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对蝗虫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仁华 杨俊年 +1 位作者 李彦杰 周大祥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97-1799,共3页
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和云南板齿蝗(Sinstauchira yunnan)进行了转宿主添食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在高浓度(107个/mL)添食的情况下对蝗虫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致死率,家蚕微... 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和云南板齿蝗(Sinstauchira yunnan)进行了转宿主添食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在高浓度(107个/mL)添食的情况下对蝗虫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致死率,家蚕微孢子虫对蝗虫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6.9×106个/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孢子(nosema bombycis)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SCM_7(Endoreticulatus.sp)的分离和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万永继 张琳 +4 位作者 陈祖佩 潘敏慧 杜云 敖明军 杨彪 《蚕业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3期168-172,共5页
从四川省种茧育家蚕分离出的一种小型微孢子虫SCM7,仅感染寄生蚕的中肠上皮组织;孢子卵圆形,大小2.26±0.21×1.19±0.18μm,孢子具单核,极丝排列7─9圈,各阶段的发育均发生在由寄主细胞内质... 从四川省种茧育家蚕分离出的一种小型微孢子虫SCM7,仅感染寄生蚕的中肠上皮组织;孢子卵圆形,大小2.26±0.21×1.19±0.18μm,孢子具单核,极丝排列7─9圈,各阶段的发育均发生在由寄主细胞内质网膜所形成的寄生囊内。其它特点也与Endoreticulatus属相符,应分类于Endoreticulatus属。该属微孢子虫在家蚕体内尚属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分离 孢子 内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微孢子虫孢子表面蛋白及对家蚕侵染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黄少康 鲁兴萌 +2 位作者 汪方炜 金伟 陈盛禄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7-163,共7页
对来自家蚕的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的形态、表面蛋白及侵染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孢子显著小于家蚕微孢子虫 ,孢囊中孢子数为 8~ 32个 ,只侵染中肠组织 ,对家蚕无胚胎传染性。SDS UreaPAGE和 2D PAGE图谱... 对来自家蚕的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的形态、表面蛋白及侵染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孢子显著小于家蚕微孢子虫 ,孢囊中孢子数为 8~ 32个 ,只侵染中肠组织 ,对家蚕无胚胎传染性。SDS UreaPAGE和 2D PAGE图谱显示两种孢子表面蛋白有明显差异。在SDS UreaPAGE中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的主要表面蛋白为 2 2kD ,而家蚕微孢子虫为 4 5kD。 2D PAGE显示 ,当上样量为 12 0 μg时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孢子表面蛋白斑点有 330多个 ,而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只有 16 0多个 ,其中仅有 10多个相同或疑似蛋白点。家蚕微孢子虫的主要表面蛋白点约有 2 0个 ,以中性偏酸的小分子居多 (<18kD ,pI 5 .4~ 7.2 )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有 30多个 ,分布较分散。根据两种孢子都能感染家蚕的特点 ,认为相同或疑似蛋白与是否能够感染有关 ,而大量差异蛋白与对家蚕的感染程度有关。两孢子表面蛋白中的主要蛋白均为差异蛋白 ,可能是孢子表面的结构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蛋白 侵染性 内网孢子 家蚕孢子 双向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分离的微孢子虫Vairimorphasp.MG_4的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郑祥明 杨琼 +6 位作者 黄炳辉 廖森泰 方定坚 黄星光 余爱群 徐兴耀 卢铿明 《蚕业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25-229,共5页
