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技术探讨 被引量:16
1
作者 杨少春 黄小玉 +4 位作者 邱传珍 罗穆云 华顺德 陈金明 高志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技术要点,并评估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30例共36枚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操作技术和随访资料,其中24枚动脉瘤接受单...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技术要点,并评估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30例共36枚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操作技术和随访资料,其中24枚动脉瘤接受单纯弹簧圈填塞,5枚接受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7枚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死亡1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36枚颅内微小动脉瘤中22枚(61.1%)达到致密填塞,14枚(38.9%)非致密填塞。25枚动脉瘤获得3~24个月随访,22枚完全闭塞,1枚留有残颈无变化;患者无再出血,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结论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 介入治疗 非致密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 被引量:17
2
作者 邹超 黄清海 +4 位作者 赵瑞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的26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的26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①26例患者均获成功栓塞,其中致密栓塞15例(57.6%),瘤颈残余6例,大部分栓塞5例;载瘤动脉血流均通畅。②术后1.5~72.0个月行临床随访,26例中无一例再次发生动脉瘤相关性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1例Hunt-HessⅣ级患者术后6周死于心、肺功能衰竭。23例完全恢复正常,2例发生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但生活能够自理。③22例术后6~24个月获DSA随访,14例致密栓塞患者中无一例复发;5例瘤颈残余者中4例动脉瘤不显影,1例血栓进一步形成;3例大部栓塞的患者,2例动脉瘤不显影,1例血栓进一步形成。20例动脉瘤不显影的患者中,10例可见明显的愈合线。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支架后释放技术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率及长期预后的良好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破裂 支架 弹簧圈 微小动脉 前交通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18
3
作者 顾斌贤 李明华 +1 位作者 王武 施万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探讨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 mm)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对72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77个动脉瘤进行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2例,多发性动脉瘤13例。用3D-DSA选择工作角度测量动... 目的探讨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 mm)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对72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77个动脉瘤进行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2例,多发性动脉瘤13例。用3D-DSA选择工作角度测量动脉瘤大小(前后径、上下径、宽颈、最大径和瘤颈)。随访脑血管造影3~88个月(平均24.8个月)。结果对所有77个微小动脉瘤成功实施了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10个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9个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破裂出血7例,发生脑栓塞事件2例,术中弹簧圈移位2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42个,次全栓塞30个,部分栓塞5个。除2例死亡外,所有病例进行了至少2次复查(术后3和12个月),其中再通5个,对3个进行了再次栓塞,延迟性弹簧圈移位2例。12个月后复查造影示完全栓塞61个,次全栓塞14个。结论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可行、安全并有效,联合支架辅助治疗可以降低其再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支架 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崔艳峰 徐浩 +5 位作者 祖茂衡 顾玉明 张庆桥 魏宁 许伟 刘洪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51-65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 mm)的技巧及疗效。方法2010年12月-2013年7月收治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12例,其中窄颈动脉瘤7例(颈体比≤1/2),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5例(颈体比〉1/2),使用支架...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 mm)的技巧及疗效。方法2010年12月-2013年7月收治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12例,其中窄颈动脉瘤7例(颈体比≤1/2),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5例(颈体比〉1/2),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按Raymond 分级方法,术后即刻评价栓塞效果及并发症,术后30 d 根据GOS 评分评定,并进行电话及造影随访。结果12例患者的12枚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8枚(66.7%),瘤腔残留4枚(33.3%)。GOS 评分评定预后5级12例。12例患者术后电话随访1-12个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采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可行,但安全性及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 宽颈 支架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彭亚 宣井岗 +2 位作者 陈荣华 朱旭成 杨伊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例,小脑下后动脉2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球囊辅助技术栓塞4例,双微导管技术栓塞3例,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2例。