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注射康柏西普辅助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翠萍 陈松 +4 位作者 王昀 何广辉 张惟 王萍 郭婧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46-950,共5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RS)术中注射康柏西普对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严重PDR患者57例60眼,按照VRS术中是否... 目的观察并分析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RS)术中注射康柏西普对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严重PDR患者57例60眼,按照VRS术中是否注射康柏西普分为康柏西普注射组和对照组。康柏西普注射组患者VRS术毕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ml,对照组仅行VRS。2个组手术操作均由同一医生完成,术后随访6-10个月。对比分析2个组术后一过性高眼压、早期和晚期玻璃体积血(VH)复发率、视网膜前增生膜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等并发症,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情况。结果康柏西普注射组早期VH发生率为6.7%(2/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4);2个组发生晚期VH者分别有1眼和3眼,发生率分别为3.3%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P>0.05)。2个组术后一过性高眼压、视网膜前增生膜和NVG等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69、0.22、2.07,均P>0.05)。康柏西普注射组CRT变化值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P<0.05)。2个组术后1个月、6个月平均LogMAR BCVA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6个月2个组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严重PDR患者VRS术中注射康柏西普可使术后早期VH发生率降低,CRT变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手术 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康柏西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联合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吴松一 吕帆 +5 位作者 周瑞武 姚鹏翔 蒋建伟 王振亮 谢伟英 张梅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5-277,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了微创联合手术与常规联合手术治疗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PVR合并白内障患者128例(164眼),行20G常规超声乳化联... 目的对比分析了微创联合手术与常规联合手术治疗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PVR合并白内障患者128例(164眼),行20G常规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者68例(90眼,常规联合手术组),行23G微创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者60例(74眼,微创联合手术组),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3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2周、1个月及3个月观察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角膜散光,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周、2周、1个月及3个月BCVA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术后2周、1个月及3个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微创联合手术组眼压低于常规联合手术组。微创联合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联合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联合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手术创伤,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玻璃体手术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合并玻璃体出血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8
3
作者 于滨 冉莉莉 +1 位作者 张晶 李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90-691,共2页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组以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和/或呈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息肉状扩张为特征的疾病[1],严重者可伴有玻璃体积血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丧失.目前常...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组以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和/或呈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息肉状扩张为特征的疾病[1],严重者可伴有玻璃体积血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丧失.目前常用的治疗PCV的方法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的玻璃体腔注射和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但伴有玻璃体积血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的PCV病变单纯应用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效果不佳,且因眼底无法窥见而不能实施PDT治疗.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下积血清除术可有效清除玻璃体腔和视网膜下的积血,但术后并发症多,视力恢复不理想,且常需行硅油填充术,而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可抑制眼内新生血管的生长,减轻病灶区的渗出和水肿.故本研究中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法对伴有玻璃体积血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的PCV患者进行治疗,并评价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出血性视网膜脱离 单抗治疗 玻璃体出血 玻璃体手术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玻璃体腔注射 玻璃体积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4
作者 郑新宝 陈佳玉 +7 位作者 魏嘉洪 夏静 杨爱萍 陈春峰 李明芳 冯成 赵永旺 张敬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9-453,共5页
