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岩石学及微区同位素探讨四川盆地灯影组皮壳-葡萄状白云石成因 被引量:13
1
作者 钱一雄 冯菊芳 +5 位作者 何治亮 张克银 金婷 董少峰 尤东华 张永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5-676,共12页
四川盆地灯影组中的"皮壳、栉壳及葡萄状"白云石是一种非常特殊结构白云石。对四川盆地灯影组葡萄-皮壳状及基岩岩石学、碳氧与锶同位素等研究表明:皮壳-葡萄状白云石早期由内纤状(AC)、外为束状-放射状海底纤柱状(RFC)的文... 四川盆地灯影组中的"皮壳、栉壳及葡萄状"白云石是一种非常特殊结构白云石。对四川盆地灯影组葡萄-皮壳状及基岩岩石学、碳氧与锶同位素等研究表明:皮壳-葡萄状白云石早期由内纤状(AC)、外为束状-放射状海底纤柱状(RFC)的文石及犬牙状高镁方解石或粒状方解石构成。不同尺度"球状-哑铃"或菱形的泥微晶白云石沿C轴呈台阶式相向生长,反映了海水潜流带为主的生长模式。微区同位素揭示了环带中的粉细晶白云石要比黑、白相间纤状白云石中的δ^(13)C,δ^(18)O负偏明显;黑色纤状又较白色纤状白云石δ^(13)C,δ^(18)O正偏。环带至少有3种变化情形:(1)δ^(18)O(PDB),δ^(13)C(PDB)负偏,87Sr/86Sr较高,较宽的明、暗阴极条带,指示了周期性弱氧化与弱还原环境的变化海水并叠加了大气淡水作用;(2)有序度变化大,从环带核部至边缘,δ^(13)C(PDB)缓慢下降,δ^(18)O(PDB)缓慢升高,87Sr/86Sr接近同时代的海水平均值,核部中等橙红向外为不发光-暗淡发光,反映了核部弱还原向外变为弱氧化、海水并有持续大气淡水的补给;(3)有序度较低、从环带核部至边缘,δ^(13)C(PDB)缓慢上升,δ^(18)O(PDB)先升后降,边缘稍为偏负,中等橙红色、间隔有相对暗淡阴极发光,推测为停滞浓缩海水为主、后有弱氧化大气淡水补给。据此推断,皮壳-葡萄状白云石是在新元古南华纪冰期的特殊海水背景下,经历了过饱和海水中微生物中细菌参于下成核、准稳态含镁矿物沉淀(AC-RFC)、大气淡水下水岩作用粒状方解石(RFC-PC)和浓缩海水中的准同生云化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学 微区同位素 白云石 灯影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微区同位素分析在花岗岩成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孙金凤 杨进辉 吴福元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花岗岩及其伴生的镁铁质岩石是构成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陆形成演化的标志物。花岗岩的成因研究,包括花岗岩的岩浆源区及成岩过程,蕴含着大陆地壳生长、岩石圈演化等重要信息。随着二次离子质谱仪(SIMS)和激光多接收电感耦合等... 花岗岩及其伴生的镁铁质岩石是构成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陆形成演化的标志物。花岗岩的成因研究,包括花岗岩的岩浆源区及成岩过程,蕴含着大陆地壳生长、岩石圈演化等重要信息。随着二次离子质谱仪(SIMS)和激光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MC-ICPMS)的问世,原位微区(in-situ)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方法开发以及应用使花岗岩成因研究,尤其是花岗岩的岩浆源区和成岩过程等方面得到长足的进展。在仔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近年来相关研究工作,综述花岗岩成因研究中原位微区同位素源区示踪和成岩过程的最新进展,以期推动我国花岗岩及原位微区同位素分析方法等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微区同位素分析 花岗岩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灰石微区原位LA-MC-ICP-MSU-Pb同位素定年 被引量:37
3
作者 周红英 耿建珍 +2 位作者 崔玉荣 李怀坤 李惠民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57-864,共8页
利用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MC-ICP-MS),建立了磷灰石微区原位U-Pb同位素定年新方法,本文给出了这一新方法的分析流程,报道了利用这一新方法对5个磷灰石样品的分析结果,并应用同位素稀释-热电离质谱法(ID-TIMS)对... 利用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MC-ICP-MS),建立了磷灰石微区原位U-Pb同位素定年新方法,本文给出了这一新方法的分析流程,报道了利用这一新方法对5个磷灰石样品的分析结果,并应用同位素稀释-热电离质谱法(ID-TIMS)对一些样品定年结果进行了验证。