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3种不同树脂在粘结失败后的不同牙本质表面粘结的微拉伸粘结强度及形态学的观察。方法:磨除因正畸拔除的前磨面牙釉质暴露中层牙本质,用Single Bond 2进行粘结建立再粘结模型。在打磨机上打磨再粘结模型样本,产生含有混合层...目的:研究3种不同树脂在粘结失败后的不同牙本质表面粘结的微拉伸粘结强度及形态学的观察。方法:磨除因正畸拔除的前磨面牙釉质暴露中层牙本质,用Single Bond 2进行粘结建立再粘结模型。在打磨机上打磨再粘结模型样本,产生含有混合层的牙本质表面和去除混合层的牙本质表面。用3种粘结树脂分别在正常牙本质表面,含有混合层的牙本质表面和去除混合层的牙本质表面进行粘结。Z250树脂充填。在低速锯下切割样本进行微拉伸测试(μTBS)和扫描电镜观察粘结界面及断裂类型。结果:每种树脂在含有混合层的牙本质表面粘结的μTBS数值及所产生的混合曾的厚度显著低于在正常牙本质表面粘结的数值。而且较正常牙本质产生较多的玷污颗粒。结论:本实验表明混合层及树脂玷污层的存在降低了在牙本质表面进行再粘结的粘结强度。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简化乙醇湿粘结技术对龋影响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人慢性龋离体第三磨牙36颗去龋备洞后保留龋影响牙本质。随机分为6组,分别使用自制疏水性粘结剂,Prime&Bond NT(PB),Adper Single bond plus(SB)进行粘结,...目的:评估简化乙醇湿粘结技术对龋影响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人慢性龋离体第三磨牙36颗去龋备洞后保留龋影响牙本质。随机分为6组,分别使用自制疏水性粘结剂,Prime&Bond NT(PB),Adper Single bond plus(SB)进行粘结,堆砌树脂厚度约4~5mm。实验组采用简化乙醇湿粘结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水湿粘结法。制作1mm×1mm×8mm的条形微拉伸强度试件,每组选取8个。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微拉伸强度并记录,观察断裂界面。结果:在自制疏水性粘结剂组中,实验组粘结强度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简化乙醇湿粘结技术可以提高CAD界面的粘结强度,尤其是在与疏水性粘结剂联合运用时,有显著提高。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丙酮基和酒精-水基两种不同溶剂类型的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粘接强度和粘接界面的微观形态。方法:选择24颗正畸治疗拔除的健康前磨牙,去除合面釉质层,随机分两组,每组选用一种"两步法"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以丙酮...目的:比较丙酮基和酒精-水基两种不同溶剂类型的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粘接强度和粘接界面的微观形态。方法:选择24颗正畸治疗拔除的健康前磨牙,去除合面釉质层,随机分两组,每组选用一种"两步法"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以丙酮为溶剂的Prime&Bond NT(PB组)和以酒精和水为溶剂的Single Bond 2(SB2)组,粘接后进行微拉伸力检测。以扫描电镜(SEM)和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LCSM)观察两种牙本质粘接系统的粘接界面。结果:粘接强度PB组(29.49±4.01)MPa,SB2组微拉伸粘接强度为,SB2组为(30.03±4.33)MPa,无统计学差异。两种牙本质粘接系统均可充分渗入脱矿牙本质表层的胶原纤维网和牙本质小管内,形成混合层和树脂突,SB组混合层薄而均匀,树脂突长。结论:不同溶剂类型的两组牙本质粘接系统微拉伸粘接强度无差异,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在湿粘接状态下可以对牙本质形成良好的渗透。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不同粘接系统或联合硅烷偶联剂对陈旧性复合树脂粘接粘接强度和微渗漏的影响。方法:使用纳米型复合树脂制作树脂块,并储存在(37±1)℃的蒸馏水中2个月,表面经金刚砂车针打磨后,按表面处理方式不同分为5组:A:对照组(不进行...目的:研究不同粘接系统或联合硅烷偶联剂对陈旧性复合树脂粘接粘接强度和微渗漏的影响。方法:使用纳米型复合树脂制作树脂块,并储存在(37±1)℃的蒸馏水中2个月,表面经金刚砂车针打磨后,按表面处理方式不同分为5组:A:对照组(不进行化学处理);B:两步法自酸蚀粘接系统(Clearfil SE Bond,CSE组);C:硅烷偶联剂预处理+两步法自酸蚀粘接系统(硅烷+CSE组);D:通用型粘接系统(Single Bond Universal,SBU组);E:硅烷偶联剂预处理+通用型粘接系统(硅烷+SBU组)。上述表面处理后,使用新鲜树脂分别进行充填、固化。使用低速金刚石切割机分别沿两个垂直方向纵向片切样本,每组制备10个横截面积为1.0 mm2的试件条,进行微拉伸测试,并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样本断裂模式。将粘接完成后的样本,通过亚甲基蓝染色法观察粘接界面的微渗漏。