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北冰洋楚科奇海微微型、微型浮游植物和细菌的丰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水团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张芳 何剑锋 +2 位作者 郭超颖 林凌 马玉欣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8-246,共9页
利用2008年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的机会,分析夏季楚科奇海微微型、微型浮游植物和细菌丰度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它们与楚科奇海水团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北冰洋的其他海域相比,楚科奇海的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相对较高(0.03—10.23×1... 利用2008年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的机会,分析夏季楚科奇海微微型、微型浮游植物和细菌丰度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它们与楚科奇海水团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北冰洋的其他海域相比,楚科奇海的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相对较高(0.03—10.23×103cells·mL-1),微微型浮游植物则大致相同(0.01—2.21×103cells·mL-1),而浮游细菌丰度明显较高(0.21—9.61×106cells·mL-1)。白令海陆架水与海冰融化混合水和阿纳德尔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同,夏季随着太平洋水入流水对楚科奇海的日益影响,其水体本身的群落结构可能被外来群落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楚科奇海 细菌 微型浮游植物 微型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样本中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高通量测序的引物优化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卫东 宋伦 吴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208-4216,共9页
分别以18Sr DNA的V4区和V9区为目标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海水样品中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利用在线分析软件对V4(F/R)、V9(F/R)和C4(F/R)3对引物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了评估和比较,发现自行设计的引物V4... 分别以18Sr DNA的V4区和V9区为目标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海水样品中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利用在线分析软件对V4(F/R)、V9(F/R)和C4(F/R)3对引物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了评估和比较,发现自行设计的引物V4(F/R)对真核藻类的扩增特异性高于V9(F/R)和C4(F/R)。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检测样品平均获得68834条原始序列,高质量数据占99%以上,获得基因注释的序列数达94%以上。3对引物V4(F/R)、V9(F/R)、C4(F/R)鉴定的平均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OTUs数分别为78、42、58,引物V4(F/R)鉴定效率相对较高,同时对细小微胞藻(Micromonas pusilla)、(金牛微球藻Ostreococcus tauri)、密球藻(Pycnococcus provasolii)、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等优势种检出频率高于引物V9(F/R)。相对已发表的2对引物,设计的引物V4(F/R)对海洋微型和微微型藻类多样性检测更为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浮游植物 微型浮游植物 高通量测序 18S rDNA可变区V4 可变区V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近岸海湾微型浮游植物分布及其丰度与营养盐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育红 杨秀兰 +3 位作者 吕振波 张焕君 李凡 杨建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3-649,共7页
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对山东近岸的威海湾、荣成湾、桑沟湾、靖海湾、五垒岛湾及乳山湾(37°28.7′—36°46.3′N,121°28.8′—122°39.6′E)的26个站位按季节进行了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分析了6个海湾不同季节的微型... 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对山东近岸的威海湾、荣成湾、桑沟湾、靖海湾、五垒岛湾及乳山湾(37°28.7′—36°46.3′N,121°28.8′—122°39.6′E)的26个站位按季节进行了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分析了6个海湾不同季节的微型藻类及营养盐情况,并进一步对几种主要微藻类群与各种营养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海湾微型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在456.3×104—2332.2×104cell/L之间;夏季和春季的主要优势种为硅藻;冬季主要优势种为黄藻;秋季主要优势种为隐藻。不同微藻类群与不同营养盐的相关性差异显著,其中,与NH4-N的相关性依次为:绿藻>黄藻>隐藻>甲藻>硅藻>金藻,相关系数依次分别为0.965、0.929、0.761、0.748、0.671和-0.304;与NO3-N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金藻>隐藻>甲藻>硅藻>黄藻>绿藻;与PO4-P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则为甲藻>金藻>绿藻>黄藻>隐藻>硅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浮游植物 丰度 营养盐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水期鄱阳湖超微型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6
4
作者 周建 李胜男 +2 位作者 王秀娟 孔繁翔 史小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7-544,共8页
