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5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淡水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及降解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徐静怡 易锌琴 +3 位作者 危苏棋 雷莉 马燕天 张赫 《渔业研究》 2025年第3期368-377,共10页
【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加剧,淡水生态系统中蓝藻暴发愈发频繁,其中微囊藻属水华尤为严重,导致微囊藻毒素(MCs)这一类具有强烈生物活性的环状七肽类肝毒素被广泛累积。MCs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毒性,对水生生物多样... 【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加剧,淡水生态系统中蓝藻暴发愈发频繁,其中微囊藻属水华尤为严重,导致微囊藻毒素(MCs)这一类具有强烈生物活性的环状七肽类肝毒素被广泛累积。MCs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毒性,对水生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而且因其强烈的肝脏毒性,被证实为肝癌发生的潜在促进因子,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了重大公共安全隐患。【进展】鉴于MCs的环境持久性以及传统水处理技术对其去除效率的局限性,开发有效的MCs去除与降解方法成为当今环境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紧迫任务。本文系统梳理了MCs的生成背景及其生态环境与公共卫生的危害效应,详细评述了近年来针对MCs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通过深入分析现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强调优化MCs降解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和饮用水安全保障的重要作用。【意义】针对当前研究中的瓶颈与挑战,本文展望了未来MCs降解策略的发展趋势及潜在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MCs) 毒素的产生和危害 毒素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胸腺嘧啶-铜纳米簇/适体-金纳米粒子荧光探针用于微囊藻毒素-LR传感分析
2
作者 蒙化 阿华英 +5 位作者 罗平馨 张艳丽 高连训 王红斌 杨文荣 庞鹏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8,共8页
采用DNA模板法合成了聚胸腺嘧啶-铜纳米簇[poly(T)-CuNCs]/适体-金纳米粒子(aptamer-AuNPs)荧光探针,用于微囊藻毒素-LR(MC-LR)的高灵敏传感检测.设计了3条DNA核苷酸链:MC-LR适体链(aptamer)和2条聚胸腺嘧啶单链DNA[poly(T)S 1和(poly(T... 采用DNA模板法合成了聚胸腺嘧啶-铜纳米簇[poly(T)-CuNCs]/适体-金纳米粒子(aptamer-AuNPs)荧光探针,用于微囊藻毒素-LR(MC-LR)的高灵敏传感检测.设计了3条DNA核苷酸链:MC-LR适体链(aptamer)和2条聚胸腺嘧啶单链DNA[poly(T)S 1和(poly(T)S 2].以poly(T)S 1和poly(T)S 2为模板,利用抗坏血酸(AA)还原Cu^(2+),合成了具有粉红色荧光的poly(T)S 1-CuNCs和poly(T)S 2-CuNCs.两端巯基标记的aptamer通过Au-S键与AuNPs相连形成AuNPs-aptamer-AuNPs共轭物,后者与poly(T)-CuNCs杂交形成dsDNA-CuNCs,双链结构中CuNCs与AuNPs之间由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导致体系荧光猝灭.加入目标物MC-LR后,MC-LR会与dsDNA-CuNCs中的aptamer特异性结合,引起双链结构解体,poly(T)-CuNCs释放至溶液中,体系荧光得以恢复.基于此,构建了一种“off-on”型荧光探针用于MC-LR检测,该方法对MC-LR的线性范围为1 ng/L~500μg/L,检出限为0.3 ng/L(S/N=3).Poly(T)-CuNCs/aptamer-AuNPs荧光适体探针制备简单、选择性高,可用于实际水样中MC-LR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LR 聚胸腺嘧啶-铜纳米簇 适体-金纳米粒子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灌注微囊藻毒素对凡纳对虾肝胰腺转录组的影响
3
作者 袁海晴 金荣胜 +3 位作者 王宝燃 陈代强 张双勇 常志强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0-182,共13页
为探究微囊藻毒素亮氨酸–精氨酸异构体(microcystins-LR,MC-LR)处理下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的基因表达特征与调控机制,本研究对凡纳对虾进行了MC-LR染毒处理。传统的急性攻毒实验多采用注射法,但此方法存在给对虾造成机体创伤的... 为探究微囊藻毒素亮氨酸–精氨酸异构体(microcystins-LR,MC-LR)处理下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的基因表达特征与调控机制,本研究对凡纳对虾进行了MC-LR染毒处理。传统的急性攻毒实验多采用注射法,但此方法存在给对虾造成机体创伤的弊端,本研究首次采用肠道灌注的染毒方式,完成感染并规避了创伤导致的影响。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肝胰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与组装、功能注释与分类、差异基因筛选与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MC-LR诱导后的肝胰腺中显著变化基因数为1994个。