目的观察个性化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眼科确诊为PDR并接受PPV治疗的患者76例(86眼),分为观察组40例(46眼)... 目的观察个性化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眼科确诊为PDR并接受PPV治疗的患者76例(86眼),分为观察组40例(46眼)和对照组36例(40眼)。观察组采取个性化PPV,对照组采用传统PPV。进行12个月随访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重水、硅油使用率,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下重水残留发生率,巩膜外加压比例,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术后12个月视网膜复位率以及玻璃体内再积血(PVH)、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等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重水、硅油使用率均比对照组低(均为P<0.05)。2组患者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下重水残留发生率和行巩膜外加压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周、1个月,观察组患者BCVA均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患者BCVA均提高(均为P<0.05);对照组术后1 d、1周BCVA提高均不明显(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BCVA均提高(均为P<0.05)。2组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以及PVH、DME和NVG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个性化PPV手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重水、硅油使用率,提高手术效率,快速提升PDR患者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玻璃体切割术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手术时间 最佳矫正视力 手术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保护剂与平衡盐溶液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创玻璃体手术中对眼表保护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伟 李甦雁 +2 位作者 张正培 刘海洋 季苏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82-988,共7页
目的比较角膜保护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与平衡盐溶液(BSS)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对角膜上皮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微创玻璃体手术的... 目的比较角膜保护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与平衡盐溶液(BSS)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对角膜上皮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微创玻璃体手术的PDR患者50例5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HPMC组和BSS组,每组25眼,所有术眼均接受非接触广角镜下三通道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根据分组不同分别滴加质量分数2%HPMC和BSS保持眼表湿润。记录是否联合白内障手术、手术时间、2%HPMC或BSS应用次数和术前及术毕角膜上皮水肿分级。术后共随访1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3 d、10 d和1个月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结果HPMC组平均点眼(5.00±1.56)次,明显少于BSS组的(50.56±17.0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71,P<0.01)。术毕HPMC组角膜水肿评分为1.0(1.0,1.0)分,低于BSS组的2.0(2.0,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09,P<0.01)。各组内术后1 d、3 d、10 d、1个月术眼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PMC组:χ^(2)=36.040,P<0.01;BSS组:χ^(2)=50.892,P<0.01),术后1、3、10 d时HPMC组术眼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均低于相应时间点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3 d、10 d、1个月HPMC组术眼BUT值分别为(6.15±2.20)、(6.95±2.46)、(6.16±2.11)和(5.81±2.92)s,BSS组分别为(3.89±1.87)、(5.32±2.59)、(5.01±2.12)和(4.97±2.10)s,术后不同时间点2个组间BUT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分组)=5.240,P<0.05;F时间=2.846,P<0.05)。BSS组术前SⅠt值为(12.24±5.55)mm,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的(9.96±4.5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3,P=0.001);BSS组术后OSDI评分为(51.00±12.04)分,明显高于术前的(47.89±10.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1,P<0.05)。结论与BSS相比,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采用2%HPMC对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角膜上皮的保护效果更佳,并且可减少术中使用频率、缩短PDR术眼术后眼表组织的修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增生性 玻璃体手术 微创 角膜保护剂 眼表修复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爱琴 宋子宣 +1 位作者 吴娟 张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4-578,共5页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治疗Ⅴ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将PDR(Ⅴ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42眼)和对照组(42例42眼),治疗组患者行VR...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治疗Ⅴ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将PDR(Ⅴ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42眼)和对照组(42例42眼),治疗组患者行VRS手术前3~5 d辅助应用雷珠单抗,对照组患者仅行VRS。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率、手术时间、医源性裂孔及眼内填充物等术中情况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78.07±8.58)min和(127.79±12.21)min,术中患者出血率、医源性裂孔发生率、硅油填充率治疗组分别为9.52%、2.38%、33.33%,对照组分别为40.48%、16.67%、69.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48%、76.19%、57.14%,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1.90%、52.38%、47.62%;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55.55±13.80)μm、(247.19±13.48)μm、(276.69±20.78)μm和(292.88±20.50)μm、(271.26±25.96)μm、(282.45±18.70)μm。术后1个月、3个月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并发症的发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患者的无菌性眼内炎症和视网膜再增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玻璃体再出血和新生血管再生长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结论雷珠单抗辅助VRS,能显著减少PDR患者术中的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和硅油填充率,有助于PDR患者术后近期视功能的恢复,提高了PDR患者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雷珠单抗 视力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治疗严重PDR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9