2014年夏季对鄱阳湖进行采样调查,以探究超微型浮游植物在鄱阳湖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丰水期鄱阳湖超微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平均值为1.04×108cells/L,超微蓝藻是超微型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尤其在北... 2014年夏季对鄱阳湖进行采样调查,以探究超微型浮游植物在鄱阳湖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丰水期鄱阳湖超微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平均值为1.04×108cells/L,超微蓝藻是超微型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尤其在北部通江湖区,占总超微藻丰度的比例超过80%.超微藻对总浮游植物净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以叶绿素a浓度表示)贡献率的均值分别为44%和46%.鄱阳湖超微藻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超微藻丰度和叶绿素a浓度在南部湖区最高,其次是北部湖区,在东部和中部湖区相对较低.北部湖区超微藻对总浮游植物净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的贡献率全湖最高,分别能达到60%和50%.相关性分析表明,营养盐对超微型浮游植物生长的作用表现不明显,超微藻对总浮游植物净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与水体透明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水体p H值对超微真核藻丰度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浮游植物 鄱阳湖 丰水期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海参养殖池塘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育红 杨建敏 +4 位作者 张明亮 宋向军 王卫军 孙国华 韦秀梅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5-420,共6页
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盐度、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对黄河三角洲海参养殖池塘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群落多样性指数H′值主要受营养盐特别是PO43-P、NH4+-N限制,温度、盐度对H′值影响不显著。丰富度指数d值受营养... 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盐度、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对黄河三角洲海参养殖池塘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群落多样性指数H′值主要受营养盐特别是PO43-P、NH4+-N限制,温度、盐度对H′值影响不显著。丰富度指数d值受营养盐影响不显著。温度、盐度是d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温度15—30℃、盐度22—32范围之内,d值随温度、盐度升高而降低。均匀度指数J值受营养盐影响不显著,但受温度、盐度影响作用较为明显,在温度15—30℃、盐度22—32范围之内,J值随着温度、盐度升高而升高。由于池塘内温度、盐度、营养盐波动较大,浮游植物群落并不稳定,多样性一直处于受干扰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海参养殖池塘 微型浮游植物 多样性指数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植物分布及环境因子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魏玉秋 孙军 丁昌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6-65,共10页
利用流式细胞仪BD Accuri C6对2014年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植物进行了现场的观测研究,发现了3类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植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Pro)和超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s,Euk),并对其丰... 利用流式细胞仪BD Accuri C6对2014年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植物进行了现场的观测研究,发现了3类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植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Pro)和超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s,Euk),并对其丰度与分布以及环境因子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yn、Pro和Euk丰度总平均值分别为5.13×103个/mL,3.27×104个/mL和1.85×103个/mL,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1.19μg/L,1.86μg/L和4.51μg/L。Syn、Pro和Euk的丰度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Syn、Pro和Euk丰度分布趋势呈现近海低而外海高,Syn和Euk丰度高值区分别出现在沿岸带与陆架和上升流影响海域,Pro丰度高值区出现在沿岸带与陆架,低值区出现在上升流影响海域。Syn、Euk丰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次表层,Pro丰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真光层底部,Euk丰度垂直变化差异相对Syn和Pro较小。超微型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yn、Pro和Euk的碳生物量均与硝酸盐、硅酸盐浓度和深度呈现负相关关系,Pro的碳生物量与磷酸盐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浮游植物 聚球藻 原绿球藻 微型真核藻类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型浮游植物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陈纪新 黄邦钦 李少菁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A02期32-39,共8页
简述海洋微型浮游植物分子生态学领域研究进展,综述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海洋微型浮游植物物种鉴定、系统发生学、群落组成、生态适应与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应用成果.分子标记和核酸序列为海洋微型浮游植物鉴定与系统发生树的构建提供了更为细... 简述海洋微型浮游植物分子生态学领域研究进展,综述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海洋微型浮游植物物种鉴定、系统发生学、群落组成、生态适应与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应用成果.分子标记和核酸序列为海洋微型浮游植物鉴定与系统发生树的构建提供了更为细致的指标;不依赖纯化培养技术的原位分子方法能较为全面地描述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组成结构,荧光原位杂交等定量分析技术实现了对种群时空分布和动态的监测;通过功能基因与基因组序列分析等遗传基础分析方法,探讨浮游植物对环境适应的分子机制,研究其生态适应与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型浮游植物 分子生态 系统发生 多样性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长兴岛海域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 被引量:22