MC-LR胁迫后,凡纳对虾肝胰腺差异表达基因代谢通路主要富集到核糖体生物合成、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等通路中。差异基因统计显示,多个锌指蛋白基因显著下调,推测锌指蛋白参与了凡纳对虾MC-LR的应答反应。本研究结果为揭示凡纳对虾对MC-LR侵染的响应和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也为对虾染毒实验方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LR 凡纳对虾 肠道灌注 肝胰腺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暴露对蚯蚓氧化应激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翟文花 蒙家泽 +2 位作者 李彦文 刘白林 莫测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9-838,共10页
为探究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对土壤动物的毒性效应,本研究采用土壤接触实验,利用酶活性检测、透射电镜与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研究了不同含量MC-LR(50、150、500μg·kg^(-1))污染胁迫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抗... 为探究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对土壤动物的毒性效应,本研究采用土壤接触实验,利用酶活性检测、透射电镜与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研究了不同含量MC-LR(50、150、500μg·kg^(-1))污染胁迫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抗氧化防御系统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表皮肌层的损伤程度与MC-LR暴露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高含量MC-LR处理组中,蚯蚓丙二醛(MDA)含量最高(34.5 U·g^(-1)),纤维素酶(CL)活性最低(200.5 U·g^(-1))。随着MC-LR暴露量的升高,蚯蚓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显著高于周围土壤(P<0.05),其中假单胞菌门(Pseudomonad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芽孢杆菌门(Bacillota)为肠道优势菌群。MC-LR胁迫使得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遗传信息通路和代谢通路丰度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表明,MC-LR对蚯蚓的抗氧化系统产生明显的胁迫效应,降低了蚯蚓肠道的消化能力及肠道微生物丰度,进而干扰了蚯蚓正常的遗传信息传递及代谢通路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 赤子爱胜蚓 毒性效应 肠道微生物 土壤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固定化金属亲和整体柱的痕量微囊藻毒素富集分析
5
作者 陈小燕 杨玲 +1 位作者 苏立燊 吴晓苹 《分析测试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62,171,共9页
基于固定化金属亲和色谱(IMAC)识别原理,采用后修饰法在热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得到的有机基质整体柱上直接固定Cu^(2+),设计并合成表征了poly(VIM-co-DVB)-Cu^(2+)亲和毛细管整体柱,用于微囊藻毒素(MCs)的富集研究。详细优化了亲和整体... 基于固定化金属亲和色谱(IMAC)识别原理,采用后修饰法在热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得到的有机基质整体柱上直接固定Cu^(2+),设计并合成表征了poly(VIM-co-DVB)-Cu^(2+)亲和毛细管整体柱,用于微囊藻毒素(MCs)的富集研究。详细优化了亲和整体柱的萃取条件,在最优条件下,将poly(VIM-co-DVB)-Cu^(2+)整体柱用于毛细管微萃取(CME),并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检测技术联用,建立了环境水样品中3种MCs的高效富集分析方法。方法检出限为0.89~1.23 ng/L,加标回收率为80.0%~105%,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6.8%。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可为污染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分析提供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 固定化金属亲和整体柱 毛细管微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红枫湖不同形态微囊藻毒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铁、叶绿素a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刘树文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0-280,共11页
