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振动能/电能转换模型:结构与性能
1
作者 马凤莲 江东 +2 位作者 杨嘉祥 杨燕花 徐振宇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72,共6页
根据能量转换原理,设计了一种用于回收微振动能的低频直线式振动能/电能转换模型,该模型动子为相邻互斥永磁体之间加入等长的中空条形铁圆柱结构,该结构增强了气隙磁场强度。利用有限元分析法,以空载感应电动势幅值为研究对象,对所建立... 根据能量转换原理,设计了一种用于回收微振动能的低频直线式振动能/电能转换模型,该模型动子为相邻互斥永磁体之间加入等长的中空条形铁圆柱结构,该结构增强了气隙磁场强度。利用有限元分析法,以空载感应电动势幅值为研究对象,对所建立的直线振动发电模型进行了结构设计和尺寸优化,最终确定其主体尺寸为Φ16×90 mm。同时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对最佳尺寸模型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由实验与模拟结果可得,该模型系统的固有频率约为11 Hz,最大空载感应电动势为2.4 V,有效地提高了输出感应电压,便于蓄电池充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振动能 电能转换 直线发电 空载感应电势 永磁体 铁磁材料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振动宽带相位运动放大与深度学习的输电线路索张力测量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姜岚 叶卿辰 +3 位作者 唐波 程若恒 陶文心 黄荥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6,共14页
索类构件在输电线路中广泛分布,其张力值及变化情况是影响输电线路本质安全的关键因素,因此也是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及运维期间状态监测的重点。传统的索张力测量方法存在精度低、环境要求高、难以带电监测等问题,在输电线路中不具备普适... 索类构件在输电线路中广泛分布,其张力值及变化情况是影响输电线路本质安全的关键因素,因此也是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及运维期间状态监测的重点。传统的索张力测量方法存在精度低、环境要求高、难以带电监测等问题,在输电线路中不具备普适性。提出宽带相位运动放大(broadband phase-based motion magnification,BPMM)与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结合的图像张力测量方法,通过增强图像振动幅度,实现环境激励下输电线路索类构件微振动图像的放大。为去除BPMM算法对于振动视频处理后出现的噪音伪影问题同时提升识别精度,提出基于深度学习U-Net网络与水平集损失熵的联合分割方法来提取索类构件形心,实现了微振动像素变化量的准确拾取,进而通过频域分析得到自振频率并计算索张力。试验及工程应用表明:基于微振动放大的输电线路索类构件张力测量方法能有效识别环境激励下索微小振动变化,测得的索张力值与传感器测量值相比,误差在6%以内,实现了输电线路索类构件张力的高精度、非接触测量,解决了输电线路张力带电测量困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振动 张力测量 深度学习 图像识别 振动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精密运动机构微振动传递特性试验与分析
3
作者 崔凯 刘朝晖 +3 位作者 谢友金 王嘉登 吕媛媛 郝鹏宇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46-1455,共10页
空间精密运动机构在为跟瞄负载提供刚性支撑与精确指向时,会将卫星平台微振动经机构耦合传递至有效载荷,导致载荷工作性能退化。传统有限元动力学分析需约束扭转刚度或旋转自由度,仅能获取运动机构锁紧状态下的振动特性,而无法排除经锁... 空间精密运动机构在为跟瞄负载提供刚性支撑与精确指向时,会将卫星平台微振动经机构耦合传递至有效载荷,导致载荷工作性能退化。传统有限元动力学分析需约束扭转刚度或旋转自由度,仅能获取运动机构锁紧状态下的振动特性,而无法排除经锁紧机构传递的微振动特征。为突破该局限性,针对某典型空间精密机构开展专项试验。采用电磁激振器实施激励,通过高精度加速度传感器阵列获取机构本体及输出端振动响应的时频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方位轴微振动时域幅值衰减率达40%,俯仰轴衰减量超过90%。频域上,机构除局部频率共振外,在360 Hz~1800 Hz频带范围内呈现40%~80%的抑制效果。其中U型结构主体在特定频段产生5~8倍振动放大,而在400 Hz~600 Hz及1550 Hz~2000 Hz频段实现80%幅值衰减。方位轴振动辐值在600 Hz以内响应无明显放大衰减,但在1156~1331 Hz频段放大4.21倍,其他频段衰减50%以上。俯仰轴在300 Hz~1800 Hz频段幅值抑制率突破80%。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机构运动状态下的振动传递函数,可为高精度空间机构设计和微振动隔离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精密运动机构 振动 传递试验 衰减 轴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PGA的多通道微弱振动信号采集系统
4