从家蚕分离到一种小型微孢子虫 (MG4 )。MG4 孢子大小为 2 72± 0 1 2 μm× 1 98±0 2 2 μm ;孢子具单核、双核 2种类型 ,极丝在 6~ 9圈之间 ;在家蚕体内以 2种不同的生活史发育 ,发育过程符合变态孢虫属Vairimorph... 从家蚕分离到一种小型微孢子虫 (MG4 )。MG4 孢子大小为 2 72± 0 1 2 μm× 1 98±0 2 2 μm ;孢子具单核、双核 2种类型 ,极丝在 6~ 9圈之间 ;在家蚕体内以 2种不同的生活史发育 ,发育过程符合变态孢虫属Vairimorpha微孢子虫发育特征 ;对家蚕有弱的食下传染能力 ,主要寄生在后部中肠的气管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孢子 变态孢 致病机理 MG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从甜菜夜蛾分离的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杨琼 李夫涛 +2 位作者 吴福泉 唐翠明 罗国庆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61,共5页
甜菜夜蛾(Laphygma exigua H.)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则是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从广州郊区菜地捕捉到的甜菜夜蛾幼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微孢子虫,可引起甜菜夜蛾幼虫较高的死亡率,经人工接种还可感... 甜菜夜蛾(Laphygma exigua H.)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则是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从广州郊区菜地捕捉到的甜菜夜蛾幼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微孢子虫,可引起甜菜夜蛾幼虫较高的死亡率,经人工接种还可感染家蚕(Bombyxmori)。为了解该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手段对该微孢子虫的形态、大小、孢子表面特征、超微结构、生活史等进行了研究,判定该微孢子虫应属于微粒子属(Nosema)微孢子虫。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该微孢子虫与已报道的从甜菜夜蛾分离的微孢子虫均为同属异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孢子 粒子 家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桑兰叶甲分离出的一种微孢子虫(Mic-Ⅰ)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方定坚 杨琼 +2 位作者 邹宇晓 郑祥明 黄炳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2-187,共6页
从广州郊区罗岗的桑园及菜地捕捉到的桑兰叶甲MimastracyanuraHope成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卵圆形的微孢子虫 (简称Mic Ⅰ )。孢子大小为 (3 35± 0 46 )× (1 96± 0 17) μm ;孢子具单核、双核两种类型 ;极丝 10~ 11圈 ;孢... 从广州郊区罗岗的桑园及菜地捕捉到的桑兰叶甲MimastracyanuraHope成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卵圆形的微孢子虫 (简称Mic Ⅰ )。孢子大小为 (3 35± 0 46 )× (1 96± 0 17) μm ;孢子具单核、双核两种类型 ;极丝 10~ 11圈 ;孢子表面抗原的血清学类型与家蚕微粒子虫Nosemabombycis孢子不同 ;在家蚕Bombyxmori体内以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发育 ,发育过程符合变态孢虫属Vairimorpha微孢子虫发育特征。Mic Ⅰ微孢子虫对家蚕具强病原性 ,对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和小菜蛾Plutellaxy lostella也有感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兰叶甲 分离 孢子 家蚕 变态孢 病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家蚕体分离的一种新微孢子虫SLN1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时连根 刘淑梅 徐俊良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11-214,共4页
