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达布逊湖地区3万年来气候演化的微古生物记录 被引量:10
1
作者 景民昌 孙镇城 +2 位作者 杨革联 李东明 孙乃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5-58,共4页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富含各种生物化石 ,尤以介形类最为丰富。以盆地东部达布逊湖东南岸的达参 1井浅部的介形类特征为基础 ,划分出了 3万 a来的 9个古气候演化阶段 ,其中 1 - 5 对应于冰后期 , 1 - 4对应于末次冰期的晚冰期。这 9个...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富含各种生物化石 ,尤以介形类最为丰富。以盆地东部达布逊湖东南岸的达参 1井浅部的介形类特征为基础 ,划分出了 3万 a来的 9个古气候演化阶段 ,其中 1 - 5 对应于冰后期 , 1 - 4对应于末次冰期的晚冰期。这 9个阶段中 ,2 6 .3~ 2 0 .0、12 .2~ 10 .1、8.0~ 4.5、3.8~ 2 .5 ka BP 4个阶段生物丰度和分异度都较高 ,反映了当时气候温暖湿润 ,适于生物生长。 2 0 .3和 2 .8ka BP是晚更新世以来的两次气候极适宜时段 ,生物丰度和分异度都达到了最高 ,而 30 ka BP左右的生物突然大量灭绝和盐层开始析出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冷以及青藏高原的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古气候 第四系 柴达木盆地 微古生物记录 生物丰度 分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地区D-C界线附近微古生物化石新材料
2
作者 张德平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110-118,共9页
文章介绍了四川龙门山地区D-C界线附近的微体化石新材料,计描述9属(1新属)、8种(4新种)、3亚种(新亚种)。
关键词 微古生物 化石 龙门山地区 石炭纪 界线 尼盆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尼日尔盆地海侵的微体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32
3
作者 刘邦 潘校华 +4 位作者 万仑坤 毛凤军 刘计国 吕明胜 王玉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95-1006,共12页
东尼日尔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位于尼日尔东部,包括Termit、Tefidet、Tenere、Grein、Bilma等5个坳陷。在对位于Tenere坳陷的Saha-1井和位于Termit坳陷的Helit-1井的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的微体古生物分布和... 东尼日尔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位于尼日尔东部,包括Termit、Tefidet、Tenere、Grein、Bilma等5个坳陷。在对位于Tenere坳陷的Saha-1井和位于Termit坳陷的Helit-1井的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的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东尼日尔盆地晚白垩世发生海侵。Saha-1井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微体古生物鉴定结果显示,样品中含有海相沟鞭藻、介形类、钙质超微、有孔虫等化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具有高丰度的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且指示海相沉积环境的标志物甲藻甾烷丰富。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晚白垩世地层沉积于海相环境。晚白垩世为全球海平面高位期,东尼日尔盆地发生大规模海侵。在早白垩世,东尼日尔盆地以陆相沉积为主;在晚白垩世热沉降和海侵的背景下,东尼日尔各坳陷成为一个统一的海相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海相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 微古生物 β-胡萝卜烷 甲藻甾烷 晚白垩世 东尼日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古近系沉积环境分析——以微体古生物化石为主要依据 被引量:37
4
