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 被引量:36
1
作者 张佩 夏世文 +1 位作者 祝华平 彭斯聪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6期95-98,114,共5页
目的探讨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胎龄26~34周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早产儿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 目的探讨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胎龄26~34周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早产儿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即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组,20例)和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组,20例),LISA组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下经直接喉镜直视下向气管内置入5F胃管并缓慢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INSURE组采用气管插管注入PS,拔管后行NCPAP,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呼吸机参数需求的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LISA组患儿的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1例、心动过缓1例、呼吸暂停0例、生后72 h内机械通气1例,明显低于INSURE组的SpO2下降9例、心动过缓8例、呼吸暂停8例、生后72 h内机械通气7例;LISA组6 h后氧浓度下降比例为19%,高于INSURE组的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再次使用PS、死亡率、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颅内出血等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LISA是治疗RD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 INSURE技术 微创表面活性物质给药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经细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
2
作者 刘艳红 梁桂娟 +4 位作者 贾美云 李远征 康珈宁 张会敏 闫安平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联合不同时间点经细管肺表面活性物质(PS)注入技术(LISA)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RDS早产儿5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早期LISA组(n... 目的:探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联合不同时间点经细管肺表面活性物质(PS)注入技术(LISA)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RDS早产儿5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早期LISA组(n=30)及补救性LISA组(n=28)。早期LISA组给予DuoPAP辅助呼吸,将胃管置入气管内,PS缓慢经胃管注入,注入时由DuoPAP辅助呼吸,注入完毕后拔出胃管,继续DuoPAP辅助呼吸;补救性LISA组患儿给予DuoPAP辅助呼吸,若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将胃管置入气管内,补救性将PS缓慢经胃管注入,注入完毕后拔出胃管,继续DuoPAP辅助呼吸,比较两组患儿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记录气胸、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和颅内出血(ICH)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机械通气需求比例、无创通气时间、肺炎发生率、住院时间、气胸、BPD及ICH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救性LISA组住院费用低于早期LI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补救性LISA技术可有效缓解呼吸窘迫,降低住院费用,且未增加气漏、BPD、颅内出血发生率,未延长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注入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技术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赖奕余 谭小华 +4 位作者 陈瑞琦 袁菲菲 魏坚伟 孔娟 钟鑫琪 《抗感染药学》 2021年第11期1703-1709,共7页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给药技术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神经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7月出生后即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给药技术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神经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7月出生后即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治疗的新生儿92例,根据PS给药方式分为气管插管组和微创组;比较2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纠正胎龄35周时神经发育评估结果的差异。结果:微创组患儿72 h内有创通气率低于气管插管组(2.27%vs 14.03%,P=0.0396,),微创组轻度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气管插管组(16.28%vs 36.73%,P<0.05);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指标(如住院期间再次使用PS、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时长、总用氧时长等)和在操作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如心动过缓、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等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住院期间神经行为评分<35分的比例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能降低早产儿72 h内机械通气率及住院期间轻度颅内出血发生率,且对短期临床疗效、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短期神经结局等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技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肺部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7
4
作者 夏丽娟 《罕少疾病杂志》 2022年第3期29-32,37,共5页
目的探讨微创性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肺部影像学表现。方法择取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70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行INSURE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LISA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微创性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肺部影像学表现。方法择取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70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行INSURE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LISA治疗方案,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情况、血气分析指标、不良反应事件及肺部影像学表现。结果两组二次PS使用率、给药成功率、NAPAP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72h内MV率为8.57%,低于对照组(28.57%,P<0.05);于T_(2)、T_(3)、T_(4)及T_(5)时点,两组PaO_(2)水平较T1时点均上升,PaCO_(2)、FiO_(2)水平则下降(P<0.05);于T_(4)、T_(5)时点,观察组FiO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影像学特征分析,两组共计7例重度病症(“雪花征”样肺实变,已累及所有分区)、48例中度病症(“雪花征”样肺实变,尚未累及全部肺野)及15例轻度病症(呈“磨玻璃征”样肺实变,累计范围不限),经PS治疗6h、12h及24h后,给予LUS复查,两组NRDS患儿肺脏影像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LISA及INSURE治疗NRDS均可起到较好疗效,但LISA整体获益更高,血气指标有一定改善,可降低72h内MV使用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事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微创 表面活性物质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问题与护理对策 被引量:5
5
作者 郑春华 赵灵芳 +1 位作者 杨君平 邵雪华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8-230,共3页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治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卫红 刘艳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10期58-59,共2页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NRDS患儿分为2组。治疗组50例,从气管插管内滴入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30例,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比较分析临床疗效、并发症、氧疗时间和住...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NRDS患儿分为2组。治疗组50例,从气管插管内滴入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30例,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比较分析临床疗效、并发症、氧疗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例在疗效、氧疗时间、住院天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肺部感染和慢性肺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NRDS可缩短氧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早期及后期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56例
7
作者 舒远琴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第4期40-42,共3页
