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白内障一家系基因排除定位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布娟 李宁东 +4 位作者 杨永佳 杨建军 张秀梅 陈薇英 赵堪兴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对一个4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ADCC)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定位。方法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眼部检查。选取位于1、2、3、10、11、12、13、16、17、21及22号染色体上已知与ADCC相关的14个致病基因附近的微卫星标记物,并进行多... 目的对一个4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ADCC)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定位。方法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眼部检查。选取位于1、2、3、10、11、12、13、16、17、21及22号染色体上已知与ADCC相关的14个致病基因附近的微卫星标记物,并进行多重PCR扩增,经ABI3130型遗传分析仪,Genscan2.1收集数据,Genotyper2.1进行基因分型,Linkage软件计算两点LOD值。结果未发现所选微卫星位点与该家系疾病表型共分离,LOD值均为负值。致病基因与已知的ADCC14个候选基因不存在连锁关系。结论在此家系中存在新的致病基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显性遗传 连锁分析 微卫星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多态性诊断额外染色体和46,XX/46,XY嵌合体起源 被引量:7
2
作者 崔英霞 王咏梅 +2 位作者 姚兵 朱培元 黄宇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9期775-778,共4页
目的 :了解额外染色体和 4 6 ,XX/ 46 ,XY嵌合体的起源。 方法 :用短重复序列 (STR)分别对核型为 4 7,XX ,+2 1和 4 6 ,XX的一对孪生姐妹、4 7,XY ,+13男婴、4 6 ,XX/ 46 ,XY嵌合体的患儿进行检测。 结果 :4 7,XX ,+2 1和4 6 ,XX的孪... 目的 :了解额外染色体和 4 6 ,XX/ 46 ,XY嵌合体的起源。 方法 :用短重复序列 (STR)分别对核型为 4 7,XX ,+2 1和 4 6 ,XX的一对孪生姐妹、4 7,XY ,+13男婴、4 6 ,XX/ 46 ,XY嵌合体的患儿进行检测。 结果 :4 7,XX ,+2 1和4 6 ,XX的孪生姐妹 15个STR位点检测显示有 8个位点不一致 ,孪生姐姐的D2 1S11位点有 3个微卫星标记物 ,其中2个源自母亲。 4 7,XY ,+13患儿的D13S317位点有 3个微卫星标记物 ,其中 2个源自父亲。 4 6 ,XX/ 46 ,XY患儿 8个位点显示父源的 2个微卫星标志物 ,13个位点显示母源的 1个标记物。 结论 :4 7,XX ,+2 1和 4 6 ,XX为双卵孪生姐妹 ,孪生姐姐额外 2 1号染色体源自母亲的第一次减数分裂不分离。 4 7,XY ,+13患儿额外 13号染色体源自父亲的第一次减数分裂不分离。 4 6 ,XX/ 46 ,XY患儿检测结果可解释为其母卵子经孤雌分裂产生了 2个DNA相同的配子 ,分别与X和Y精子受精 ,产生 2个合子在发育的早期阶段融合成 1个胚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重复序列 微卫星标记物 额外染色体 46 XX/46 XY嵌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眼组织缺损一家系基因排除定位研究
3
作者 布娟 董佳梅 +3 位作者 杜伟 李静 卓彦玲 王乐今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4-546,共3页
目的对1个3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眼组织缺损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定位。方法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系统疾患。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DNA,选取20个位于4、7、10、11号染色体上已知与先天性眼组织缺损相关的4个致病... 目的对1个3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眼组织缺损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定位。方法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系统疾患。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DNA,选取20个位于4、7、10、11号染色体上已知与先天性眼组织缺损相关的4个致病基因及已知基因位点20q13.1附近的微卫星标记物进行多重PCR扩增,经ABI3130型遗传分析仪,Genscan2.1收集数据,Genotyper2.1进行基因分型,Linkage软件计算两点LOD值。研究过程遵循赫尔辛基宣言。结果未发现所选微卫星位点与该家系疾病表型共分离,LOD值均为负值。致病基因与已知的先天性眼组织缺损候选基因不存在连锁关系。结论该家系的遗传与目前已知的致病基因无关,是否存在新的致病基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组织缺损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连锁分析 微卫星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的生态遗传学系列研究:前臂骨密度连锁的染色体区域
4
作者 王国英 牛天华 +5 位作者 洪秀梅 杨建华 吴涤 王朝曦 方治安 王滨燕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 为了确定前臂骨密度的遗传因子 ,对来源于 96个核心家庭的 2 18名后代进行了常染色体基因组扫描 ,旨在研究前臂骨密度与染色体的连锁证据。方法 应用荧光标记引物对36 7个常染色体基因组微卫星生物标记物进行基因型测定 ,应用pDX... 目的 为了确定前臂骨密度的遗传因子 ,对来源于 96个核心家庭的 2 18名后代进行了常染色体基因组扫描 ,旨在研究前臂骨密度与染色体的连锁证据。方法 应用荧光标记引物对36 7个常染色体基因组微卫星生物标记物进行基因型测定 ,应用pDXA法测定前臂近端和远端的骨密度。结果 前臂骨密度与D2S2 141,D2S140 0和D2S40 5 ,以及前臂远端骨密度与D13S788和D13S80 0具有连锁关系。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经性别、年龄调整后的前臂骨密度与第 2和 13号染色体某些区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微卫星标记 染色体 生态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