作者 蒋海军 胡明毅 +3 位作者 胡忠贵 柯岭 徐艳霞 吴联钱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1期74-78,共5页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包括花港组﹑平湖组和宝石组,是西湖凹陷比较重要的地层,也是烃源岩较发育的层位。因此,前人对西湖凹陷古近系的沉积环境作过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平湖组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文中通过对西湖凹陷BS-1,CHX-1,TW...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包括花港组﹑平湖组和宝石组,是西湖凹陷比较重要的地层,也是烃源岩较发育的层位。因此,前人对西湖凹陷古近系的沉积环境作过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平湖组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文中通过对西湖凹陷BS-1,CHX-1,TWT-1,DQ-1,PH-1,NB2-1-1等井的微体古生物化石资料(孢粉﹑钙质超微化石﹑介形虫﹑有孔虫﹑盘星藻﹑海相沟鞭藻等)进行研究认为:花港组为陆相沉积,有争议的平湖组上部为陆相沉积,中下部为海相沉积,宝石组为陆相沉积,并推断古近系为亚热带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化石 孢粉 沉积环境 古近系 平湖组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扎布耶湖区128~1.4ka BP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气候变化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俊英 郑绵平 +2 位作者 袁鹤然 刘喜方 王海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18-1635,I0001-I0003,共21页
本文主要根据西藏扎布耶湖区SZK02孔所揭露的近84m剖面的沉积物特征与其产的介形类6属20种,轮藻类2属3种,结合14C、ESR、U-series地层测年等,初步认为该区128~1.4ka至少存在5个较明显的气候变化时期。①在128~76.7ka(83.63~57.0m)处... 本文主要根据西藏扎布耶湖区SZK02孔所揭露的近84m剖面的沉积物特征与其产的介形类6属20种,轮藻类2属3种,结合14C、ESR、U-series地层测年等,初步认为该区128~1.4ka至少存在5个较明显的气候变化时期。①在128~76.7ka(83.63~57.0m)处于我国末次间冰期时段,气候凉湿,湖盆扩展,在90~81ka期间湖面最高,水质最淡。②76.7~58.6ka(57.0~38.13m)为我国末次冰期早冰阶时期,湖盆收缩,水温低,早期76.7~69.7ka(57.0~47.5m)偏冷湿,中期69.7~65.0ka(47.52~42.64m)气候温干,正逢早冰阶时期;晚期65.0~58.6ka(42.64~38.13m)气候干燥度下降。③58.6~29.1ka(38.13~13.75m)处于我国末次冰期间冰阶时段,早期58.6~51.6ka(38.13~33.07m)偏温湿,为3c暖期;中期51.6~42.5ka(33.07~26.13m)气候干冷,为3b冷期,正临末次冰期中冰阶时;晚期42.5~36.0ka(26.13~20.16m)偏凉湿,湿度更大,再次出现高湖面,为3a暖期;末期36.0~29.1ka(20.16~13.75m),趋向温干。④29.1~11.8Cal.ka(13.75~4.83m),气候趋向干冷,处于末次盛冰期(LGM)、末次晚冰阶时期,湖盆萎缩,水温低。早期29.1~16.6Cal.ka(13.75~6.98m)偏温湿;晚期16.6~13.1Cal.ka(6.98~5.76m)寒冷干燥;至末期13.1~11.7Cal.ka(5.76~4.83m),进一步干燥寒冷,全球新仙女木事件在本区发生。⑤11.7~1.4Cal.ka(4.83~0.65m),大致进入全新世气候期,气候波动大,凉湿与干冷交替频繁发生。在11.7~10.7Cal.ka(4.83~4.42m)时较温湿;10.7~9.5Cal.ka(4.42~4.07m)转向干冷;9.5~9.1Cal.ka(4.07~3.7m)更干冷,湖盆进一步萎缩;9.1~6.3Cal.ka(3.7~2.86m)向温干过渡;6.3~3.6Cal.ka(2.86~1.77m)干冷,湖泊已成盐湖;3.6~1.4Cal.ka(1.77~0.65m),气候趋向冷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与气候变化 古生物 128-1.4ka BP 扎布耶湖区 西藏高原腹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珠江三角洲ZK13孔年代和微体古生物重建的晚第四纪环境演化历史 被引量:8
6
作者 赵信文 罗传秀 +4 位作者 陈双喜 黄长生 曾敏 刘凤梅 陈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24-1733,共10页
依据珠江三角洲ZK13钻孔沉积物孢粉、微体古生物鉴定及年龄测试结果,将钻孔剖面记录的古环境信息划分为4 个阶段.Ⅰ:91.50±11.00-84.61±5.47ka, 孢粉组合为三缝孢- 栎属- 禾本科- 栲属- 松属- 栗属- 大戟科,反映溫暖湿润气候... 依据珠江三角洲ZK13钻孔沉积物孢粉、微体古生物鉴定及年龄测试结果,将钻孔剖面记录的古环境信息划分为4 个阶段.Ⅰ:91.50±11.00-84.61±5.47ka, 孢粉组合为三缝孢- 栎属- 禾本科- 栲属- 松属- 栗属- 大戟科,反映溫暖湿润气候,未见有孔虫及介形虫化石,沉积环境为陆相;Ⅱ: 84.61±5.47-59.46±3.02ka,孢粉组合为栲属- 三缝孢- 栎属- 禾本科- 栗属- 石竹科- 单缝孢,反映干暖气候,未见有孔虫及介形虫化石,沉积环境为陆相;Ⅲ:59.46±3.02-2ka,孢粉浓度低,以孢子及木本植物花粉为主,进一步划分3 个亚带,总体气候以溫暖潮湿为主,微体古生物含量高,底栖有孔虫丰度远大于介形虫丰度,推测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Ⅳ:2000-1000a,孢子含量最高,木本、草本植物花粉含量降低,气候较Ⅲ阶段更湿润,微体古生物以介形虫为主,依据化石组合和数量,推测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年龄 孢粉 古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西部聂尔错古湖近20000—2000年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及气候变化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俊英 袁鹤然 +1 位作者 郑绵平 刘喜方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75-587,共13页