作者 王红亮 高春林 林宏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0-63,84,共5页
针对多体飞行器分离时分离面恶劣的力学影响问题,设计了以FPGA为核心,包括前端微振动传感器和变换器的多通道微弱振动信号采集系统,用于测量多体飞行器分离面径向微振动加速度。系统使用AD7616芯片采集压阻式传感器及变换器接收的微振... 针对多体飞行器分离时分离面恶劣的力学影响问题,设计了以FPGA为核心,包括前端微振动传感器和变换器的多通道微弱振动信号采集系统,用于测量多体飞行器分离面径向微振动加速度。系统使用AD7616芯片采集压阻式传感器及变换器接收的微振动信号,使用2片8 GB的NAND FLASH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为保证传输过程中数据的正确性,对存储前后的数据采用RS编码和解码,通过RS422或千兆以太网接口与地面设备进行通信,完成加速度信号数据的回读及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采集存储器可以正确采集存储6路微振动模拟信号,并绘制各通道的模拟量曲线,工作稳定,可靠度高,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采集 千兆以太网接口 RS422总线接口 FPGA AD7616 NAND FLA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振动载荷下装配接触界面微观形貌演变特性研究
5
作者 刘检华 倪婧 +6 位作者 夏焕雄 张健 敖晓辉 罗俊成 张学睿 付志豪 张慧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针对微振动载荷作用下装配接触界面状态演变规律不清晰和表征参数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了从表面的形貌演变表征接触界面状态变化的实验与分析方法.搭建了模拟法向加载下接触界面切向振动的实验装置,获得了具有不同初始粗糙度的接触表面形... 针对微振动载荷作用下装配接触界面状态演变规律不清晰和表征参数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了从表面的形貌演变表征接触界面状态变化的实验与分析方法.搭建了模拟法向加载下接触界面切向振动的实验装置,获得了具有不同初始粗糙度的接触表面形貌演变规律,发现了表面轮廓中谷部的空隙体积随着初始粗糙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的现象,并分析了描述表面微观形貌在功率谱能量、轮廓高度、面积比例、体积分布以及各向异性特征方面的5大类17种参数与初始表面粗糙度的相关性,确定了表征接触界面微观形貌演变的指标参数.研究结果为接触力学研究和精密产品装配稳定性研究提供了实测数据与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 接触界面 形貌表征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谐差相信号的MHD微角振动传感器频率特性测试法
6
作者 朱占霞 李醒飞 +5 位作者 刘帆 夏赣民 李嘉峰 李建翔 宋林珂 闫慧敏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1-578,共8页
频率特性是衡量MHD微角振动传感器动态性能的重要指标,该指标的准确评估对传感器研制与改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的正弦扫频法测试MHD微角振动传感器频率特性效率低的问题,研究了基于多谐差相信号的最小二乘频率特性测试法。通过仿真... 频率特性是衡量MHD微角振动传感器动态性能的重要指标,该指标的准确评估对传感器研制与改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的正弦扫频法测试MHD微角振动传感器频率特性效率低的问题,研究了基于多谐差相信号的最小二乘频率特性测试法。通过仿真和对比实验,验证该方法的测试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标度因数的相对误差小于±1.5%,其变异系数不超过1%,相位差的绝对误差不超过±0.50°,其变异系数不超过8%,非线性误差小于±2%;测试结果与正弦扫频法的测试结果相比,测试时间缩短了94.74%。基于多谐差相信号的最小二乘频率特性测试法可代替基于单频正弦信号的正弦扫频法,用于快速准确测试MHD微角振动传感器的频率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D振动传感器 频率特性测试 多谐差相信号 最小二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载荷一体化小卫星微振动抑制设计与验证
7
作者 裴彦伟 陈善搏 +3 位作者 梁晨 宋可心 张雷 赵春娟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3,共11页
为降低微振动对多载荷集成小卫星的性能影响,提出卫星隔振方案,并建立多载荷微振动集成分析模型,以评估微振动抑制效果。首先,开展了从振源到载荷的两级被动隔振方案设计;其次,建立线性光学系统像移与光学元件运动关系,考虑光学载荷对... 为降低微振动对多载荷集成小卫星的性能影响,提出卫星隔振方案,并建立多载荷微振动集成分析模型,以评估微振动抑制效果。首先,开展了从振源到载荷的两级被动隔振方案设计;其次,建立线性光学系统像移与光学元件运动关系,考虑光学载荷对微振动敏感度的差异性;进一步建立了包含不同光学载荷的微振动集成分析模型,计算卫星隔振前后综合像移;最后,开展地面微振动测量试验和在轨推扫成像校验。结果显示:集成分析模型计算出的最大综合像移值小于0.25像素,地面试验中激光和相机主镜振动最大峰-峰值分别为0.05″和0.012″,在轨成像光学相机频域内最大像移值为0.061像素。地面和在轨微振动测量数据验证了隔振系统设计和集成分析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平台 振动 多载荷集成分析模型 成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振动模拟与主被动隔振一体化实验平台 被引量:1