7
作者 郭婧 陈松 +1 位作者 王昀 梁旭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14-919,共6页
背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RS)是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重要手段,术前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辅助VRS治疗PDR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不同抗VEGF药物对VRS辅助作用的差异尚不清楚。目的观察术... 背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RS)是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重要手段,术前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辅助VRS治疗PDR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不同抗VEGF药物对VRS辅助作用的差异尚不清楚。目的观察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对严重PDR患眼行VRS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比较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2种不同抗VEGF药物对VRS辅助作用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并确诊为严重PDR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患者96例98眼的临床资料。根据VRS术前3 d是否注射抗VEGF药物将患者分为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组31例32眼、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组30例31眼和单纯VRS治疗组35例35眼,3个组患者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观察并记录3个组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时间、术中电凝使用、严重出血及医源性裂孔发生情况。手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随访(3.51±0.59)个月,对比分析3个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IVC治疗组、术前IVR治疗组和单纯VRS治疗组患眼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4.84±11.03)、(83.45±14.24)、(104.57±13.42)min,术前IVC治疗组、术前IVR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单纯VRS治疗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22、6.604,均P〈0.01)。术前IVC治疗组和术前IVR治疗组患眼术中电凝使用率分别为31.25%和29.03%,均显著低于单纯VRS治疗组的6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58,P=0.018;χ^2=6.359,P=0.012)。术前IVC治疗组、术前IVR治疗组和单纯VRS治疗组术中严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5.63%、12.90%和42.86%,术前IVC治疗组和术前IVR治疗组术中严重出血发生率较单纯VRS治疗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20,P=0.015;χ^2=7.195,P=0.007)。术前IVC治疗组和术前IVR治疗组术中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及术后玻璃体腔再出血、一过性高眼压、视网膜再脱离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患眼术前及术后3个月BCV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4.077,P=0.020;F时间=100.937,P=0.000)。术前IVC治疗组、术前IVR治疗组和单纯VRS治疗组患眼术后3个月BCVA分别为0.80±0.37、0.82±0.32和1.03±0.52,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IVC治疗组和术前IVR治疗组术后平均BCVA均较单纯VRS治疗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严重PDR患眼VRS前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缩短平均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电凝使用率,并提高患眼BCVA。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对VRS治疗严重PDR的辅助效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康柏西普 雷珠单抗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安奈德玻璃体内注射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吴敏 薛黎萍 +2 位作者 肖丽波 胡竹林 李云琴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44-1146,共3页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玻璃体内注射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28例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经过术前短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术中联合...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玻璃体内注射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28例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经过术前短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术中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4 mg,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视力恢复、视网膜复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一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89.3%,再次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100.0%。术前Log MAR视力为1.98±0.50,术后Log MAR视力为1.17±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71,P〈0.05)。末次随访眼压(16.2±3.7)mm Hg(1k Pa=7.5 mm Hg),与术前眼压(6.4±2.3)mm 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13,P〈0.05)。