8
作者 宋伦 吴景 +2 位作者 刘卫东 宋永刚 王年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35-1642,共8页
为研究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在褐潮生消过程的多样性变化,以18S r DNA V4区作为目标基因,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4年5月、7月和2015年5月、7月长兴岛近岸海域海水中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技术可有... 为研究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在褐潮生消过程的多样性变化,以18S r DNA V4区作为目标基因,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4年5月、7月和2015年5月、7月长兴岛近岸海域海水中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技术可有效地检测长兴岛近岸海域海水中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自行设计的V4(F/R)引物在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鉴定方面更为高效.2014年5月、7月在长兴岛海域分别检出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143、165种,2015年5月、7月分别检出123、167种.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中绿藻门相对丰度最高,2014年5月、7月分别为44.5%、65.6%,2015年5月、7月分别为81.8%、73.7%.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种类数都是同年7月高于5月,说明7月海水中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5月稳定.同时发现了渤海海域的褐潮致灾种微拟球藻(Nannochloris sp.)和金牛微球藻(Ostreococcus tauri),2014年和2015年其平均优势度分别为0.37和0.39;而已发现的褐潮致灾种——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在长兴岛海域的4次调查中虽都有检出,但其优势度(平均为0.000 3)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 高通量测序 18S rDNA可变区V4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微型浮游植物的FCM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郭沛涌 沈焕庭 张利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1-104,共4页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对淡水微型浮游植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微型浮游植物的光散射信号和自身所含光合色素,FCM可快速、即时区分不同类群微型浮游植物,计算其细胞数量,并可对不同时间微型浮游植物生态学动态变化进行有效分析,...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对淡水微型浮游植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微型浮游植物的光散射信号和自身所含光合色素,FCM可快速、即时区分不同类群微型浮游植物,计算其细胞数量,并可对不同时间微型浮游植物生态学动态变化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大大改进了微型浮游植物监测与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浮游植物 流式细胞术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纪新 黄邦钦 郑微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34-39,共6页
关键词 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 多样性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硅质化超微型浮游植物迅游藻(Bolidophyceae)的分类和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凤 魏玉秋 +1 位作者 孙军 张桂成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91-498,共8页
超微型浮游植物(大小为0.2~2μm)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寡营养海区初级生产力方面起着主导地位,对硅、碳颗粒物在大洋深层的输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超微型浮游植... 超微型浮游植物(大小为0.2~2μm)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寡营养海区初级生产力方面起着主导地位,对硅、碳颗粒物在大洋深层的输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是因为该类群难以分离培养、鉴定和定量测定。迅游藻(Bolidophyceae)是超微型浮游植物中的一类真核生物,它包括迅游单胞藻目(Bolidomonadales)和帕玛藻目(Parmales)。尽管迅游藻对浮游植物群落的细胞丰度贡献相对较小(<0.1%),但是其分布广泛,是沿海和上升流区域中最丰富的浮游植物类群之一,普遍存在于热带到极地海洋生态系统中。迅游藻是系统发育上最接近硅藻的原生藻群,不同的是迅游藻细胞壁没有全部的硅质化。本文阐述了迅游藻的研究现状,总结了迅游藻的发现,以及近年来通过对迅游藻系统发育(基于SSU rDNA和rbc L基因的序列分析)、生态学和生理学研究获得的最新信息,详细说明了迅游藻作为硅藻姊妹群的分类学地位,对于厘清这些硅化藻类之间的进化联系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强调了迅游藻在海洋硅碳循环中的作用,对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地位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迅游藻 硅质化 微型浮游植物 硅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养殖池塘微型和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组成 被引量:7
12
作者 卫鹏 毕相东 +3 位作者 戴伟 张达娟 李宛津 董少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19,共7页