西藏西部聂尔错古湖37/ZK7的钻孔剖面深10m,含丰富的介形类和轮藻类等微体水生生物化石。介形类数量多,但分异度低。频繁出现、含量较多的是Leucocythere mirabilis Kaufmann和Limnocythere dubiosa Daday,其他是为数不多的Limnocythere... 西藏西部聂尔错古湖37/ZK7的钻孔剖面深10m,含丰富的介形类和轮藻类等微体水生生物化石。介形类数量多,但分异度低。频繁出现、含量较多的是Leucocythere mirabilis Kaufmann和Limnocythere dubiosa Daday,其他是为数不多的Limnocytherellina,Eucypris和Candona。轮藻类产出层位多,但其藏卵器保存不好,多系营养体碎片及卵膜。据介形类生态环境分析,结合剖面铀系测年和沉积物特征及相关地化背景值等,聂尔错古湖在近20,000—2,000年间的古环境变化大致情况如下:①距今20,000年前后,湖水较深,水温较低,水质微咸,气候较凉湿转暖湿。②约18,700—18,100a BP,湖水蒸发量较大,湖泊收缩,湖水逐渐变浅,含盐度增加,气候偏暖干。③约18,100—11,800a BP,气候冷湿、湖水较深,水温偏低,水质较淡,但是其间有多次气候波动,随着气候的波动,湖泊水体深度和水化学性质发生变化,显示湖区气候较冷湿与凉偏湿频繁交替,晚期凉偏干。④约11,800—10,000a BP,气候偏暖湿(11,800—11,000a BP)转冷干(11,000—10,000a BP),湖泊生态环境恶化,介形类数量急剧减少,应是对全球仙女木事件的响应。⑤10,000a BP进入全新世后,气候偏暖湿(10,000—8,700a BP,7,000—4,800a BP)间偏冷湿(8,700—7,000a BP);4,800—3,000a BP转为偏暖干(4,800—4,600a BP,4,400—4,300a BP,3,800—3,000a BP)与偏冷湿(4,600—4,400a BP,4,300—3,800a BP)交替;3,000—2,100a BP以冷干气候为主,湖泊趋于干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西部 聂尔错 古生物 介形类 环境及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卡执湖区更新世晚期以来微体古生物记录的气候演变 被引量:8
8
作者 刘俊英 王海雷 袁鹤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68-1679,共12页
研究了西藏色卡执盐湖一个670cm厚的钻孔SZK剖面中微体古生物包含的古环境信息,探讨湖区近22ka以来环境气候的演变。SZK孔剖面含有丰富的介形类,但分异度较低,计有4属8种。据其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8个组合。根据这些组合及生... 研究了西藏色卡执盐湖一个670cm厚的钻孔SZK剖面中微体古生物包含的古环境信息,探讨湖区近22ka以来环境气候的演变。SZK孔剖面含有丰富的介形类,但分异度较低,计有4属8种。据其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8个组合。根据这些组合及生态特征,结合U系和14C测年,发现色卡执湖区在近22ka以来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气候和环境变动:①22060~15070aB.P.,湖水浅、水温低、气候较冷湿;②15070~12425aB.P.,湖面扩大抬升,水温回升,气候转暖湿;③12425~10010aB.P.,湖面下降,水温低,气候寒冷,其中10600~10010aB.P.期间,气候突然变冷,为全球新仙女木寒冷事件在本区的反应;④10010~7550aB.P.,湖盆水量增加,气候冷湿;⑤7550~6730aB.P.,湖水温度继续回升,气候转暖湿;⑥6730~5760aB.P.,湖面下降,气候趋于干冷;⑦5760~4750aB.P.,湖盆发育晚期、气候干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色卡执盐湖晚更新世晚期 古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昆仑湖地区183-90kaBP间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6
9
作者 刘俊英 郑绵平 王海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9-748,共10页