术后有15例出现一过性高眼压,3例白内障加重,1例发生后发性白内障,5例术后少量结膜下出血。结论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术中曲安奈德玻璃体内注射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曲安奈德 玻璃体内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焕霞 姜涛 +3 位作者 王哲 孙哲 杨丛丛 全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RRD的患者30例30眼的临床病例资料。高度近...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RRD的患者30例30眼的临床病例资料。高度近视组15例15眼,非高度近视组15例15眼。两组患者均先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并填充硅油,3个月后均行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IOL植入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玻璃体切割术前均测量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根据这两项指标计算IOL植入后的预测屈光度。硅油取出结合IOL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测眼轴长度、角膜曲率、验光计算实际屈光度数(实际屈光度)。两组手术前后均测量最佳矫正视力并计算Log MAR视力。观察两组手术前后Log MAR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的变化,分析高度近视组术后屈光预测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两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屈光较术前均向近视方向漂移,随时间变化近视漂移逐渐增大,术后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非高度近视组术后各时间点屈光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屈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均为P<0.05);非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6个月屈光预测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之间呈负相关(R^2=0.580,P=0.001)。结论RRD患者行玻璃切割联合晶状体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屈光向近视方向漂移,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屈光向近视方向漂移更明显;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眼轴增长,角膜曲率增大,高度近视患者术前眼轴越长,术后屈光越向近视方向漂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白内障 联合手术 屈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9
10
作者 田农 黄振平 +1 位作者 王理理 王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424-426,F003,共4页
目的:研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高度近视患者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病例来源于2000年3月至2004年4月间20例(20只眼)由于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导致的视网膜脱离而住院的患者,其中男3例、女17例,术后随访时间为2~30个月,平... 目的:研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高度近视患者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病例来源于2000年3月至2004年4月间20例(20只眼)由于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导致的视网膜脱离而住院的患者,其中男3例、女17例,术后随访时间为2~30个月,平均15个月。手术方法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硅油充填术,手术后患者保持低头位至少1周以上。结果:20只眼中,硅油充填5只眼,1次手术后1个月视网膜解剖复位成功率为80%(16/20),4例视网膜脱离复发,其中长效气体充填3只眼,硅油充填1只眼。均未再次手术。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05为15%(3只眼),随访时的最佳矫正视力≥0.05为55%(11只眼),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86)。术中与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有:视网膜轻度出血3例(15%);继发性青光眼2例(10%);核性白内障4例(20%),其中3例为硅油充填眼。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有助于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视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近视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油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国明 张少冲 +4 位作者 曾键 赵铁英 秦波 陈青山 古洵清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3期198-199,共2页
目的研究硅油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32例(32眼)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手术方式、解剖复位和视功能恢复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原因由PVR引起者21眼,周边未封... 目的研究硅油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32例(32眼)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手术方式、解剖复位和视功能恢复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原因由PVR引起者21眼,周边未封闭裂孔所致3眼,巨大裂孔后瓣滑脱5眼,黄斑裂孔未贴伏3眼,手术后均获得解剖复位,视力达0.05以上者共15眼,随访0.5a5眼复发。结论保留硅油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取得较好的解剖复位和视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硅油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手术治疗眼内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何小寒 吴松一 +4 位作者 张国明 唐松 宋湘梅 田汝银 赵军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64-765,768,共3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眼内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效果。方法 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选择眼内晚期(D期或E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11例(12眼),采用博士伦23G玻璃体切割系统,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包括玻璃体切割、肿瘤切除、视网膜光...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眼内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效果。