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海微微型浮游植物对灰霾颗粒添加以及光照变化的响应
1
作者 潘志伟 张潮 高会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1,共9页
本研究于2020年夏、秋两季,在黄海的三个站位开展了船基受控培养实验,研究了灰霾颗粒添加和光照变化(相较于海面约40%、68%和82%的光衰减)对微微型浮游植物生长、群落演替及碳生物量和叶绿素a(Chl a)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 本研究于2020年夏、秋两季,在黄海的三个站位开展了船基受控培养实验,研究了灰霾颗粒添加和光照变化(相较于海面约40%、68%和82%的光衰减)对微微型浮游植物生长、群落演替及碳生物量和叶绿素a(Chl a)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均表现出对总Chl a相当甚至主导的贡献能力,且所有培养站位初始海水中微微型浮游植物优势类群均为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和聚球藻。在黄海中部和北部的贫营养海域,灰霾颗粒添加提供的氮能够促进微微型浮游植物的Chl a(Chl a_(pico))浓度、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和聚球藻细胞丰度的增加,但光照变化的影响不显著。然而,微微型浮游植物碳生物量(C pico)和Chl a_(pico)比值(C pico/Chl a_(pico))随着灰霾颗粒的添加和光照强度的衰减呈降低趋势,这与浮游植物的光合色素合成水平密切相关。在近岸富营养海域,培养实验期间海面的光照强度较低,且由于海域水体浑浊,光照强度是影响微微型浮游植物生长和C pico/Chl a_(pico)比值的主要因素。Chl a_(pico)、细胞丰度和C pico/Chl a_(pico)比值均随着光照强度的衰减逐渐降低。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大气沉降和光照双因子调控下微微型浮游植物Chl a_(pico)和碳生物量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微型浮游植物 光照 灰霾颗粒 黄海 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长兴岛海域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 被引量:22
2
作者 宋伦 吴景 +2 位作者 刘卫东 宋永刚 王年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35-1642,共8页
为研究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在褐潮生消过程的多样性变化,以18S r DNA V4区作为目标基因,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4年5月、7月和2015年5月、7月长兴岛近岸海域海水中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技术可有... 为研究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在褐潮生消过程的多样性变化,以18S r DNA V4区作为目标基因,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4年5月、7月和2015年5月、7月长兴岛近岸海域海水中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技术可有效地检测长兴岛近岸海域海水中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自行设计的V4(F/R)引物在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鉴定方面更为高效.2014年5月、7月在长兴岛海域分别检出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143、165种,2015年5月、7月分别检出123、167种.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中绿藻门相对丰度最高,2014年5月、7月分别为44.5%、65.6%,2015年5月、7月分别为81.8%、73.7%.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种类数都是同年7月高于5月,说明7月海水中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5月稳定.同时发现了渤海海域的褐潮致灾种微拟球藻(Nannochloris sp.)和金牛微球藻(Ostreococcus tauri),2014年和2015年其平均优势度分别为0.37和0.39;而已发现的褐潮致灾种——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在长兴岛海域的4次调查中虽都有检出,但其优势度(平均为0.000 3)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微型浮游植物 高通量测序 18S rDNA可变区V4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生态研究——Ⅰ.时空分布及其调控机制 被引量:25
3
作者 黄邦钦 洪华生 +1 位作者 林学举 陈纪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2-82,共11页
1997年8月、1998年2~3月和1998年8月,调查分析了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平面、垂直、总日和季节)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的平面分布不均匀,各类群具有不同的密集区,并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垂直分布存在6... 1997年8月、1998年2~3月和1998年8月,调查分析了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平面、垂直、总日和季节)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的平面分布不均匀,各类群具有不同的密集区,并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垂直分布存在6种模式,以标准单峰和弱单峰为主,分布类型的多样化是由于微微型浮游植物固有的垂直分布模式和研究海域复杂的地形及水动力(如跃层等)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微微型浮游植物的丰度存在明显的随时间变化现象;在季节变化方面,各类群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平面分布的重要因子,而光辐照度、温盐跃层是影响垂直分布的重要因子,微微型浮游植物不同类群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位移”现象,此与不同类群对温度敏感性不同、对光的利用能力不同以及生存空间的互补性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微微型浮游植物 生态研究 时空分布 调控机制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杨琳 汪岷 +6 位作者 刘冠群 王健 卢龙飞 王艳 孙辉 刘东艳 刘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67-975,共9页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胶州湾微微型浮游植物4个季节的丰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微微型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聚球藻的丰度在2.17×102—2.329×104个/ml之间,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湾内西部和湾口海域;仅夏季、冬季...