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胸腺嘧啶-铜纳米簇/适体-金纳米粒子荧光探针用于微囊藻毒素-LR传感分析
1
作者 蒙化 阿华英 +5 位作者 罗平馨 张艳丽 高连训 王红斌 杨文荣 庞鹏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8,共8页
采用DNA模板法合成了聚胸腺嘧啶-铜纳米簇[poly(T)-CuNCs]/适体-金纳米粒子(aptamer-AuNPs)荧光探针,用于微囊藻毒素-LR(MC-LR)的高灵敏传感检测.设计了3条DNA核苷酸链:MC-LR适体链(aptamer)和2条聚胸腺嘧啶单链DNA[poly(T)S 1和(poly(T... 采用DNA模板法合成了聚胸腺嘧啶-铜纳米簇[poly(T)-CuNCs]/适体-金纳米粒子(aptamer-AuNPs)荧光探针,用于微囊藻毒素-LR(MC-LR)的高灵敏传感检测.设计了3条DNA核苷酸链:MC-LR适体链(aptamer)和2条聚胸腺嘧啶单链DNA[poly(T)S 1和(poly(T)S 2].以poly(T)S 1和poly(T)S 2为模板,利用抗坏血酸(AA)还原Cu^(2+),合成了具有粉红色荧光的poly(T)S 1-CuNCs和poly(T)S 2-CuNCs.两端巯基标记的aptamer通过Au-S键与AuNPs相连形成AuNPs-aptamer-AuNPs共轭物,后者与poly(T)-CuNCs杂交形成dsDNA-CuNCs,双链结构中CuNCs与AuNPs之间由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导致体系荧光猝灭.加入目标物MC-LR后,MC-LR会与dsDNA-CuNCs中的aptamer特异性结合,引起双链结构解体,poly(T)-CuNCs释放至溶液中,体系荧光得以恢复.基于此,构建了一种“off-on”型荧光探针用于MC-LR检测,该方法对MC-LR的线性范围为1 ng/L~500μg/L,检出限为0.3 ng/L(S/N=3).Poly(T)-CuNCs/aptamer-AuNPs荧光适体探针制备简单、选择性高,可用于实际水样中MC-LR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lr 聚胸腺嘧啶-铜纳米簇 适体-金纳米粒子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复合纳米材料去除微囊藻毒素-LR研究进展
2
作者 叶晓生 袁婷 +1 位作者 贾鑫 任庆霞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44-4157,共14页
纳米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光催化以及吸附性能,在微囊藻毒素-LR(MC-LR)去除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掺杂、元素协同、功能化修饰以及多材料复合等手段,构建性能增强与功能增加的多元复合纳米材料,有望为MC-LR的绿色、经济、高效去除... 纳米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光催化以及吸附性能,在微囊藻毒素-LR(MC-LR)去除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掺杂、元素协同、功能化修饰以及多材料复合等手段,构建性能增强与功能增加的多元复合纳米材料,有望为MC-LR的绿色、经济、高效去除提供强力驱动。本文系统介绍了多元复合纳米材料在MC-LR去除应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去除机理与路径进行了阐述;同时,归纳总结了影响去除性能的主要因素以及MC-LR去除性能优化方法。通过研究构建得到MC-LR去除策略及其机制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研究人员开发更加高效、经济、环保等优越性能的多元复合纳米材料以及构建更加有效的评价方法提供参考。最后,对多元复合纳米材料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借助多种技术与方法提升其光催化与吸附性能,拓展其实际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纳米材料 性能优化 降解 吸附 微囊藻毒素-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和微囊藻毒素-LR联合作用对斑马鱼肠道免疫和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况宇 何亚 +4 位作者 欧阳康 杨慧 王良牟 李大鹏 李莉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7-305,共19页
氨氮和微囊藻毒素-LR(MCLR)是水生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为探讨两者对斑马鱼肠道潜在的协同效应,实验将成年雌性斑马鱼分别暴露于氨氮(30 mg·L^(-1))、MCLR(10μg·L^(-1))以及两者混合(30 mg·L^(-1)+10μg·L^(-... 氨氮和微囊藻毒素-LR(MCLR)是水生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为探讨两者对斑马鱼肠道潜在的协同效应,实验将成年雌性斑马鱼分别暴露于氨氮(30 mg·L^(-1))、MCLR(10μg·L^(-1))以及两者混合(30 mg·L^(-1)+10μg·L^(-1))的环境中,持续30 d。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氨氮暴露导致肠绒毛面积减少;MCLR暴露导致肠道绒毛破裂,空泡化面积增加;而联合暴露对肠组织损伤更为严重。