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微地震法监测油田生产动态 被引量:55
1
作者 刘建中 王春耘 +2 位作者 刘继民 赵玉武 刘志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1-73,共3页
用微地震法在油田生产波及区对生产动态进行实时监测 ,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前沿课题。参照国外微地震法监测信号的识别标准和识别方法 ,研制了独立的观测系统与软件 ,在大庆、华北、中原、大港等油田进行现场实验 ,对近百口井的观测... 用微地震法在油田生产波及区对生产动态进行实时监测 ,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前沿课题。参照国外微地震法监测信号的识别标准和识别方法 ,研制了独立的观测系统与软件 ,在大庆、华北、中原、大港等油田进行现场实验 ,对近百口井的观测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根据华北油田京 11断块京 3 44井 (注水井 )注水前缘监测结果分析的注水见效情况与生产实际一致。在油田开发初期就布置固定微地震台网 ,可以随时判断剩余油的分布范围 ,观测结果可以作为油田注水、调剖、井网布局与调整的依据。对微地震法稍加改进 ,也可用于实时监测人类活动诱发的微地震。图 2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动态监测 微地震法 信号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技术时间推移监测试验
2
作者 徐晓会 《石油仪器》 2009年第6期69-72,共4页
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技术时间推移监测试验通过监测选定区块内注水井不同注水阶段的水驱前缘,了解区块内各注水井的优势注水方向、推进距离等监测参数的变化情况,与地质资料相结合,最终给出随时间推移的水驱前缘展布图。文章重点介绍... 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技术时间推移监测试验通过监测选定区块内注水井不同注水阶段的水驱前缘,了解区块内各注水井的优势注水方向、推进距离等监测参数的变化情况,与地质资料相结合,最终给出随时间推移的水驱前缘展布图。文章重点介绍了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原理以及时间推移监测试验测试实例,分析此项技术在大庆油田生产中的作用,及时掌握井组的水驱波及动用状况,加强注采井组调控,为区块开发方案制定及调整注水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法 水驱前缘 时间推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法水驱前缘时间推移监测水驱动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峰 《石油仪器》 2012年第2期67-69,9,共3页
文章简要介绍了微地震法水驱监测技术的原理及技术特点,重点介绍该技术在大庆油田九厂试验区块水驱前缘随时间推移的监测情况,给出了不同时间阶段的水驱前缘的展布情况,该技术能够为油田地质开发方案制定及调整提供依据。
关键词 微地震法 时间推移 水驱前缘 监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梁油田头屯河组油藏地应力分析及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民河 廖健德 +1 位作者 李震 王莉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1期28-30,共3页
随着对地应力认识的深入 ,它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作用日渐明显。应用岩心测试、水力压裂等资料分析了陆梁油田头屯河组油藏的地应力及裂缝特征。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 ,水平最小主应力梯度为 0 0 1 2 1MPa/m ,天然的裂缝走向为近似东... 随着对地应力认识的深入 ,它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作用日渐明显。应用岩心测试、水力压裂等资料分析了陆梁油田头屯河组油藏的地应力及裂缝特征。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 ,水平最小主应力梯度为 0 0 1 2 1MPa/m ,天然的裂缝走向为近似东西向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油藏地应力分布状况。在分析地应力、裂缝特征的基础上 ,简述了裂缝与地应力的关系 ,并对压裂时地层中裂缝的延伸情况进行分析 ,同时分析了该油藏地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梁油田 准噶尔盆地 地应力分析 油田开发 砂岩油藏 无源微地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式人工裂缝实时监测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石道涵 张昊 黄远 《石油仪器》 2005年第3期51-52,7,共2页
嵌入式人工裂缝实时监测技术是微地震法监测的一种方法,文章介绍了该技术在压裂井人工裂缝监测中的具体应用,通过监测可获得人工压裂裂缝的方位、长度、高度、产状等信息。该技术具有工艺技术简单可靠、安全环保的特点,非常适应于现场... 嵌入式人工裂缝实时监测技术是微地震法监测的一种方法,文章介绍了该技术在压裂井人工裂缝监测中的具体应用,通过监测可获得人工压裂裂缝的方位、长度、高度、产状等信息。该技术具有工艺技术简单可靠、安全环保的特点,非常适应于现场的应用。对提高开发低渗透油气田的开发水平、增产增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微地震法 拾震器 裂缝产状 射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坪矿区煤层气井压裂裂缝扩展规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祁满意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1-93,共3页
介绍了井温测试、地面微地震法和动态导体充电法监测煤层水力压裂裂缝的基本原理,并通过采用上述3种方法对焦坪矿区煤层气井压裂裂缝进行监测,初步获取了煤层压裂裂缝的形态参数,通过分析发现:焦坪矿区煤层压裂空间展布显现出不等长垂直... 介绍了井温测试、地面微地震法和动态导体充电法监测煤层水力压裂裂缝的基本原理,并通过采用上述3种方法对焦坪矿区煤层气井压裂裂缝进行监测,初步获取了煤层压裂裂缝的形态参数,通过分析发现:焦坪矿区煤层压裂空间展布显现出不等长垂直缝,压裂裂缝上下扩展明显,均穿越了煤层的顶底板,主裂缝延伸方位为北东向,建议生产井在长度方向上延主裂缝方向进行布置,井间距在400m左右为宜,在宽度方向上在140m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坪矿区 裂缝扩展 井温测试 地面微地震法 动态导体充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of the H8 member in the Su14 3D seismic test area
7
作者 Zhang Yuqing Wang Zhizha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1年第2期233-237,共5页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 the eighth member of the Shihezi formation(the H8 member) in the Sul4 3D seismic test area was investigated.A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model was introduced for the...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 the eighth member of the Shihezi formation(the H8 member) in the Sul4 3D seismic test area was investigated.A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model was introduced for the first time as a way of predicting sandstone thickness in the study area.The model was constructed by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measured seismic attributes.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 the study area was determined from predicted sandstone thickness and an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andstone thickness predictions in the study area using an SVM method are good.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 the study area has been depicted at a fine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M Seismic attribute Sandstone thickness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3D seismic test ar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