结果:实验组微拉伸粘接强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硅烷可以增大新旧树脂间粘接强度,且硅烷+SBU组微拉伸粘接强度最大(P<0.05)。体视显微镜下显示实验组样本断裂模式均以内聚断裂为主,对照组多为粘接界面断裂。实验组新旧树脂间微渗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4个实验组新旧树脂间微渗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表面使用粘接剂或联合硅烷偶联剂均可显著提高陈旧性树脂与新鲜树脂之间的粘接强度,并降低新旧树脂间微渗漏;硅烷偶联剂联合通用型粘接剂修复效果更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3种不同树脂在粘结失败后的不同牙本质表面粘结的微拉伸粘结强度及形态学的观察。方法:磨除因正畸拔除的前磨面牙釉质暴露中层牙本质,用Single Bond 2进行粘结建立再粘结模型。在打磨机上打磨再粘结模型样本,产生含有混合层的牙本质表面和去除混合层的牙本质表面。用3种粘结树脂分别在正常牙本质表面,含有混合层的牙本质表面和去除混合层的牙本质表面进行粘结。Z250树脂充填。在低速锯下切割样本进行微拉伸测试(μTBS)和扫描电镜观察粘结界面及断裂类型。结果:每种树脂在含有混合层的牙本质表面粘结的μTBS数值及所产生的混合曾的厚度显著低于在正常牙本质表面粘结的数值。而且较正常牙本质产生较多的玷污颗粒。结论:本实验表明混合层及树脂玷污层的存在降低了在牙本质表面进行再粘结的粘结强度。
文摘目的:评估简化乙醇湿粘结技术对龋影响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人慢性龋离体第三磨牙36颗去龋备洞后保留龋影响牙本质。随机分为6组,分别使用自制疏水性粘结剂,Prime&Bond NT(PB),Adper Single bond plus(SB)进行粘结,堆砌树脂厚度约4~5mm。实验组采用简化乙醇湿粘结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水湿粘结法。制作1mm×1mm×8mm的条形微拉伸强度试件,每组选取8个。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微拉伸强度并记录,观察断裂界面。结果:在自制疏水性粘结剂组中,实验组粘结强度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简化乙醇湿粘结技术可以提高CAD界面的粘结强度,尤其是在与疏水性粘结剂联合运用时,有显著提高。
文摘目的:比较丙酮基和酒精-水基两种不同溶剂类型的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粘接强度和粘接界面的微观形态。方法:选择24颗正畸治疗拔除的健康前磨牙,去除合面釉质层,随机分两组,每组选用一种"两步法"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以丙酮为溶剂的Prime&Bond NT(PB组)和以酒精和水为溶剂的Single Bond 2(SB2)组,粘接后进行微拉伸力检测。以扫描电镜(SEM)和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LCSM)观察两种牙本质粘接系统的粘接界面。结果:粘接强度PB组(29.49±4.01)MPa,SB2组微拉伸粘接强度为,SB2组为(30.03±4.33)MPa,无统计学差异。两种牙本质粘接系统均可充分渗入脱矿牙本质表层的胶原纤维网和牙本质小管内,形成混合层和树脂突,SB组混合层薄而均匀,树脂突长。结论:不同溶剂类型的两组牙本质粘接系统微拉伸粘接强度无差异,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在湿粘接状态下可以对牙本质形成良好的渗透。
文摘目的:研究不同粘接系统或联合硅烷偶联剂对陈旧性复合树脂粘接粘接强度和微渗漏的影响。方法:使用纳米型复合树脂制作树脂块,并储存在(37±1)℃的蒸馏水中2个月,表面经金刚砂车针打磨后,按表面处理方式不同分为5组:A:对照组(不进行化学处理);B:两步法自酸蚀粘接系统(Clearfil SE Bond,CSE组);C:硅烷偶联剂预处理+两步法自酸蚀粘接系统(硅烷+CSE组);D:通用型粘接系统(Single Bond Universal,SBU组);E:硅烷偶联剂预处理+通用型粘接系统(硅烷+SBU组)。上述表面处理后,使用新鲜树脂分别进行充填、固化。使用低速金刚石切割机分别沿两个垂直方向纵向片切样本,每组制备10个横截面积为1.0 mm2的试件条,进行微拉伸测试,并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样本断裂模式。将粘接完成后的样本,通过亚甲基蓝染色法观察粘接界面的微渗漏。结果:实验组微拉伸粘接强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硅烷可以增大新旧树脂间粘接强度,且硅烷+SBU组微拉伸粘接强度最大(P<0.05)。体视显微镜下显示实验组样本断裂模式均以内聚断裂为主,对照组多为粘接界面断裂。实验组新旧树脂间微渗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4个实验组新旧树脂间微渗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表面使用粘接剂或联合硅烷偶联剂均可显著提高陈旧性树脂与新鲜树脂之间的粘接强度,并降低新旧树脂间微渗漏;硅烷偶联剂联合通用型粘接剂修复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