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醇-可聚合表面活性剂混合胶束法合成微嵌段缔合聚合物及其流变性 被引量:7
1
作者 柳建新 郭拥军 +5 位作者 祝仰文 杨红萍 杨雪杉 钟金杭 李华兵 罗平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757-1763,共7页
低碳醇与可聚合表面活性剂(surfmer)可以形成混合胶束,本文通过稳态荧光猝灭法(SSFQ)测定了该混合胶束中可聚合表面活性剂的聚集数,并通过绝热聚合和后水解工艺合成出不同微嵌段长度的较高分子量(Mw)缔合聚合物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十... 低碳醇与可聚合表面活性剂(surfmer)可以形成混合胶束,本文通过稳态荧光猝灭法(SSFQ)测定了该混合胶束中可聚合表面活性剂的聚集数,并通过绝热聚合和后水解工艺合成出不同微嵌段长度的较高分子量(Mw)缔合聚合物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十六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P(AM-NaAA-C16DMAAC)].聚合物结构经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和核磁共振碳谱(13CNMR)表征证实,并通过流变性实验研究了微嵌段长度对增粘性能、抗盐性能、粘弹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调节缔合聚合物中微嵌段的长度,随着微嵌段长度增加,临界缔合浓度(CAC)逐渐降低,增粘性能、粘弹性能先逐步增加后逐步降低,并且发现其对聚合物的性能的影响规律中存在最佳嵌段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聚合表面活性剂 缔合聚合物 微嵌段长度 混合胶束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合物在石英砂表面的吸附--疏水基含量和微嵌段长度对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柳建新 周薇 +3 位作者 刘义刚 郭拥军 冯茹森 舒炼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85-790,共6页
研究了不同分子结构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和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在45、55和65℃下的静态吸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疏水缔合聚合物的疏水基含量和微嵌段长度可以改变聚合物在石英砂表面的最大吸附量,而其中疏水基含量是主要影响因素,等温吸附... 研究了不同分子结构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和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在45、55和65℃下的静态吸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疏水缔合聚合物的疏水基含量和微嵌段长度可以改变聚合物在石英砂表面的最大吸附量,而其中疏水基含量是主要影响因素,等温吸附曲线出现2个平台区。随着温度的升高,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吸附量增大,而缔合聚合物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缔合聚合物通过改变疏水基含量和微嵌段长度来影响其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合物 微嵌段共聚物 静态吸附 最大吸附量 等温吸附 吸附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嵌段长度对疏水缔合聚合物流变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彭田杰 柳建新 +1 位作者 赵众从 陈友准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70-676,共7页
为揭示疏水缔合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采用稳态应力扫描、剪切速率扫描、频率扫描等流变性实验方法,研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和十二烷基丙烯酰胺共聚物,疏水单体十二烷基丙烯酰胺含量0.2 mol%)的微嵌段长度(NH)对其... 为揭示疏水缔合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采用稳态应力扫描、剪切速率扫描、频率扫描等流变性实验方法,研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和十二烷基丙烯酰胺共聚物,疏水单体十二烷基丙烯酰胺含量0.2 mol%)的微嵌段长度(NH)对其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微嵌段长度的增加,聚合物的缔合效应加强,更易于形成可逆空间网络结构;同时其临界缔合浓度(CAC)逐渐降低,会使其增黏能力、黏弹性能均有很大提升;当NH从3.3增至12.5时,CAC从1684 mg/L降为846 mg/L,零剪切黏度从204.73 m Pa·s增至65833.19 m Pa·s,松弛时间从0.07 s增至12.64 s。流变实验结果表明,疏水缔合聚合物的缔合与解缔合是一个可逆的动态过程,微嵌段长度越长,经剪切作用破坏后的结构黏度重新恢复速度越慢,但其恢复后的黏度越高。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温度和增加溶液离子强度有利于增强缔合效应,从而促使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抗温、抗盐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合物 微嵌段长度 临界缔合浓度 耐温抗盐性 抗剪切性 黏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MPEG-PLA嵌段共聚纳米微球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杜雄伟 储君 +5 位作者 刘三俠 宋志元 刘建 张要齐 张新蕾 孙雪峰 《中兽医学杂志》 2015年第5期6-9,共4页
[目的]制备黄芪多糖MPEG-PLA嵌段共聚纳米微球,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共考察微球的形态、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以及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选用聚乳酸-聚乙二醇(PLA-PEG)嵌段共聚物作为包载材料,采用复乳法制备黄芪多糖MPEG-PLA嵌段共聚纳... [目的]制备黄芪多糖MPEG-PLA嵌段共聚纳米微球,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共考察微球的形态、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以及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选用聚乳酸-聚乙二醇(PLA-PEG)嵌段共聚物作为包载材料,采用复乳法制备黄芪多糖MPEG-PLA嵌段共聚纳米微球,优选最佳工艺条件。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及分布。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研究其体外释放性质。[结果]采用复乳法制备的载药球电镜扫描结果外形圆滑,颗粒大小均匀,平均粒径873nm,包封率78%,释放率高达79.17%,释放时间较长为10天,且释放平缓,突释率较低。[结论]采用MPEG-PLA二氯甲烷溶液作为油相、黄芪多糖水溶液作为内水相,PVA水溶液作为外水相制备黄芪多糖MPEG-PLA嵌段共聚纳米微球的工艺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MPEG-PLA 共聚纳米 复乳法 体外释放 冷冻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态荧光猝灭法确定胶束聚合合成条件 被引量:3