为了解淡水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于2018年6—9月对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2个养殖池塘进行定点采样,分别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池塘内微型浮游植物(粒径>3.0μm)和超微型浮游植物(粒径为0.2~3.0μm)的... 为了解淡水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于2018年6—9月对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2个养殖池塘进行定点采样,分别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池塘内微型浮游植物(粒径>3.0μm)和超微型浮游植物(粒径为0.2~3.0μm)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为5.25~9.79μg/L,超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含量为0.62~2.03μg/L,超微型浮游植物对总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贡献率为9.8%~17.2%,显著低于微型浮游植物(82.8%~90.2%)(P<0.05);养殖池塘微型浮游植物共有4门(蓝藻门Cyan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和裸藻门Euglenophyta)24属,其中蓝藻门占绝对优势,6—9月,其含量逐月减少;以传统分类学界定为前提,高通量测序结果中只发现1种超微原核浮游植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其6、7月相对丰度明显高于8、9月;除聚球藻外,粒径0.2~3.0μm的浮游植物中同时发现其他6属超微原核浮游植物;超微真核浮游植物分别隶属于4门(淡色藻门Ochrophyta、双鞭毛虫门Dinoflagellata、隐藻门Cryptophyta和绿藻门)7纲,其中绿藻纲Chlorophyceae占绝对优势。研究表明,与超微型浮游植物相比,非贫营养化养殖池塘更适合于微型浮游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浮游植物 微型浮游植物 养殖池塘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夏季秦皇岛海域超微型浮游植物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相伟 魏玉秋 +3 位作者 孙军 张桂成 赵亮 贾岱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6-114,共9页
2017年6月和8月,通过对秦皇岛海域的超微型浮游植物进行现场调查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了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超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s)两大类群,其中聚球藻又分为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两个亚群。调研期间,正处于秦皇岛海域褐... 2017年6月和8月,通过对秦皇岛海域的超微型浮游植物进行现场调查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了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超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s)两大类群,其中聚球藻又分为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两个亚群。调研期间,正处于秦皇岛海域褐潮高发期。通过分析超微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碳生物量及分布特点,研究了秦皇岛海域在褐潮高发期超微型浮游植物分布及相关环境因子影响。结果表明,6月份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平均丰度分别为1.14×10^4个/mL、4.02×10^4个/mL和1.04×10^4个/mL,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27.22μg/L、8.49μg/L和2.27μg/L;在8月份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平均丰度分别为3.27×10^3个/mL、5.79×10^4个/mL和2.58×10^4个/mL,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6.35μg/L、13.41μg/L和5.83μg/L。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在6月份和8月份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超微型真核藻的细胞丰度从6月到8月明显降低一个数量级,说明8月份过高的水体温度与低浓度的营养物质等因素限制了超微型真核藻中褐潮种的生长。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细胞丰度在6月份呈现从河口到近岸逐渐升高的分布趋势,而超微型真核藻呈现下降的分布趋势。与6月份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细胞丰度分布相反,超微型真核藻和聚球藻Ⅰ细胞丰度则在8月份呈现从河口到近岸逐渐降低的分布趋势,而聚球藻Ⅱ细胞丰度的区域分布趋势不明显,主要分布在水体表层。通过对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6月份硝酸盐与铵盐是聚球藻Ⅰ细胞生长的主要控制因子,而聚球藻Ⅱ与环境因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超微型真核藻的细胞丰度与硅酸盐浓度呈正相关。在8月份,超微型真核藻细胞的生长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硝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磷酸盐、温度以及光照)的共同作用的影响,聚球藻Ⅰ细胞丰度与硝酸盐呈正相关,温度与光照则是影响聚球藻Ⅱ细胞分布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浮游植物 褐潮 环境因子 秦皇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SEATS站超微型浮游植物类群及其碳生物量和叶绿素a浓度比值的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尚毅威 肖武鹏 +1 位作者 柳欣 黄邦钦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1-818,共8页