为了探究贵阳红枫湖不同形态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s LR,MC-LR)与铁的含量及比例、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性,于2023年1月(冬季)、4月(春季)、6月(夏季)、10月(秋季)在贵阳红枫湖大坝(出水口)、西郊水... 为了探究贵阳红枫湖不同形态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s LR,MC-LR)与铁的含量及比例、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性,于2023年1月(冬季)、4月(春季)、6月(夏季)、10月(秋季)在贵阳红枫湖大坝(出水口)、西郊水厂(沿岸带)、后午(湖心)、将军湾(入水口)进行了4次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总微囊藻毒素(total extracellular microcystins LR,TMC-LR)、胞外微囊藻毒素(extracellular microcystins LR,EMC-LR)、胞内微囊藻毒素(intracellular microcystins LR,IMC-LR)含量均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全年EMC-LR的比例高于IMC-LR,冬季EMC-LR的比例高于其他季节。Chl a含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总铁及各种形态铁含量均为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夏季颗粒铁比例最低,但生物可利用的溶解铁、可溶性铁的比例最高;春季总铁及各种形态的铁含量最低且生物可利用的溶解铁、胶体铁比例最低。后午、大坝各种形态的MC-LR含量略高于西郊水厂、将军湾。将军湾Chl a含量最高、大坝Chl a含量最低。将军湾总铁含量、颗粒铁含量及比例最高,而溶解铁、可溶性铁的含量及比例最低;大坝总铁含量、颗粒铁含量及比例最低,而溶解铁、胶体铁及可溶性铁比例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铁、胶体铁、溶解铁及总铁均与Chl a、EMC-LR、IMC-LR、TMC-LR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P<0.05)或显著正相关(P<0.01),且总铁及溶解铁(<0.45μm)与其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为红枫湖水华蓝藻及微囊藻毒素污染的监测预警及防控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枫湖 不同形态微囊毒素 不同形态铁 叶绿素A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复合纳米材料去除微囊藻毒素-LR研究进展
7
作者 叶晓生 袁婷 +1 位作者 贾鑫 任庆霞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44-4157,共14页
纳米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光催化以及吸附性能,在微囊藻毒素-LR(MC-LR)去除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掺杂、元素协同、功能化修饰以及多材料复合等手段,构建性能增强与功能增加的多元复合纳米材料,有望为MC-LR的绿色、经济、高效去除... 纳米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光催化以及吸附性能,在微囊藻毒素-LR(MC-LR)去除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掺杂、元素协同、功能化修饰以及多材料复合等手段,构建性能增强与功能增加的多元复合纳米材料,有望为MC-LR的绿色、经济、高效去除提供强力驱动。本文系统介绍了多元复合纳米材料在MC-LR去除应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去除机理与路径进行了阐述;同时,归纳总结了影响去除性能的主要因素以及MC-LR去除性能优化方法。通过研究构建得到MC-LR去除策略及其机制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研究人员开发更加高效、经济、环保等优越性能的多元复合纳米材料以及构建更加有效的评价方法提供参考。最后,对多元复合纳米材料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借助多种技术与方法提升其光催化与吸附性能,拓展其实际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纳米材料 性能优化 降解 吸附 微囊毒素-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慢性暴露对水雍菜生长及品质影响
8
作者 陈国元 叶凡 +1 位作者 姜子涵 李青松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46-2054,共9页
以水雍菜(Ipomoea aquatica)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环境相关浓度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慢性暴露30 d后水雍菜的生长特性、营养品质及食用安全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μg/L和4μg/L MC-LR暴露条件下水雍... 以水雍菜(Ipomoea aquatica)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环境相关浓度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慢性暴露30 d后水雍菜的生长特性、营养品质及食用安全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μg/L和4μg/L MC-LR暴露条件下水雍菜的株高、根长、根系活力、地上部及根鲜重均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量比、游离氨基酸质量摩尔浓度及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活性均显著上升,而NO_(3)^(-)-N质量比显著下降;6~10μg/L MC-LR暴露条件下水雍菜的株高、根系活力、地上部及根鲜重、可溶性蛋白质量比和游离氨基酸质量摩尔浓度及NR和GS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MC-LR暴露浓度越高,其下降幅度越大,而可溶性糖和NO_(3)^(-)-N质量比均显著上升,维生素C质量比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均显著下降。