8
作者 秦超 周洪海 +2 位作者 贺帅 徐振邦 朱赫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4-703,共10页
针对遥感卫星地面微振动实验的复杂要求,设计了一种同时具备微振动模拟与主被动隔振功能的一体化微振动实验平台,并对该平台的主、被动隔振性能以及微振动模拟效果分别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测试。其中,被动隔振由气浮支撑实现,主动隔振... 针对遥感卫星地面微振动实验的复杂要求,设计了一种同时具备微振动模拟与主被动隔振功能的一体化微振动实验平台,并对该平台的主、被动隔振性能以及微振动模拟效果分别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测试。其中,被动隔振由气浮支撑实现,主动隔振采用主动阻尼方法抑制共振峰,微振动模拟采用基于线性系统频响函数的控制策略。实验结果表明,平台前六阶的模态频率分布均小于10 Hz,被动隔振系统能大幅抑制10~200 Hz频段内的地面微振动;主动隔振能够实现14 dB的隔振系统共振峰衰减效果。微振动模拟功能能够有效产生接近星上的单频和多频真实扰动线谱,在特定频谱的扰动模拟实验中,幅值最大误差为5.9%,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该多功能一体化实验平台的各项功能均能满足地面模拟实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实验 有限元分析 主动隔振 被动隔振 振动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体积混凝土板微振动控制能力的测试与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邢国荣 王晋昶 +3 位作者 郑明 聂鑫 樊健生 刘宇飞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5-219,225,共6页
精密大科学设施具有十分严格的微振动控制要求。为研究某大型精密设施内大体积混凝土底板对微振动的控制效果并为类似项目建设提供参考,在该设施建设现场进行了冲击激励、跑车激励和环境激励下的测试。通过对实测速度时程数据的处理,得... 精密大科学设施具有十分严格的微振动控制要求。为研究某大型精密设施内大体积混凝土底板对微振动的控制效果并为类似项目建设提供参考,在该设施建设现场进行了冲击激励、跑车激励和环境激励下的测试。通过对实测速度时程数据的处理,得出测点1~100 Hz内1 s的位移有效值。分析结果表明,在环境激励下,该设施中试验大厅底板表面的微振动水平能够达到控制要求;在冲击激励下,试验大厅底板表面微振动信号主要分布在5~30 Hz的频带内;场地内的车辆开动会对场地的微振动水平产生明显的影响;环境激励下,整个建设场地的微振动水平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对该精密大科学装置及类似工程的防微振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体积混凝土底板 振动 位移有效值 冲击激励 环境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红外一体化敏捷小卫星微振动抑制方法
10
作者 阎梅芝 魏建光 +6 位作者 赵志明 果琳丽 黄伟 常新亚 刘朋 刘涌 冯振伟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26,共12页
随着光学遥感小卫星高分辨率、高集成度、高敏捷等需求提升,部分卫星同时配置可见红外一体化相机与控制力矩陀螺(control moment gyroscope,CMG),兼顾轻小型化与全天时、多目标、多模式成像要求。针对此类卫星存在CMG、红外相机制冷机... 随着光学遥感小卫星高分辨率、高集成度、高敏捷等需求提升,部分卫星同时配置可见红外一体化相机与控制力矩陀螺(control moment gyroscope,CMG),兼顾轻小型化与全天时、多目标、多模式成像要求。针对此类卫星存在CMG、红外相机制冷机等多个扰振源,且对于相机成像质量影响大、抑制难等挑战,对基于上述扰振源的微振动综合抑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设计、安装CMG隔振器、将红外相机制冷机压缩机与相机光机主体隔振安装,设计、安装阻尼桁架实现相机主体与卫星平台舱结构之间的隔振等。通过综合应用上述扰源减振、终端隔离等措施,经分析计算与整星微振动及在轨实际测试与验证,能够有效降低微振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即使对于可见红外一体化相机,分辨率为亚米级的可见光通道在轨动态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也能够达到0.1,微振动对可见相机MTF的影响因子可控制到0.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红外一体化 相机 敏捷 小卫星 振动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角振动对遥感相机成像质量的影响分析
11
作者 李醒飞 杨辰熙 +3 位作者 拓卫晓 邢伟达 蒋颢娇 封善斋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70-1079,共10页