磷灰石工作标样SDG的U-Pb同位素年龄:(1596±15)Ma(MSWD=1.5,n=7,LA-MC-ICP-MS),(1602±13)Ma(MSWD=0.578,n=5,ID-TIMS);某铁矿石中磷灰石的LA-MC-ICP-MSU-Pb同位素年龄:(125±14)Ma(MSWD=0.68,n=25),(124.2±3.5)Ma(MSWD=1.5,n=37);新疆阿尔金地区片麻岩中磷灰石的LA-MC-ICP-MSU-Pb同位素年龄:(250.8±3.9)Ma(MSWD=8.6,n=26),(245.4±2.9)Ma(MSWD=2.1,n=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原位U-Pb同位素定年 LA-MC-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类岩石成因的磷灰石微区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示踪 被引量:8
4
作者 周宝全 孙金凤 杨进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853-3867,共15页
花岗岩类岩石是大陆地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伴生金属矿产,其成因研究可用来探索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及动力学机制,并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花岗岩类岩石是由岩浆经过结晶分异、地壳混染和岩浆混合等复杂演化过程形成的,且其母岩浆通... 花岗岩类岩石是大陆地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伴生金属矿产,其成因研究可用来探索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及动力学机制,并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花岗岩类岩石是由岩浆经过结晶分异、地壳混染和岩浆混合等复杂演化过程形成的,且其母岩浆通常来源于不同的岩浆源区。如何准确示踪岩浆源区性质和精细刻画岩浆演化、岩石成岩过程是花岗岩成因研究的关键。磷灰石作为花岗岩类岩石中常见的副矿物,其结晶历史时间长——贯穿整个岩浆演化阶段,且富含F、Cl等挥发分和Sr、REE等微量元素,其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组成在示踪花岗岩岩浆源区和成岩过程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随着微区分析技术的发展,磷灰石的微区地球化学成分记录了寄主岩浆的成分及其变化过程,可从微观角度揭示花岗岩的成因。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作者近年来的相关工作,系统综述磷灰石微区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探讨如何在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利用磷灰石的结晶过程、微区成分环带和微区同位素组成示踪岩浆源区、岩浆演化和成岩过程,以期为探索花岗岩精细成岩过程提供有效示踪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花岗岩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法合成金刚石微区原位碳同位素及阴极发光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志勇 徐耀明 周巍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4-722,共9页
当前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天然产出的金刚石上,而人工合成金刚石的研究往往容易被忽视。对人工合成金刚石进行详细的研究,结合已有天然金刚石的认知有利于揭示天然金刚石形成过程,有利于天然金刚石的鉴定。本研究综合利用显微镜、纳米离子... 当前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天然产出的金刚石上,而人工合成金刚石的研究往往容易被忽视。对人工合成金刚石进行详细的研究,结合已有天然金刚石的认知有利于揭示天然金刚石形成过程,有利于天然金刚石的鉴定。本研究综合利用显微镜、纳米离子探针、拉曼光谱、阴极发光等分析技术,对人工合成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包裹体、微区碳同位素、以及阴极发光图像等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揭示其阴极发光图像与天然宝石级金刚石有明显的区别,二次离子探针数据进一步表明其阴极发光图像的明暗差异与金刚石中微量元素氮的含量高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合成金刚石 同位素 阴极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ICPMS与EPMA结合测定铀矿物微区原位U-Pb年龄 被引量:9
6
作者 叶丽娟 肖志斌 +6 位作者 涂家润 耿建珍 张健 许雅雯 郭虎 崔玉荣 张永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9-482,共4页
