径向和轴向传热的相互影响, 与常规尺度换热器相比, 微通道换热器的设... 采用一维对流导热耦合模型对逆流式微通道换热器传热特性进行分析和模拟, 考察了结构参数、操作条件和材质热导率对微换热器整体效率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 由于器壁径向和轴向传热的相互影响, 与常规尺度换热器相比, 微通道换热器的设计和操作特性有许多明显不同的特征. 微通道换热器存在最佳操作流量值, 该值可作为标准负荷流量, 微换热器不宜在亚负荷状态下操作; 操作流量越大, 微通道换热器最大换热效率越低;微换热器结构采用大深宽比通道和适当的间壁厚度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换热器 逆流 轴向导热 过程强化 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实验的微型换热器微注射成型工艺 被引量:8
6
作者 侯立军 吴大鸣 +1 位作者 庄俭 吴智明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7-79,89,共4页
微换热器以换热表面大,易于加工成型为特点,因此受到广泛的重视。实验以制品质量为实验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的F值、极差等方法分别对微型散热器成型中的主要工艺参数(注射速度、注射压力、保压压力、保压时间、模具温度、冷却时间等)进行... 微换热器以换热表面大,易于加工成型为特点,因此受到广泛的重视。实验以制品质量为实验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的F值、极差等方法分别对微型散热器成型中的主要工艺参数(注射速度、注射压力、保压压力、保压时间、模具温度、冷却时间等)进行了优化,并讨论了注射速度与注射压力之间的交互作用,同时对制品的密度,以及制品的收缩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保压时间和保压压力,对制品的影响最显著;最佳工艺条件为:保压时间9 s,保压压力90 MPa,冷却时间35 s,背压15 MPa,模具温度40℃,注射速度300 mm/s,注射压力200 MPa;密度方法对于微型换热器的评价不是很显著。实验为微换热器的微注射成型提供有益的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换热器 注射成型 正交实验 成型工艺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导热对错流式微型换热器总包换热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袁希钢 段宏悦 罗灵爱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07-1012,共6页
采用三维数值模拟获得错流式微型换热器温度分布、总包传热系数和传热单元数,给出了总包传热系数关联式,通过一维对流-导热耦合模型给出纵向导热影响系数K.K为流体质量流量、流体比定压热容、流体和间壁固体热导率及换热器结构尺寸的函... 采用三维数值模拟获得错流式微型换热器温度分布、总包传热系数和传热单元数,给出了总包传热系数关联式,通过一维对流-导热耦合模型给出纵向导热影响系数K.K为流体质量流量、流体比定压热容、流体和间壁固体热导率及换热器结构尺寸的函数.用K和关联式求得的总包换热系数相乘的方法预测错流式微型多通道换热器的总包换热系数,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流 微换热器 纵向导热 总包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换热器两相分配特性对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严瑞东 徐博 +4 位作者 陈江平 李峰 汪年结 李冬 潘晓勇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23,共4页
微通道换热器作为新一代换热器逐渐使用在家电领域,其结霜、除尘、排水、分液等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R22家用空调系统的标准性能实验台,对三种流程数不同的微通道换热器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时的温度分布均匀性和其对系统性能的... 微通道换热器作为新一代换热器逐渐使用在家电领域,其结霜、除尘、排水、分液等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R22家用空调系统的标准性能实验台,对三种流程数不同的微通道换热器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时的温度分布均匀性和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微通道换热器在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时,温度分布不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别达到7.3%和3.5%,并且流程数对于温度分布均匀性的影响在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时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通道换热 温度分布均匀性 流程数 系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换热器用于家用柜机空调时整机性能的对比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颖 徐博 +4 位作者 陈江平 葛方根 汪峰 李峰 杨涛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29,共6页
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日益普遍。文章通过将微通道换热器引入3 HP柜式家用空调,并对系统性能和充注量等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表明:当只更换室内换热器,室内微通道换热器翅片间距为1.4 mm时,系统性能达到最优:与原机相比,系统充注量降低15.... 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日益普遍。文章通过将微通道换热器引入3 HP柜式家用空调,并对系统性能和充注量等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表明:当只更换室内换热器,室内微通道换热器翅片间距为1.4 mm时,系统性能达到最优:与原机相比,系统充注量降低15.9%,制冷量基本相当,制冷COP提高2.2%;制热量比原机提高3.9%,制热COP则提高了11.2%。当将室内外换热器都更换为微通道换热器后,系统的充注量降低54%,与原机相比:制冷量提高0.8%,系统COP提高5.2%;当制冷剂更换为R290时,系统最优充注量降为50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换热 家用空调 制冷量 R29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换热器结霜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盛伟 刘鹏鹏 丁国良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65,37,共6页