MC-LR在水雍菜中的富集系数随培养液中MC-LR质量浓度的增加而下降,转运系数和食用风险系数则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食用风险系数均小于1。因此,2μg/L和4μg/L MC-LR慢性暴露对水雍菜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6~10μg/L MC-LR慢性暴露对水雍菜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营养品质也有相应的下降,MC-LR暴露浓度越高,其抑制作用越强,水雍菜营养品质下降越明显。在试验设置的MC-LR质量浓度范围内,水雍菜的食用处于安全范围内。研究可以为富营养化水体中水雍菜的种植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微囊毒素 水雍菜 生长特性 营养品质 食用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和微囊藻毒素-LR联合作用对斑马鱼肠道免疫和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况宇 何亚 +4 位作者 欧阳康 杨慧 王良牟 李大鹏 李莉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7-305,共19页
氨氮和微囊藻毒素-LR(MCLR)是水生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为探讨两者对斑马鱼肠道潜在的协同效应,实验将成年雌性斑马鱼分别暴露于氨氮(30 mg·L^(-1))、MCLR(10μg·L^(-1))以及两者混合(30 mg·L^(-1)+10μg·L^(-... 氨氮和微囊藻毒素-LR(MCLR)是水生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为探讨两者对斑马鱼肠道潜在的协同效应,实验将成年雌性斑马鱼分别暴露于氨氮(30 mg·L^(-1))、MCLR(10μg·L^(-1))以及两者混合(30 mg·L^(-1)+10μg·L^(-1))的环境中,持续30 d。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氨氮暴露导致肠绒毛面积减少;MCLR暴露导致肠道绒毛破裂,空泡化面积增加;而联合暴露对肠组织损伤更为严重。这些变化伴随着肠道中溶菌酶和β-防御素的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显著降低,表明斑马鱼肠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此外,氨氮和MCLR的单独及联合处理还激活NOD1/2和TLR4a/4b信号通路,导致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和蛋白含量上升,进而可能诱发肠道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氨氮和MCLR处理显著改变斑马鱼肠道内菌群的平衡,即氨氮增加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富度,MCLR增加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富度但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富度,而氨氮和MCLR联合作用增加肠道致病菌群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丰富度。进一步,两者联合暴露还导致肠道中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菌群丰度和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氨氮和MCLR联合处理对斑马鱼肠道免疫及菌群稳态产生了协同的负面影响,其对水生动物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微囊毒素-LR 斑马鱼 肠道菌群 肠道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移质泥沙-微囊藻毒素复合体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琴霜 黄维 +1 位作者 何强 李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87-1696,共10页
为探究悬移质泥沙(SPM)吸附微囊藻毒素(MCs)后形成的复合体对大型溞生理特性的影响,选择MCs的典型异构体MC-LR,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制备了不同MC-LR吸附量的SPM-MC-LR复合体,研究了复合体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 为探究悬移质泥沙(SPM)吸附微囊藻毒素(MCs)后形成的复合体对大型溞生理特性的影响,选择MCs的典型异构体MC-LR,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制备了不同MC-LR吸附量的SPM-MC-LR复合体,研究了复合体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SPM对MC-LR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拟合最大吸附量为1720μg/g,是一种以化学吸附为主导的多分子层吸附且较容易发生.SPM-MC-LR复合体对大型溞的固定率和抗氧化酶活性呈正向剂量和时间依赖,大型溞固定率最高可达93.77%;但当复合体浓度较高时(MC-LR剂量为73.52,94.53μg/g),在大型溞体内引起的氧化应激程度过高会抑制抗氧化酶活性(SOD和CAT活性较24h分别降低了21.44%、26.51%和6.2%、18.27%).相比于游离的MC-LR,SPM的存在可能增强了MC-LR对大型溞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移质泥沙 微囊毒素 大型溞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富营养化湖泊杞麓湖微囊藻毒素分布特征、相关因子及其健康风险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永强 国晓春 +3 位作者 卢少勇 宋迪 蒋昀耕 杨莉园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3,共12页