结果①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28例,大部分填塞15例,单纯支架成功置入2例。②术中并发症情况:1例发生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术后恢复良好。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发生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再通,但术后头部CT显示有皮质梗死,患者遗有左侧肢体偏瘫。对5例脑室积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③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1分28例,2分14例,3~4分2例,5分1例。④DSA随访2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无一例复发;CT血管成像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2~6年,未见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精确的微导管塑形,合适的弹簧圈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减少并发症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栓塞 治疗性 弹簧圈 支架 微小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动脉血管离体标本的直径测量技术 被引量:6
6
作者 蒋学伟 马克涛 +4 位作者 李丽 赵磊 魏丽丽 陈新燕 司军强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202-205,共4页
介绍一种一段微小动脉血管离体标本的直径测量技术。采用在离体Wistar大鼠肠系膜动脉2级血管上(血管直径为300~400μm),应用压力肌动图技术(Pressure myograph system,110P)观察不同浓度的血管收缩剂苯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PE)引起... 介绍一种一段微小动脉血管离体标本的直径测量技术。采用在离体Wistar大鼠肠系膜动脉2级血管上(血管直径为300~400μm),应用压力肌动图技术(Pressure myograph system,110P)观察不同浓度的血管收缩剂苯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PE)引起血管收缩活动的变化。结果显示,在微小动脉上,PE可以引起浓度依赖性的收缩反应,当PE浓度﹥1μmol/L时,血管收缩程度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6)。由此可知,在一段微小动脉段标本上,应用压力肌动图技术,能够测量微小动脉血管的直径,该技术适用于研究血管壁细胞间缝隙连接的作用,以及神经递质和药物等血管活性物质对微小动脉舒缩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动脉 压力肌动图 缝隙连接 血管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VIS支架在颅内微小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明铭 欧阳奕安 +2 位作者 黄昊 蒋宇钢 喻孟强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21-825,共5页
摘要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治疗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接受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治疗的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摘要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治疗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接受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治疗的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充分评估动脉瘤的位置、大小、载瘤动脉及附近重要穿支情况,术中应用3D路图指导微导管到位;通过支架“推拉”技术释放支架(“压缩”方式),以增加动脉瘤颈处支架的金属覆盖率进行血管内治疗,并评估安全性和短期疗效。结果:LVIS支架辅助治疗微小动脉瘤17例,其中床突旁7例,后交通段4例,前交通段3例,颈动脉分叉部2例,后循环小脑上动脉瘤1例。17例患者均成功释放支架,共置入LVIS支架17枚,栓塞动脉瘤18个。Raymond I级栓塞13例(76.5%),Raymond II级栓塞4例(23.5%)。随访1个月至1年,疗效良好者(mRS评分0~2分) 16例,疗效不良者(mRS评分3~6分)1例,良好率为94.1%。围手术期未发生出血性及缺血性并发症。结论:通过“推拉”技术释放LVIS支架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能显著提高微小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动脉 支架 血管内治疗 推拉释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栓塞治疗35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 被引量:6
8
作者 高天 李冬梅 +6 位作者 杜世伟 白志峰 汪晶 朱海波 杨杨 张隆辉 毛更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39-1042,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5例、37枚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分析临床疗效、预后及随访结果,讨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技巧.结...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5例、37枚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分析临床疗效、预后及随访结果,讨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技巧.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发现37枚栓塞的微小动脉瘤中,达完全栓塞者27枚,动脉瘤瘤颈残留7枚,瘤腔残留3枚;30例患者获术后6~ 36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应用一些手术技巧和各种栓塞材料,微小动脉瘤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动脉 血管内栓塞 残余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黄理金 文军 +7 位作者 黄伟佳 钟兵 张晓斌 石小峰 叶宇 欧阳锡华 陈委 纠智松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347-351,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SA证实后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①本组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脉络膜前...