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莨菪类药物对脓毒症休克大鼠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作用研究
1
作者 钟健 欧阳智 曾烨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3-63,共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脓毒症休克时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并评估莨菪类药物对这些变化的改善作用。方法尾静脉注射5.0 mg/kg脂多糖(LPS)构建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氢溴酸山莨菪碱、消旋山莨菪碱、氢溴酸樟柳碱... 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脓毒症休克时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并评估莨菪类药物对这些变化的改善作用。方法尾静脉注射5.0 mg/kg脂多糖(LPS)构建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氢溴酸山莨菪碱、消旋山莨菪碱、氢溴酸樟柳碱和阿托品。利用活体显微镜技术观察并分析肠系膜微循环的血流模式、白细胞动力学行为,并利用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结果在脓毒症休克大鼠的肠系膜微循环中,血流速度减慢,出现了间歇性和往复性运动等异常血流模式,以及白细胞的近壁滚动和黏附现象。治疗组中,氢溴酸山莨菪碱、消旋山莨菪碱、氢溴酸樟柳碱和阿托品均能有效提升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并降低心率。特别是氢溴酸山莨菪碱和氢溴酸樟柳碱,不仅显著恢复了微循环血流速度,改善了异常血流模式,还缩短了白细胞在血管壁上的黏附/滚动时间,加快了白细胞从血管壁脱离的速度,并保持了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适当的接触距离。此外,这两种药物还显著抑制了炎性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结论氢溴酸山莨菪碱和氢溴酸樟柳碱能够有效改善LPS诱导的脓毒症休克大鼠的肠系膜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及白细胞动力学,为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微循环 微循环血流 莨菪类药物 脓毒症休克 脓毒性休克 异常血流 炎性因子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窦思东 许瑞旭 +2 位作者 叶颖颖 黄宁颖 兰彩莲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0-422,共3页
目的: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功法训练对阳虚质志愿者督脉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的影响。方法:经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后,纳入阳虚质志愿者19名(男8名,女11名),进行易筋经"托天桩"的规范化培训,而后进行3个月后的功... 目的: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功法训练对阳虚质志愿者督脉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的影响。方法:经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后,纳入阳虚质志愿者19名(男8名,女11名),进行易筋经"托天桩"的规范化培训,而后进行3个月后的功法训练。分别于功法训练前和功法训练后,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系统对督脉线上大椎穴、至阳穴及命门穴浅表MBPU进行检测,共2次。结果:(1)功法训练前阳虚质志愿者督脉线上浅表MBPU大椎穴大于至阳穴大于命门穴(P<0.05,P<0.01)。(2)功法训练后督脉线上大椎穴、至阳穴及命门穴浅表MBPU均较功法训练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易筋经"托天桩"可提高阳虚质志愿者督脉的浅表MBPU,对督脉线的能量代谢具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筋经 托天桩 阳虚质 微循环血流灌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训练期间赛艇运动员微循环血流速度的变化与Hb,BU,CK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朱欢 高炳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6-182,共7页
目的:通过对高原训练期间男子赛艇运动员肱二头肌微循环最大血流速度储备能力与常规机能指标关系的研究,探讨微循环最大血流速度储备能力应用于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监控的可行性;方法:早晨空腹状态下,使用PeriFlux System 5000激光多普... 目的:通过对高原训练期间男子赛艇运动员肱二头肌微循环最大血流速度储备能力与常规机能指标关系的研究,探讨微循环最大血流速度储备能力应用于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监控的可行性;方法:早晨空腹状态下,使用PeriFlux System 5000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对10名运动员肱二头肌微循环血流速度进行无创测试,同时在相应的时间节点对运动员进行指尖采血进行Hb,BU,CK等常规机能指标测试;结果:运动员肱二头肌微循环最大血流速度储备能力与常规机能指标均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其中与CK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而与Hb,BU则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微循环最大血流速度储备能力可与Hb共同作用于运动员有氧能力的评定,且较单一的血红蛋白评定具有测试无创、针对性更强等优点;2)微循环最大血流速度储备能力可较好地反映出运动员对运动强度的适应情况及机体肌肉肌细胞的损伤情况,可作为一种无创性指标与CK共同应用于评价运动员对运动强度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艇运动员 高原训练 微循环最大血流速度储备能力 常规机能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性微循环高速血流的力学特征及其作用分析
4
作者 曾烨 赵韵然 钟健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2-62,共1页