古昆仑湖位于昆仑山垭口昆仑河谷地,大约在200kaBP前已开始沉积,沉积物为一套灰、灰绿、土黄色粉砂质、砂质粘土,厚约7m.在纳赤台西北剖面5.6-2.4m层段产较多微体化石,介形类有8属12种:Ilyocypris biplicata(Koch),I.bradyi Sars,Eucypr... 古昆仑湖位于昆仑山垭口昆仑河谷地,大约在200kaBP前已开始沉积,沉积物为一套灰、灰绿、土黄色粉砂质、砂质粘土,厚约7m.在纳赤台西北剖面5.6-2.4m层段产较多微体化石,介形类有8属12种:Ilyocypris biplicata(Koch),I.bradyi Sars,Eucypris crassa(Mller),E.elliptica(Baird),E.rischtanica Schneider,Candona candida(Mller),Stenocypriscf.major(Baird),Cypridopsis obesa Brady & Robertson,Prionocypris gansenensis Huang,Potamocypris villosa(Jurine),P.cf.wolfi Brehm和Limnocythere dubiosa Daday等.轮藻类有Chara aliensis Z.Wang,Chara gansenensis S.Wang和Charasp.根据U系法测年,含化石地层的年龄大约为168-90kaBP,属于倒数第二次冰期至末次间冰期早期.按生物组合和沉积物特征分析,古昆仑湖区在183-90kaBP的环境气候变化大致有两个大的期次、6个小期次:(1)183-130kaBP冷湿期,湖区环境较冷湿,湖泊水质较淡,水温不高.早期(约183-170kaBP),湖面较宽,水体较深,环境动荡,化石贫乏;中期(约170-151.3kaBP),湖面有一定收缩,水质含盐度有所提升,水温仍不高,湖区环境湿度较大;晚期(约151.3-130kaBP),化石贫乏,生态环境、水质条件可能与早期类同.(2)130-90kaBP凉湿期,湖内生态环境较好,生物门类中除介形类外,出现沉水性植物轮藻类,且介形类生物量较前期有很大增加,属种分异度较好.早期(约130-105kaBP),偏冷湿;中期(约105-98kaBP),凉湿,为生物大发展大繁盛时期;晚期(约98-90kaBP),偏凉湿,在98-93kaBP,环境不宜生物生息,化石贫乏;约93-90kaBP,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有介形类3属5种,但生物量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昆仑湖 地层学特征 古生物 古气候古环境 183-90kaB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中部扎西错布晚更新世晚期微体古生物与环境变化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俊英 郑绵平 王海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36-1644,I0005,I0006,共11页
西藏中部扎西错布东岸T1剖面厚639cm,含6属11种介形类和1属2种以上轮藻类。据其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划分出8个生物组合,各组合间的差异表现在介形类动物群的丰度、分异度和每个种的丰度变化,根据生物属种生态特征和组合变化探讨湖区大约1... 西藏中部扎西错布东岸T1剖面厚639cm,含6属11种介形类和1属2种以上轮藻类。据其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划分出8个生物组合,各组合间的差异表现在介形类动物群的丰度、分异度和每个种的丰度变化,根据生物属种生态特征和组合变化探讨湖区大约18653~13144aBP生态环境及气候变化情况如下:①约18653~17239aBP,湖区气候较干(冷),湖面收缩下降,湖水有一定含盐度(可能达中盐水18‰),其间有波动:18309~17809aBP,气候曾一度暖湿,湖面扩大,水质淡化;②约17239~13920aBP,气候较暖湿,水质含盐度降低,其间有气候波动,分别在16506~15213aBP和15213~13963aBP时段偏干(冷)和偏湿冷,相应地其水质含盐度增加或减小;③13920~13144aBP,气候突变,湖泊环境突然恶化,介形类灭绝,仅剩下对气候环境反应滞后的轮藻类低等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西错布 晚更新世晚期 古生物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微体古生物沉积动力分析的沉积物粒径指数及其应用例证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晓东 施丙文 朱大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45-149,共5页
微体古生物的沉积动力分析可提取出比单纯的微体古生物分析更多更准的古沉积环境信息。本文提出一种称为“沉积物粒径指数(gsi)”的半定量参数,适用于微体古生物的沉积动力学分析研究。长江口及苏北辐射沙洲区的有孔虫分析实例表... 微体古生物的沉积动力分析可提取出比单纯的微体古生物分析更多更准的古沉积环境信息。本文提出一种称为“沉积物粒径指数(gsi)”的半定量参数,适用于微体古生物的沉积动力学分析研究。长江口及苏北辐射沙洲区的有孔虫分析实例表明这种沉积物粒径指数行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粒径指数 古生物 沉积动力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大嶝海域柱样沉积物中微体古生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于永芬 陈承惠 +1 位作者 蓝东兆 张维林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41-248,共8页