这些变化伴随着肠道中溶菌酶和β-防御素的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显著降低,表明斑马鱼肠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此外,氨氮和MCLR的单独及联合处理还激活NOD1/2和TLR4a/4b信号通路,导致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和蛋白含量上升,进而可能诱发肠道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氨氮和MCLR处理显著改变斑马鱼肠道内菌群的平衡,即氨氮增加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富度,MCLR增加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富度但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富度,而氨氮和MCLR联合作用增加肠道致病菌群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丰富度。进一步,两者联合暴露还导致肠道中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菌群丰度和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氨氮和MCLR联合处理对斑马鱼肠道免疫及菌群稳态产生了协同的负面影响,其对水生动物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微囊藻毒素-lr 斑马鱼 肠道菌群 肠道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硫辛酸在微囊藻毒素-LR诱导草鱼卵巢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4
作者 王辉 何丽 +3 位作者 阮记明 梁惜梅 李福贵 隗黎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7-534,共8页
为研究α-硫辛酸(Alpha lipoic acid,α-LA)在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诱导水生动物毒性效应中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以草鱼卵巢(Grass carp ovary,GCO)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了不同浓度α-LA以及α-LA与MC-LR共同暴露对GCO... 为研究α-硫辛酸(Alpha lipoic acid,α-LA)在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诱导水生动物毒性效应中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以草鱼卵巢(Grass carp ovary,GCO)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了不同浓度α-LA以及α-LA与MC-LR共同暴露对GCO细胞活力的影响,随后根据测定的结果设置对照组(不添加MC-LR和α-LA)、125μmol·L^(-1)α-LA组、24μmol·L^(-1)MC-LR组及125μmol·L^(-1)α-LA+24μmol·L^(-1)MC-LR组,检测分析了α-LA在缓解MC-LR对GCO细胞活性、氧化应激以及炎症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4μmol·L^(-1)MC-LR可诱导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同时显著抑制谷胱甘肽(GSH)活性(P<0.05),当MC-LR处理组中加入125μmol·L^(-1)α-LA后,与MC-LR单独暴露组相比,LDH活性和MD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但GSH活性却显著上升(P<0.05)。对氧化相关基因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24μmol·L^(-1)MC-LR可显著降低SOD1、CAT和GST基因的表达量(P<0.05),当125μmol·L^(-1)α-LA与24μmol·L^(-1)MC-LR共同作用于GCO细胞后,与MC-LR单独暴露组相比,联合暴露组的GST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但SOD1和CAT两个基因的表达变化不显著(P>0.05)。此外,对炎症因子进行分析发现,MC-LR单独暴露组TNFα和IL1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联合暴露组中的TNFα和IL1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却显著低于MC-LR单独暴露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α-LA可缓解MC-LR诱导的氧化应激,提高细胞活力,抑制GCO细胞炎症的发生,从而减弱MC-LR对GCO细胞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卵巢细胞 Α-硫辛酸 微囊藻毒素-lr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对草鱼组织病理和Prkrip1基因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金舒怡 孙飞扬 +1 位作者 李夏 覃江凤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4期152-156,共5页