针对高空间分辨率航天器遥感成像受微角振动影响模糊化的问题,从理论建模、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3个维度量化了微角振动幅值、频率、初始相位等特性对遥感相机成像质量的影响.首先,从成像原理出发,建立了图像退化模型,分析了微角振动导致... 针对高空间分辨率航天器遥感成像受微角振动影响模糊化的问题,从理论建模、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3个维度量化了微角振动幅值、频率、初始相位等特性对遥感相机成像质量的影响.首先,从成像原理出发,建立了图像退化模型,分析了微角振动导致图像模糊和几何形变的机理.其次,分析了角振动参数对像移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不同角振动频率对应的调制传递函数(MTF)的解析计算式,分析了角振动幅值、角振动频率和初始曝光时刻对MTF的影响规律.然后,利用MATLAB搭建仿真平台,以调制传递函数面积(MTFA)作为评价指标,量化分析了角振动幅值、角振动频率和初始曝光时刻对图像模糊度的贡献程度.最后,搭建了振动实验平台,实验验证了各个振动参数对成像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图像像质随角振动振幅的增加而下降,频率100.0 Hz的角振动幅值从0.0064°增加至0.0281°时,MTFA由0.2776下降至0.1192;低频角振动作用下成像质量与角振动初始相位、振幅、频率有关,高频非整周期振动会造成MTF曲线的波动,且非整周期振动对成像质量的影响随着角振动频率的增加而减小.曝光时间为角振动周期的整数倍时,初始曝光时刻对图像像质的影响可以忽略.微角振动对遥感影像几何精度的影响规律能够为高轨遥感相机微角振动的测量与抑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 遥感成像 图像退化 调制传递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LDV的MHD微角振动传感器在位校准方法
12
作者 李醒飞 闫慧敏 刘帆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51-1158,共8页
针对MHD微角振动传感器宽频带、大量程和非接触的在位校准需求,提出基于双激光多普勒测振仪(D-LDV)的MHD微角振动传感器在位校准方法,阐述了校准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流程,分析了校准系统的误差来源;开展了在位校准模拟实验,并获取了传感器... 针对MHD微角振动传感器宽频带、大量程和非接触的在位校准需求,提出基于双激光多普勒测振仪(D-LDV)的MHD微角振动传感器在位校准方法,阐述了校准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流程,分析了校准系统的误差来源;开展了在位校准模拟实验,并获取了传感器在25 Hz~1500 Hz内的主要性能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准确校准传感器的复灵敏度参数,非线性误差为0.091%,最大重复性误差为0.54%和0.33°,测试频段内灵敏度幅值和相移测量的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1.42%和0.672°(k=2),满足MHD微角振动传感器的宽频带、大量程的在位校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速度传感器 激光多普勒测振仪 在位校准 非接触式 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棒参数自适应微振动控制算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昱斌 朱晓锦 +2 位作者 高志远 杨龙飞 张小兵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递推最小二乘(Recursive Least Squares,RLS)算法因其简单、快速的特点,在微振动自适应控制领域被广泛应用。由于微振动主动控制系统中扰动环境的特殊性及复杂性,需要重点考虑微振动控制中所采用的参数自适应算法在参数估计过程中的鲁... 递推最小二乘(Recursive Least Squares,RLS)算法因其简单、快速的特点,在微振动自适应控制领域被广泛应用。由于微振动主动控制系统中扰动环境的特殊性及复杂性,需要重点考虑微振动控制中所采用的参数自适应算法在参数估计过程中的鲁棒性。针对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微振动主动控制系统,基于无限冲激响应(Infinite Impulse Response,IIR)滤波器,提出一种结合死区和归一化的MIMO鲁棒参数自适应算法,并给出其详细的算法推导与收敛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三自由度微振动主动振动控制实验系统,针对单频窄带扰动、双频窄带扰动展开了对比实验分析,相关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鲁棒参数自适应算法的可行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主动控制 参数自适应算法 多输入多输出 RLS 鲁棒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体积混凝土底板微振动控制能力的测试与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荣慕宁 顾雅彬 +3 位作者 郑明 聂鑫 樊健生 刘宇飞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为测试北京光源这一精密科学设施中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的微振动控制能力,通过在建设现场进行短期测试和24 h长期监测的方式对底板微振动水平和微振动控制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2次短期测试过程中,底板表面微振动位移有效值主要分布... 