从家蚕体中分离到一种新的病原性微孢子虫SLN1,其孢子形态大小与Nosemabombycis相似 ,而极丝较短。感染寄生于肌肉、气管上皮细胞、脂肪等组织 ,致病性弱 ,胚种传染率低。在孢子形成期产生多孢子芽膜 ,孢子形成数为 8个 ,与Nosemabomby... 从家蚕体中分离到一种新的病原性微孢子虫SLN1,其孢子形态大小与Nosemabombycis相似 ,而极丝较短。感染寄生于肌肉、气管上皮细胞、脂肪等组织 ,致病性弱 ,胚种传染率低。在孢子形成期产生多孢子芽膜 ,孢子形成数为 8个 ,与Nosemabombycis无血清学关系 ,分类于Thelohania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分离 孢子 SLN1 Thelohania 传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蛋白质组差异研究(英文) 被引量:2
8
作者 唐旭东 侯建革 +2 位作者 付绪亮 徐莉 沈中元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44-1054,共11页
微孢子虫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几乎可以感染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所有动物。对分别属于微粒子虫属(Nosema)和内网孢虫属(Endoreticulatus)的2种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蛋白质组差异进行研究,探讨二者对家蚕侵染力差... 微孢子虫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几乎可以感染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所有动物。对分别属于微粒子虫属(Nosema)和内网孢虫属(Endoreticulatus)的2种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蛋白质组差异进行研究,探讨二者对家蚕侵染力差异产生的原因。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提取的2种微孢子虫的总蛋白质进行分离,经Image Master 2D软件分析总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图谱发现142个差异蛋白点,其中67个蛋白点在家蚕微孢子虫中高量表达,75个蛋白点在内网孢虫属微孢子虫镇江株中高量表达。对这些差异蛋白点进行MALDI-TOF/PRO质谱鉴定,并用MASCOT软件在NCBI公共数据库中寻找匹配蛋白,去掉重复数据后最终分别在家蚕微孢子虫和内网孢虫属微孢子虫镇江株中鉴定了43个、68个有功能注释的蛋白质,其功能涉及侵染、能量代谢、孢壁组成和遗传信息加工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鉴定到的极管蛋白3(PTP3)仅在家蚕微孢子虫高量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孢子 内网孢孢子镇江株 蛋白质组 双向电泳 质谱鉴定 极管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蜂来源的微孢子虫感染对中蜂工蜂血淋巴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少康 胡庆银 路贺然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6-649,共4页
为探讨微孢子虫交叉感染对中蜂工蜂血淋巴蛋白的影响,用意蜂来源的微孢子虫经口侵染不同日龄的中蜂和意蜂工蜂,在(30±0.5)℃、60%-80%RH的温箱内,用蔗糖液隔离饲养8 d后,提取工蜂血淋巴,测量其蛋白含量,并对其进行了SDS-PAGE.结果... 为探讨微孢子虫交叉感染对中蜂工蜂血淋巴蛋白的影响,用意蜂来源的微孢子虫经口侵染不同日龄的中蜂和意蜂工蜂,在(30±0.5)℃、60%-80%RH的温箱内,用蔗糖液隔离饲养8 d后,提取工蜂血淋巴,测量其蛋白含量,并对其进行了SDS-PAGE.结果表明:(1)感染微孢子虫的8日龄中蜂及意蜂工蜂的血淋巴蛋白含量均比对照组高;而11、14日龄中蜂工蜂血淋巴蛋白含量均比对照组低.(2)无论感染与否,8日龄中蜂工蜂血淋巴蛋白含量均比同龄意蜂工蜂的高.(3)SDS-PAGE图谱显示,微孢子虫感染主要造成一些蛋白量上的差异.其中47、38、35 ku蛋白可能是8日龄意蜂工蜂感染微孢子虫后出现的特征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 血淋巴 中华蜜蜂 意大利蜜蜂 交叉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氯安对家蚕微孢子虫孢子的杀灭试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乃康 王建芳 钱永华 《四川蚕业》 1997年第4期16-18,共3页
试验表明,200-25μg/g的强氯安消毒液作用5分钟即可彻底杀灭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孢子,但孢子并不消失。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到200-6.25μg/g的强氯安液在5分钟内即可使微孢子放出极丝。
关键词 强氯安 家蚕孢子(nosema bombycis) 杀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孢子虫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简报
11
作者 蔡平钟 黄自然 郑学勤 《四川蚕业》 1999年第3期12-13,共2页
