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囊藻毒素LR对草鱼肝脏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周炳升 徐立红 +1 位作者 张甬元 徐盈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0-92,104,共3页
关键词 微囊毒素lr 肝脏 超微结构 草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对BRL-3A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加平 傅文宇 +1 位作者 王秀敏 徐立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0-463,共4页
用蛋白印迹法研究了微囊藻毒素LR(MCLR)暴露时大鼠BRL-3A细胞p53、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p53和Bax表达均明显升高.除了10nmol/L LR暴露1h实验组外,其它实验组Bcl-2表达均下降.在低浓度组(10nmol/L),随暴... 用蛋白印迹法研究了微囊藻毒素LR(MCLR)暴露时大鼠BRL-3A细胞p53、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p53和Bax表达均明显升高.除了10nmol/L LR暴露1h实验组外,其它实验组Bcl-2表达均下降.在低浓度组(10nmol/L),随暴露时间的延长,p53和Bax表达逐渐升高,Bcl-2表达逐渐下降,而在中浓度(100nmol/L)和高浓度组(1000nmol/L),蛋白表达与暴露时间的一致性没有低浓度组(10nmol/L)明显.表明p53、Bcl-2和Bax在MCLR诱导的细胞凋亡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 lr BRL-3A 生物活性 水污染 基因 细胞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分子印迹膜修饰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微囊藻毒素LR检测传感器 被引量:7
3
作者 何皓 张涛 +6 位作者 姚佳 李传宇 周连群 王毅 李明宇 黎海文 董文飞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23-728,共6页
开发了一种多孔分子印迹膜修饰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用于快速检测水中微囊藻毒素LR。研究了利用该传感器检测微囊藻毒素LR的方法。首先,通过原位聚合法在SPR传感芯片的裸金表面合成了微囊藻毒素LR的多孔分子印迹膜,制备出... 开发了一种多孔分子印迹膜修饰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用于快速检测水中微囊藻毒素LR。研究了利用该传感器检测微囊藻毒素LR的方法。首先,通过原位聚合法在SPR传感芯片的裸金表面合成了微囊藻毒素LR的多孔分子印迹膜,制备出可以特异性捕获微囊藻毒素LR的SPR传感芯片。然后,利用Kretschmann棱镜耦合结构,构建了基于Kretschmann结构的波长调制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最后,通过检测不同浓度的微囊藻毒素LR溶液以及干扰物质微囊藻毒素RR溶液,研究了该传感器的测量范围、特异性等参数。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于微囊藻毒素LR的检测灵敏度很高,可实现微囊藻毒素LR的定量检测,动态测量达2.1×10^-9~1×10^-6 mol/L。另外,传感器对于干扰物质微囊藻毒素RR无明显信号响应,表明传感器对于微囊藻毒素LR具有很好的特异性检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 分子印迹膜 微囊毒素lr 水污染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高通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筛选FL细胞对低剂量微囊藻毒素LR暴露的应答基因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秀敏 邵敏华 +2 位作者 卢大儒 徐立红 余应年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09-911,共3页
关键词 微囊毒素lr 应答基因 高通量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级杆质谱法快速分析水中微囊藻毒素LR 被引量:9
5
作者 茅海琼 翁燕波 +2 位作者 傅晓钦 朱丽波 胡迪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9-22,共4页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快速测定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方法。水样经0.2μmGHP一次性针头过滤器过滤,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仪多离子反应监测(MRM)法定量检测MC-LR。经方法学验证,该方法对M...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快速测定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方法。