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小病变病肾病积分与激素疗效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慧 姚梅宏 +4 位作者 王明月 曾德华 曾也婷 李敏 郑智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3-177,共5页
目的观察肾脏激素敏感型微小病变病(steroid-sensitive minimal change disease,SS-MCD)、激素抵抗型微小病变病(steroid-resistant minimal change disease,SR-MCD)及早期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early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 目的观察肾脏激素敏感型微小病变病(steroid-sensitive minimal change disease,SS-MCD)、激素抵抗型微小病变病(steroid-resistant minimal change disease,SR-MCD)及早期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early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EFSGS)的临床特征、C4d表达及足细胞形态特点,分析各组间C4d表达及足细胞病变的差异性,为识别SR-MCD提供新的病理学指标。方法收集SS-MCD、SR-MCD及E-FSG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肾脏活检标本分别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查;观察并分析三组临床特征、足细胞形态学变化及C4d表达特点。结果 SR-MCD组足细胞病变平均分高于SS-MCD组,低于E-FSG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S-MCD组的C4d阳性平均分低于SR-MCD组和E-FSG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SR-MCD和E-FSG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SS-MCD组的足细胞病变平均分+C4d阳性平均分,低于SR-MCD组和E-FSG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SR-MCD和E-FSG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各组间Ig M、C3d及C1q的阳性平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C4d评分、足细胞评分及C4d评分+足细胞评分三条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53、0. 658及0. 803,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分、1. 5分、4. 5分。结论MCD的C4d积分、足细胞积分及MCD肾病积分(足细胞病变积分+C4d阳性积分),均可作为预测激素疗效的有效指标,其中MCD肾病积分价值相对较高;三者的临界值分别为3分、1. 5分、4. 5分;超过临界值时应提醒临床医师注意随访,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 微小病变病 C4D 激素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抵抗型微小病变病发展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慧 姚梅宏 +4 位作者 王明月 曾德华 李敏 曾玲 郑智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7-209,共3页
目的分析由激素抵抗型微小病变病(steroid-resistant minimal change disease,SR-MCD)发展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演变过程中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目的分析由激素抵抗型微小病变病(steroid-resistant minimal change disease,SR-MCD)发展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演变过程中的形态学特点。方法分别利用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检查分析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均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具有激素抵抗的临床特点,初次活检镜下均表现为足细胞弥漫性肿胀,局灶可见增生(≥3个连续排列或叠层),且初次肾活检均可见C4d节段不均匀系膜区较强表达,6例均由SR-MCD发展为FSGS。结论当发现MCD足细胞病变显著或有较强C4d表达时应提示临床医师该患者有向FSGS发展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微小病变病 重复肾穿 C4D 足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病变病蛋白尿产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严瑞红 卢宏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3824-3827,共4页
微小病变病(MCD)临床上是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水肿为主要表现,病理上以足细胞足突融合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蛋白尿产生的主要机制有因各种介质分泌异常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尤其是基底膜负电荷的减少,以及足细胞裂... 微小病变病(MCD)临床上是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水肿为主要表现,病理上以足细胞足突融合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蛋白尿产生的主要机制有因各种介质分泌异常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尤其是基底膜负电荷的减少,以及足细胞裂孔膜蛋白表达下调,使其通透性增高,产生蛋白尿。调节性T细胞与蛋白尿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病变病 机制 蛋白尿 足细胞 肾小球基底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肾病综合征患者尿中足细胞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月红 黄海长 +1 位作者 刘刚 章友康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 :探讨尿中肾小球上皮细胞 (足细胞 )检测在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focalsegmentalglomeru losclerosis,FSG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病例选自我科经肾活检病理证实的FSGS患者 1 2例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minimalchangedisease ,M... 目的 :探讨尿中肾小球上皮细胞 (足细胞 )检测在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focalsegmentalglomeru losclerosis,FSG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病例选自我科经肾活检病理证实的FSGS患者 1 2例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minimalchangedisease ,MCD) 2 0例 ,8例健康人作对照。取晨尿离心 ,沉渣甩片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尿中足细胞特异蛋白Podocalyxin(PCX)阳性染色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肾小球足细胞PCX的表达。结果 :FSGS组尿中足细胞阳性 8例 (阳性率 6 6 .6 7% ) ,MCD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尿足细胞均为阴性。FSGS患者中 ,尿足细胞阳性者临床上呈肾病综合征表现。FSGS患者肾活检标本中 ,肾小球内均可见足细胞特异标记蛋白PCX表达呈节段性缺失 ,并与肾小球节段硬化部位一致 ;而MCD患者肾活检标本的肾小球中 ,上述标记蛋白表达完整。结论 :在肾病综合征中 ,尿足细胞检测可作为FSGS与MCD鉴别的一项可靠、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 足细胞 间接免疫荧光法 尿液检测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微小病变肾小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