1 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的PCR检测 1.1 在严格设置对照实验的情况下,设计和合成的一对引物NP1和NP2可将家蚕微孢子虫中国广东株、中国浙江株及中国四川株基因组DNA扩增出一条约317bp的特异性DNA带。供试的其余7种Nosema属微孢子虫以及... 1 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的PCR检测 1.1 在严格设置对照实验的情况下,设计和合成的一对引物NP1和NP2可将家蚕微孢子虫中国广东株、中国浙江株及中国四川株基因组DNA扩增出一条约317bp的特异性DNA带。供试的其余7种Nosema属微孢子虫以及一种Vairimorpha属的纳卡变形微孢子虫和一种Pleistophora属的金鱼具褶微孢子虫基因组DNA均无此单一的特异扩增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 基因组DNA RAPD标记 分子生物学研究 重组质粒DNA 家蚕孢子 nosema 相似系数 T载体 遗传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菜夜蛾微孢子虫的研究(Ⅰ)—一微孢子虫的分离及超微结构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广文 王家坤 +2 位作者 虢华珊 魏林 陈曲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2期229-234,共6页
从甜菜夜蛾幼虫体内分离到一种侵染寄主脂肪体、马氏管和中肠的微孢子虫,用电镜技术对该微孢子虫各发育阶段进行研究发现:其分裂体为单核,产孢体,孢子母细胞及孢子均为双核,产孢体分裂产生两个孢子母细胞,具有微粒子属的典型特征。新鲜... 从甜菜夜蛾幼虫体内分离到一种侵染寄主脂肪体、马氏管和中肠的微孢子虫,用电镜技术对该微孢子虫各发育阶段进行研究发现:其分裂体为单核,产孢体,孢子母细胞及孢子均为双核,产孢体分裂产生两个孢子母细胞,具有微粒子属的典型特征。新鲜孢子呈长椭圆形,大小为3.98±0.43×1.65±0.33μm,孢子壁由外壁、内壁及孢子质膜三层组成,孢子器有片层结构的极体、后液泡和极丝,极丝11~13圈,单层螺旋状盘绕于孢子后端,孢原质的外层,该微孢子虫在寄主细胞质中发育而不入侵寄主细胞核,研究还发现:该微孢子虫可以和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同时感染甜菜夜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夜蛾 孢子 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从原蚕分离的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旭华 何强 +7 位作者 汤庆坤 蒋满贵 李田 龙江琼 潘国庆 郑宁 鲁成 潘志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8,共8页
【目的】研究从广西蚕种繁育中分离获得的微孢子虫,调查其感染性和分类地位,为蚕种生产掌握病原来源及有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生物试验测定从蚕种生产一线分离获得微孢子虫(GXM14)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 【目的】研究从广西蚕种繁育中分离获得的微孢子虫,调查其感染性和分类地位,为蚕种生产掌握病原来源及有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生物试验测定从蚕种生产一线分离获得微孢子虫(GXM14)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和胚种传染率,显微镜观察其孢子形态,采用吉姆萨染色法观察孢子的生活史;通过PCR扩增及测序获得GXM14的SSU rRNA基因序列和ITS序列,并利用MEGA 5.0和DNASTAR中的Megalign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及进行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GXM14孢子呈卵圆形,大小为(1.68±0.15)μm×(3.06±0.15)μm,其孢子生活史中有双核,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符合Nosema属的特征。GXM14对家蚕的IC50为3.53×105个/mL,是家蚕微孢子虫(N.b)的5.8倍;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为5.0%,只是N.b的1/9。GXM14的SSU rRNA基因序列长度1226 bp,G+C含量为34.42%;ITS序列长度503 bp,G+C含量为29.82%。GXM14的SSU rRNA基因序列与甜菜夜蛾微孢子虫(Nosema sp.SE)SSU rRNA基因序列(KT336240.1)的遗传距离为0.2,相似度达98.9%,即GXM14与甜菜夜蛾微孢子虫(KT336240.1)的亲缘关系很近。基于微孢子虫ITS序列的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GXM14与12株已知Nosema属微孢子虫的相似度均低于91.0%,而遗传距离在4.0以上,证实GXM14是一种新的微孢子虫,故将其暂命名为Nosema sp.GXM14。【结论】从蚕种生产一线分离获得的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GXM14)属于Nosema属,与N.b同属异种,是一株新的微孢子虫,可能是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交叉感染家蚕的病原。因此,在蚕种繁育中加强防虫杀虫,防止昆虫微孢子虫污染桑叶交叉感染家蚕,是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暴发流行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孢子 蚕种繁育 感染性 nose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罗梅兰 黄旭华 +6 位作者 潘志新 蒋满贵 汤庆坤 黄深惠 安春梅 胡文娟 甘丽红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56-863,共8页