鱼类养殖水体易出现富营养化,其中的微囊藻毒素会严重影响渔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开展鱼类免疫相关基因的研究意义重大。基于此,以草鱼为试验对象,根据注射微囊藻毒素-LR(MC-LR)时间(0.5、1.0、3.0、6.0、12.0、24.0 h)不同共分6个染毒... 鱼类养殖水体易出现富营养化,其中的微囊藻毒素会严重影响渔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开展鱼类免疫相关基因的研究意义重大。基于此,以草鱼为试验对象,根据注射微囊藻毒素-LR(MC-LR)时间(0.5、1.0、3.0、6.0、12.0、24.0 h)不同共分6个染毒组,以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草鱼腹腔注射100μg/kg BW MC-LR后,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和qPCR技术对各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光学显微镜对石蜡切片进行观察,MC-LR导致肾脏和脾脏的病理损伤严重,各染毒组都有出血的现象,MC-LR注射时间越长,出血症状越严重;通过qPCR技术分析,草鱼注射MC-LR后,各染毒组Prkrip1基因的表达都显著上扬。以上结果说明,草鱼感染MC-LR后,肾脏和脾脏会受到严重损伤,但鱼体可以通过调节Prkrip1基因的表达以抵抗和减弱组织损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lr 草鱼 组织病理 Prkrip1基因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氧化降解微囊藻毒素-LR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可佳 高乃云 +1 位作者 殷娣娣 隋铭皓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19-924,共6页
采用臭氧对微囊藻毒素-LR(MC-LR)进行降解试验,研究其反应动力学.取自无锡太湖流域蓝藻藻华提取藻毒素,研究了臭氧投加量、MC-LR的初始质量浓度、pH值及一些阴离子作用对降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氧化能有效降解MC-LR,且符合准一级... 采用臭氧对微囊藻毒素-LR(MC-LR)进行降解试验,研究其反应动力学.取自无锡太湖流域蓝藻藻华提取藻毒素,研究了臭氧投加量、MC-LR的初始质量浓度、pH值及一些阴离子作用对降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氧化能有效降解MC-LR,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反应.降解速率不受MC-LR初始质量浓度的影响.当臭氧投加量由0.31mg.L-1增加到1.35 mg.L-1时,MC-LR的降解速率由0.0103 min-1提高到0.0407 min-1.当pH值由3.08升高到10.08时,MC-LR的降解速率由0.2528 min-1降低到0.0099 min-1.在酸性条件下,pH值的变化对降解速率的影响程度更大.在阴离子影响方面,NO3-有利于MC-LR的降解,CO32-阻碍降解,SO42-和Cl-对降解速率的影响不明显,其反应速率常数由大到小的次序是:NO3-,Cl-,SO42-,CO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lr 臭氧 动力学 阴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山湖微囊藻毒素-LR和类毒素-A的分布状况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志红 郑力行 +1 位作者 屈卫东 朱惠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3-406,共4页
为了解淀山湖在水华严重的夏秋季节微囊藻毒素-LR和类毒素-A的分布状况,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分别检测了经过一系列浓缩的不同水样中这两种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整个淀山湖类毒素-A的平均含量为0.007g/L,而微囊藻毒素-LR的平均含量为0.... 为了解淀山湖在水华严重的夏秋季节微囊藻毒素-LR和类毒素-A的分布状况,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分别检测了经过一系列浓缩的不同水样中这两种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整个淀山湖类毒素-A的平均含量为0.007g/L,而微囊藻毒素-LR的平均含量为0.090g/L,是类毒素-A的13倍.淀山湖存在较严重的微囊藻毒素-LR污染和轻度的类毒素-A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lr 毒素-A 富营养化 淀山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H_2O_2催化氧化去除微囊藻毒素-LR 被引量:14
8
作者 乔瑞平 李楠 +2 位作者 漆新华 王启山 庄源益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46-49,共4页
研究了UV/H2 O2 氧化降解微污染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LR的效果,探讨了各种因素如H2 O2 浓度、p H值、光强、MC-LR浓度及反应时间对降解的影响。UV和H2 O2 氧化去除MC-LR具有协同作用,H2 O2 在UV照射下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对MC-LR有很强的氧... 研究了UV/H2 O2 氧化降解微污染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LR的效果,探讨了各种因素如H2 O2 浓度、p H值、光强、MC-LR浓度及反应时间对降解的影响。UV和H2 O2 氧化去除MC-LR具有协同作用,H2 O2 在UV照射下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对MC-LR有很强的氧化能力。MC-LR的降解过程可用准一级反应速率方程和二级反应速率方程拟合。反应速率常数随MC-L R的起始浓度增加而减少,反应半衰期随MC-LR的起始浓度增加而延长。在H2 O2 浓度为1.0 mmol/L、反应温度为(2 5 .5±1)℃、p H值为6.8、光强2 .5×10 4 lux及反应时间60 min的条件下,质量浓度为0 .2 0 3 mg/L的MC-L R的去除率可以达到80 .8%。结果表明,UV/H2 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微囊藻毒素-lr 降解 动力学 UV/H2O2催化氧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YH水库不同季节中微囊藻毒素-LR与N、P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杨旭光 李文奇 +1 位作者 周怀东 朱端卫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1-138,共8页