杞麓湖作为典型的富营养化高原湖泊,其藻华暴发引发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污染问题会危害水生态安全并造成人体健康风险。为了评估杞麓湖流域MCs的秋冬季节污染现状以及健康风险情况,对湖内和7条主要入湖河流入湖口的表层水进... 杞麓湖作为典型的富营养化高原湖泊,其藻华暴发引发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污染问题会危害水生态安全并造成人体健康风险。为了评估杞麓湖流域MCs的秋冬季节污染现状以及健康风险情况,对湖内和7条主要入湖河流入湖口的表层水进行采样检测,分析MCs主要异构体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MCs与水质和浮游植物等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通过人体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MCs的风险等级。结果发现,MCs浓度自秋季到冬季呈下降趋势,秋季湖内胞内MCs(IMCs)占比超过99%,冬季IMCs与胞外MCs(EMCs)浓度接近。MC-RR和MC-LR是主要的MCs异构体类型,其中MC-RR在秋季浓度占比高于MC-LR和MC-YR,而冬季MC-LR最高。MCs与微囊藻密度等生物因子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TN、TP和NH_(3)-N营养盐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杞麓湖EMCs污染的风险指数范围为0.004~0.110,处于极低或低风险,冬季风险略高于秋季,因南岸入湖EMCs污染以及湖内IMCs释放带来的风险需要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 杞麓湖 环境因子 时空分布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去除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丹 王华生 +4 位作者 周振宁 曾益宣 吴文昱 周丰秋 李佳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5-223,共9页
蓝藻水华造成的最主要危害之一是产生和释放微囊藻毒素(MCs),其会直接危害到水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此选用切实可行的MCs去除新技术对于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至关重要。文章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以及组合方法综述了目前国内外MCs... 蓝藻水华造成的最主要危害之一是产生和释放微囊藻毒素(MCs),其会直接危害到水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此选用切实可行的MCs去除新技术对于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至关重要。文章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以及组合方法综述了目前国内外MCs的去除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主要包括吸附、膜滤、氧化剂氧化、光化学氧化、光催化、生物降解、吸附和光催化、吸附和生物降解组合等工艺。并在此基础上从4个方面提出未来MCs去除技术的发展方向:对蓝藻水华暴发机制进行详细研究,研究MCs更加详细的去除机理,对MCs的降解产物进行进一步毒性研究,以及开发天然可生物降解且易于从水中分离和回收的吸附材料。希望能为今后蓝藻水华污染修复,特别是消除MCs对水环境以及人类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 吸附 催化 降解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硫辛酸在微囊藻毒素-LR诱导草鱼卵巢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13
作者 王辉 何丽 +3 位作者 阮记明 梁惜梅 李福贵 隗黎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7-534,共8页
为研究α-硫辛酸(Alpha lipoic acid,α-LA)在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诱导水生动物毒性效应中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以草鱼卵巢(Grass carp ovary,GCO)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了不同浓度α-LA以及α-LA与MC-LR共同暴露对GCO... 为研究α-硫辛酸(Alpha lipoic acid,α-LA)在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诱导水生动物毒性效应中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以草鱼卵巢(Grass carp ovary,GCO)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了不同浓度α-LA以及α-LA与MC-LR共同暴露对GCO细胞活力的影响,随后根据测定的结果设置对照组(不添加MC-LR和α-LA)、125μmol·L^(-1)α-LA组、24μmol·L^(-1)MC-LR组及125μmol·L^(-1)α-LA+24μmol·L^(-1)MC-LR组,检测分析了α-LA在缓解MC-LR对GCO细胞活性、氧化应激以及炎症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4μmol·L^(-1)MC-LR可诱导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同时显著抑制谷胱甘肽(GSH)活性(P<0.05),当MC-LR处理组中加入125μmol·L^(-1)α-LA后,与MC-LR单独暴露组相比,LDH活性和MD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但GSH活性却显著上升(P<0.05)。