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胶州湾微微型浮游植物4个季节的丰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微微型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聚球藻的丰度在2.17×102—2.329×104个/ml之间,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湾内西部和湾口海域;仅夏季、冬季丰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夏季在垂直分布上差异显著,在B3、C4、D5连续站昼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别在13:00和3:00出现峰值。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的丰度分布在1.028×103—8.651×104个/ml之间,主要活跃于湾内西部海域;四季丰度在垂直分布上差异不显著;春、夏季丰度明显高于秋、冬季;夏季连续站昼夜变化趋势与聚球藻基本一致。通过主成分分析表明,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丰度在不同季节受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在冬季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二者的丰度增高。在其它季节,二者丰度主要受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仪 微微型浮游植物 胶州湾 聚球藻 微微真核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生态研究 Ⅱ. 类群组成、生长速率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8
5
作者 黄邦钦 洪华生 +1 位作者 林学举 欧林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9-105,共7页
1997年8月、1998年2~3月和1998年8月,应用荧光显微镜、14C法分别测定了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类群组成和生长速率,探讨了该海域原绿球藻的存在及丰度问题.结果表明,在类群的丰度组成上,该海域以含藻红素的蓝细菌(PE细胞)占优势,平均... 1997年8月、1998年2~3月和1998年8月,应用荧光显微镜、14C法分别测定了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类群组成和生长速率,探讨了该海域原绿球藻的存在及丰度问题.结果表明,在类群的丰度组成上,该海域以含藻红素的蓝细菌(PE细胞)占优势,平均为83%~93%(航次平均范围,下同),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EU细胞)次之,平均为7%~11%,含藻蓝素的蓝细菌(PC细胞)最少,平均为0%~6%;在碳生物量的组成上,PE细胞仍占优势,但其贡献率降低(52%~74%),EU细胞所占比例则升高(26%~44%).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生长速率的变异性较大(0 52~2 25d-1),这可能与其所在测站的环境异质性(如营养盐的差异等)有关.采用叶绿素估算法证实该海域存在原绿球藻,其丰度介于107~108个/dm3之间,若将此考虑在内,在类群的丰度和生物量组成上,原绿球藻占优势(1998年8月碳生物量贡献率除外,为22%),丰度贡献率为63%~99%,碳生物量贡献率为60%~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微型浮游植物 生长速率 类群组成 台湾海峡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对微微型浮游植物识别初探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利华 张经 晁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0-65,共6页
利用流式细胞术对东、黄海水域中微微型浮游植物进行识别测量的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 ,可以直接利用细胞内含有的不同色素 ,经氩离子激光器488nm波长的蓝光激发产生的自发荧光 ,通过FACScan流式细胞仪进行识别。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微微型浮游植物 自发荧光 识别 海洋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夏季白令海陆架区微微型浮游植物分布及环境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张芳 何剑锋 +2 位作者 林凌 光应芝 马玉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4-145,共12页
利用2008年夏季我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资料,基于流式细胞技术,对白令海北部陆架区的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细胞大小(碳含量)、色素浓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该类群的环境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中仅含聚球藻... 利用2008年夏季我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资料,基于流式细胞技术,对白令海北部陆架区的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细胞大小(碳含量)、色素浓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该类群的环境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中仅含聚球藻和真核藻,其丰度范围分别为0.14×106~2.69×106和0.23×106-12.49×106个/dm3。