2005年5月至11月,在河北省YH水库选取5个具有代表性的样点,进行了微囊藻毒素-LR的调查,同时,测定了相应各样点的TN,TP,NH_4-N,NO_3-N和PO_4-P.结果显示,水库中微囊藻毒素-LR(MC-LR)随季节发生变化,其中,7 -10月期间相对较高,且大部分... 2005年5月至11月,在河北省YH水库选取5个具有代表性的样点,进行了微囊藻毒素-LR的调查,同时,测定了相应各样点的TN,TP,NH_4-N,NO_3-N和PO_4-P.结果显示,水库中微囊藻毒素-LR(MC-LR)随季节发生变化,其中,7 -10月期间相对较高,且大部分超过了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标准限值(1μg/L);MC-LR与水体中的N、P之间的相互关系表明,5-7月期间,水库MC-LR与TP呈正相关,与NH_4-N和TN/TP呈负相关;8-9月期间,水库中TP逐渐降低,但其它降低速率低于TN,造成TN/TP明显降低,MC-LR与TP和TN/TP呈正相关,与NH_4-N呈负相关;10-11月期间,大量藻细胞死亡,释放到水体中MC-LR也逐渐下降,这时,大量外源营养盐也进入水库,造成微囊藻毒素-LR的变化与TN、NH_4-N、NO_3-N.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在不同季节下,微囊藻毒素-LR与营养盐的关系不同,必须视实际情况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微囊藻毒素-lr 岭回归 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和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对营养生长期水稻生理生化效应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慧 姜锦林 +1 位作者 张宇峰 单正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134-3141,共8页
选用微囊藻毒素-LR(MC-LR)纯品和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分别对水稻进行21d暴露处理,考察不同浓度(0.1,1.0和10.0μg/L)MC-LR纯品和不同浓度(0.002,0.02和0.2倍)裂解液对水稻株高、鲜重、根长、淀粉酶、碱性磷酸酶(AKP)、还原性谷光甘肽(GSH)... 选用微囊藻毒素-LR(MC-LR)纯品和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分别对水稻进行21d暴露处理,考察不同浓度(0.1,1.0和10.0μg/L)MC-LR纯品和不同浓度(0.002,0.02和0.2倍)裂解液对水稻株高、鲜重、根长、淀粉酶、碱性磷酸酶(AKP)、还原性谷光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C-LR纯品能抑制水稻株高、根长及叶片中淀粉酶活性,且在较低浓度下水稻根长即出现显著响应.高浓度裂解液在水稻的生长发育方面更多地表现为对植株的刺激和促进作用,仅对水稻根长抑制显著.在生理生化方面,MC-LR纯品对叶片碱性磷酸酶活性无影响,但对GSH具有诱导作用,而裂解液对GSH、MDA和AKP都表现出显著抑制.该研究表明,MC-LR纯品和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对水稻的毒性效应存在差异,铜绿微囊藻裂解液中存在的其他毒素组分可能对水稻毒性效应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lr 铜绿微囊 水稻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阻抗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石慧 孙秀兰 +2 位作者 王洪新 张银志 李在均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33-637,共5页
基于1,6-己二硫醇自组装技术和纳米金吸附作用相结合的方法固定微囊藻毒素抗体,采用循环伏安法及交流阻抗法研究了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并优化了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测定条件。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阻抗变化值与MC—LR... 基于1,6-己二硫醇自组装技术和纳米金吸附作用相结合的方法固定微囊藻毒素抗体,采用循环伏安法及交流阻抗法研究了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并优化了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测定条件。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阻抗变化值与MC—LR标准品质量浓度分别在0.25~2.0μg/L和2.0—95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4和0.9972,检出限达0.085μg/L(S/N=3);电极的重现性及稳定性较好,连续测定12次,相对标准偏差为7.8%;4℃下储存60d后阻抗响应信号无明显变化;应用于饮用水中MC—LR的测定,样品的回收率为93%~118%;检测时间为15min。该传感器无需标记、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可用于快速检测饮用水源水中的MC—L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传感器 微囊藻毒素-lr 1 6-己二硫醇 纳米金 交流阻抗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和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时玥 姜锦林 邓正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284-4293,共10页