水样经0.2μmGHP一次性针头过滤器过滤,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仪多离子反应监测(MRM)法定量检测MC-LR。经方法学验证,该方法对MC-LR的最低检出限LOD为0.08μg/L(进样量10μl),最低定量限LOQ是0.10μg/L。在0.2-20.0μg/L的线性范围中,相关系数r=0.9982,回收率范围91.5%-110.3%。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操作简便快速,定量准确,测定浓度范围宽,是环境水质样品中MC-LR含量检测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 多离子反应监测 微囊毒素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影响人肝细胞HL7702的ERK及JNK的蛋白磷酸化 被引量:5
6
作者 孙瑜 黄朴 徐立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0-182,共3页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YST)是蓝藻的一些属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发生水华的水体中普遍存在。微囊藻毒素LR(MCLR)是微囊藻毒素中存在最为普遍且毒性作用最强的一种。已有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可以诱发肝毒性并且与人群中的肝癌...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YST)是蓝藻的一些属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发生水华的水体中普遍存在。微囊藻毒素LR(MCLR)是微囊藻毒素中存在最为普遍且毒性作用最强的一种。已有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可以诱发肝毒性并且与人群中的肝癌发生密切相关[1,2],因此进一步阐明其致毒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K P-JNK P-P38 微囊毒素lr HL770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微囊藻细胞培养与藻毒素LR提取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郝赤 R.M.Wilkins C.Rajenderan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44-546,共3页
铜绿微囊藻菌CCAP1450/4在室内人工培养的结果表明,较大的无机培养液表面、连续适当光照20uE/(m2·s)及适宜的温度(25℃)有利于该藻菌的生产.通过超声波击碎细胞,离心过滤C18净化柱分离,得到藻毒素... 铜绿微囊藻菌CCAP1450/4在室内人工培养的结果表明,较大的无机培养液表面、连续适当光照20uE/(m2·s)及适宜的温度(25℃)有利于该藻菌的生产.通过超声波击碎细胞,离心过滤C18净化柱分离,得到藻毒素.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主峰纯化藻毒素藻毒素在紫外光谱238nm处出现吸收高峰表明,铜绿微囊藻菌CCAP1450/4中藻毒素的主要成分是藻毒素LR.本研究还探索了简便、快速人工培养铜绿微囊藻菌及高效、叶靠分离纯化藻毒素LR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 细胞培养 毒素lr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亮氨酸精氨酸(MC-LR)损伤睾丸支持细胞免疫反应及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凯丽 张长城 +4 位作者 邬小平 刘尚雨 赵雪怡 袁丁 赵海霞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53-758,共6页
微囊藻毒素亮氨酸精氨酸(MC-LR)是水华爆发时微囊藻属、鱼腥藻属等蓝藻产生的一种对人类有致癌性的藻毒素。MC-LR可对雄性动物生殖系统产生毒性,导致不育,主要表现为诱导细胞凋亡、破坏细胞骨架、干扰DNA损伤修复途径或损伤血睾屏障(BTB... 微囊藻毒素亮氨酸精氨酸(MC-LR)是水华爆发时微囊藻属、鱼腥藻属等蓝藻产生的一种对人类有致癌性的藻毒素。MC-LR可对雄性动物生殖系统产生毒性,导致不育,主要表现为诱导细胞凋亡、破坏细胞骨架、干扰DNA损伤修复途径或损伤血睾屏障(BTB)功能等。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细胞)是生精小管中与生精细胞直接接触的体细胞,可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免疫抑制因子调节免疫反应以维持睾丸免疫稳态,亦可与邻近生殖细胞形成BTB,为各级生精细胞提供营养、支持和保护作用的微环境。MC-LR可引发睾丸Sertoli细胞炎症、诱导细胞凋亡、破坏BTB完整性,进而造成睾丸生精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lr(microcystin-lr) 睾丸支持细胞 凋亡 血睾屏障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R型微囊藻毒素对鲢鱼PEPCK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徐育强 张开岳 +4 位作者 张勇 蒋骄云 冯龙 许世杰 曲宪成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24-128,144,共6页