对氧化相关基因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24μmol·L^(-1)MC-LR可显著降低SOD1、CAT和GST基因的表达量(P<0.05),当125μmol·L^(-1)α-LA与24μmol·L^(-1)MC-LR共同作用于GCO细胞后,与MC-LR单独暴露组相比,联合暴露组的GST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但SOD1和CAT两个基因的表达变化不显著(P>0.05)。此外,对炎症因子进行分析发现,MC-LR单独暴露组TNFα和IL1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联合暴露组中的TNFα和IL1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却显著低于MC-LR单独暴露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α-LA可缓解MC-LR诱导的氧化应激,提高细胞活力,抑制GCO细胞炎症的发生,从而减弱MC-LR对GCO细胞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卵巢细胞 Α-硫辛酸 微囊毒素-LR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及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茅钱博 方昊 +3 位作者 丁程成 张帅 胡定骏 崔益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7-108,共12页
由蓝藻水华引起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严重威胁水生态系统,是全球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之一。以往多数学者聚焦于MCs对动植物的毒害,缺少其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相互响应关系的综述。因此,该文旨在探讨MCs对水环境中微生物生态及功... 由蓝藻水华引起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严重威胁水生态系统,是全球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之一。以往多数学者聚焦于MCs对动植物的毒害,缺少其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相互响应关系的综述。因此,该文旨在探讨MCs对水环境中微生物生态及功能的影响,总结了MCs的化学结构和毒性特点,阐释了MCs在典型水域的分布特征,并重点讨论了MCs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功能微生物对MCs的降解机理。MCs对微生物群落具有毒性作用,能够影响原水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改变微生物群落的代谢能力和生态系统功能,进而对整个微生物生态系统平衡及稳定造成负面影响。该文进一步对水生态系统中MCs污染及对微生物群落的响应机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可为MCs的水污染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 微生物群落 微囊毒素降解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微生物对水体中微囊藻毒素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赫 徐文昌 +2 位作者 袁燕 徐静怡 马燕天 《渔业研究》 2024年第3期215-227,共13页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导致蓝藻水华污染严重,而大部分蓝藻水华暴发后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极具危害性,对人类健康和水生生态系统构成威胁。有效控制和去除水体中的MCs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一项难题。现...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导致蓝藻水华污染严重,而大部分蓝藻水华暴发后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极具危害性,对人类健康和水生生态系统构成威胁。有效控制和去除水体中的MCs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一项难题。现有研究表明,微生物降解MCs具有高效和环保的治理效益。因此,本文综述了MCs的产生、结构和毒性危害,并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微生物降解MCs的酶促降解途径、降解基因和降解酶领域的研究进展;此外,还分析了微生物降解菌在水体生态修复中的潜在应用,并展望了对MCs的非mlr降解途径机制、优化表达MCs降解酶、构建高效双功能降解菌等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深入研究MCs微生物降解机制并有效改善全球水体中MCs污染现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 微囊毒素 微生物降解 生态修复 降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对生菜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腾 袁昭瑞 +3 位作者 姜子涵 陈国元 李青松 吴义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4,共10页