蓝藻水华在生长和衰亡过程中会产生包括微囊藻毒素在内的多种有毒代谢产物,这些毒素可能会随灌溉用水进入农田而对作物带来不利影响.本研究选用微囊藻毒素-LR(MC-LR)纯品和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分别对营养生长期水稻进行21d暴露处理,考察不... 蓝藻水华在生长和衰亡过程中会产生包括微囊藻毒素在内的多种有毒代谢产物,这些毒素可能会随灌溉用水进入农田而对作物带来不利影响.本研究选用微囊藻毒素-LR(MC-LR)纯品和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分别对营养生长期水稻进行21d暴露处理,考察不同浓度(0.1,1.0,10.0,100.0,500.0μg/L)MC-LR和不同稀释倍数(0.002,0.02和0.2倍)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对水稻叶绿素荧光强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C-LR对水稻光合作用特征参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对MC-LR暴露最为敏感,比较来看,考察浓度范围内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对植物光合作用特性指标影响显示出不同的特点,甚至表现出一定刺激和促进作用,0.02倍裂解液暴露显著促进植株蒸腾作用和气孔导度.此外,高浓度的单一MC-LR和高浓度铜绿微囊藻裂解液都能对水稻叶片超微结构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和MC-LR作用特点不一致,推测是裂解液中其他组分造成微囊藻毒素有效性的改变和毒性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lr 铜绿微囊 水稻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对小鼠毒性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哲 边爱 +1 位作者 沈丽珍 胥传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47-250,共4页
目的:探讨微囊藻毒素-LR(MC-LR)引起小鼠机体损伤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腹腔注射单次给予小鼠30μg/kgbw剂量的MC-LR,测定其在给药后1、4、8h的脏器系数和一些血液生化指标。结果:短时间内(给药后4h)肝脏系数显著增加,肾脏系数变化... 目的:探讨微囊藻毒素-LR(MC-LR)引起小鼠机体损伤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腹腔注射单次给予小鼠30μg/kgbw剂量的MC-LR,测定其在给药后1、4、8h的脏器系数和一些血液生化指标。结果:短时间内(给药后4h)肝脏系数显著增加,肾脏系数变化不明显;血液CAT含量显著上升,BUN先显著上升再显著下降;CAT活力显著上升;SOD变化不明显。结论:MC-LR首先攻击肝细胞,产生大量的自由基,破坏细胞膜,进而损伤了肝细胞,影响氨基酸的代谢,使肝脏充血、肿胀;接着又引发肾功能不全,使肾小管过滤能力降低;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机体造成了潜在的永久伤害,但机体的修复功能使这种伤害表观上不可见,即MC-LR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lr 作用机制 脏器系数 血液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活性炭负载TiO_2去除微囊藻毒素-LR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振鸿 闵浩 +1 位作者 薛罡 邱恒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1-65,共5页
以颗粒活性炭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负载型的催化剂(TiO2/GAC),研究了负载型催化剂对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吸附和光催化降解试验,以及负载型与悬浮型催化剂对MCLR光催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TiO2/GAC对MCLR具有良好的吸附和光降... 以颗粒活性炭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负载型的催化剂(TiO2/GAC),研究了负载型催化剂对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吸附和光催化降解试验,以及负载型与悬浮型催化剂对MCLR光催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TiO2/GAC对MCLR具有良好的吸附和光降解活性,且其对MCLR去除有着活性炭吸附-TiO2降解协同作用。将太湖蓝藻爆发期MCLR质量浓度为19.6g·L-1的湖水经TiO2/GAC催化剂柱先吸附后UV降解,同时考察催化剂重复利用后吸附与光降解活性问题。结果显示,TiO2/GAC催化剂柱吸附约37h后出水含量高于限定标准,停止进水后在15min几乎被完全光降解;同时重复利用催化剂"吸附-光降解"2次后,仍具有较高的吸附和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吸附 二氧化钛 光催化 微囊藻毒素-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超灵敏均相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艺 黄飚 +2 位作者 钮伟民 赵灿培 金坚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2-437,共6页