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SA证实后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①本组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胼周动脉瘤1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②11例均被栓塞成功,其中被完全栓塞6例,次全栓塞5例,在术后3~6个月的DSA随访中,显示这5例完全闭塞。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的有9例,4分的有1例,死亡1例。无技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3~6个月DSA随访6例,MRA随访2例,电话随访2例。有影像资料的随访病例显示,动脉瘤均被完全闭塞;电话随访患者GOS均为5分,无再出血。结论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安全、可行,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破裂 栓塞 治疗性 微小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三维时间飞跃法无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永东 陆靖 +4 位作者 孙贞魁 李明华 谭华侨 王武 陈元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31-37,共7页
目的评价3.0 T三维时间飞跃法无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准确性。方法选择513例疑似动脉瘤或因其他脑血管疾病行3D-TOF-MRA检测的患者。经DSA确诊131例患有微小动脉瘤(143个),170例无动脉瘤... 目的评价3.0 T三维时间飞跃法无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准确性。方法选择513例疑似动脉瘤或因其他脑血管疾病行3D-TOF-MRA检测的患者。经DSA确诊131例患有微小动脉瘤(143个),170例无动脉瘤。以该301例为研究对象,容积重建DSA(VR-DSA)为金标准,评估3D-TOF-MRA在诊断微小动脉瘤中的价值。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脉瘤的数目及动脉瘤位置对诊断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301例中,3D-TOF-MRA共检测出动脉瘤患者135例(149个)。①以患者为样本数,3D-TOF-MRA检测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3%、98.5%、94.7%、95.6%及97.0%。以动脉瘤为样本数,上述指标分别为96.8%、98.6%、95.3%、94.6%及98.9%。②与无SAH患者比较,3D-TOF-MRA诊断SAH的假阴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准确率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单发或多发动脉瘤对诊断动脉瘤无影响。④3D-TOF-MRA诊断位于大脑前动脉、椎-基底动脉的微小动脉瘤的准确性最高,均为100%,诊断位于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的准确性分别为97.3%和98.4%。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的微小动脉瘤比较,3D-TOF-MRA诊断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的准确性略低,P=0.039。结论 3D-TOF-MRA对微小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高,基本可以替代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微小动脉 容积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治疗 被引量:6
11
作者 彭亚 宣井岗 +1 位作者 杨伊林 王穗暖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366-367,共2页
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其微创疗效可靠,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前交通动脉是双侧大脑半球之间血流平衡和代偿的重要通道,也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由于该部位血管解剖的特殊性,前交通动脉瘤特别是微小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 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其微创疗效可靠,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前交通动脉是双侧大脑半球之间血流平衡和代偿的重要通道,也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由于该部位血管解剖的特殊性,前交通动脉瘤特别是微小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存在栓塞率低和并发症高的困难.作者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0月对11例微小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进行了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破裂 前交通微小动脉 弹簧圈 栓塞治疗 血管造影 微导丝辅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次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成人肺微小动脉平滑肌细胞 被引量:2
12
作者 洪城 王健 +3 位作者 李冰 彭公永 胡锦兴 冉丕鑫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40-1243,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高效分离和培养成人肺微小动脉平滑肌细胞的方法并鉴定该方法培养的传代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分次胶原酶消化法与传统胶原酶消化法进行细胞获得率、细胞存活率及培养成功率比较;绘制生长曲线对原代与传代细胞的生...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高效分离和培养成人肺微小动脉平滑肌细胞的方法并鉴定该方法培养的传代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分次胶原酶消化法与传统胶原酶消化法进行细胞获得率、细胞存活率及培养成功率比较;绘制生长曲线对原代与传代细胞的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细胞形态学观察、平滑肌肌动蛋白(SMα-actin)测定及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法进行细胞鉴定及纯度计算;比较原代与第10代细胞形态、SMα-actin含量、染色体数量及形态。结果:分次胶原酶消化法优于传统胶原酶消化法,细胞获得率(3.10±0.29vs1.20±0.35)×108cells/L、细胞存活率(69%vs21%)及培养成功率(61.5%vs16.7%)(P<0.01);传代细胞长至融合时间7 d快于原代细胞21d;细胞显典型的"峰-谷"状生长,胞浆内表达SMα-actin,细胞纯度达98%以上;原代与第10代细胞形态、SMα-actin含量、二倍体数量(78.13%vs76.47%)及形态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分次胶原酶消化法是一种简便、可行,获得高纯度、功能良好的成人肺微小动脉平滑肌细胞的方法。