方法 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选择眼内晚期(D期或E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11例(12眼),采用博士伦23G玻璃体切割系统,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包括玻璃体切割、肿瘤切除、视网膜光凝、眼内填充等。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9.4个月)。结果所有患眼均完成视网膜肿物切除。术后10眼视网膜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2眼因肿瘤范围大,视网膜大部分切除。8眼硅油填充,2眼行C3F8填充,2眼未作眼内填充。随访末,病情稳定者8眼,肿瘤复发4眼,眼球摘除1眼,因肿瘤眼外转移去世1例,2眼再行玻璃体内注射马法兰。硅油取出3眼,硅油置换1眼,4眼硅油长期填充。视力保持0.2以上5眼,患儿因年龄小不配合视力检查者7眼。并发白内障2眼,行白内障摘出术。结论玻璃体手术能够有效切除眼内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对保留眼球和患眼视力,提高患儿生存率有一定帮助,但其安全性和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玻璃体手术 激光光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浸润麻醉下的黄斑部疾病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被引量:8
13
作者 赖铭莹 唐仕波 李加青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7-189,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进行黄斑部疾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黄斑部疾病30例30眼,术中采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行标准的三通道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根据病情行视... 【目的】探讨应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进行黄斑部疾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黄斑部疾病30例30眼,术中采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行标准的三通道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根据病情行视网膜前膜、黄斑前膜和或内界膜剥离,眼内光凝、气液交换和体积分数16%全氟丙烷(C3F8)充填。观察术中的镇痛效果,术眼的合作程度以及并发症。【结果】在所有手术眼中,麻醉效果优良者13眼,麻醉效果中等者15眼,麻醉效果差者2眼。麻醉效果差的2眼均为视网膜脱离术后继发性黄斑前膜,在术中肌注哌替啶后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诉术眼疼痛多发生在巩膜穿刺刀刺入巩膜时、术中顶压视网膜周边部切除基底部玻璃体以及眼内光凝时,但是疼痛均较轻微,能继续耐受手术。所有病例术中未发生与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在黄斑部疾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采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能顺利的完成手术,同时避免了球后麻醉所引起的并发症,但是要求手术医生必须具有熟练的手术技巧,并且在手术前与患者充分沟通以配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麻醉 球结膜浸润麻醉 黄斑部疾病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硅油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彭惠 李平华 +1 位作者 张彦来 吴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16-1118,共3页
目的:观察重硅油作为眼内填充物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情况。方法:2007年12月至200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视网膜脱离患者29例29只眼,均采用了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填充术。入选患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年龄或全身因素无法俯卧位的患者,... 目的:观察重硅油作为眼内填充物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情况。方法:2007年12月至200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视网膜脱离患者29例29只眼,均采用了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填充术。入选患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年龄或全身因素无法俯卧位的患者,共18例,平均年龄72.5岁。其中11例裂孔位于黄斑或后极部,7例为多发裂孔。另一类是下方视网膜脱离增殖的患者,共11例,平均年龄45.8岁。除1例是巨大裂孔,裂孔位于颞侧2~7点位,其中7例经历了1~2次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硅油眼内填充下方视网膜仍未复位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闭合式玻切术,术中依病情联合剥膜、重水应用、气液交换、激光等,最后行重硅油填充。结果:随访1~13个月,平均4.3月。25例患者于术后2月左右行硅油取出。4例重硅油仍未取出。25例患者除2例取油时发现上方裂孔前缘稍浮,视网膜限局脱离,行惰性气体填充,余视网膜全部复位,裂孔封闭。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或晶体后囊膜的混浊,部分病人眼压增高。结论:重硅油对治疗10~2点以下裂孔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有明显疗效,它能使患者避免因术后俯卧位导致的不适和痛苦,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和不能维持俯卧位的患者,而且毒副作用小。但重硅油乳化早,视网膜脱离平复后,应尽早取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手术 重硅油(Densiron-68) 视网膜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后观察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彦来 徐军 刘宁朴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26-228,共3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对2002~2006年期间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242例共288眼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对2002~2006年期间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242例共288眼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入选病例根据术前B超及术中眼底所见分为4组:单纯玻璃体积血不合并视网膜脱离组(Ⅰ组)、纤维血管性增殖合并局限性视网膜脱离但未累及黄斑组(Ⅱ组)、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组(Ⅲ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组(Ⅳ组),对以上4组病例手术前/后视力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组术后视力改善率为84.9%;Ⅱ组术后视力改善率为81.1%;Ⅲ组手术后视力改善率为41.9%;Ⅳ手术后视力改善率为72.0%。Ⅰ组与Ⅱ组的视力改善率经χ2检验无统计学差异(χ2=0.529,P=0.467),而Ⅲ组视力改善率与Ⅰ组、Ⅱ组、Ⅳ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 1、0.000 1、0.016)。结论:玻璃体手术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在黄斑未受明显累及时手术治疗将有可能获得较为理想的视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手术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被引量:8
