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微型组合抗滑桩距径比的模型试验
被引量:
7
1
作者
石胜伟
梁炯
+2 位作者
韩新强
李乾坤
杨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008-2014,共7页
针对碎石土滑坡沿基岩顶面滑移的问题,在平行布置3排微型组合抗滑桩进行加固的条件下,通过开展微型组合抗滑桩的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微型组合抗滑桩在不同距径比条件下土拱效应的形成特点与承载机理,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最佳的距径...
针对碎石土滑坡沿基岩顶面滑移的问题,在平行布置3排微型组合抗滑桩进行加固的条件下,通过开展微型组合抗滑桩的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微型组合抗滑桩在不同距径比条件下土拱效应的形成特点与承载机理,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最佳的距径比。结果显示,微型组合抗滑桩在一定的荷载作用下,首先沿受力方向第1排桩间形成土拱效应,然后随距径比的增加,依次在第2排、第3排桩上形成土拱效应,并且前排桩的荷载分担比明显大于后排桩的荷载分担比;当距径比小于3和大于11时,没有明显的或者不存在土拱效应,距径比为7和8时土拱效应最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组合抗滑桩
土拱效应
距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两种距径比下微型组合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
被引量:
4
2
作者
蔡强
石胜伟
+1 位作者
韩新强
李乾坤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6-70,77,共6页
通过开展2种距径比下微型组合抗滑桩加固碎石土滑坡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分析微型组合抗滑桩的受力变形特点,研究距径比对微型组合抗滑桩整体抗滑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微型组合抗滑桩结构受力变形可分为3个阶段(无变形阶段—阶段—...
通过开展2种距径比下微型组合抗滑桩加固碎石土滑坡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分析微型组合抗滑桩的受力变形特点,研究距径比对微型组合抗滑桩整体抗滑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微型组合抗滑桩结构受力变形可分为3个阶段(无变形阶段—阶段—性破坏阶段);2桩顶位移超过总桩长的3.6%,微型组合抗滑桩就进入塑性破坏阶段;3桩顶连系梁有效约束了桩体位移,使得微型组合抗滑桩各排桩在位于滑面以上约l_2/8处(l_2为自由段长度)出现反弯点,且滑面以上l_2/5、以下l_1/10(l_1为嵌固段长度)范围内的桩身弯矩较大,且最大弯矩位于滑面以上l_2/20处;4距径比较小(即7.5)时,微型组合抗滑桩对桩间土体的"楔紧"作用较强,抗滑桩能承受更大的滑坡推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组合抗滑桩
距径比
碎石土滑坡
受力变形
反弯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微型组合抗滑桩力学特性模型试验
3
作者
李乾坤
石胜伟
+1 位作者
韩新强
蔡强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41-844,共4页
通过特定距径比条件下的微型组合抗滑桩室外模型试验,分析微型桩前后土压力和桩身弯矩,研究微型组合抗滑桩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当外部荷载加载至150kN时,桩前土压力骤减,桩土发生脱离,模型失稳破坏;桩体滑面以上1/3-4/2长度范围...
通过特定距径比条件下的微型组合抗滑桩室外模型试验,分析微型桩前后土压力和桩身弯矩,研究微型组合抗滑桩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当外部荷载加载至150kN时,桩前土压力骤减,桩土发生脱离,模型失稳破坏;桩体滑面以上1/3-4/2长度范围为主要受荷段,所受滑坡推力约为其余部分的2—3倍;靠近滑坡后缘的桩,最大弯矩出现在滑面附近,靠近前缘的桩,最大弯矩出现在滑面以上1/8—1/4长度范围内.提出了微型组合抗滑桩结构的一些设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组合抗滑桩
物理模型试验
力学特性
距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微型组合抗滑桩距径比的模型试验
被引量:
7
1
作者
石胜伟
梁炯
韩新强
李乾坤
杨栋
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出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008-2014,共7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编号:2012BAK10B02)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0814036)
文摘
针对碎石土滑坡沿基岩顶面滑移的问题,在平行布置3排微型组合抗滑桩进行加固的条件下,通过开展微型组合抗滑桩的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微型组合抗滑桩在不同距径比条件下土拱效应的形成特点与承载机理,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最佳的距径比。结果显示,微型组合抗滑桩在一定的荷载作用下,首先沿受力方向第1排桩间形成土拱效应,然后随距径比的增加,依次在第2排、第3排桩上形成土拱效应,并且前排桩的荷载分担比明显大于后排桩的荷载分担比;当距径比小于3和大于11时,没有明显的或者不存在土拱效应,距径比为7和8时土拱效应最为理想。
关键词
微型组合抗滑桩
土拱效应
距径比
Keywords
micro-piles composite structure
soil arching effect
distance-to-diameter ratio
分类号
P642.22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P694 [天文地球—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两种距径比下微型组合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
被引量:
4
2
作者
蔡强
石胜伟
韩新强
李乾坤
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出处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6-70,77,共6页
基金
国土资源部地质矿产调查项目(1212011220170)
文摘
通过开展2种距径比下微型组合抗滑桩加固碎石土滑坡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分析微型组合抗滑桩的受力变形特点,研究距径比对微型组合抗滑桩整体抗滑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微型组合抗滑桩结构受力变形可分为3个阶段(无变形阶段—阶段—性破坏阶段);2桩顶位移超过总桩长的3.6%,微型组合抗滑桩就进入塑性破坏阶段;3桩顶连系梁有效约束了桩体位移,使得微型组合抗滑桩各排桩在位于滑面以上约l_2/8处(l_2为自由段长度)出现反弯点,且滑面以上l_2/5、以下l_1/10(l_1为嵌固段长度)范围内的桩身弯矩较大,且最大弯矩位于滑面以上l_2/20处;4距径比较小(即7.5)时,微型组合抗滑桩对桩间土体的"楔紧"作用较强,抗滑桩能承受更大的滑坡推力作用。
关键词
微型组合抗滑桩
距径比
碎石土滑坡
受力变形
反弯点
Keywords
micro-pile composite structure
ratio of spacing to diameter
debris landslide
deformation under loading
inflection point
分类号
TU473.1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微型组合抗滑桩力学特性模型试验
3
作者
李乾坤
石胜伟
韩新强
蔡强
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41-844,共4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220170)
文摘
通过特定距径比条件下的微型组合抗滑桩室外模型试验,分析微型桩前后土压力和桩身弯矩,研究微型组合抗滑桩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当外部荷载加载至150kN时,桩前土压力骤减,桩土发生脱离,模型失稳破坏;桩体滑面以上1/3-4/2长度范围为主要受荷段,所受滑坡推力约为其余部分的2—3倍;靠近滑坡后缘的桩,最大弯矩出现在滑面附近,靠近前缘的桩,最大弯矩出现在滑面以上1/8—1/4长度范围内.提出了微型组合抗滑桩结构的一些设计建议.
关键词
微型组合抗滑桩
物理模型试验
力学特性
距径比
Keywords
micro-pile combined structure
physical model test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distance-diameter ratio
分类号
P642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TU42 [建筑科学—岩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微型组合抗滑桩距径比的模型试验
石胜伟
梁炯
韩新强
李乾坤
杨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两种距径比下微型组合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
蔡强
石胜伟
韩新强
李乾坤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微型组合抗滑桩力学特性模型试验
李乾坤
石胜伟
韩新强
蔡强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