针对不同冷媒温度及空气露点温度,试验研究了微通道换热器的结霜性能。结果表明,在结露工况下,换热器压力损失和换热量绝对值变化不大,且在试验进行1 h后基本稳定不变(压力损失11 Pa,换热量减小27 W),在换热器背风面出现液体水不断疏出... 针对不同冷媒温度及空气露点温度,试验研究了微通道换热器的结霜性能。结果表明,在结露工况下,换热器压力损失和换热量绝对值变化不大,且在试验进行1 h后基本稳定不变(压力损失11 Pa,换热量减小27 W),在换热器背风面出现液体水不断疏出;在凝露结霜工况下,在试验进行1 h后,换热器压力损失和换热量绝对值变化不大(压力损失68 Pa,换热量减小20 W),迎风面和背风面均有结霜,迎风面相对于背风面结霜较少;在凝华结霜工况下,没有出现凝露现象而直接结霜,换热器压力损失明显增加(压力损失533 Pa),换热量呈抛物状下降,(换热量减小300 W),且在试验进行1 h后背风面出现严重霜堵。研究结果为微通道换热器在蒸发器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 结霜 露点温度 通道换热 制冷性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处理对微通道换热器湿工况性能及长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鹿鸣 施骏业 +4 位作者 王颖 葛方根 汪峰 魏庆奇 陈江平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57,共5页
对翅片间距为1.1 mm的微通道换热器进行了亲水和疏水表面处理,并对其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表面处理对微通道换热器湿工况性能和长效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疏水表面处理在低风速下会造成换热器性能衰减:与原换热器... 对翅片间距为1.1 mm的微通道换热器进行了亲水和疏水表面处理,并对其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表面处理对微通道换热器湿工况性能和长效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疏水表面处理在低风速下会造成换热器性能衰减:与原换热器相比,经过疏水表面处理的换热器换热量最大减小14%,衰减随着风速的变大而减小;而压降除了高风速高湿度工况,其余工况下均升高130%以上。亲水表面处理对换热器性能影响较小:与原换热器相比,经过亲水表面处理的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性能衰减2%~8%;压降仅在高湿度低风速下明显变大17%,其余大部分工况得到改善,在高湿度高风速下压降仅为原换热器的50%。亲水表面处理在防腐蚀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同时进行盐雾腐蚀260 h后,表面亲水处理的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比原换热器性能提升4%~6%,压降降低14%~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换热 表面处理 换热性能 压降 盐雾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折叠扁管与挤压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长效特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韦伟 徐坤豪 +1 位作者 梁媛媛 陈江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369-2375,共7页
对采用折叠扁管与传统挤压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长效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分别进行了标准盐雾腐蚀实验,对比腐蚀前后两个换热器样品的换热量、空气侧压降和总热阻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折叠扁管的样品在腐蚀后的各项性能均优于挤压管的样品... 对采用折叠扁管与传统挤压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长效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分别进行了标准盐雾腐蚀实验,对比腐蚀前后两个换热器样品的换热量、空气侧压降和总热阻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折叠扁管的样品在腐蚀后的各项性能均优于挤压管的样品。传统挤压扁管样件的翅片与扁管连接处率先被腐蚀破坏,14d腐蚀后就可观察明显的翅片脱落现象,且在28d腐蚀后挤压扁管上出现泄漏;折叠扁管样件则是翅片率先被腐蚀,而翅片与扁管的连接处没有明显损坏,在49d腐蚀后折叠扁管没有出现泄漏现象。这是由于折叠扁管能方便地配备保护层,实现牺牲翅片保护扁管的方法,在腐蚀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更为重要的扁管。折叠扁管的长效特性优于传统挤压扁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 通道换热 挤压扁管 折叠扁管 长效性 金相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热泵空调微通道换热器温度分布特性 被引量:15
13
作者 巫江虹 薛志强 +1 位作者 金鹏 李会喜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37-1544,共8页