聚球藻的叶绿素a和藻红蛋白含量、微微型真核藻的叶绿素a含量与类群丰度以及微微型真核藻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与细胞大小间均存在同向变化趋势。两类藻偏向于喜温嗜淡型,更适合在寡营养环境中保持较高的丰度,但能在高营养盐浓度下形成相对较高的碳含量。越接近陆地,细胞越小,丰度越大,碳含量及FL2/FL3越低;所处层位越深、纬度越高,则细胞越大,碳含量及FL2/FL3越高。北极气温升高和径流量的增加有利于陆架区微微型浮游植物类群丰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 微微型浮游植物 流式细胞术 环境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样本中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高通量测序的引物优化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卫东 宋伦 吴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208-4216,共9页
分别以18Sr DNA的V4区和V9区为目标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海水样品中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利用在线分析软件对V4(F/R)、V9(F/R)和C4(F/R)3对引物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了评估和比较,发现自行设计的引物V4... 分别以18Sr DNA的V4区和V9区为目标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海水样品中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利用在线分析软件对V4(F/R)、V9(F/R)和C4(F/R)3对引物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了评估和比较,发现自行设计的引物V4(F/R)对真核藻类的扩增特异性高于V9(F/R)和C4(F/R)。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检测样品平均获得68834条原始序列,高质量数据占99%以上,获得基因注释的序列数达94%以上。3对引物V4(F/R)、V9(F/R)、C4(F/R)鉴定的平均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OTUs数分别为78、42、58,引物V4(F/R)鉴定效率相对较高,同时对细小微胞藻(Micromonas pusilla)、(金牛微球藻Ostreococcus tauri)、密球藻(Pycnococcus provasolii)、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等优势种检出频率高于引物V9(F/R)。相对已发表的2对引物,设计的引物V4(F/R)对海洋微型和微微型藻类多样性检测更为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微微型浮游植物 高通量测序 18S rDNA可变区V4 可变区V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沿岸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洪波 刘述锡 +1 位作者 林凤翱 冯志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9-55,共7页
于2006年7月~2007年10月间,分4个季度调查了河北省沿岸微微型浮游植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及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结果显示:河北近岸海域聚球藻蓝细菌丰度为4.46×103个/mL(0.79×103~16.19×103个/mL),生物量(以碳计,下... 于2006年7月~2007年10月间,分4个季度调查了河北省沿岸微微型浮游植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及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结果显示:河北近岸海域聚球藻蓝细菌丰度为4.46×103个/mL(0.79×103~16.19×103个/mL),生物量(以碳计,下同)为1.31 mg/m3(0.84~17.47 mg/m3),季节分布特征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丰度为4.43×102个/mL(0.84×102~17.47×102个/mL),生物量为1.11mg/m3(0.21~4.37 mg/m3),季节变化变现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年平均为5.32%(1.84%~8.91%),春季最高,秋季最低。温度在较冷季节(冬春季)里是影响聚球藻蓝细菌生长和分布的控制因素。总之,在近岸环境里,微微型浮游植物并不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沿岸 微微型浮游植物 分布 荧光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的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汪岷 梁彦韬 +3 位作者 白晓歌 江雪娇 王芳 乔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3-418,共6页
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进行调查,研究了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变化和昼夜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夏季该水域Sy... 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进行调查,研究了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变化和昼夜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夏季该水域Syn的变化范围为(8.58×10^3~8.54×10^5)mL,平均值为2.39×10^5/mL;Euk的变化范围为(7.80×10^2~3.02×10^4)mL,平均值为4.54×10^3/mL。Syn丰度在即墨海域、海阳海域出现高值区域,胶南海域出现低值区域;各水层Syn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Euk丰度在胶州湾内及湾口为高值区域,胶南海域表层和10m水层出现高值区域;崂山东部即墨海域、海阳海域为Euk丰度低值区域;各水层Euk丰度并无明显差异(P〉0.05)。对胶州湾中部连续站4层水体24h昼夜连续变化的观测发现,夏季Syn、Euk都有明显昼夜波动。对Syn,Euk与Chl-a、水温、盐度、电导率、浊度、溶氧浓度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Syn,Euk与Chl-a、浊度呈正相关,与盐度、电导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微型浮游植物 荧光显微技术 青岛近海 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南海南部微微型浮游植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军星 谭烨辉 +2 位作者 黄良民 柯志新 周林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98-1710,共13页