浮游植物的碳生物量和叶绿素a浓度比值(简记为C∶Chl-a)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关键基础参数,在自然环境下有极大的变化.通过收集和整理近年来南海的东南亚时间序列观测(the South East Asian Time-series Study,SEATS)站的现场调... 浮游植物的碳生物量和叶绿素a浓度比值(简记为C∶Chl-a)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关键基础参数,在自然环境下有极大的变化.通过收集和整理近年来南海的东南亚时间序列观测(the South East Asian Time-series Study,SEATS)站的现场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超微型浮游植物中三大类群的变化及其总C∶Chl-a的垂直分布.叶绿素a浓度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获得,碳生物量依据文献报道的同纬度海区的C∶Chl-a计算或基于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丰度与体积后经换算得到.结果显示基于这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超微型浮游植物三大类群的碳生物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n=41,p<0.001),其中聚球藻(Synechococcus)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获得的碳生物量有一定的高估,而原绿球藻(Prochlorocoecus)和超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s)的数据结果则基本一致,这种差异可能与聚球藻的光适应机制有关.通过计算南海SEATS站全粒径浮游植物的C∶Chl-a,发现其呈现随深度递减的变化趋势,但相对于同纬度海区整体上偏小,进而讨论了南海SEATS站浮游植物时空分布模式和C∶Chl-a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南亚时间序列观测站 微型浮游植物 C∶Ch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南海北部海域微型浮游动物及其对浮游植物摄食压力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郑丽平 相卫国 黄邦钦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1期72-78,共7页
2009年1月在南海北部海域的5个站位,采用稀释法和显微分析技术研究了浮游植物生长率及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同时测定了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及类群组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微型浮游动物类群主要以无壳纤毛虫为主,南海北部微... 2009年1月在南海北部海域的5个站位,采用稀释法和显微分析技术研究了浮游植物生长率及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同时测定了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及类群组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微型浮游动物类群主要以无壳纤毛虫为主,南海北部微型浮游动物类群细胞丰度为33~529个/dm3.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长率为0.45~1.83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为0.44~1.76 d-1,摄食压力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42.6%~82.8%,占初级生产力的97.3%~225.1%.近岸区摄食压力比陆架区高,表明冬季南海近岸区微型浮游动物摄食能够有效的控制浮游植物的生长,而陆架区浮游植物生长率大于摄食率,浮游植物存在着现存量的积累,微型浮游动物并不能完全控制浮游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浮游植物: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西沙永乐龙洞浮游植物的昼夜垂直分布特征
16
作者 葛汝平 傅亮 +7 位作者 毕乃双 陈畅 刘光兴 庄昀筠 杨作升 范德江 姚鹏 陈洪举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5-73,共9页
南海永乐龙洞位于西沙群岛永乐环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深的海洋蓝洞,水文环境及理化因素特殊,90 m以下水体为无氧环境。为研究永乐龙洞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及其昼夜变化,于2017年3月在龙洞、潟湖及外礁坡进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研究结... 南海永乐龙洞位于西沙群岛永乐环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深的海洋蓝洞,水文环境及理化因素特殊,90 m以下水体为无氧环境。为研究永乐龙洞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及其昼夜变化,于2017年3月在龙洞、潟湖及外礁坡进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研究结果表明:龙洞内叶绿素a浓度呈现随深度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日间浓度最大值层出现在40 m层(0.42μg/L),夜间则出现在20 m层(0.59μg/L)。永乐龙洞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介于1.1×10^3~5.1×10^4 cells/mL。聚球藻在上层水体占优势(0~20 m),40 m以下水层原绿球藻丰度对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贡献率最大(90%以上),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丰度在整个水体都较低(除20 m层)。微微型浮游植物昼夜存在明显差异,夜间其丰度最大值层为20 m层,日间则上移至表层。本研究共记录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5门41属55种(含未定种)。其中,硅藻门25属34种、甲藻门12属15种、金藻门1属1种、蓝藻3属、隐藻1属。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丰度介于3.3×10^2~9.8×10^4 cells/L。甲藻丰度对浮游植物总丰度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硅藻,隐藻和蓝藻丰度仅在少数水层占优势。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昼夜变化明显,夜间丰度最大值层为20 m层,日间则出现在40 m层。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垂直分布与叶绿素a浓度垂直分布一致性高。龙洞浮游植物的种类数和丰度高于潟湖和外礁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乐龙洞 南海 叶绿素A 微型浮游植物 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 垂直分布 昼夜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概述 被引量:16
17
作者 孙书存 陆健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02-308,共7页