晶质铀矿、沥青铀矿、铀石等铀矿物的微区原位U-Pb定年对研究铀矿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使用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与电子探针(EPMA)相结合的方法更加准确地测定铀矿物微区原位U-Pb年龄,既解决了EPMA不能测定同位素比... 晶质铀矿、沥青铀矿、铀石等铀矿物的微区原位U-Pb定年对研究铀矿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使用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与电子探针(EPMA)相结合的方法更加准确地测定铀矿物微区原位U-Pb年龄,既解决了EPMA不能测定同位素比值,无法准确扣除普通铅等不足,又解决了目前LA-ICPMS测定的铀矿物标样极少,标样难寻的困扰,从而有利于铀矿物微区原位U-Pb定年技术的推广使用,为铀矿床研究提供更准确的定年数据。这一定年方法不但在铀矿床的年代学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在各种地质体的铀矿物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中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EPMA 铀矿物 原位U-Pb同位素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度不均一硫同位素对广东大降坪硫铁矿矿床成因的制约 被引量:3
7
作者 甘甜 韩心巧 +2 位作者 刘培松 张迎迎 罗泰义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6-419,共14页
广东云浮大降坪矿床为华夏板块西缘成冰系之后发育的储量超过2×1011kg的超大型硫铁矿矿床,前人根据矿区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研究,确证了该矿床的热水沉积成因。该矿床黄铁矿硫同位素显示出较大的硫同位素分异(-26.7‰~24.5‰,极差为... 广东云浮大降坪矿床为华夏板块西缘成冰系之后发育的储量超过2×1011kg的超大型硫铁矿矿床,前人根据矿区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研究,确证了该矿床的热水沉积成因。该矿床黄铁矿硫同位素显示出较大的硫同位素分异(-26.7‰~24.5‰,极差为51.2‰),与典型的热水沉积矿床有较大差别,已提出的几种成因模式尚不能圆满解释该矿床明显不均一的硫同位素特征。本文通过对不同矿体剖面的地质观察、系统的岩矿鉴定、单矿物硫同位素和微区硫同位素测试,将大降坪矿床的黄铁矿划分为3个成因阶段6种类型,进而对大降坪矿床热水沉积成因模式进行了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水沉积成矿作用 同位素 铅锌分异 大降坪硫铁矿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成矿带西段鲁尔玛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洪 李光明 +6 位作者 黄瀚霄 张林奎 吕梦鸿 兰双双 付建刚 周维德 解惠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31-643,共13页
西藏措勤县鲁尔玛铜(金)矿床为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新发现的斑岩型矿床,位于中拉萨微陆块的西部,矿体主要呈脉状和不规则状产于含矿斑岩顶部和接触带,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213Ma)。文章通过研究主成矿阶段硫化物的S-Pb同位素组成特征,并与... 西藏措勤县鲁尔玛铜(金)矿床为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新发现的斑岩型矿床,位于中拉萨微陆块的西部,矿体主要呈脉状和不规则状产于含矿斑岩顶部和接触带,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213Ma)。文章通过研究主成矿阶段硫化物的S-Pb同位素组成特征,并与晚三叠世含矿斑岩体Pb同位素组成进行对比,发现共生硫化物δ^34SV-CDT值变化范围较窄(δ^34SV-CDT=-2.38‰~1.75‰,极差为4.13‰,均值为-0.64‰),具有深源硫(地幔或下地壳)的特征;共生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和毒砂等)Pb同位素(n(206Pb)/n(204Pb)、n(207Pb)/n(204Pb)、n(208Pb)/n(204Pb)分别为18.450~18.903、15.602~15.669、38.637~39.424)和晚三叠世含矿斑岩的Pb同位素(n(206Pb)/n(204Pb)、n(207Pb)/n(204Pb)、n(208Pb)/n(204Pb)分别为18.845~19.560、15.634~15.689、39.273~40.211)具有一致的线性演化曲线,显示出壳幔混合的特征,暗示鲁尔玛铜(金)矿的铅来自于晚三叠世的岩浆活动。研究认为,鲁尔玛铜(金)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的环境,成矿物质应源于新生地壳熔融形成的中酸性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物质来源 原位稳定同位素 鲁尔玛 斑岩型矿床 冈底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上震旦统葡萄状白云岩的发现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1
