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囊藻毒素在铜锈环棱螺肝组织中的累积降解及对3种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双玲 陆开宏 +2 位作者 郑忠明 潘洁慧 朱津永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9,共6页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有毒微囊藻藻液中(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50%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蓝藻组:只投喂铜绿微囊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有毒微囊藻藻液中(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50%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蓝藻组:只投喂铜绿微囊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藻液和肝组织中藻毒素浓度,藻液中包括藻相和水相的总微囊藻毒素(MC)浓度分别为:对照组0μg·L-1;混合藻组(14.47±1.22)μg·L-1;蓝藻组(29.47±2.43)μg·L-1。螺在两种不同毒素浓度藻液中暴露15d后再移入四尾柵藻藻液中降解15d。结果表明,暴露期间,混合藻组、蓝藻组螺肝组织中MC含量均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且同期混合藻组MC含量都明显高于蓝藻组;作为机体代谢生物标志物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随MC浓度及其暴露时间发生相应变化;作为解毒生物标志物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在混合藻组先被诱导后被抑制,在蓝藻组初期变化不明显后表现为诱导。在15d降解过程中,混合藻组和蓝藻组MC含量均持续下降;机体生物标志物ACP、ALP和GST活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本试验结果为ACP、ALP和GST活性作为MC胁迫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一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mc) 生物标志物 酸性磷酸酶(ACP) 碱性磷酸酶(ALP)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 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降解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于广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14-715,740,共3页
综述了微囊藻毒素的特性及各种去除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并提出了去除微囊藻毒素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微囊毒素(mc) 毒性 降解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微囊藻毒素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表达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1
3
作者 宋丽敏 张维 +2 位作者 陈明 林敏 潘家荣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7-330,共4页
利用RT-PCR方法从抗微囊藻毒素-LR(MC-LR)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中扩增出抗体的V_H和V_L基因,构建了抗MC-LR分子的单链抗体(scFv)基因。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该单链抗体基因在大肠杆菌Origami 2中特异性表达出分子量约... 利用RT-PCR方法从抗微囊藻毒素-LR(MC-LR)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中扩增出抗体的V_H和V_L基因,构建了抗MC-LR分子的单链抗体(scFv)基因。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该单链抗体基因在大肠杆菌Origami 2中特异性表达出分子量约为30kD的融合蛋白。通过Ni-NTA金属亲和层析法对可溶性表达产物进行纯化,获得的目的蛋白浓度为0.115mg/mL。ELISA反应结果表明该单链抗体能与MC-LR特异性结合。此研究为制备多价高亲和力抗MC-LR抗体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mc) 单链抗体 原核表达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