目的 探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对56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11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6例,两组常规治疗和喂养相同,观察组患儿出生6~24 h以内应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前后气血分析和检... 目的 探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对56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11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6例,两组常规治疗和喂养相同,观察组患儿出生6~24 h以内应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前后气血分析和检测C-反应蛋白。应用SPSS21.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2检验。结果 治疗前两组C-反应蛋白、Pa O2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比较,P〈0.005;Pa O2比较,P〈0.0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比较,P〈0.005;Pa O2比较,P〈0.0005。两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比较,P〈0.005;Pa O2比较,P〈0.0005。两组并发肺炎比较,P〈0.05;两组并发呼吸暂停、颅内出血、败血症比较,P〉0.05。两组住院天数比较,P〈0.0005;呼吸机时间比较,P〈0.0005。两组死亡率比较,P〈0.05。结论 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预防与治疗中应及早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迅速恢复自主呼吸,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应用 新生儿 透明膜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护理体会 被引量:5
8
作者 蔡容燕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25期171-172,共2页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30例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患儿,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时采用专业护理措施,观察患儿血气指标、护理结局。结果护理后,患儿的血气指标...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30例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患儿,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时采用专业护理措施,观察患儿血气指标、护理结局。结果护理后,患儿的血气指标均明显优于护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30例患儿经过专业护理人员护理,病情较轻的患儿(24例)在4 d内脱离危险期,病情严重的患儿(6例)在8 d内脱离危险期,护理过程中未发生感染情况及不良事件。结论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辅助提高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治疗效果,在减少感染、不良事件及提高护理质量上作用突出,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透明膜病 治疗效果 护理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T-组合复苏器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王雪茹 张芳 +1 位作者 孟凡林 葛义强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34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婴儿T-组合复苏器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5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两组患儿均实施气管插管后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探讨婴儿T-组合复苏器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5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两组患儿均实施气管插管后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人工正压通气,观察组采用婴儿T-组合复苏器人工通气。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相关指标、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水平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10.11±0.45)d、总吸氧时间(3.67±0.31)d、呼吸暂停次数(3.41±0.30)次/h均少于对照组的(15.74±1.05)d、(5.45±0.43)d、(6.31±0.23)次/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肺出血、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气漏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3.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婴儿T-组合复苏器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缩短吸氧时间、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有效,值得推荐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T-组合复苏器 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位滴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乐科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16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气管内滴注的体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2年8月至2008年10月机械通气34例诊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气管内滴注固尔苏的完整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 目的探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气管内滴注的体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2年8月至2008年10月机械通气34例诊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气管内滴注固尔苏的完整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快速将药物分为三等份于单一仰卧位注入肺内;对照组为将药物分成为三等份于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仰卧位三个体位注入肺内。观察两组患儿氧饱和度下降、用药72 h后胸部X线片改善情况和脱管、肺出血、颅内出血(头颅B超和头颅CT证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胸等并发症及其转归。结果两组患儿氧饱和度下降、用药72 h后胸部X线片明显改善和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胸等并发症及转归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脱管和颅内出血两种并发症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和三体位相比单一仰卧位分次气管内滴注固尔苏治疗NRDS的效果相同且可减少脱管和颅内出血的风险,是临床值得推广的给药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表面活性物质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黎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12期208-208,共1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方法通过气管插管给药和有效的护理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观察病情、静脉高营养、预防感染。结果24例,治愈20例,死亡5例,死亡率从60%下降到20%左右。结论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方法通过气管插管给药和有效的护理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观察病情、静脉高营养、预防感染。结果24例,治愈20例,死亡5例,死亡率从60%下降到20%左右。结论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加上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 气管插管 治疗 护理措施 新生儿呼吸窘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冬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8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予机械通气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PS制剂气管内给药。观察两组患儿肺氧合功能改变。对两组患儿机械通气天数、...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予机械通气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PS制剂气管内给药。观察两组患儿肺氧合功能改变。对两组患儿机械通气天数、用氧天数、住院天数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经PS治疗后,PaO2、PaO2/FiO2、PH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aCO2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氧天数、机械通气天数和住院天数、并发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替代治疗能明显改善NRDS患儿的氧合功能,缩短用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 治疗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美华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11期125-125,共1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0年9月-2013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足月新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 目的探讨与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0年9月-2013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足月新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两组患儿均采用机械通气支持治疗,对观察组患儿则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8.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2.