在前期经LR型微囊藻毒素(MC-LR)处理后建立鲢鱼肝脏组织抑制差减杂交文库的基础上,利用RACE方法克隆了经MC-LR处理后差异表达明显的鲢鱼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基因cDNA全长,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然后通过半定量分析了经MC-LR投与... 在前期经LR型微囊藻毒素(MC-LR)处理后建立鲢鱼肝脏组织抑制差减杂交文库的基础上,利用RACE方法克隆了经MC-LR处理后差异表达明显的鲢鱼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基因cDNA全长,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然后通过半定量分析了经MC-LR投与1、5、10 h鲢鱼肝脏组织PEPCK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鲢鱼PEPCK基因cDNA全长2 605 bp,包括101 bp的5'端非翻译区、564 bp的3'端非翻译区、1 91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36个氨基酸。将鲢鱼PEPCK基因cDNA核酸及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其他几种鱼类的相应序列进行比对,表明鲢鱼PEPCK与翘嘴红鲌的同源性最高,其核酸及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达到97%和99%;其次为斑马鱼,同源性均达到90%以上;与星斑川鲽的同源性最差,但核酸及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也分别达到77%和84%,说明鱼类PEPCK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具有很高的保守性。鲢鱼PEPCK具有与草酰乙酯结合的特有结构域以及与GTP三磷酸链结合的激酶1和激酶2基序。另外,鲢鱼投予MC-LR后,肝脏组织PEPCK经过1、5、10 h的表达量均有显著升高,说明鲢鱼投予MC-LR 1 h内该基因即被诱导表达,且在10 h内皆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这与微囊藻毒素作用有关,推测与微囊藻毒素解毒过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抑制差减杂交 快速扩增CDNA末端 lr微囊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免疫原及包被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丹 刘媛 +7 位作者 李先保 龚航 王丽 郝佳 张晓帅 徐重新 张存政 刘贤金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9期226-230,共5页
微囊藻毒素LR(MC-LR)分子量小于1000u,为半抗原,需要与载体蛋白偶联后才能刺激免疫应答用于抗体制备。本研究利用碳二亚胺法将MC-LR分别与钥孔血蓝蛋白(KLH)和牛血清白蛋白(BSA)进行偶联,获得免疫抗原(MC-KLH)和包被抗原(MC-BSA)。采用... 微囊藻毒素LR(MC-LR)分子量小于1000u,为半抗原,需要与载体蛋白偶联后才能刺激免疫应答用于抗体制备。本研究利用碳二亚胺法将MC-LR分别与钥孔血蓝蛋白(KLH)和牛血清白蛋白(BSA)进行偶联,获得免疫抗原(MC-KLH)和包被抗原(MC-BSA)。采用紫外扫描光谱、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等3种方法对2种人工抗原进行鉴定,并对小鼠进行免疫。用间接非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竞争ELISA测定了抗血清效价和敏感度。结果表明,紫外扫描光谱法可观察到2种人工抗原的紫外吸收谱与载体蛋白相比发生改变。通过SDS-PAGE法可以观察到MC-BSA分子量比BSA增大。另外质谱法测定的MC-BSA的相对分子量为76515.84,计算得到的MC-LR与BSA的偶联比为10∶1。MC-KLH免疫小鼠后,抗血清效价最高达到1∶32000倍,MC-LR对鼠多抗血清的抑制中浓度(I50)为0.53μg/mL。成功合成了MC-LR的免疫原和包被原为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了基础。还比较了3种鉴定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为其他人工抗原的鉴定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lr 抗体 免疫原 包被原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单胞菌降解微囊藻毒素的效能及酶作用机理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彩云 苑宝玲 +2 位作者 李艳波 刘波 史怀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51-956,共6页