【目的】研究低质量浓度微囊藻毒素-LR(MC-LR)慢性暴露对生菜(Lactuca sativa)叶片及根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为富营养化水体在生菜灌溉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散叶生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培试验方法,设置不同质量浓... 【目的】研究低质量浓度微囊藻毒素-LR(MC-LR)慢性暴露对生菜(Lactuca sativa)叶片及根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为富营养化水体在生菜灌溉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散叶生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培试验方法,设置不同质量浓度(0(对照组),1,5,10,30μg/L)MC-LR的水溶液灌溉生菜30 d,通过分析生菜叶片及根系中可溶性糖(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及淀粉含量、蔗糖和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探讨生菜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对MC-LR慢性暴露的响应。【结果】10和30μg/L MC-LR组生菜对MC-LR的富集系数较5μg/L MC-LR组分别显著上升10.85%和17.83%(P<0.05),而对MC-LR的转运系数分别显著下降17.46%和13.85%(P<0.05)。与对照组相比,1μg/L MC-LR组生菜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了9.17%(P<0.05),叶片中果糖含量及根系中葡萄糖含量和淀粉酶(AMS)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52.71%,19.13%和37.01%(P<0.05);5,10和30μg/L MC-LR组生菜净光合速率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叶片和根系中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叶片中性转化酶(NI)活性分别显著降低了27.10%,38.01%和37.29%(P<0.05),淀粉合成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20.92%,24.57%和30.28%(P<0.05),根系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AMS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1μg/L MC-LR水溶液灌溉对生菜叶片和根系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分布和代谢影响较弱;而5~30μg/L MC-LR水溶液灌溉通过促进生菜根系淀粉分解和蔗糖代谢活性,维持体内较高浓度的可溶性糖,从而提高生菜的抗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 生菜 慢性暴露 可溶性糖 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铁矿-Fe(Ⅲ)表面Lewis酸位点增强微囊藻毒素催化水解的机制
17
作者 兰星 贺玉婷 +4 位作者 张清 方艳芬 邓安平 赵海霞 张兆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5-155,共11页
天然黄铁矿(Pyrite)在高温(60℃)下能有效降解(k=0.072 min^(-1))水中微囊藻毒素(MCs),但突破高温瓶颈、实现常温条件[(25±5)℃]下MCs的高效降解仍是目前水处理技术的难点.本文发现外加铁离子(Fe^(3+),FeCl_(3))能加速Pyrite常温... 天然黄铁矿(Pyrite)在高温(60℃)下能有效降解(k=0.072 min^(-1))水中微囊藻毒素(MCs),但突破高温瓶颈、实现常温条件[(25±5)℃]下MCs的高效降解仍是目前水处理技术的难点.本文发现外加铁离子(Fe^(3+),FeCl_(3))能加速Pyrite常温体系对微囊藻毒素-RR(MC-RR)的水解效率(水解贡献率77.94%),其降解速率常数(0.36 h^(-1))是单独Pyrite体系(0.12 h^(-1))的3倍.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循环伏安法(CV)、原位表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in situ ATR-FTIR)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等研究发现,外加Fe^(3+)通过形成Fe(Ⅲ)—O键增加了Pyrite表面Lewis酸铁位点数,再通过其与C=O配位实现了对MC-RR酰胺键的水解.此外,外加的Fe^(3+)还能将Pyrite表面多价态硫物种(S_(n)^(2-),S_(2)^(2-))氧化为单质硫(S0),通过形成氢键—NH…S进一步促进MC-RR的水解.本研究不仅为蓝藻水华治理提供了一种常温矿物处理技术,还为自然水体中酰胺类有机污染物的自净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 Lewis酸位点 水解 黄铁矿 催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双发射比率荧光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微囊藻毒素的灵敏检测
18
作者 周雯欣 沈丽 +4 位作者 孙沐阳 张敬初 张瑜 孔令凯 胡雪萍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3-500,共8页