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选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更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月新生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表面活性物质 通气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其气道内给药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廖克准 韦兰 《内科》 2020年第2期189-191,232,共4页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因肺组织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PS)生成不足所导致的一种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早产儿,缺乏PS致肺泡塌陷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PS为脂溶性药物,不能通过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目前常用的给药方式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因肺组织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PS)生成不足所导致的一种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早产儿,缺乏PS致肺泡塌陷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PS为脂溶性药物,不能通过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目前常用的给药方式为气道内给药。本文就PS的作用和种类、应用现状、气道内给药技术等进行综述,旨为提高其临床治疗应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气道内给药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6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建欣 《北方药学》 2023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采取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重症NRDS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实验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每组患儿均3... 目的:探讨采取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重症NRDS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实验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每组患儿均30例。两组患儿均采取基础干预措施,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机械通气的干预,实验组则是在基础干预同时采取机械通气干预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pH值,治疗康复指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对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患者治疗7d的PaO_(2)与动脉血pH值水平要高于治疗前,治疗7d的PaCO_(2)的水平低于治疗前,而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各指标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指标水平上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判定重症NRDS的病患,经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方案,经治疗干预措施,干预对动脉血气状况改善满意,对疗效提升及促进恢复情况满意,安全性尚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表面活性物质 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动脉血气指标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盐酸氨溴索及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邓星梅 杨学锋 《浙江临床医学》 2010年第11期1219-1221,共3页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主要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起,主要发生在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本科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药物(PS)、盐酸氨溴索、机械通气治疗NRDS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表面活性物质 盐酸氨溴索 通气治疗 联合应用 临床观察 机械 活性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炎症反应及氧合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姜莉 张治 +2 位作者 李宇宁 余唯琪 刘辉丽 《内科》 2016年第5期698-700,703,共4页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炎症反应及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4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达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儿给...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炎症反应及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4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达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及呼吸机辅助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血清IL-8、IL-10水平,两组患儿不同时刻氧合功能(OI值、a/APO2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IL-8、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IL-8水平均显著降低、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患儿IL-8、IL-10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前(0 h)两组患儿OI、a/APO2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h、12 h、24 h两组患儿OI值降低、a/APO2值升高(P<0.05),研究组患儿OI值显著低于对照组,a/APO2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可以有效减弱炎症反应,改善肺氧合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 治疗 表面活性物质 炎症反应 氧合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择期剖宫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代继萍 袁林秀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第9期73-74,共2页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出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进行性加重的临床表现,多见于早产儿、剖宫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表面活性物质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 雾化吸入治疗 择期剖宫产 疗效分析 进行性加重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
19
作者 俞玲玲 吴萍 +1 位作者 陆红霞 刘灿萍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2年7月—2024年7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INSURE技... 目的:探讨改良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2年7月—2024年7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INSURE技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INSURE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H值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H值高于治疗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反流、经皮血氧饱和度<85%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气漏综合征、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传统、改良INSURE技术均能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血气指标,但改良INSURE技术还能降低患儿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表面活性物质-拔管技术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SA技术联合经鼻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优势分析
20
作者 仝实 龚莉 +4 位作者 朱尚品 段晓艳 韩梅 武凡玙 柴凤云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2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LISA技术)联合经鼻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以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72例作为研究目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早产儿以经鼻持续气道正... 目的探讨微创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LISA技术)联合经鼻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以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72例作为研究目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早产儿以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观察组早产儿以LISA技术联合经鼻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早产儿治疗后血气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6 h,观察组早产儿氧合指数(OI)(182.63±6.59)、(197.93±7.18)mm Hg(1 mm Hg=0.133 kPa)和动脉血氧分压(PaO_(2))(63.79±3.92)、(72.11±2.88)mm Hg高于对照组的(160.33±6.62)、(185.24±7.06)mm Hg和(60.22±3.95)、(69.06±2.85)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40.25±2.11)、(37.11±1.03)mm Hg低于对照组的(43.62±2.14)、(39.02±1.05)mm Hg(P<0.05)。观察组早产儿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2.78%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结论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经过LISA技术联合经鼻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气指标,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 经鼻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