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生产种种薯微型化生产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玉莲 王效瑜 张小川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2期129-129,131,共2页
对种植密度和播期对马铃薯生产种种薯微型化生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加密度、延迟播期,可使马铃薯单薯重降低,但不能使单株结薯数明显增加;在宁夏南部山区,进行生产种种薯微型化生产技术时,播期可推迟至5月中旬至6月上旬,种... 对种植密度和播期对马铃薯生产种种薯微型化生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加密度、延迟播期,可使马铃薯单薯重降低,但不能使单株结薯数明显增加;在宁夏南部山区,进行生产种种薯微型化生产技术时,播期可推迟至5月中旬至6月上旬,种植密度可增至9.75万~12.00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生产种 种薯微型化生产技术 宁夏南部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化制造设备与微型制造系统 被引量:18
2
作者 孙雅洲 梁迎春 程凯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92-596,共5页
介绍了微型机床与微型工厂概念提出的背景和科学意义 ,综述了目前微型工厂 /微型制造系统的研究发展概况 ,探讨了制造设备与系统微型化的关键问题 ,指出了一些需要开展的研究方向 ,并提出了几项建议。
关键词 微型机床 微型制造系统 微型工厂 微型化技术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系统中的雷电暂态感知、监测和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庆 柯锟 +3 位作者 胡军 姚子恒 吴世林 何金良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03-3323,共21页
雷电是造成电力系统故障的首要原因,实现对雷电暂态电压电流信号的感知、监测和数据应用对于维护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面向日益复杂的新型电力系统结构形态,传感器件在满足雷电宽频测量的基础上,监测装置正朝着微型化、高精... 雷电是造成电力系统故障的首要原因,实现对雷电暂态电压电流信号的感知、监测和数据应用对于维护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面向日益复杂的新型电力系统结构形态,传感器件在满足雷电宽频测量的基础上,监测装置正朝着微型化、高精度、强互联和易取能方向发展。因此,该文基于雷电暂态感知方法、监测装置关键技术和雷击数据统计应用的研究现状,首先介绍了基于不同原理的电压/电场和电流/磁场传感技术,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其次梳理了传感器微型化、时间同步、通信和供能等关键技术的最新进展;随后通过对雷击暂态波形的统计分析,探讨了监测数据在雷击故障识别与定位中的应用;最后对电力系统中雷电暂态感知、监测与应用进行总结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电场传感技术 电流/磁场传感技术 微型化技术 时间同步 供能与通信 统计分析 雷击故障识别与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淡化新技术
4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6期74-74,共1页
关键词 海水 淡化技术 淡水 微型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多光子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石玉洁 张广杰 +3 位作者 陆政元 应亚宸 贾荟琳 席鹏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6-306,共11页
相比于传统的光学成像技术,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的新型多光子成像技术具有穿透深度大,组织光损伤小,信噪比高,且可方便进行光学层析成像的特点,故而被广泛应用于包括脑、肿瘤、胚胎在内的多种活体组织成像中。本综述回顾了新型多光子成... 相比于传统的光学成像技术,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的新型多光子成像技术具有穿透深度大,组织光损伤小,信噪比高,且可方便进行光学层析成像的特点,故而被广泛应用于包括脑、肿瘤、胚胎在内的多种活体组织成像中。本综述回顾了新型多光子成像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历程,包括微型化双光子成像技术、双光子内窥技术和三光子成像技术,概括分析了其基本原理与成像特点,讨论了这一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总结了其在生物学基础研究领域和临床医学诊断中的主要应用,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可以预见,随着激光器和光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光子成像技术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更加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光子成像 微型化双光子成像技术 双光子内窥技术 三光子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aging dynamic water invasion behavior in microfractures based on microfluidics
6
作者 ZHANG Ji-cheng CHEN Shao-jie +3 位作者 JI Song-tao FENG Fan ALEKSEY A.Khoreshok ZAKI M.Mohamme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3986-4001,共16页
Fluid invasion through fractures is frequently observed in subsurface engineering. To elucidate the microkinetic behavior of fracture fluids, the microfracture structure of coal from the Surat Basin was reconstructed ... Fluid invasion through fractures is frequently observed in subsurface engineering. To elucidate the microkinetic behavior of fracture fluids, the microfracture structure of coal from the Surat Basin was reconstructed using a 3D morphometric system and stitching algorithm, then the transparent models characterizing the fracture structure were produced using microfluidics, and water invasion in the microfracture model was measured via visualization experiments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High flow rate facilitated the invasion of the water phase into the closed channel,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invasion in the neutral wetting system. Wettability reversal changed the dominant channel for water invasion in the hydrophobic system. The invasion efficiency in closed and small aperture bypass channels was low.The reduction of effective seepage channels led to the fastest breakthrough time. Higher surface tension and interfacial curvature promoted the hysteresis effect. The reduction of effective seepage channels led to the fastest breakthrough time. The larger surface tension and interfacial curvature make the hysteresis effect more significant. These results will enabl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ck-gas-liquid multiphas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under unsaturated conditions of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FRACTURE visualized models MICROFLUIDICS phase distribution capillary hystere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