以从福州市某富营养化水库底泥中筛选出的假单胞菌M-6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接种量、温度、供氧量(转速)、pH值、微囊藻毒素MCLR初始浓度等条件因素对假单胞菌M-6降解MCLR的影响,并探讨假单胞菌M-6降解MCLR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结果表明,当... 以从福州市某富营养化水库底泥中筛选出的假单胞菌M-6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接种量、温度、供氧量(转速)、pH值、微囊藻毒素MCLR初始浓度等条件因素对假单胞菌M-6降解MCLR的影响,并探讨假单胞菌M-6降解MCLR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10%时,菌体的降解效果较好,6d的降解率可达90%;降解反应的最适pH为7.0,最佳温度为30℃,摇床转速控制在150 r/min;MCLR初始浓度过高都将影响假单胞菌M-6对碳源和氮源的吸收和利用,最佳浓度为15.7 mg/L。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假单胞菌M-6降解藻毒素过程中,主要有3种酶参与反应,且这3种酶都是细胞内本身所含有的组织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微囊毒素lr(MClr)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草灵对铜绿微囊藻氧化应激及藻毒素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叶璟 刘超男 刘维屏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2-329,共8页
以铜绿微囊藻(Microsystis aeruginosa)作为生物模型,通过测定藻细胞氧化损伤程度与藻细胞内外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的含量,研究除草剂禾草灵的生态毒性。结果表明,禾草灵在实验室处理质量浓度1,2,5mg/L下,能诱导铜绿微囊藻... 以铜绿微囊藻(Microsystis aeruginosa)作为生物模型,通过测定藻细胞氧化损伤程度与藻细胞内外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的含量,研究除草剂禾草灵的生态毒性。结果表明,禾草灵在实验室处理质量浓度1,2,5mg/L下,能诱导铜绿微囊藻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引起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提高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增强。说明禾草灵对铜绿微囊藻产生了氧化胁迫。5mg/L禾草灵使铜绿微囊藻释放到细胞外的微囊藻毒素MC-LR显著增加,为空白对照的68.5,2.11,2.50,123.67倍(第2,3,4,5天);细胞内MC-LR含量与空白对照相比有一定的降低,为空白对照的0.34,0.82,2.76,0.11倍(第2,3,4,5天)。说明禾草灵在一定质量浓度下能对铜绿微囊藻产生氧化胁迫,引起藻细胞脂质过氧化,从而引起细胞膜损伤,导致微囊藻毒素MC-LR更多的释放到水体中,对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实验结果可对禾草灵的环境安全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氧化应激 微囊毒素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丁基锡和微囊藻毒素对小鼠肝脏p-Ezrin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玉涛 应琳琳 +1 位作者 张亚莉 徐立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7-199,共3页
埃兹蛋白(Ezrin)是连接细胞膜和细胞骨架之间的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通过其C端、N端分别与细胞骨架和细胞膜蛋白结合,属于ERM (Ezrin-radixin-moesin)家族成员。由于Ezrin在细胞中的特殊位置,不仅在细胞的运动、黏附等正常生理活... 埃兹蛋白(Ezrin)是连接细胞膜和细胞骨架之间的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通过其C端、N端分别与细胞骨架和细胞膜蛋白结合,属于ERM (Ezrin-radixin-moesin)家族成员。由于Ezrin在细胞中的特殊位置,不仅在细胞的运动、黏附等正常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而且能调控黏附分子,参与癌细胞信号转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lr 三丁基锡 磷酸化埃兹蛋白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尾栅藻对铜绿微囊藻光合活性及毒素产生与释放的影响
14
作者 方丽 刘文清 +7 位作者 赵南京 段静波 王志刚 肖雪 张玉钧 刘晶 殷高方 石朝毅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3期33-37,共5页