为了探讨微通道换热器温度分布特性对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对应用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入口分配器的电动汽车热泵系统进行性能测试,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记录制冷/制热工况下车外换热器温度分布变化情况.采用与换热器沿程方向垂直的... 为了探讨微通道换热器温度分布特性对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对应用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入口分配器的电动汽车热泵系统进行性能测试,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记录制冷/制热工况下车外换热器温度分布变化情况.采用与换热器沿程方向垂直的温度不均匀度χ(温度标准方差)作为微通道换热器温度不均特性的度量.建立制冷制热工况2个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在不同运行工况、制冷剂流量、温度分布特性情况下系统的能效.神经网络的权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所设计的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当微通道换热器被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时,换热器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权重分别为34.97%和43.90%,改善气液两相的分配均匀性比改善气相的分配均匀性更利于系统性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热泵空调 通道换热 温度分布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冷组合发动机中微通道换热器的仿真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朱岩 马元 张蒙正 《火箭推进》 CAS 2017年第2期18-24,共7页
建立了预冷组合循环发动机(SABRE)的氢/氦微通道换热器数学模型,进行换热特性的仿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仿真分析的结果与文献数据误差在10%以内,并通过对换热通道几何尺寸的相似变换,获得了微通道特征几何参数随雷诺数的响应曲线,以及... 建立了预冷组合循环发动机(SABRE)的氢/氦微通道换热器数学模型,进行换热特性的仿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仿真分析的结果与文献数据误差在10%以内,并通过对换热通道几何尺寸的相似变换,获得了微通道特征几何参数随雷诺数的响应曲线,以及氢/氦微通道换热器在特征工况条件下的特性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BRE 通道换热 数值仿真 特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表面喷锌及喷硅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长效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韦伟 徐坤豪 +1 位作者 梁媛媛 陈江平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共5页
腐蚀特性是全铝微通道换热器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两种不同表面处理方式的挤压扁管:表面喷锌挤压扁管和表面喷硅挤压扁管的长效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对采用这两种不同表面处理方式的挤压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样件,分别进行了7天和14天的盐... 腐蚀特性是全铝微通道换热器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两种不同表面处理方式的挤压扁管:表面喷锌挤压扁管和表面喷硅挤压扁管的长效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对采用这两种不同表面处理方式的挤压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样件,分别进行了7天和14天的盐雾腐蚀实验(SWAAT),对比腐蚀前后两个换热器样品的换热量、空气侧压降和总热阻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表面喷硅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的长效特性优于采用表面喷锌扁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 通道换热 表面喷锌 表面喷硅 长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换热器内分流板流量分配特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巍 朱春玲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57-261,共5页
以水为工质,以微通道平行流蒸发器为模型,试验研究了1孔、5孔、12孔3种不同结构分流板的流量分配特性,并与无分流板时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集流管的入口雷诺数小于3 000时,无分流板和1孔分流板的流量分配受雷诺数的影响很大,均匀性和稳... 以水为工质,以微通道平行流蒸发器为模型,试验研究了1孔、5孔、12孔3种不同结构分流板的流量分配特性,并与无分流板时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集流管的入口雷诺数小于3 000时,无分流板和1孔分流板的流量分配受雷诺数的影响很大,均匀性和稳定性均较差,但无分流板时的均匀性好于1孔分流板,当入口雷诺数大于3 000时,无分流板时的均匀性最差,1孔分流板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变好;在入口雷诺数小于4 000时,5孔分流板的流量分配均匀性和稳定性均较好,当雷诺数大于4 000时,均匀性和稳定性变差;12孔分流板的流量分配均匀性和稳定性始终最好,均匀性随着雷诺数增大而略有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换热 分流板 流量分配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参数对微通道换热器内流体分配均匀性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袁培 孙冰 +1 位作者 吕彦力 李丹 《轻工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74-80,共7页