5
作者 钟金杭 郭拥军 +4 位作者 柳建新 杨雪杉 杨红苹 冯茹森 祝仰文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2年第3期405-408,共4页
以芘(Py)为荧光探针,十六烷基氯化吡啶(CPC)为猝灭剂,用稳态荧光猝灭法研究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浓度和溶液极性对其胶束聚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DS浓度在5~42倍cmc时,胶束聚集数Nagg随SDS的浓度增大而增大,并且趋势逐渐变缓。当SDS... 以芘(Py)为荧光探针,十六烷基氯化吡啶(CPC)为猝灭剂,用稳态荧光猝灭法研究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浓度和溶液极性对其胶束聚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DS浓度在5~42倍cmc时,胶束聚集数Nagg随SDS的浓度增大而增大,并且趋势逐渐变缓。当SDS浓度为11.3倍cmc时,胶束聚集数随NaCl浓度增大而明显增大,I1/I3值逐渐减小。以上两种条件下聚集数的增大引起疏水微嵌段长度较大的变化,而微嵌段长度又是胶束聚合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因此,胶束聚合合成微嵌段缔合聚合物中,SDS浓度和溶液极性对其胶束聚集数的影响不能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荧光猝灭法 胶束聚集数 胶束聚合 微嵌段缔合聚合物 十二烷基硫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端交联准理想无规3,3-二叠氮甲基氧丁环-四氢呋喃共聚醚弹性体应力应变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翟进贤 赵翰鹏 +1 位作者 干效东 郭晓燕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02-1307,共6页
聚合物应力应变特性与其应变过程聚集态演化密切相关,而有关应变诱发聚合物结晶研究多集中在均聚物与聚酯方面.以3,3-二叠氮甲基氧丁环(BAMO)和四氢呋喃(THF)等摩尔比准理想无规共聚醚端羟基3,3-二叠氮甲基氧丁环-四氢呋喃预聚物(PBT)... 聚合物应力应变特性与其应变过程聚集态演化密切相关,而有关应变诱发聚合物结晶研究多集中在均聚物与聚酯方面.以3,3-二叠氮甲基氧丁环(BAMO)和四氢呋喃(THF)等摩尔比准理想无规共聚醚端羟基3,3-二叠氮甲基氧丁环-四氢呋喃预聚物(PBT)为研究对象,利用氨基甲酸酯反应制备了末端三维交联PBT弹性体.变温力学性能测试表明PBT弹性体拉伸强度和延伸率由60℃时0.72 MPa,72%升至-40℃时16.2 MPa,740%,拉伸强度和延伸率随温度下降而单调上升;低于-20℃时弹性体拉伸强度和延伸率随温度下降迅速增加.理论分析表明,-40℃时弹性体网链沿应变方向取向,网链中BAMO微嵌段在应变320%处诱发结晶,增强分子链间相互作用,提高了PBT弹性体力学性能.定应变循环拉伸测试表明,PBT弹性体拉伸强度随循环次数增加而逐渐下降,低温、高应变下的拉伸强度高度依赖于弹性体拉伸前的有效网链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理想无规共聚醚PBT 弹性体 力学性能 BAMO微嵌段 应变诱发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PAAS为模板AM与DMC的模板共聚合反应 被引量:3
7
作者 吴言 张玉玺 +1 位作者 吴飞鹏 王长松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1,共5页
在水溶液中以聚丙烯酸钠(PAAS)为模板,进行了丙烯酰胺(AM)与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的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其聚合动力学,并对模板共聚物的序列结构进行了表征,最后对其进行了絮凝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聚合反应符合模板聚合... 在水溶液中以聚丙烯酸钠(PAAS)为模板,进行了丙烯酰胺(AM)与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的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其聚合动力学,并对模板共聚物的序列结构进行了表征,最后对其进行了絮凝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聚合反应符合模板聚合Ⅰ型机理,聚合反应速率分别与单体浓度和引发剂浓度的1.63和1.64次方成正比,此种共聚物与无模板参与聚合的普通共聚物相比具有更长的DMC序列长度,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沉降速率优于普通共聚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嵌段结构 模板共聚合 聚合反应速率 P(AM—co—DMC) 絮凝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化聚苯醚酮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毕伟辉 郑吉富 张所波 《应用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17-1126,共10页
设计、合成了一种含氰基双氯单体,其结构特点是氰基分布在3个以间位醚键相连的苯环上。以此单体和2,5-二氯-3'-磺酸钠二苯甲酮为原料,利用Ni(0)催化偶联反应制备了微嵌段型质子交换膜材料(中等长度磺化聚苯-三氰基聚苯醚酮共聚物(m-... 设计、合成了一种含氰基双氯单体,其结构特点是氰基分布在3个以间位醚键相连的苯环上。以此单体和2,5-二氯-3'-磺酸钠二苯甲酮为原料,利用Ni(0)催化偶联反应制备了微嵌段型质子交换膜材料(中等长度磺化聚苯-三氰基聚苯醚酮共聚物(m-SPP-co-PAEK 3CN x),x代表聚合物的离子交换容量)。结果表明,与相同离子交换容量的磺化聚合物相比,该类聚合物膜表现出较低的吸水、溶胀率和较低的甲醇渗透性能。以离子交换容量2.16为例,80℃下,m-SPP-co-PAEK 3CN 2.16的吸水率、溶胀率分别为29.7%、28.2%,而SPP-co-PAEK MO 2.33的吸水率、溶胀率分别为80.2%、37.2%。25℃下,二者的甲醇渗透系数分别为2.38和7.20。聚合物骨架结构中存在丰富的氰基基团,导致膜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和较低的甲醇渗透性能。基于这些优异的性能,新制备的膜材料在燃料电池领域显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聚苯醚酮 质子交换膜 微嵌段 溶胀率 甲醇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