为测试北京光源这一精密科学设施中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的微振动控制能力,通过在建设现场进行短期测试和24 h长期监测的方式对底板微振动水平和微振动控制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2次短期测试过程中,底板表面微振动位移有效值主要分布在10~50 nm之间,而在24 h监测过程中,底板表面微振动位移有效值主要在分布20 nm以下;大体积混凝土底板对10 Hz以上垂直于地面方向的微振动及5 Hz以上水平向的微振动体现出较好的控制作用;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最大能够将垂直地面方向微振动水平降低24%,水平向微振动水平降低34%,底板对水平向微振动控制能力略优于对竖向微振动的控制能力。建立了二维简化有限元模型,讨论了改变混凝土层密度、刚度及厚度对底板微振动控制能力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现有激励条件下,增大底板配筋层厚度或素混凝土层密度对底板竖向微振动控制能力无明显影响,但对水平向微振动控制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科学设施 现场测试 大体积混凝土底板 振动控制 位移有效值 二维有限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弹性阻尼边界结构板对微振动抑制研究
15
作者 盛骞 李昊 +1 位作者 潘殿坤 伍章明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48-2055,共8页
为了解决微振动对卫星高精度仪器的影响,设计一种结合了粘弹性阻尼材料和超结构的隔振器,并将该隔振器与卫星结构板结合形成具有弹性边界的结构板。采用有限元方法探究隔振器的力学性能,建立弹性边界板的理论模型,对弹性边界板的固有频... 为了解决微振动对卫星高精度仪器的影响,设计一种结合了粘弹性阻尼材料和超结构的隔振器,并将该隔振器与卫星结构板结合形成具有弹性边界的结构板。采用有限元方法探究隔振器的力学性能,建立弹性边界板的理论模型,对弹性边界板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做预测,验证弹性边界结构板相比于固支边界结构板在满足实际工作强度需求下,能够对卫星微振动有更良好的抑制效果。相比于结构板固定的整星,具有弹性边界结构板所构成的整星可以降低90%的微振动传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 粘弹性隔振器 弹性边界条件 振动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引力波探测卫星无拖曳控制系统微扰动机理建模研究(特邀)
16
作者 杨政霖 李青 +4 位作者 邓少龙 王晨 张照国 刘磊 马彩文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共17页
以“天琴三号”概念卫星为研究对象,从力热控三个方面建立微扰动数学模型,并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卫星平台扰动传递函数模型,构建无拖曳系统微扰动集成仿真框架,仿真分析各微扰源对激光精密指向系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无拖曳系统微扰... 以“天琴三号”概念卫星为研究对象,从力热控三个方面建立微扰动数学模型,并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卫星平台扰动传递函数模型,构建无拖曳系统微扰动集成仿真框架,仿真分析各微扰源对激光精密指向系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无拖曳系统微扰动引起的精密指向系统开环角度响应在10^(-8)~10^(-7)rad量级,其中,微推力器扰动起主要作用。因此,在设计空间引力波探测卫星的控制系统时,需要考虑无拖曳系统扰动对激光精密指向系统的影响,并且对微推力器扰动进行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波探测 无拖曳系统 振动 激光指向抖动噪声 集成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航天器耦合微振动分析的修正动质量法
17
作者 柴江帅 罗青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291,共9页
针对航天器的微振动耦合问题,分别通过动力学平衡方程、动质量法和机械阻抗理论推导建立了微振动源与支撑结构的耦合传递模型,并对比分析了传统动质量法的适用范围。研究表明传统动质量法会对低频范围内耦合特性分析带来较大误差,且适... 针对航天器的微振动耦合问题,分别通过动力学平衡方程、动质量法和机械阻抗理论推导建立了微振动源与支撑结构的耦合传递模型,并对比分析了传统动质量法的适用范围。研究表明传统动质量法会对低频范围内耦合特性分析带来较大误差,且适用于微振动源质量远小于支撑结构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机械阻抗理论的修正动质量理论方法,并据此建立了反作用飞轮与航天器平台结构的耦合动力学模型,重点给出了采用修正动质量法对陀螺效应的处理方式。利用所建模型,仿真分析了反作用飞轮微振动对航天器平台结构动态影响,以及陀螺效应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所提出的修正动质量法可为航天器耦合微振动分析及地面微振动测试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振动 动力学耦合 修正动质量法 机械阻抗 陀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气分散体系中微气泡振动提高微观驱油效率机理