选取换热器微通道的长度、宽度、插入封头的深度作为考察因素,利用均匀设计方法建立模型,对影响微通道换热器内流体流动分配均匀性的敏感性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微通道换热器流体分配均匀性不仅与流体的流动状态有关系,还与几何... 选取换热器微通道的长度、宽度、插入封头的深度作为考察因素,利用均匀设计方法建立模型,对影响微通道换热器内流体流动分配均匀性的敏感性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微通道换热器流体分配均匀性不仅与流体的流动状态有关系,还与几何结构有关;保持较低的流速(0.05~0.10 m/s)微通道换热器内流体可获得更好的分配均匀性.2)在入口流速一定的情况下,流体流动分配均匀性是微通道长度、宽度和插入封头深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素对流体分配均匀性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微通道的宽度、微通道插入封头深度、微通道的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换热 流体分配均匀性 均匀设计 结构参数 敏感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换热器不同风速下换热及其流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华 李戈 +1 位作者 杨杭 李明瑞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53,共6页
以微通道换热器为研究对象,搭建微通道换热器性能测试实验台,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分析不同入口风速对出口空气温度、湿度、压降、凝水生成量等参数的变化规律,计算换热器表面凝水生成速率、凝水排除速率、换热量和空气侧传热系数,从而分... 以微通道换热器为研究对象,搭建微通道换热器性能测试实验台,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分析不同入口风速对出口空气温度、湿度、压降、凝水生成量等参数的变化规律,计算换热器表面凝水生成速率、凝水排除速率、换热量和空气侧传热系数,从而分析表面凝排水特性及其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风速对微通道换热和流动特性影响显著。出口空气温度和空气侧压降均随风速的提高而增加,压降增幅随风速的增加有所减缓。风速为2.5m/s时,换热量和空气侧传热系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换热 表面凝水 换热效率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分配特性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杜琳 周黎旸 +5 位作者 陈琪 王树华 王斌辉 高如启 陈光明 唐黎明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117,共7页
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内制冷剂分配不均是限制其进一步推广应用的原因之一,当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做蒸发器时,制冷剂在换热器入口为气液两相状态,会加剧其分布不均匀性。本文以气液两相R134a制冷剂为工质,提出一种数值仿真模型,并利用前人... 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内制冷剂分配不均是限制其进一步推广应用的原因之一,当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做蒸发器时,制冷剂在换热器入口为气液两相状态,会加剧其分布不均匀性。本文以气液两相R134a制冷剂为工质,提出一种数值仿真模型,并利用前人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可靠性。提出通过改变不同扁管在集管内突出深度以改善制冷剂分配特性的4种方案,利用数值仿真模型进行计算,当质量流速为100 kg/(m^(2)·s),制冷剂干度为0.4时,发现通过改变不同扁管在集管内的突出深度可以使液相制冷剂分配特性改善29.4%~5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换热 数值仿真 扁管突出深度 流体分配 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刷板式微通道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的理论模型 被引量:4
20
作者 余智强 吴建泽 +3 位作者 任亚涛 何明键 于喜奎 齐宏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324-5342,F0002,共20页
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亟需研制高效能源设备,微通道换热器以其优良的性能在热管理系统中备受关注。针对微通道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理论计算提出了一个计算模型,基于文献建立实验数据库,分别对比分析了10种和6种传热与流动计算关联式... 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亟需研制高效能源设备,微通道换热器以其优良的性能在热管理系统中备受关注。针对微通道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理论计算提出了一个计算模型,基于文献建立实验数据库,分别对比分析了10种和6种传热与流动计算关联式,并针对一种换热器结构进行了数值仿真与模型求解。研究得出:采用Stephan等、Sarmiento等提出关联式所得关于传热特性的经验解与实验解的吻合度较好;采用Kim等、Muzychka等提出的关联式所得关于流动特性的经验解与实验解的吻合度较好;对换热单元进行数值仿真和模型计算,数值解与经验解中绝大多数点的误差在10%以内,验证了本文提出计算模型在理论求解中的准确性与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换热 流动与传热特性 计算模型 数值仿真 数值解 实验解 经验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