目的基于多克隆抗体免疫分析,构建并优化一种超灵敏、均相的光激化学发光法(AlphaLISA),用以检测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方法采用竞争原理,MC-LR人工抗原偶联的发光微球与标准品或样品MC-LR共同竞争限量一抗,再被二抗捕获,... 目的基于多克隆抗体免疫分析,构建并优化一种超灵敏、均相的光激化学发光法(AlphaLISA),用以检测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方法采用竞争原理,MC-LR人工抗原偶联的发光微球与标准品或样品MC-LR共同竞争限量一抗,再被二抗捕获,然后再通过生物素-亲和素与感光微球形成成免疫复合物,此时感光微球与发光微球发生接近,则产生并传递能量,发出特殊荧光。选择了合适的一抗和二抗工作稀释度,比较缓冲体系和反应时间的作用,从而优化了反应条件。结果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即筛选合适的一抗和二抗反应浓度、缓冲体系和反应时间,从而构建了MC-LR AlphaLISA检测法,其总反应时间40 min,灵敏度0.006μg·L^-1,可测线性范围0.006~5μg·L^-1,变异系数小于10%,平均添加回收率107.7%,与MC-RR和MC-RY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3.2%和0.91%。结论本研究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免疫反应迅速,适用于多样本量水体的MC-LR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 微囊藻毒素-lr 化学发光测定法 均相免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喂食方式下微囊藻毒素-LR在罗非鱼肝脏和肌肉中动态变化的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家长 胡庚东 +3 位作者 瞿建宏 孟顺龙 范立民 张美娜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6期803-808,共6页
试验以尼罗罗非鱼作为受试动物,通过直接投喂未经处理的新鲜藻细胞和喂食相同量经超声波破碎过的藻细胞,比较了罗非鱼在摄食完整蓝藻细胞与摄食破碎的蓝藻细胞时微囊藻毒素-LR(MC-LR)在其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代谢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 试验以尼罗罗非鱼作为受试动物,通过直接投喂未经处理的新鲜藻细胞和喂食相同量经超声波破碎过的藻细胞,比较了罗非鱼在摄食完整蓝藻细胞与摄食破碎的蓝藻细胞时微囊藻毒素-LR(MC-LR)在其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代谢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喂食破碎蓝藻细胞还是未破碎的蓝藻细胞均可在罗非鱼肝脏和肌肉中检出MC-LR,细胞破碎组肝脏和肌肉的富集能力高于未破碎组.富集第3d,即可在肝脏和肌肉中检出不同程度的MC-LR,肝脏中MC-LR的含量显著高于肌肉,随着富集时间的延长,MC-LR的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破碎组肝脏和肌肉分别在染毒的16d和11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021μg·g-1和0.071μg·g-1);未破碎组则分别在染毒的24d和21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856μg·g-1和0.036μg·g-1).整个富集阶段破碎组肝脏MC-LR的平均值为1.171μg·g-1,略高于未破碎组的1.029μg·g-1;破碎组肌肉含量的平均值0.051μg·g-1,高于未破碎组的0.029μg·g-1.将细胞未破碎组的罗非鱼进行释放阶段的试验.结果表明,罗非鱼的肝脏能快速清除MC-LR,释放13d时达到释放阶段的最低值(为0.241μg·g-1),与肝脏相比,肌肉对毒素的清除要缓慢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lr 罗非鱼 富集 消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对草鱼肝脏超微结构的亚急性毒性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隗黎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12-817,共6页
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是一种由蓝藻水华产生的环状肝毒素,对鱼类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经腹腔注射MC-LR(纯度>98%,50μg/kg体重),在注射后1、2、7、14和21 d采集肝脏样品,用透射电镜的... 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是一种由蓝藻水华产生的环状肝毒素,对鱼类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经腹腔注射MC-LR(纯度>98%,50μg/kg体重),在注射后1、2、7、14和21 d采集肝脏样品,用透射电镜的方法研究发现,MC-LR除可导致线粒体水肿、内质网扩张外,还可引起草鱼肝脏细胞连接间隙增宽,胆汁淤积,炎性细胞浸润,细胞质中大量脂滴及脂褐素、溶酶体增多等一系列的病变;但在注射MC-LR 21 d后草鱼肝脏细胞连接又基本恢复正常。结果表明,MC-LR在低剂量下除了对膜系结构存在影响外,对细胞连接间隙等还存在影响,然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病变可逐渐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微囊藻毒素-lr 肝脏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降解菌的筛选 被引量:1