目的当前,对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中微循环的特征已有较深入的理解,并就早期微循环变化达成了共识,但早期脓毒症微循环的具体变化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脓毒症早期微循环变化及其潜在的治疗和预后作用。方法通过静脉注射脂多糖(LPS... 目的当前,对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中微循环的特征已有较深入的理解,并就早期微循环变化达成了共识,但早期脓毒症微循环的具体变化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脓毒症早期微循环变化及其潜在的治疗和预后作用。方法通过静脉注射脂多糖(LPS)后,利用活体共聚焦/多光子显微镜系统(IVIM)观察小鼠肺微循环的动态变化,并使用侧流暗场显微术(SDF)获得的微循环视频进行流体剪切应力(FSS)分析。同时,利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评估小鼠肺微循环灌注和组织氧饱和度,并通过HE染色评估LPS处理后的肺损伤情况。结果在LPS注射后5 min内观察到微循环血流速度显著加快,10 min时肺泡开始塌陷。30 min后,小鼠出现急性肺损伤。在高速微循环血流开始后,肺微循环灌注和组织氧饱和度显著增加。在早期脓毒症患者和小鼠中均观察到高速微循环血流,其特征是血流速度增加超过50%。在肺部,正常肺微循环中通常为10 dyne/cm^(2)的FSS,而在高速微循环血流下可以增加至30 dyne/cm^(2)以上。结论脓毒症引发的微循环变化在早期阶段呈现出的高速、高剪切流,与急性肺损伤紧密相关,这为器官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和特异性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血流 微循环灌注 脓毒性休克 器官功能障碍 急性肺损伤 脓毒症 血流速度 力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艾灸对施灸局部微循环影响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21
5
作者 施睿 邱悦 +3 位作者 余芝 姜劲峰 王欣君 张建斌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92-1094,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局部热刺激前后皮肤温度和血流灌注量的变化,讨论并总结不同温度艾灸对局部皮肤微循环影响的差异。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对各组施以不同温度(38℃、43℃、48℃)热刺激,每组10只。应用激光多普勒...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局部热刺激前后皮肤温度和血流灌注量的变化,讨论并总结不同温度艾灸对局部皮肤微循环影响的差异。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对各组施以不同温度(38℃、43℃、48℃)热刺激,每组10只。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检测并记录大鼠下肢足三里穴区局部加热前、中、后的血流灌注量变化并进行观察比较,运用统计学知识分析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比较两组大鼠下肢微循环血流灌注情况,从加热方式上看,艾灸热刺激血流灌注量波动幅度更大,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温度上看,43℃血流灌注量变化幅度更大,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温度后效应持续时间上看,艾灸组的温度后效应持续时间优于非艾灸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加热方式导致的温度效应是有差异的,但不能说明艾灸对改善微循环状况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热刺激 艾灸 微循环 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检测仪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KOA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膝关节局部浅表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贺文华 董晓慧 +4 位作者 周俊 程施瑞 曾芳 李政杰 梁繁荣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0-196,共7页
目的对比观察针刺和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差异和对膝关节局部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Superficial Microcirculatory Blood Perfusion,SMBP)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遵循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比观察针刺和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差异和对膝关节局部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Superficial Microcirculatory Blood Perfusion,SMBP)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遵循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KOA患者被随机分配至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针刺膝关节邻近两个阿是穴(若无阿是穴,则选取内、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诸穴,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药物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2g,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2周。分别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变情况;同时以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对患者膝关节邻近5个感兴趣区域(Regions of Interest,ROIs)治疗前后的SMBP变化情况进行检测。结果①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KOA患者WOMAC量表总积分及各子表积分和VAS评分治疗后均显著降低,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结果显示:针刺与口服塞来昔布对KOA患者WOMAC量表总积分及各子表积分和VAS评分的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KOA患者的膝关节局部浅表血流灌注量:①组内比较结果显示:针刺和口服塞来昔布均能增加KOA患者膝关节局部ROI2、ROI4、ROI5的SMBP(P<0.05);针刺能显著增加膝关节局部ROI3的SMBP(P<0.01);ROI1、ROI3的SMBP塞来昔布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结果显示:KOA患者膝关节局部ROI1、ROI2、ROI3、ROI4、ROI5的SMBP针刺和口服塞来昔布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KOA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同时能增加KOA患者膝关节局部SMBP,且临床疗效不亚于一线用药塞来昔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塞来昔布 膝骨性关节炎 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 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在微通道中流动变形特征及医工应用