18
作者 张墨习 陈兴隆 +1 位作者 吕伟峰 韩海水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3-1373,共11页
采用球-棍标准孔道和孔隙结构两种刻蚀模型开展水气分散体系驱替实验,观察微气泡形态变化和运动特点,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实验现象及驱油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实验中观察发现:微气泡群可以打破横向孔隙内流体的压力平衡状态,增强流体整... 采用球-棍标准孔道和孔隙结构两种刻蚀模型开展水气分散体系驱替实验,观察微气泡形态变化和运动特点,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实验现象及驱油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实验中观察发现:微气泡群可以打破横向孔隙内流体的压力平衡状态,增强流体整体的流动性;气泡在渗流过程中呈现特有的膨胀-收缩的振动现象,该现象在水驱和气驱过程中几乎观察不到,气泡振动可加速油滴吸附、加快油滴膨胀和促进原油乳化,进而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结合实验数据进行气泡振动作用的数值模拟分析发现:微气泡振动具有正弦函数特点,能量释放过程满足指数衰减规律;与气驱前缘界面相比较,微气泡表现出明显的“刚性”特点;微气泡振动所释放的能量改变渗流流场的稳定性,使流线显著变化;在驱油过程中,数量巨大的微气泡能充分发挥振动作用,促使剩余油运移,验证了水气分散体系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分散体系 观刻蚀模型 气泡振动 弹性能量 驱油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振动工艺对白茶品质的影响初探
19
作者 陈静 林馨颖 +4 位作者 黄先洲 蔡吓强 阙忠熠 周思思 阙玉林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5期12-16,共5页
利用福鼎大白茶加工白茶的萎凋工艺的创新是在传统白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借鉴乌龙茶做青工艺摇青与静置交替过程的原理,兼有继续萎凋的作用,在萎凋工序中加入微振动与静置交替工序,研制而成的创新型白茶。通过感官审评对比传统白茶与创... 利用福鼎大白茶加工白茶的萎凋工艺的创新是在传统白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借鉴乌龙茶做青工艺摇青与静置交替过程的原理,兼有继续萎凋的作用,在萎凋工序中加入微振动与静置交替工序,研制而成的创新型白茶。通过感官审评对比传统白茶与创新型白茶的品质差异,归纳和总结了福鼎大白茶加工白茶的萎凋工艺创新(微振动→静置回青)技术。结果表明:对比其他处理,微振动时间达900s对创新型白茶品质改善效果明显,初步证明微振动与静置交替工序加入白茶萎凋工艺,对白茶品质形成具有重要的实际生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鼎大白茶 振动 静置回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轮组件微振动对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光轴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李林 王栋 +5 位作者 徐婧 谭陆洋 孔林 程龙 贾学志 杨洪波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515-2522,共8页
为了研究高分辨率光学卫星星上飞轮的微振动对卫星成像质量的影响,分别建立了飞轮扰动模型和整星结构动力学模型。首先,对飞轮组件系统进行了地面扰动测试,对实测扰动数据的分析表明,飞轮组件在与转速相关的一阶频率50Hz处产生一次谐波,... 为了研究高分辨率光学卫星星上飞轮的微振动对卫星成像质量的影响,分别建立了飞轮扰动模型和整星结构动力学模型。首先,对飞轮组件系统进行了地面扰动测试,对实测扰动数据的分析表明,飞轮组件在与转速相关的一阶频率50Hz处产生一次谐波,在190Hz与280Hz左右存在与转速无关的一系列峰值。然后,对整星进行了单位正弦激励,获得了光轴角位移响应,并对其与飞轮实测扰动数据进行了集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整星在50-80 Hz和230-280Hz的角位移响应有较多的谐振响应频率成分,沿光轴方向和垂直光轴方向整星光轴的角位移最大谐振响应幅值分别为2.718″、2.739″,在245Hz左右存在较多幅值为0.5″量级的谐波。分析显示飞轮组件微振动对高分辨率光学卫星成像质量影响较大,得到的结果可为整星系统的优化设计和隔振补偿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光学卫星 飞轮 振动 光轴 角位移 像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