本文分析测定了福建厦门大嶝海域三个沉积物柱样中的孢粉、硅藻、有孔虫和14C年代,对其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沉积环境和地层年代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划分出两个孢粉带,即下部的栎属-蕨类带和上部的松属-蕨类-禾本科带,表明自下而上气... 本文分析测定了福建厦门大嶝海域三个沉积物柱样中的孢粉、硅藻、有孔虫和14C年代,对其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沉积环境和地层年代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划分出两个孢粉带,即下部的栎属-蕨类带和上部的松属-蕨类-禾本科带,表明自下而上气候由热湿变为暖干。硅藻以柱状小环藻-具槽直链藻组合为代表,有孔虫组合则以毕克卷转虫占优势,表明为近岸浅水环境,但柱样上下有些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柱样沉积物下部形成于中全新世晚期,上部属于晚全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 地层 沉积环境 大嶝海域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海外沙泻湖全新世微体古生物群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黎广钊 陈荣华 +2 位作者 梁文 农华琼 刘敬合 《东海海洋》 1999年第4期29-38,共10页
通过对北海外沙泻湖CK10 钻孔岩芯进行硅藻、有孔虫、孢粉的综合分析, 发现全新世地层中有8 个硅藻组合带,5 个孢粉组合带和5 个有孔虫组合。结合14C测年资料与沉积物特征, 认为该泻湖全新世地层可划分为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晚全新世... 通过对北海外沙泻湖CK10 钻孔岩芯进行硅藻、有孔虫、孢粉的综合分析, 发现全新世地层中有8 个硅藻组合带,5 个孢粉组合带和5 个有孔虫组合。结合14C测年资料与沉积物特征, 认为该泻湖全新世地层可划分为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晚全新世。植被演替为混有落叶阔叶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林→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混杂有中、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南亚热带季风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演变依次为热湿偏凉干→热湿→炎热潮湿→热湿偏凉→热湿。沉积相发展顺序为河漫滩相→河口沼泽相→河漫滩相→河口沼泽相→河口湾相→泻湖相→河口湾相→泻湖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湖 全新世 古地理 古气候 古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微体古生物研究探讨良渚文化突然消亡原因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玉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6-379,共4页
对广富林遗址05SGIT1240探方样品、马桥遗址05MMT4探方样品进行了孢粉、藻类研究,并根据孢粉、藻类成分特征,发现在良渚文化后期样品中水生植物花粉香蒲(Typha)、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中的芦苇及水生的蕨类植物槐叶萍(... 对广富林遗址05SGIT1240探方样品、马桥遗址05MMT4探方样品进行了孢粉、藻类研究,并根据孢粉、藻类成分特征,发现在良渚文化后期样品中水生植物花粉香蒲(Typha)、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中的芦苇及水生的蕨类植物槐叶萍(Salvinia)等有较多数量,淡水生的藻类环纹藻(Concentricystes)、双星藻(Zegnema)也相当丰富。结合有孔虫研究及前人巳有的资料,我们推测太湖地区良诸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是由水泛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古生物 原因 消亡 马桥遗址 成分特征 植物花粉 蕨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嘉湖平原土壤中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反映的母质类型及古地理环境探讨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玉卫 蔡祖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8-165,共8页
对杭嘉湖平原81个土样进行了孢粉和微古测定,其中有孢粉组合的样品49个,检出有孔虫的样品13个,按此划分为河口海湾相、泻湖相、湖沼相、平原河流相四大母质类型。并分析了全新世中期以来的平原古地理环境。
关键词 孢粉 古生物 母质类型 杭嘉湖平原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体古生物推算古温度的新发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魏国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2-12,共1页