采用将铜绿微囊藻与四尾栅藻混合培养的方法,初步研究了四尾栅藻对铜绿微囊藻生长、产毒及光合作用能力的影响。对照组为铜绿微囊藻单种培养。以细胞计数仪测藻生物量,Water-PAM测定暗适应后最大叶绿素荧光量子产量Yield(Fv/Fm),高效液... 采用将铜绿微囊藻与四尾栅藻混合培养的方法,初步研究了四尾栅藻对铜绿微囊藻生长、产毒及光合作用能力的影响。对照组为铜绿微囊藻单种培养。以细胞计数仪测藻生物量,Water-PAM测定暗适应后最大叶绿素荧光量子产量Yield(Fv/Fm),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细胞内及细胞外微囊藻毒素MC-LR浓度。结果表明:在生物量上,整个生长过程中铜绿微囊藻单种培养比与四尾栅藻混合培养大,而胞外及胞内毒素MC-LR浓度始终是前者低于后者。混合藻的Yield值总是大于单种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实验结果证明四尾栅藻的存在对铜绿微囊藻生物量、光合作用活性、毒素产生与释放均有影响。混合培养时,最大生物量提前,且数值比单种培养低,每个细胞能产生并且释放更多的毒素。Yield值上升时,生物量呈对数增长,Yield达到最大则生物量数量级达到最大,不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 四尾栅 混合培养 微囊毒素lr 光合作用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在小鼠肝脏积累并影响其超微结构
15
作者 应琳琳 刘景辉 +2 位作者 孙玉涛 郑一凡 徐立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69-1173,共5页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YSLMC)是蓝绿藻产生的一类单环七肽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发生水华的水体中,其中存在最普遍、毒性最大、研究最广泛的是微囊藻毒素LR(MC—LR)。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对微囊藻...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YSLMC)是蓝绿藻产生的一类单环七肽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发生水华的水体中,其中存在最普遍、毒性最大、研究最广泛的是微囊藻毒素LR(MC—LR)。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对微囊藻毒素的研究也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lr 蛋白磷酸酶2A 肝脏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自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饮用水中3种微囊藻毒素 被引量:8
16
作者 徐潇颖 刘柱 +2 位作者 梁晶晶 周霞 罗金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60-62,69,共4页
建立全自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饮用水中3种微囊藻毒素的方法。采用全自动固相萃取仪代替传统的前处理方式,对大体积水样进行富集,以KH2PO4(p H=3.0)-甲醇(43∶57,v∶v)为流动相,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 3... 建立全自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饮用水中3种微囊藻毒素的方法。采用全自动固相萃取仪代替传统的前处理方式,对大体积水样进行富集,以KH2PO4(p H=3.0)-甲醇(43∶57,v∶v)为流动相,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 3种微囊藻毒素在0.1~10.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3种不同微囊藻毒素的检出限均可达到0.05μg/L(S/N=3),加标回收率在86.3%~99.7%范围内,标准偏差为1.70%~2.72%(n=6),该方法用于测定饮用水中3种微囊藻毒素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精密度高、准确可靠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固相萃取 微囊毒素YR 微囊毒素lr 微囊毒素RR 饮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微囊藻菌的分离与溶藻作用 被引量:29
17
作者 赵传鹏 浦跃朴 +2 位作者 尹立红 吕锡武 李先宁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2-606,共5页
从太湖梅梁湾水域放置的除藻中试反应器的人工介质上分离出1株溶藻细菌,并对该株菌溶解铜绿微囊藻和降解微囊藻毒素的效果与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形态学、生理与生化特性以及16SrRNA特异性引物扩增综合分析,初步鉴定该株细菌属... 从太湖梅梁湾水域放置的除藻中试反应器的人工介质上分离出1株溶藻细菌,并对该株菌溶解铜绿微囊藻和降解微囊藻毒素的效果与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形态学、生理与生化特性以及16SrRNA特异性引物扩增综合分析,初步鉴定该株细菌属于假单胞菌属;对源自太湖的微囊藻的最低溶藻细菌浓度为105个/mL;在太湖水、PBS缓冲液和BG11微囊藻培养基等反应体系中对微囊藻均有较强的溶解作用,24h藻细胞溶解率分别为85.9%、67.9%和91.0%,完全溶藻时间为48h.其溶藻方式可能为分泌某种胞外物质所致.该株菌对微囊藻毒素LR(MCLR)也具有较强的降解作用.在MCLR起始质量浓度为2.642μg/L时,细菌对MCLR作用18,36和72h的降解率分别为14.2%、51.3%和100.0%.此菌株在太湖水中保持着较好的生物活性,表现出较强的溶藻与降解MCLR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假单胞菌属 铜绿微囊 微囊毒素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固定化溶藻菌对藻类和藻毒素的生物降解作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于光 李云晖 +3 位作者 姚琛 尹立红 李新松 浦跃朴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3-487,共5页