18
作者 葛淑敏 张淑华 +2 位作者 李巧 于源华 何秀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360-5361,共2页
[目的]为生物降解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s,MC-LR)选择生物除污的方法。[方法]对长春南湖表层和深层水体中的微生物菌群降解MC-LR的能力进行初步比较,并对具有较强MC-LR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及降解能力的比较。[结果]无论是... [目的]为生物降解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s,MC-LR)选择生物除污的方法。[方法]对长春南湖表层和深层水体中的微生物菌群降解MC-LR的能力进行初步比较,并对具有较强MC-LR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及降解能力的比较。[结果]无论是深层水体还是表层水体中都存在能够降解MC-LR的微生物菌群,但表层水体中的微生物菌群降解MC-LR的延迟期较长,约为3.5 d;而深层水体中微生物菌群降解MC-LR的延迟期较短,约为1.5 d,降解速率更大,说明其能够降解MC-LR的微生物菌种活性较强。成功筛选出了4种降解MC-LR能力不同的单克隆菌落,其中菌种A和菌种B降解能力比较强。[结论]为纯菌种的定性研究、环境污染治理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lr 生物降解细菌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抗体的制备及自组装电化学免疫传感检测方法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秀兰 石慧 +2 位作者 张银志 杨婷婷 赵春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13-815,共3页
目的:制备微囊藻毒素-LR(简称MC—LR)多克隆抗体,并将其应用于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MC—LR的测定。方法:通过对新西兰大白兔免疫自制免疫原MC—LR-KLH,制备多抗。将所得抗体应用于电化学免疫传感技术,基于L-半胱氨酸自组装技术和... 目的:制备微囊藻毒素-LR(简称MC—LR)多克隆抗体,并将其应用于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MC—LR的测定。方法:通过对新西兰大白兔免疫自制免疫原MC—LR-KLH,制备多抗。将所得抗体应用于电化学免疫传感技术,基于L-半胱氨酸自组装技术和纳米金吸附作用相结合的方法固定MC—LR抗体,采用循环伏安法(CV)以及交流阻抗法(EIS)研究了该抗体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质。结果:间接ELISA表明纯化后的抗体效价能达到6.4×10^4;固定包被抗原MC-LR—BSA,采用间接竞争ELISA测定标准曲线,定量检测区间为0.05—4μg/L,半数抑制率为0.68μg/L。将所制备抗体应用于电化学研究中,成功地建立了阻抗型免疫传感器检测MC-LR。该免疫传感器显示出响应速度快,15min内完成测定;灵敏度高,达到1.82×10^-2 μg/L;线性范围广(0.05—200μg/L)。结论:制备的MC—LR抗体具有效价高,特异性强,应用于电化学免疫传感检测方法的研究中,体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lr 多克隆抗体 电化学 免疫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Te量子点与微囊藻毒素-LR抗体的偶联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莹 孙嘉笛 +1 位作者 孙秀兰 张银志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3-471,共9页
以巯基乙酸作为稳定剂制备了水溶性CdTe量子点,将纯化后的量子点与微囊藻毒素-LR抗体偶联,通过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不同温度下CdTe量子点与微囊藻毒素-LR抗体的相互作用,得到了量子点与抗体之间的表观结合常数Kapp(8... 以巯基乙酸作为稳定剂制备了水溶性CdTe量子点,将纯化后的量子点与微囊藻毒素-LR抗体偶联,通过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不同温度下CdTe量子点与微囊藻毒素-LR抗体的相互作用,得到了量子点与抗体之间的表观结合常数Kapp(84.3M-1),SternVolmer猝灭常数KSV(6.74×104(298 K),6.11×104(304 K),5.93×104(310 K)),结合位点n和结合常数K。此外,还研究了量子点与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H(<0),△G(<0)和△S(>0),经实验数据发现,量子点与抗体之间的作用力以静电相互作用为主,氢键、范德华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微囊藻毒素-lr抗体 光谱 热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