1992年9月在德国基尔举行的第四届古海洋学大会上,在许多相异的课题组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十数篇以微古化石含量推算古温度的报告,有的在原有方法基础上进行加工,实验与发展,有的提出崭新方法,更有的针对数据资料及各类方法的统计性质深... 1992年9月在德国基尔举行的第四届古海洋学大会上,在许多相异的课题组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十数篇以微古化石含量推算古温度的报告,有的在原有方法基础上进行加工,实验与发展,有的提出崭新方法,更有的针对数据资料及各类方法的统计性质深入分析、比较。这个现象一方面标志着学者对七十年代以来广泛应用的转换函数(trans—fcrfunction)的检讨和精致化,另一方面表现了新方法的开拓及实践。会议工作组原本没预期到有这样丰富多姿的报告共同指向这一问题,否则可以组成一个面面俱到,引人深思的专题组,不但微古生物学者能集思广益,更多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气候模型学者更能警觉到古温度转换方法中的假设、缺陷及可能的解决之道。我谨就观察所及,把这些报告抓梳出来,放在方法论的架构上,报道目前古温度转换方法的发展概况。 古温转换方法分成五大类,各类之下或有细分、变化或延展。第一类是Berger在60年代提出的[物种最适度方法](species preference temperature aquation),基本上是将各化石种的最适生存温度加权平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古生物 古温度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尚堡扇三角洲湖体背景的微体古生物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费安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9-64,共6页
采用介形类与孢粉、藻类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微体古生态学方法,分析高尚堡油田沙河街组三段扇三角洲沉积体在湖盆中所处位置及古环境。该扇三角洲主要发育在滨、浅湖环境,介形类主要成分为Candona,Huabe... 采用介形类与孢粉、藻类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微体古生态学方法,分析高尚堡油田沙河街组三段扇三角洲沉积体在湖盆中所处位置及古环境。该扇三角洲主要发育在滨、浅湖环境,介形类主要成分为Candona,Huabeinia及Candoniela并以浅水型的Candona占优势;孢粉含量通常高于藻类;藻类相继以疑源类Granodiscus,Leiosphaeridia或甲藻类Parabohaidina,Conicoidium为主体,总体上代表了淡微咸水的滨、浅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湖体背景 古生物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体古生物的自动识别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健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7-25,共9页
本文对微体古生物的自动识别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微型计算机上实现了四类古生物图象的预处理、分割、特征提取和识别。通过对一批检验样本的识别分类,取得了正确率为92.3%的较好结果。
关键词 模式识别 特征提取 古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赣东北蛇绿混杂岩的时代——来自微体古生物学的证据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群 王玉净 +3 位作者 尹磊明 舒良树 楼法生 王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6-316,共1页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 古生物 证据 放射虫动物群 区域地质调查 构造古地理 赣东北地区 古地理格局 构造地质学 江南古陆 古生 时代归属 课题组织 野外调查 研究人员 硅质岩 变质岩 板溪群 元古宙 工作者 跨学科 华南 岩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融合在微体古生物分析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20
作者 张龙 滕奇志 +2 位作者 唐棠 任磊 罗代升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39-242,共4页
针对多聚焦微体古生物图像的融合,提出了基于HSI变换和Laplace分解的融合方法。首先对待融合的图像进行HSI变换,用Laplace算子对图像的I分量进行多级分解,分解后的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分别采用基于Robert梯度和区域加权均值的融合规则进... 针对多聚焦微体古生物图像的融合,提出了基于HSI变换和Laplace分解的融合方法。首先对待融合的图像进行HSI变换,用Laplace算子对图像的I分量进行多级分解,分解后的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分别采用基于Robert梯度和区域加权均值的融合规则进行融合,最后再进行HSI反变换得到融合图像。在融合过程中,同时考虑了融合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高效,而且根据多种图像评价标准,融合图像均优于文中提到的其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 图像融合 HSI变换 Laplace分解 融合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