于2011年11月28日至2012年1月12日调查了南海南部113°E断面(5—13°N)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其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原绿球藻,聚球藻和微微真核生物所有站位水柱丰度的均值分别为(1.71±0.... 于2011年11月28日至2012年1月12日调查了南海南部113°E断面(5—13°N)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其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原绿球藻,聚球藻和微微真核生物所有站位水柱丰度的均值分别为(1.71±0.47)×104、(1.50±0.72)×103和(1.30±0.50)×102个/m L,原绿球藻比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生物分别高1和2个数量级。原绿球藻主要分布在100m以浅,聚球藻主要分布在75m以浅且在25m丰度最高,而微微型真核生物主要分布在100m以浅,在25—75m内丰度最高,与叶绿素a浓度次表层最大值层相吻合。在9—11°N之间,原绿球藻和聚球藻最大值层上移且其最大值显著低于周围水体最大值;而在11—13°N之间,微微型真核生物出现次表层最大值,丰度明显高于周围水体最大值,这可能分别与调查期间采样区域中尺度冷涡上升流和中尺度暖涡下降流引起的水体运动有关。结果还显示,在深海寡营养站位,原绿球藻、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生物的碳生物量分别占微微型生物总碳生物量的(59.16±13.74)%、(23.86±10.83)%和(16.97±5.51)%,表明原绿球藻在光合微微型生物中占绝对优势。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聚球藻丰度与水体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微微型真核生物与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微微型浮游植物 碳生物量 中尺度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西侧海域微微型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及其调控机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黄邦钦 林学举 洪华生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29-336,共8页
分别于 1997年 10月与 1998年 4月 ,研究了厦门西侧海域微微型浮游植物类群组成、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厦门西侧海域微微型浮游植物在类群组成和丰度分布上存在着较大的时空变动 ;在类群组成上 ,富含藻蓝素的蓝细菌... 分别于 1997年 10月与 1998年 4月 ,研究了厦门西侧海域微微型浮游植物类群组成、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厦门西侧海域微微型浮游植物在类群组成和丰度分布上存在着较大的时空变动 ;在类群组成上 ,富含藻蓝素的蓝细菌 (PC细胞 )在大多数测站占优势 (秋、春平均分别为 78%、41% ) ,而真核微微型浮游植物 (EU细胞 )在九龙江口占优势 (秋季高达 80 %~ 10 0 % ) ;在丰度分布上 ,PC和富含藻红素的蓝细菌 (PE细胞 )呈秋季大于春季 ,而EU细胞秋春季则相近。与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表明 ,盐度是影响厦门西侧海域微微型浮游植物类群组成和丰度的关键因子 ,但其与细胞丰度的相关关系因季节不同而异 ;结果还表明 ,厦门西海域微微型浮游植物类群组成的多样性与该海域的环境异质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微型浮游植物 时空分布 类群组成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晓庆 董树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72,共6页
自1979年聚球藻(Synechococcus)被发现以来,对以前为人们知之甚少的微微型(粒径〈2μm)、超微型(粒径〈5μm)浮游植物的研究逐渐形成并日益发展起来,并成为当前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到目前为止,这类广布于各种水体中的... 自1979年聚球藻(Synechococcus)被发现以来,对以前为人们知之甚少的微微型(粒径〈2μm)、超微型(粒径〈5μm)浮游植物的研究逐渐形成并日益发展起来,并成为当前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到目前为止,这类广布于各种水体中的微小生物可分为聚球藻、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和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eukaryotic picophyPlank-ton)3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微型浮游植物 海洋生态学 微小生物 原绿球藻 聚球藻 超微 粒径 真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微型浮游植物的流式细胞计数据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晁敏 张利华 张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5-108,共4页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海洋微微型浮游植物 流式细胞计 数据分析 海洋细菌 海洋生态学 类群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二醛固定剂对海洋微微型浮游植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利华 晁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3-98,共6页