7
作者 杜亚辉 马淑浩 +1 位作者 戚晓菁 李学进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79-279,共1页
目的红细胞在储存过程或长周期循环挤压下会出现疲劳损伤,影响微循环血流动和输血疗效。探究典型疲劳损伤过程对红细胞几何形态、流动变形性能动态影响规律,为提高红细胞的输注疗效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微管吮吸技术研究红细胞的几何... 目的红细胞在储存过程或长周期循环挤压下会出现疲劳损伤,影响微循环血流动和输血疗效。探究典型疲劳损伤过程对红细胞几何形态、流动变形性能动态影响规律,为提高红细胞的输注疗效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微管吮吸技术研究红细胞的几何特征(表面积、体积、球形度等)和力学性能(膜剪切模量和弯曲模量等),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观察红细胞的流动变形特征,利用扫描电镜对红细胞膜表面形态进行成像并识别其细胞骨架结构。结果长周期循环挤压会对红细胞膜微结构造成影响,并进一步影响红细胞的几何形态(球形度增加、棘形/球形红细胞增多),致使其流动变形性能下降。通过系统分析红细胞在典型机械疲劳过程中的几何形态、力学性能和流动变形动态变化规律,探究了红细胞膜微观结构损伤对其力学及流动性能的跨尺度力学影响机制。结论明确了典型疲劳进程对红细胞质量变化及其对微循环过程的影响,为临床提高输血效果及降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血流 流动变形 红细胞膜 几何形态 机械疲劳 疲劳损伤 不良反应 微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网络中ATP异质性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8
作者 勾哲 张恒第 Chaouqi Misbah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79-379,共1页
目的血液中的红细胞在受到剪切等刺激时会释放三磷酸腺苷(ATP),起到促进血管舒张,调节微循环血流的作用;血管壁上的内皮细胞会将多余的ATP水解,避免由于血管内的ATP水平过高引起异常的炎症反应。本研究将通过数值模拟探究微血管网络中... 目的血液中的红细胞在受到剪切等刺激时会释放三磷酸腺苷(ATP),起到促进血管舒张,调节微循环血流的作用;血管壁上的内皮细胞会将多余的ATP水解,避免由于血管内的ATP水平过高引起异常的炎症反应。本研究将通过数值模拟探究微血管网络中的血液流动及ATP代谢规律,揭示血液流速、红细胞体积分数等对微血管网络中ATP分布的影响。方法仿照肠系膜微血管网络构建数值模拟的流体域;将血液视为红细胞悬浮液,血液的流动及红细胞的运动变形采用浸没边界-格子玻尔兹曼方法耦合求解;将ATP视为溶于血液的溶剂,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求解其对流扩散;ATP的释放和水解视为红细胞和内皮细胞表面的Neumann边界条件。结果微血管网络中的稳态ATP分布呈现异质性分布:近壁面区域ATP浓度更高;分叉血管处ATP浓度更高;同一尺寸的不同血管内ATP浓度不同。这是由于红细胞在流经微血管网络,尤其是连续的分叉结构后,形成了特殊的时空间分布。进一步研究显示,红细胞体积分数以及血液流速均会改变微血管网络中的ATP水平及分布规律。结论本研究表明,微血管网络的结构会对红细胞运动以及ATP分布产生显著的影响,在后续的工作中需要重点研究不同微血管结构(如非均匀分叉)中的血液流动和ATP传输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悬浮液 血液流速 微循环血流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红细胞体积 血管内 血液流动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脉膏剂贴敷对裸鼠穴区组织内血管和肥大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罗明富 李翠红 +5 位作者 张栋 郭莹 何俊娜 马惠敏 王叔友 李顺月 《世界中医药》 CAS 2008年第6期355-356,共2页
目的:通过体表穴区贴敷白脉膏剂,观察裸鼠皮肤组织血管和肥大细胞数量的变化,以了解该药物对组织微循环血流的作用。方法:BALB/C-nu成年裸鼠15只,分为白脉膏剂贴敷组和对照组。动物贴敷白脉膏剂7天后,分别在2组动物的背部取涂药部位(以... 目的:通过体表穴区贴敷白脉膏剂,观察裸鼠皮肤组织血管和肥大细胞数量的变化,以了解该药物对组织微循环血流的作用。方法:BALB/C-nu成年裸鼠15只,分为白脉膏剂贴敷组和对照组。动物贴敷白脉膏剂7天后,分别在2组动物的背部取涂药部位(以第4胸椎为中心)和同体未涂药部位,以及对照组相应部位的皮肤组织,进行切片染色观察。结果:在涂白脉膏剂的真皮深层以下的组织内可见明显扩张的血管和肥大细胞数量增多。在同体对照或对照组的皮肤组织内,虽也见少量扩张的血管,但明显少于涂药皮肤组织内的血管数量。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白脉膏组涂药部位的皮肤组织内血管数量和肥大细胞数量,均明显多于同体未涂药部位和对照组的数量,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白脉膏剂对涂药部位皮肤组织有明显的扩张血管作用和促肥大细胞聚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贴敷 白脉膏剂 肥大细胞 组织微循环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枕对侧卧脸部的挤压研究及多功能睡枕设计
10
作者 张蕾 马晓晶 王雪琴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1-145,共5页
针对普通睡枕对人侧卧时的脸部存在挤压以及如何避免或减少挤压这一问题,利用医用血管显像仪TEKSQRAY-BVI对3位受试者进行血流微循环实验,并设计了一款具有防脸部压纹效果的四翼分体式多功能睡枕,利用Tactilus压力垫将此新结构睡枕与常... 针对普通睡枕对人侧卧时的脸部存在挤压以及如何避免或减少挤压这一问题,利用医用血管显像仪TEKSQRAY-BVI对3位受试者进行血流微循环实验,并设计了一款具有防脸部压纹效果的四翼分体式多功能睡枕,利用Tactilus压力垫将此新结构睡枕与常见S型乳胶枕通过体压分布测试进行对比,探究多功能睡枕能否有效地减弱或消除对脸部的挤压。通过比较受压点与非受压点的变化率得出:侧卧时睡枕对侧脸挤压的影响较大;改良设计的四翼分体式多功能睡枕可使侧脸大面积悬空,从而避免睡枕对侧脸腮部和眼角的挤压,减弱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微循环实验 家用纺织品 多功能睡枕 体压分布测试 防压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