本文以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MCs)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备硼掺杂碳量子点(B-CDs)和氮掺杂碳量子点(N-CDs),以二甲双胍为虚拟模板进行分子印迹,构建了一种检测水体中MCs含量的双发射比率荧光传感器。二甲双胍和常见的MCs(MC-LR,-RR,-YR)具有... 本文以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MCs)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备硼掺杂碳量子点(B-CDs)和氮掺杂碳量子点(N-CDs),以二甲双胍为虚拟模板进行分子印迹,构建了一种检测水体中MCs含量的双发射比率荧光传感器。二甲双胍和常见的MCs(MC-LR,-RR,-YR)具有同样的胍基,通过印迹洗脱,可在SiO_(2)微球表面形成与MCs相类似的空腔结构。当溶液中存在MCs时,所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中的B-CDs荧光会对MCs产生响应,出现较为明显的荧光猝灭现象,而N-CDs不发生荧光猝灭,因此,以B-CDs荧光作为目标敏感信号,N-CDs荧光作为参比信号,从而实现MCs的比率荧光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传感器对MCs有较好的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MCs浓度在0.5~150μg/L之间与荧光信号存在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I=0.00375c+1.03019,相关系数R2为0.9870,检测限为0.025μg/L。所建立方法对实际样品中MCs检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 分子印迹 比率荧光 碳量子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里酸(FA)对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光降解作用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汪艳昭 张静静 +2 位作者 张达娟 戴伟 毕相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1-288,共8页
为研究自然水环境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光降解作用,选择DOM的主要光敏活性组分富里酸(FA)作为光敏剂,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对比了不同质量浓度FA(2.5、5.0、7.5、10.0 mg/L)溶液中MC-LR的光降解规律和光降解产物... 为研究自然水环境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光降解作用,选择DOM的主要光敏活性组分富里酸(FA)作为光敏剂,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对比了不同质量浓度FA(2.5、5.0、7.5、10.0 mg/L)溶液中MC-LR的光降解规律和光降解产物,并探究了不同pH、光照度对FA光降解MC-LR的影响。结果表明:MC-LR能在去离子水中发生直接光降解反应,不同质量浓度的FA对MC-LR的光降解均有促进作用,其中,7.5 mg/L FA对MC-LR的光降解作用最强,180 min时降解率达52.65%;FA对MC-LR的光降解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其光降解产物与在去离子水中直接光降解的产物相同;不同pH和光照度下,FA对MC-LR的光降解作用依次为pH 6>pH 7>pH 8>pH 9,39.8μmol/(s·m^(2))>56.9μmol/(s·m^(2))>22.8μmol/(s·m^(2))。研究表明,pH和光照度均会影响FA对MC-LR的光降解作用,其中,pH为6、光照度为39.8μmol/(s·m^(2))时,FA对MC-LR光降解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里酸 微囊毒素 光降解 溶解性有机质(D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LR磁性分子印迹微球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鱼肉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
20
作者 徐潇颖 李帆 +1 位作者 刘柱 梁晶晶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441,共7页
建立了MC-LR磁性分子印迹微球(Fe_(3)O_(4)@MIP)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鱼肉中的8种微囊藻毒素(MCs)。以MC-LR为模板,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在磁性纳米颗粒外包裹SiO_(2),在其表面合成对MCs有特异性识别的MC-L... 建立了MC-LR磁性分子印迹微球(Fe_(3)O_(4)@MIP)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鱼肉中的8种微囊藻毒素(MCs)。以MC-LR为模板,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在磁性纳米颗粒外包裹SiO_(2),在其表面合成对MCs有特异性识别的MC-LR Fe_(3)O_(4)@MIP。并对其磁性、吸附性能和特异性进行检测。将MC-LR Fe_(3)O_(4)@MIP作为磁性固相萃取的吸附剂,在优化条件下测定鱼肉中8种MCs,该方法在0.1~10μg/L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检出限均为0.05μg/kg,定量限均为0.15μg/kg,平均回收率在74.8%~92.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1%~4.5%之间。结果表明,利用MC-LR Fe_(3)O_(4)@MIP能实现鱼肉中MCs的绿色、高效、特异性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分子印迹微球(Fe_(3)O_(4)@MIP) 鱼肉 微囊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