试验比较了新鲜样品和经1%戊二醛固定液氮保存的样品在细胞密度、细胞大小、自发荧光强度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经戊二醛固定处理后,3种微微型浮游植物(原绿球藻、聚球藻和微型真核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原绿球藻和聚... 试验比较了新鲜样品和经1%戊二醛固定液氮保存的样品在细胞密度、细胞大小、自发荧光强度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经戊二醛固定处理后,3种微微型浮游植物(原绿球藻、聚球藻和微型真核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原绿球藻和聚球藻的细胞大小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则减小;三者的自发荧光强度都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戊二醛 微微型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左云龙 向文洲 +4 位作者 刘纪化 苏娇娇 何慧 张立 肖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6-90,共5页
从我国南海北部大洋陆架外海域中取样分离培养的1株微微型浮游植物(SCSIO-8),以它为材料,对其生长特征、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分类鉴定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CSIO-8为游离单细胞,细胞大小为(2.08±0.28μm)×(1.78&#... 从我国南海北部大洋陆架外海域中取样分离培养的1株微微型浮游植物(SCSIO-8),以它为材料,对其生长特征、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分类鉴定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CSIO-8为游离单细胞,细胞大小为(2.08±0.28μm)×(1.78±0.09)μm,无鞭毛,无蛋白核,以似亲孢子方式繁殖,形成2、4个子细胞;扫描电镜观察,SCSIO-8具有1个细胞核、1个线粒体和1个叶绿体,形成大量淀粉粒;SCSIO-8适应生长的盐度范围至少为0‰―38‰,并可快速适应海淡水之间的转换;HPLC分析显示SCSIO-8细胞含有叶绿素a、b以及顺/反式紫黄质、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类胡萝卜素组分;经18S rDNA测序和对比分析,结合其细胞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初步鉴定为Picochlorum sp.SCSIO-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微型浮游植物 Picochlorum属 分类鉴定 18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湖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家利 王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2-293,共12页
盐湖在地球表层分布较广,中国是世界上盐湖分布稠密的国家。尽管盐湖生态环境极端恶劣,但它们依然是陆地特别是高原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微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通常是指粒径在0.2—3μm之间的光合自养型浮游生物... 盐湖在地球表层分布较广,中国是世界上盐湖分布稠密的国家。尽管盐湖生态环境极端恶劣,但它们依然是陆地特别是高原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微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通常是指粒径在0.2—3μm之间的光合自养型浮游生物,在这一生态类群中既有原核生物也有真核生物。微微型浮游植物不仅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最重要贡献者,也是盐湖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东非Bogoria和Nakuru苏打盐湖中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生产力占整个浮游植物生产力的53%—68%。迄今为止,对盐湖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多集中于盐田(Solar salterns)、盐池(Saline ponds)以及碱湖(Soda lakes)等超盐水体中;超盐盐湖中最常见的微微型浮游植物主要是蓝细菌(Cyanobacteria)类群,包括席蓝细菌属(Phormidium)、节旋藻属(Arthrospira)和隐杆藻属(Aphanothece)。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显示,低碱浅水盐湖中微微型浮游植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主要类群是微微型原核浮游植物,还有部分种类与真核藻类质体序列高度相似。盐湖生态系统中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变化的研究已经逐渐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已有的研究资料显示,水体矿化度是影响微微型浮游植物平面分布及群落结构组成的重要因子;光照、营养成分和温度等也会影响盐湖水体中微微型浮游植物平面分布及群落结构组成。综述了国内外对不同类型盐湖生态系统中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概况,探讨了不同地理区域各种盐湖中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演替变化,并就我国未来加强盐湖中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构成、分布与变动及驱动变化的因子等研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 浮游生物 微微型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东寨港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8
作者 石彭兰 王强俊 +5 位作者 谭佐莉 赵思弈 汤锦铭 黄志雄 高树基 徐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8-1069,共12页