从家蚕体内分离得到一株新的病原性微孢子虫,编号为GXM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GXM1微孢子虫为长卵圆形,大小(1.85±0.15)μm×(4.19±0.18)μm,在生活史的各发育阶段均为双核,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发育速度缓慢,发育周期约8~10 d... 从家蚕体内分离得到一株新的病原性微孢子虫,编号为GXM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GXM1微孢子虫为长卵圆形,大小(1.85±0.15)μm×(4.19±0.18)μm,在生活史的各发育阶段均为双核,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发育速度缓慢,发育周期约8~10 d。GXM1微孢子虫与家蚕微孢子虫(Nb)的抗血清产生阳性凝聚反应。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GXM1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具双核,极丝11~12圈,极丝倾斜角约45°。以上生物学性状显示GXM1微孢子虫具有微孢子虫属(Nosema)的基本分类特征。依据GXM1微孢子虫与其它昆虫微孢子虫的SSU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序列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进一步证实GXM1微孢子虫属于Nosema属。GXM1微孢子虫对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为6.06×105mL-1,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可达23.28%,是一株具有较强致病性和危害性的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 孢子 家蚕 病原性 生物学特性 SSU RRNA基因序列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亚单位核糖体RNA编码区序列在微孢子虫分类上的应用
15
作者 Norma.J.Pieniazck 刘吉平 《广东蚕业》 1997年第4期65-66,共2页
近期,微孢子虫分类法正随着分子分类学的应用,主要是核糖体RNA组序列的应用而发展。现行的分类方法没有任何一种能象核糖体RNA的亲缘关系分析方法一样准确而又具有进化论观点。家蚕微孢子虫属Nosema
关键词 孢子亚门 孢子种(Microsporidia) 孢子(nosema) 桑蚕孢子(N.bombycis) 粉纹夜蛾孢子(N.trichopluseae) nosematiclae PCR 小亚单位核糖体RNA(SSUrRNA)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有限稀释法在昆虫培养细胞中克隆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
16
作者 早坂昭二 河原畑 吴钢 《蚕学通讯》 1992年第1期44-48,共5页
数株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NIS001株的克隆株,是用有限稀释法,在桉大蚕蛾(Antheraea eucalypti)培养细胞系中接种该株孢子的孢原体(sporoplasm)而获得的。稀释感染的桉大蚕蛾培养细胞,并转移到96孔的细胞培养板小孔内,以分离出单... 数株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NIS001株的克隆株,是用有限稀释法,在桉大蚕蛾(Antheraea eucalypti)培养细胞系中接种该株孢子的孢原体(sporoplasm)而获得的。稀释感染的桉大蚕蛾培养细胞,并转移到96孔的细胞培养板小孔内,以分离出单个的感染细胞。随机选取一定数目的含单个细胞小孔,这是因为此时还不可能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孔内分离的单个细胞是否感染。在这些小孔内加入另一些未被感染的家蚕(Bombyx mori)S.P.C.Bm36或桉大蚕蛾细胞,则孔内可能被单个孢原体寄生的单细胞就会产生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NIS001的克隆株来。用此方法分离的数株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obycis)NIS001克隆株中,形态差异的孢子可分别观察到。经数次离体培养继代后,孢子的形态特征得以保持下来。胶乳凝集试验结果表明七株克隆的孢子表面抗原具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粒子(nosema bombycis) 克隆化有限稀释法 细胞培养 桉大蚕蛾(Antheraea eucalypti) 家蚕(Bombyx mori S. P. C. Bin36) 孢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