经过此方法分离、培养的细胞在10代以内传代培养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特性稳定,可用于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肺微小动脉 平滑肌细胞 分次胶原酶消化法 传统胶原酶消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髓质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微小动脉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魏少民 张建忠 +3 位作者 杨玲娣 常越 郭凤英 景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40-1144,共5页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脏微小动脉的影响及与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的关系。方法 4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ADM治疗组(ADM组)和高血压对照组(SHR组),以WKY大鼠作为空白对照,ADM...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脏微小动脉的影响及与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的关系。方法 4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ADM治疗组(ADM组)和高血压对照组(SHR组),以WKY大鼠作为空白对照,ADM组皮下注射ADM(1.0 nmol/kg·d,每周5 d)。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技术,对比观察平均动脉收缩压、肾微小动脉组织学变化和磷酸化ERK1/2表达。结果从8周龄开始,SHR和ADM组血压开始升高,16和24周龄平均动脉收缩压明显高于WKY组,ADM治疗组24周龄时平均动脉收缩压明显低于非治疗SHR组;在16和24周龄,SHR组和ADM组大鼠肾脏微小动脉中膜/内径比值明显大于WKY组(P<0.05);ADM组大鼠肾脏微小动脉中膜/内径比值的增幅略低于SHR组,其中外径小于40μm动脉中膜/内径比值在24周龄时明显小于SHR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显示16和24周龄SHR和ADM组大鼠肾脏组织磷酸化ERK1/2表达显著高于WKY组(P<0.05),24周龄时ADM组肾脏磷酸化ERK1/2表达显著低于SHR组(P<0.05)。结论较长时间使用ADM,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升高程度,可能通过抑制ERK1/2的磷酸化减轻肾微小动脉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髓质素 高血压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微小动脉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直径小于等于2mm微小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3
14
作者 佟志勇 王运杰 +4 位作者 梁传声 刘源 温志峰 潘起晨 王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4-8,共5页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直径≤2 mm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9例(34个动脉瘤)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4个动脉瘤...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直径≤2 mm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9例(34个动脉瘤)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4个动脉瘤中,21个为微小动脉瘤,对其中19个微小动脉瘤进行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9个微小动脉瘤中,9个为破裂动脉瘤,10个为未破裂动脉瘤。单发颅内微小动脉瘤的6例患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随访手术治疗微小动脉瘤的疗效。结果使用迷你动脉瘤夹成功夹闭18个微小动脉瘤(9个破裂,9个未破裂),使用颞浅筋膜片包裹1个大脑中动脉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5分17例,4分2例。平均随访14.1个月,未发生再次SAH。15例在出院后3~6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迷你动脉瘤夹夹闭微小动脉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微小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未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倪伟 宋冬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43-47,共5页
颅内动脉瘤是成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的大多数颅内动脉瘤虽都以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但实际上未破裂动脉瘤的患病率远高于SAH。目前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病率在成年人约为2%~6%,其中,
关键词 颅内动脉 自然史 治疗现状 微小动脉 未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例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冉启山 余云湖 +3 位作者 李航 杨开华 文远超 王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77-1077,1097,共2页
颅内微小动脉瘤是指动脉瘤瘤体直径≤3mm的动脉瘤,因其体积小,大多为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时动脉瘤体积较小,易导致微导管难以到位,多需要辅助技术,给手术增加很大难度。我们用显微手术夹闭的方法治疗直径≤3mm的动脉瘤取得了较好... 颅内微小动脉瘤是指动脉瘤瘤体直径≤3mm的动脉瘤,因其体积小,大多为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时动脉瘤体积较小,易导致微导管难以到位,多需要辅助技术,给手术增加很大难度。我们用显微手术夹闭的方法治疗直径≤3mm的动脉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2008年12月至2013年6月本院行显微手术夹闭的24例颅内微小动脉瘤回顾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微小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CTA与3D-DS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价值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艳 佟丹 王大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69-771,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16层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血管造影(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VSA)的价值,以利于临床准确选择检查方法。