微微型浮游植物是水环境生态碳汇的重要基石之一,也是初级生产的重要执行者。选取了一个典型的陆海交界关键带环境——海南东寨港入海口水域,采集了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开阔水域、入港河流和新埠海海端的微微型浮游植物的样品,通过流式... 微微型浮游植物是水环境生态碳汇的重要基石之一,也是初级生产的重要执行者。选取了一个典型的陆海交界关键带环境——海南东寨港入海口水域,采集了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开阔水域、入港河流和新埠海海端的微微型浮游植物的样品,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对样品进行分析,以探究它们在东寨港水域中的丰度、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冬季水域微微型浮游植物以真核浮游植物(Eukaryote,Euk)和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两大类群为主,其中聚球藻有两个亚群,分别为富含藻蓝蛋白聚球藻(Phycocyanin-rich,PC)和富含藻红蛋白聚球藻(Phycoerythrin-rich,PE)。Syn-PC、Syn-PE和Euk在东寨港水域表层水体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61×10^(4)±1.09×10^(4))、(3.06×10^(4)±7.05×10^(3))、(1.56×10^(5)±8.03×10^(4))cells/m L,底层水体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64×10^(4)±1.38×10^(4))、(3.17×10^(4)±3.81×10^(3))、(1.57×10^(5)±1.05×10^(5))cells/mL;河流和新埠海海端的平均丰度分别为(1.45×10^(5)±1.34×10^(5))、(6.21×10^(3)±9.13×10^(3))、(2.84×10^(5)±2.26×10^(5))cells/mL。结果显示,在不同水域中,Euk的平均碳生物量占比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和pH是影响微微型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与底层水体中Syn-PC和Euk显著正相关,与Syn-PE显著负相关;盐度与Syn-PC和Euk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Syn-PE显著正相关;pH与Syn-PC显著负相关,与Syn-PE显著正相关。该研究结果丰富了对微微型浮游植物的认识,补充了东寨港保护区开阔水域基础数据的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微型浮游植物 叶绿素A 流式细胞技术 聚球藻 真核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末亚热带太平洋至楚科奇海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 被引量:2
19
作者 袁超 徐勤增 +2 位作者 邵和宾 郑洲 张学雷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0-440,共11页
依托2019年8月至2019年9月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基于流式细胞术,对亚热带太平洋至楚科奇海的表层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细胞大小和色素含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各类群的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未检出原绿球... 依托2019年8月至2019年9月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基于流式细胞术,对亚热带太平洋至楚科奇海的表层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细胞大小和色素含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各类群的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未检出原绿球藻,仅包含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藻,其丰度范围分别为(0.1~46.7)×10^(3)个/mL和(1.1~43.2)×10^(3)个/mL;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藻丰度高值均出现在白令海陆架区,其丰度升高与营养盐浓度升高有关;聚球藻最小丰度出现在楚科奇海,而微微型真核藻最小丰度出现在亚热带太平洋。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藻的侧向散射光(与细胞大小有关)和色素荧光强度均存在两倍以上的变化,与纬度或温度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相同温度条件下,营养盐限制会降低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细胞大小。聚球藻的细胞大小与色素含量不相关,而在微微型真核藻中两者存在同向变化。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北极冰盖减少背景下,微微型浮游植物在北极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会增加,对食物网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微型浮游植物 亚北极太平洋 温度-个体大小准则 环境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春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渊洲 张健林 +4 位作者 杨清松 凌娟 孙红岩 江玉凤 董俊德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58-62,共5页
2014年5月在南海北部进行了采样调查,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微微型浮游植物的丰度进行测定,并对其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区聚球藻丰度平均值为1.1×10^4 cells/mL,高值主要出现在沿岸带和大... 2014年5月在南海北部进行了采样调查,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微微型浮游植物的丰度进行测定,并对其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区聚球藻丰度平均值为1.1×10^4 cells/mL,高值主要出现在沿岸带和大陆架区域,向着远海和深海逐渐降低;原绿球藻丰度平均值为1.4×10^4 cells/mL,主要分布在25~100 m水层中;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的丰度值总体较小,平均值为1.7×10^3 cells/mL,分布特征为沿岸带与大陆架较高,陆坡与远海较低。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受到温度、光照及营养盐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球藻 原绿球藻 微微真核浮游植物 流式细胞术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