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西洋中北部双频微地动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方益志 薛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4-214,I0001,共12页
本文对大西洋中北部两侧五个地震台站2015年记录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噪声功率谱密度和概率密度函数,并通过极化分析对双频微地动不同周期的主导源区方位角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西洋中北部台站双频微地动发生显著分裂,... 本文对大西洋中北部两侧五个地震台站2015年记录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噪声功率谱密度和概率密度函数,并通过极化分析对双频微地动不同周期的主导源区方位角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西洋中北部台站双频微地动发生显著分裂,各台站的峰值周期各不同,且来自相同方向和不同方向的双频微地动都有可能产生双频微地动分裂;大西洋中北部的噪声功率谱密度随季节变化复杂,部分台站冬季的功率谱密度振幅比夏季强,部分台站夏季的比冬季强;而大西洋中北部台站源区方位受季节影响不大,台站主要源区的方位不变,且两季的源区方位角在大范围内重合;大西洋东岸中北部台站,夏季受台站以南大西洋源区影响更多,冬季受台站以北大西洋源区影响更多;靠近加勒比海位于大西洋西岸的台站,其双频微地动源区方向在冬季和夏季都更多地指向加勒比海;大西洋西岸纬度最低的台站MPG,其双频微地动在冬季主要受台站以北大西洋源区的影响,而在夏季则同时受到台站以北大西洋源区和台站西南方位很可能源于太平洋源区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频微地动 大西洋中北部 功率谱密度 概率密度函数 极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台风“尼伯特”激发微地动的频率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家庆 陈界宏 林立青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3-531,共9页
台风可以改变海面波浪状态并激发出微地动信号,该信号可以传播至陆地并被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到。本研究以201601号台风"尼伯特"为例,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分析了7月3日12时至7月9日0时台风期间中国台湾和日本114个宽频带地震仪... 台风可以改变海面波浪状态并激发出微地动信号,该信号可以传播至陆地并被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到。本研究以201601号台风"尼伯特"为例,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分析了7月3日12时至7月9日0时台风期间中国台湾和日本114个宽频带地震仪垂向分量信号功率谱特征。分析结果发现,在7月5日至7月7日之间,当台风距离台站1500~2000km时,中国台湾、琉球群岛及屋久岛的33个地震台站的地振动信号功率谱密度值显著增强,7月5日前后,在0.4Hz频率左右出现功率谱密度值增强的现象,之后由高频转至低频,7月7日左右功率谱密度值增强频率变化至约0.2Hz。利用全球地震背景噪声能量辐射模型模拟KGM台站所在位置(128.22°E,26.76°N)的双频微地动功率谱,结果表明7月5日至7日0.2~0.4Hz功率谱密度值增强,频率由约0.4Hz变化至0.2Hz的现象为海岸线反射效应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动 台风 时频分析 频率特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日本MW9.0地震引发的海啸对地震背景噪声的影响
3
作者 陈斐 薛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1-337,I0001,共18页
基于北美沿岸和内陆地震台站的连续地震波形记录,并结合沿岸台站附近布设的DART系统记录的海底压力数据以及预测潮汐数据,利用时频分析和极化分析方法对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M_(W)9.0大地震所激发的海啸对地震背景噪声所产生的... 基于北美沿岸和内陆地震台站的连续地震波形记录,并结合沿岸台站附近布设的DART系统记录的海底压力数据以及预测潮汐数据,利用时频分析和极化分析方法对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M_(W)9.0大地震所激发的海啸对地震背景噪声所产生的影响予以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海啸对高频噪声(1.3—1.5 Hz)以及短周期双频微地动噪声(0.18—0.4 Hz)的影响较小,但海啸显著增强了长周期双频微地动(0.1—0.15 Hz)、单频微地动(0.05—0.08 Hz)以及地球背景自由振荡(0.004—0.007 Hz)的振幅,且随着噪声频率的降低,这种振幅增强的影响更明显,影响的持续时间也更长;海啸到达近岸时,对附近台站的各频段噪声均有影响,成为各频段噪声的主控能量来源,且其位置在后续过程中会随时间变化。这表明海啸对噪声特征的影响与海啸传播特性有关,即海啸在传播过程中因受水深、海底地形以及近岸地形的反射、衍射等的影响,能量聚集区域随时间而变化,并非均匀地传播到海岸,从而导致了不同频带噪声主极化方向随时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啸 2011年日本M_(W)9.0地震 地震背景噪声 地球背景自由振荡 微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cavation-induced microseismicity and rockburst occurrence: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eep parallel tunnels with alternating soft-hard strata 被引量:13
4
作者 FENG Guang-liang CHEN Bing-rui +3 位作者 JIANG Quan XIAO Ya-xun NIU Wen-jing LI Peng-xi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2期582-594,共13页
Excavation-induced microseismicity and rockburst occurrence in deep underground projects provide invaluable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used to warn rockburst occurrence,facilitate rockburst mitigation procedures,and anal... Excavation-induced microseismicity and rockburst occurrence in deep underground projects provide invaluable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used to warn rockburst occurrence,facilitate rockburst mitigation procedures,and analyze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ir occurrence.Based on the deep parallel tunnels with the maximum depth of 1890 m created as part of the Neelum–Jhelum hydropower project in Pakistan,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excavation-induced microseismicity and rockburst occurrence between parallel tunnels with soft and hard alternant strata are studied.Results show that a large number of microseismic(MS)events occurred in each of the parallel tunnels during excavation.Rockbursts occurred most frequently in certain local sections of the two tunnels.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found in the excavation-induced microseismicity(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number of MS events,distribution of MS energy,and pattern of microseismicity variation)and rockbursts characteristics(the number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between the parallel tunnels.Attempting to predict the microseismicity and rockburst intensities likely to be encountered in subsequent tunnel based on the activity encountered when the parallel tunnel was previously excavated will not be an easy or accurate procedure in deep tunnel projects involving complex lithologic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SEISMICITY ROCKBURST soft and hard alternant strata deep parallel tunnels Neelum–Jhelum hydropower proj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