最近一二十年来 ,原绿藻和微食物网的重大发现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微型浮游生物在水域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重要意义 ,也为微型浮游生物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对微型浮游生物的主要类群 ,即微型浮游植物、异养细菌和微型浮... 最近一二十年来 ,原绿藻和微食物网的重大发现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微型浮游生物在水域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重要意义 ,也为微型浮游生物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对微型浮游生物的主要类群 ,即微型浮游植物、异养细菌和微型浮游动物的生态学研究进展作了概述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类群间的生态关系和微食物网的研究动向。最后对微型游生物生态学的继续研究提出了几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浮游植物 异养细菌 微型浮游动物 微食物网 水域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近海海域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汝伟 徐大鹏 +3 位作者 刘强 姚天舜 赵淑江 焦念志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23-930,共8页
【目的】为了解浙江近海海域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Pro)、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和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Picoeukaryotes,Euk)的时空生态分布,【方法】于2014年11月(秋)、2015年1月(冬)、2015年5月(春)... 【目的】为了解浙江近海海域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Pro)、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和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Picoeukaryotes,Euk)的时空生态分布,【方法】于2014年11月(秋)、2015年1月(冬)、2015年5月(春)和2015年7月(夏)连续4个季节采集了浙江近海海域表层海水样品,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样品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丰度进行了检测,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从水平分布来看,在4个季节中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丰度均为宁波、沈家门、岱山等沿岸海域站位的丰度低,远陆海域东极和枸杞站位的丰度高。从季节分布来看,原绿球藻的季节分布特征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聚球藻的季节分布特征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的季节分布特征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原绿球藻、聚球藻、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均与p H显著正相关;秋季,原绿球藻、聚球藻、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均与温度显著正相关;冬季,聚球藻、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均与盐度显著正相关。【结论】本文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丰度近岸海域明显低于远陆海域,这与近岸海域泥沙含量大,水色和透明度低有很大关系。浮游病毒对宿主的裂解也会影响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的丰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近海 原绿球藻 聚球藻 微型真核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流式细胞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害甲藻Stoeckeria algicida在辽东湾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8
19
作者 宋伦 刘卫东 +4 位作者 吴景 宋广军 宋永刚 孙明 王年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39-1345,共7页
Stoeckeria algicida为甲藻纲胸甲球藻科,有侵噬鱼类细胞杀鱼的能力,可导致鱼类成群死亡,同时也会杀死其他海洋微藻。由于该藻个体微小、形态学鉴定困难,研究较为迟缓,我国海域几乎没有该藻的研究报道。近几年,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极... Stoeckeria algicida为甲藻纲胸甲球藻科,有侵噬鱼类细胞杀鱼的能力,可导致鱼类成群死亡,同时也会杀死其他海洋微藻。由于该藻个体微小、形态学鉴定困难,研究较为迟缓,我国海域几乎没有该藻的研究报道。近几年,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的鉴定研究,为了解我国辽东湾海域是否存在Stoeckeria algicida及其分布情况,以18S rD NA V4区作为目标基因,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专门设计了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鉴定引物对V4(F/R),随后对辽东湾2014年四季海水中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Stoeckeria algicida除了春季未检出外,其他季节均有检出,温度是影响该藻繁殖的主要因素。虽然Stoeckeria algicida在整个环境样品中优势度不太明显,但其夏季密度较高(最高达2.753×10~3个/L),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东西两岸,致灾风险较高,应引起有关方面足够重视。Stoeckeria algicida在我国海域首次报道,其危害后果严峻,必须加强监测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oeckeria algicida 胸甲球藻科 外来有害微藻 微型浮游植物 高通量测序 辽东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底栖原生动物生态学研究方法学综述 被引量:12
20
作者 类彦立 徐奎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57,共9页
在浮游生态系统(pelagic ecosystem)中,原生动物是细菌和微型浮游植物(microphytoplankton)的主要捕食者,又是很多浮游动物(zooplankton)的重要的饵料来源。因此,原生动物被认为是食物网中从微型生物构成(microbial component... 在浮游生态系统(pelagic ecosystem)中,原生动物是细菌和微型浮游植物(microphytoplankton)的主要捕食者,又是很多浮游动物(zooplankton)的重要的饵料来源。因此,原生动物被认为是食物网中从微型生物构成(microbial components)到较高营养级的一个能量传递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生态学 方法学 综述 洋底 浮游生态系统 微型浮游植物 原生动物 饵料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