方法:①收集行16层CTA及3D-DSA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VSA患者31例,比较CTA和3D-DSA检出... 目的:对比研究16层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血管造影(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VSA)的价值,以利于临床准确选择检查方法。方法:①收集行16层CTA及3D-DSA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VSA患者31例,比较CTA和3D-DSA检出VSA情况;②使用CTA容积再现(VR)和3D-DSAVR图像测量VSA长径,比较两者差异,以此反应瘤体大小差异。结果:①经手术证实34个VSA,CTA诊断32个,3D-DSA诊断33个,两者间VSA诊断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经3D-DSAVR图像测量VSA长径较CTA-VR图像测量值大(P<0.05)。结论:①16层CTA和3D-DSA均能准确诊断VSA,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②VSA瘤体于3D-DSAVR图像上较CTA-VR图像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颅内微小动脉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未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否需要治疗?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3,共3页
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的进步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 anialaneurysms,UIAs)被检出,对其自然风险的评价和干预措施安全性的评价,引起了医师和患者的高度重视。预防性治疗虽然... 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的进步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 anialaneurysms,UIAs)被检出,对其自然风险的评价和干预措施安全性的评价,引起了医师和患者的高度重视。预防性治疗虽然可避免动脉瘤破裂出血所造成的灾难性的后果,但绝大部分患者的UIAs终生不会破裂。目前,无论是开颅手术还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均并非绝对安全。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治疗 未破裂 微小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单中心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肖志朋 崔雨迪 +3 位作者 潘耀华 万杰清 张晓华 赵兵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前瞻性观察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48例患者共50个微小动脉瘤进行数据分析,瘤体最大直径≤3.0 mm定义为微小动脉瘤。破裂微小动脉... 目的前瞻性观察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48例患者共50个微小动脉瘤进行数据分析,瘤体最大直径≤3.0 mm定义为微小动脉瘤。破裂微小动脉瘤常规急诊行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常规完善术前检查,评估动脉瘤形态及其位置,选择血管内栓塞,优先考虑单纯弹簧圈栓塞。研究主要观察术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动脉瘤复发率和预后良好率。动脉瘤栓塞即刻评估采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临床预后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mRS评分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结果所有动脉瘤成功治疗,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19个动脉瘤,包括破裂动脉瘤8个、未破裂动脉瘤11个;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1个动脉瘤,包括破裂动脉瘤7个(22.6%)、未破裂动脉瘤24个(77.4%)。破裂动脉瘤与未破裂动脉瘤治疗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38,P=0.143)。术中操作相关性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2.1%),术后发生迟发性脑梗死1例(2.1%),动脉瘤无关远隔部位出血1例(2.1%)。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R-R分级Ⅰ级)41个(41/50,82.0%);术后6个月随访46例患者的48个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R-R分级Ⅰ级)43个(43/48,89.6%),未见动脉瘤复发;总体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率为95.6%(44/46)。未破裂动脉瘤与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即刻及随访时栓塞程度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对于破裂和未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治疗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动脉 介入栓塞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MA N:微小动脉瘤(≤3 mm)的管理策略
20
作者 杨中华 MALHOTRA A +1 位作者 WU X FORMAN H P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0期1086-1086,共1页
在普通人群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比较常见,并且被诊断的人数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为微小动脉瘤(≤3 mm)。对于这种偶发微小UIA,当前的临床实践和指南的管理策略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探讨不同管... 在普通人群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比较常见,并且被诊断的人数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为微小动脉瘤(≤3 mm)。对于这种偶发微小UIA,当前的临床实践和指南的管理策略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探讨不同管理策略对微小动脉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2018年1月来自耶鲁医学院的Ajay Malhotra等在JAMA Neurology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目的在于评价不同管理方法对微小动脉瘤的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动脉 JAMA 管理 未破裂颅内动脉 普通人群 临床实践 医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