9
作者 钱一雄 何治亮 +4 位作者 李慧莉 陈跃 金婷 沙旭光 李洪全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7-210,共14页
"皮壳—葡萄状"白云岩是一种非常特殊结构的白云岩。文中报道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东二沟及塔北星火101井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中皮壳—葡萄状白云岩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皮壳状—葡萄状白云石中发育明、暗纤状白云石或... "皮壳—葡萄状"白云岩是一种非常特殊结构的白云岩。文中报道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东二沟及塔北星火101井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中皮壳—葡萄状白云岩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皮壳状—葡萄状白云石中发育明、暗纤状白云石或纹层条带的含少量细晶的纤状—细粒状白云石以及肾状和葡萄状粉细晶白云石;由球形、杆形、孢子形等蓝细菌构成泡沫状结构;明暗、环带状橙红色光或中等橙红色光、核部发光较暗或不发光;与基质白云石相比,葡萄—皮壳状白云石δ^(13)C_(PDB)相似;但δ^(18)O_(PDB)正偏,87Sr/86Sr相对高(0.70887~0.70939)、但与震旦纪海水(0.7087~0.7094)相似,从皮壳边缘、暗色(蓝细菌)至核部,微区δ^(18)O_(PDB)、δ^(13)C_(PDB)显示了环带内变化较小、环带外的强烈负漂移;云化程度的增加,δ^(18)O_(PDB)、δ^(13)C_(PDB)负偏明显,^(87)Sr/^(86)Sr增加。皮壳—葡萄状白云岩中Al_2O_3、Fe_2O_3、MnO、LREE/HREE值均低于基质泥粉晶云岩对应值、稀土总量介于基质与粉细晶云岩之间,而Na_2O+K_2O、P_2O_5、Sr、Hg、Cu、Sr/Ba、Sr/Mn、δCe值均高于基质泥粉晶云岩对应值;且随着云化程度的提高,总体呈现出Mn含量增加,Al_2O_3、Fe_2O_3、Na_2O+K_2O、P_2O_5、Sr/Ba、Fe/Mn等值递减的趋势;由此判断皮壳状—葡萄状白云石可能是弱还原、保存较好的海水中形成,或在成岩早期或浅埋藏孔隙海水为主的流体中形成、部分经历了较强的大气水作用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壳—葡萄状白云岩 碳氧同位素 奇格布拉克组 震旦系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期文章导读
10
作者 编辑部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I0003-I0006,共4页
矿物微区Lu-Hf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进展富铪矿物微区Lu-Hf同位素分析是最早开发的微区同位素分析技术之一,也是目前相对成熟的分析技术,其在揭示岩浆或/和成矿物质来源、变质反应过程和沉积物物源示踪等领域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揭示... 矿物微区Lu-Hf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进展富铪矿物微区Lu-Hf同位素分析是最早开发的微区同位素分析技术之一,也是目前相对成熟的分析技术,其在揭示岩浆或/和成矿物质来源、变质反应过程和沉积物物源示踪等领域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揭示微观地质过程提供了强大助力。该文梳理了微区Lu-Hf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为建立新同位素体系微区分析方法提供了借鉴;评述了应对微区Lu-Hf同位素测试过程中多离子(团)干扰和基体元素拖尾效应的策略;总结了外标监控和内部稳定同位素比值监控两种判断微区Lu-Hf同位素分析数据准确性的办法和适用范围,方便地质研究人员根据自身样品需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标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反应 成矿物质来源 地质过程 同位素体系 物源示踪 微区同位素 数据准确性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