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页岩到页岩气储层:论泥(页)岩层构成油气储集层的必要条件
1
作者 周文 蒋柯 +3 位作者 徐浩 周秋媚 胡钦红 刘瑞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2,共13页
近10年来,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于传统意义上作为“油气烃源岩或盖层”的富有机质泥(页)岩能否作为“储层”还需验证。利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测、分子示踪剂扩散实验、孔隙度与脉冲渗透率测试等手段,系统分析了泥(页... 近10年来,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于传统意义上作为“油气烃源岩或盖层”的富有机质泥(页)岩能否作为“储层”还需验证。利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测、分子示踪剂扩散实验、孔隙度与脉冲渗透率测试等手段,系统分析了泥(页)岩的储集属性特征。结果表明:(1)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有机质孔隙(10~100 nm)和无机孔隙(10~500 nm),孔隙度在1%~10%之间,具备储集油气的有效空间;(2)富有机质泥(页)岩在高演化阶段(高成熟至过成熟阶段)发育与裂解气同期形成的大量微-纳米级有机质气孔,天然气能就近无阻力充注于有机质孔隙中,在克服运移阻力后经过短距离运移可以充注于与有机质孔连通的无机孔隙中;(3)泥(页)岩微-纳米孔隙系统呈网状连通,页岩渗透率小于0.01×10^(-3)μm^(2),天然气分子可以沿网状连通孔隙运移,但流动速度缓慢。综合分析认为富有机质泥(页)岩具备形成天然气储层的3个必要条件(储气空间、储集天然气和天然气流动),可作为“页岩气储层”,但能否作为油的储层,还需进一步验证,其他类型的泥(页)岩层只能被作为盖层及烃源岩层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有机质气孔 微孔隙类型 连通网络 气体分子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岩石技术研究致密砂砾岩储层微孔隙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渤海海域渤中F构造古近系为例
2
作者 王波 郝鹏 +7 位作者 郝轶伟 张江涛 蔡涛 程焱 尹洪超 陈科 金首任 王晓东 《海洋地质前沿》 2025年第9期39-46,共8页
利用二维大区域多级体素大小组合电镜图像(MAPS)、高精度微米X射线扫描(微米CT)、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全自动数字玻片扫描(AXIOSCAN)等新兴数字岩石技术,结合铸体薄片等常规实验方法,对渤海海域渤中F构造古近系孔店组特低渗... 利用二维大区域多级体素大小组合电镜图像(MAPS)、高精度微米X射线扫描(微米CT)、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全自动数字玻片扫描(AXIOSCAN)等新兴数字岩石技术,结合铸体薄片等常规实验方法,对渤海海域渤中F构造古近系孔店组特低渗砂砾岩微孔隙进行多尺度多维度高精度扫描,并系统研究微孔隙的储集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孔隙半径<15μm的微孔隙类型主要为粒内微孔隙、粒间微孔隙和晶间微孔隙,富长石骨架颗粒的粒内不均一溶蚀是靶区微孔隙的主要成因。微孔隙半径主要分布区间为0.2~14.8μm,孔隙度越小的储层段微孔隙占比越大,晶间纳米级和亚微米级溶蚀微孔隙比例相对越多。研究区微孔隙度平均为7.03%,储集意义较大,部分微孔隙兼做储集空间与喉道,具有较强荧光显示,对大孔隙间的连通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数字岩石技术 微孔隙类型 孔隙半径 储集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微纳米储集能力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3
作者 阴丽诗 姜振学 +3 位作者 阴佳诗 王朋飞 曹黎 李鑫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45,共9页
根据储层地化分析、全岩X线衍射实验,以及二氧化碳、氮气等温吸附、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实验,分析渝东地区牛蹄塘组页岩的矿物组成、微纳米孔隙类型及其孔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渝东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微纳米孔隙类型包括有机质孔... 根据储层地化分析、全岩X线衍射实验,以及二氧化碳、氮气等温吸附、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实验,分析渝东地区牛蹄塘组页岩的矿物组成、微纳米孔隙类型及其孔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渝东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微纳米孔隙类型包括有机质孔和无机质孔,其中无机质孔孔径相对较大,有机质孔孔径相对较小,不利于页岩气的赋存和有效渗流。牛蹄塘组页岩孔体积的14.53%由微孔提供,85.47%由介孔提供;孔比表面积的51.93%由微孔提供,48.07%由介孔提供。过高的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和较差的保存条件是制约研究区牛蹄塘组页岩勘探开发的主要因素,勘探目标应以距大断裂较远、保存条件较好、热演化程度相对适中的地区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寒武统 牛蹄塘组页岩 纳米孔隙类型 孔径分布 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