采用电纺法制备并表征了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NMP).将从太湖水体中分离到的假单胞菌属溶藻菌固定化在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NMP)、维纶(VNL)和阿科蔓(AQUA)等人工介质材料上,分析与比较不同人工介质固定化溶藻菌对太湖土著铜绿微囊藻和微... 采用电纺法制备并表征了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NMP).将从太湖水体中分离到的假单胞菌属溶藻菌固定化在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NMP)、维纶(VNL)和阿科蔓(AQUA)等人工介质材料上,分析与比较不同人工介质固定化溶藻菌对太湖土著铜绿微囊藻和微囊藻毒素LR(MC-LR)的生物降解作用.实验结果显示:NMP吸水率、孔隙率、拉伸强度分别为(81.33±1.58)%、(78.68±4.85)%、(89.8±7.5)MPa.NMP固定化溶藻菌的数量为5.65×107/cm2;NMP固定化溶藻菌对藻细胞的48h溶藻率和对MC-LR的48h降解率分别为85.68%和60.16%;溶解藻细胞可重复利用次数达到4次.上述结果表明,NMP是一种良好的固定化溶藻菌的纳米人工介质,可以增强溶藻菌对铜绿微囊藻和MC-LR的生物降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介质 固定化 生物降解 微囊毒素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溶藻功能菌PA14强化微人工湿地修复微囊藻污水效果
19
作者 李凤 杨扬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5期19-24,共6页
应用同时具有溶藻及降解藻毒素效果的功能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UCBPP-PA14(PA14)强化分别种植黄菖蒲和泽泻的微人工湿地,通过设置加菌与不加菌处理组及从微囊藻细胞、微囊藻藻毒素LR(MC-LR)去除效果的角度,研究功能菌PA14强化后的... 应用同时具有溶藻及降解藻毒素效果的功能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UCBPP-PA14(PA14)强化分别种植黄菖蒲和泽泻的微人工湿地,通过设置加菌与不加菌处理组及从微囊藻细胞、微囊藻藻毒素LR(MC-LR)去除效果的角度,研究功能菌PA14强化后的微人工湿地修复微囊藻污染水体的潜力。研究表明,在微囊藻去除方面,泽泻微人工湿地比黄菖蒲微人工湿地具有更稳定的微囊藻去除率;添加功能菌PA14后,可以提高黄菖蒲微人工湿地去除微囊藻的稳定性。在MC-LR去除方面,各微人工湿地去除MC-LR的效果随着处理藻污染水体的批次增多而增强,最终可达96%以上,且不同湿地植物微人工湿地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随着处理藻污染水体的次数增多,各微人工湿地可能富集了除PA14以外的其他微囊藻毒素降解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菌 微人工湿地 微囊 微囊毒素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溶藻细菌的分离及评价 被引量:13
20
作者 郭吉 浦跃朴 +4 位作者 尹立红 范凯红 梁戈玉 吕锡武 李先宁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3-297,共5页
从放置于太湖梅梁湾流域的除藻中试装置的人工介质上分离到一株溶藻细菌,经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株细菌属于芽孢杆菌属.经测定该菌具有较强的溶解铜绿微囊藻和降解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功能:该菌(105个/mL)对铜绿微囊藻液(4.5... 从放置于太湖梅梁湾流域的除藻中试装置的人工介质上分离到一株溶藻细菌,经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株细菌属于芽孢杆菌属.经测定该菌具有较强的溶解铜绿微囊藻和降解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功能:该菌(105个/mL)对铜绿微囊藻液(4.5×107个/mL)作用第16,32,48h的溶藻率分别为48%、63%和96%;对MC-LR(2.649μg/L)作用第18,36,54和72h藻毒素降解率分别为15%、29%、73%和100%.应用新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Q-PCR)对人工介质上的该溶藻芽孢杆菌丰度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人工介质上该细菌的丰度约为1%,在7,8,9三个月中呈现递增趋势,其分布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芽孢杆菌属 铜绿微囊 微囊毒素lr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