16
作者 沈丽君 王勤美 季迅达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0-81,共2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 方法 对18例(22眼)PDR患者行常规平部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并根据病情分别联合晶状体摘出或超声乳化、剥膜、视网膜复位、眼内光凝、硅油填充、巩膜环扎等附加术式... 目的 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 方法 对18例(22眼)PDR患者行常规平部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并根据病情分别联合晶状体摘出或超声乳化、剥膜、视网膜复位、眼内光凝、硅油填充、巩膜环扎等附加术式。 结果 随访4~22个月,术后矫正视力改善16眼(72.7%),脱盲率59.1%,脱残率9.1%,解剖复位率86.3%;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未累及黄斑但已引起黄斑变形的患眼其术后视力改善好于已累及黄斑的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仍是治疗PDR的有效手段,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威胁到黄斑或导致黄斑变形时早期手术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手术 PDR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手术联合光凝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4
17
作者 石尧 张丽京 +3 位作者 陈穗桦 田农 尹婕 夏元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445-448,共4页
目的 :观察玻璃体手术联合光凝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的疗效。 方法 :对 1 0 6例PDR患者1 2 4只眼行玻璃体手术联合光凝治疗的疗效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 :1 0 6例PDR患者发现糖尿病病史 0 .4~ 33(平均 7.2± 4 .6 )... 目的 :观察玻璃体手术联合光凝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的疗效。 方法 :对 1 0 6例PDR患者1 2 4只眼行玻璃体手术联合光凝治疗的疗效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 :1 0 6例PDR患者发现糖尿病病史 0 .4~ 33(平均 7.2± 4 .6 )年 ,发现眼病史 30天~ 1 0年 (平均 1 .8± 0 .9)年。 1 2 4只眼中术前发现视网膜脱离 39只眼 ,有视网膜光凝治疗史 32只眼。术后视力提高 1 0 5只眼 (84 .7% ) ,无变化 1 1只眼 (8.9% ) ,下降 8只眼 (6 .5 % ) ,术后视力≥0 .1的 4 4只眼 (35 .5 % )。手术中联合白内障摘除 5 2只眼和人工晶状体植入 35只眼 ,合并视网膜脱离或有活动性出血行硅油充填 5 5只眼。术后有 4只眼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3只眼视网膜再脱离。 结论 :大多数PDR患者经玻璃体手术联合光凝治疗后改善了视力 ,早期手术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并获得较好的视力。术前有效的视网膜光凝能提高手术治愈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手术 视网膜光凝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手术期护理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意义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杜敏 单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9-560,共2页
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术前护理,术后重点宣教体位护理,并予以科学的出院指导。术后无严重的感染病例发生,患者对护理效果满意。
关键词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除 手术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松 田歌 何广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94-1000,共7页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是高度近视眼常见的并发症,常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害。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是MHRD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由于此类患者伴有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后巩膜...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是高度近视眼常见的并发症,常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害。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是MHRD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由于此类患者伴有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后巩膜葡萄肿、眼轴增长等异常解剖结构,故手术难度大、患者视力预后差,易复发。近年来,随着眼内填充物选择的多样化、内界膜处理技巧的发展以及眼科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兴起,VRS治疗高度近视MHRD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如何在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裂孔闭合率的基础上实现患者视功能的改善是目前VRS治疗高度近视MHRD的重点与难点。本文现就高度近视MHRD的VRS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视网膜脱离 黄斑裂孔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内界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一 李世洋 +1 位作者 陈少军 刘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16-418,共3页
目的 评价玻璃体手术治疗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 对 10 3例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前 <0 0 2视力 70眼 ( 67 96% ) ,≥ 0 .0 2视力 3 3眼... 目的 评价玻璃体手术治疗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 对 10 3例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前 <0 0 2视力 70眼 ( 67 96% ) ,≥ 0 .0 2视力 3 3眼 ( 3 2 0 4% ) ;其中黄斑裂孔 2 1眼 (伴PVR C2以上 12眼 )、巨大裂孔 11眼、其它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VRC2级以上71眼 (其中C2级 15眼、C3级 12眼、D1级 13眼、D2级 13眼、D3级 18眼 )。发病至手术时间 :≤ 14d 8眼 ,15~ 3 0d 10眼 ,1~ 3个月 3 7眼 ,3~ 6个月 2 4眼 ,≥ 6个月 2 4眼。采用常规睫状体平部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 ,根据情况联合进行了晶体切除、巩膜外环扎、视网膜切开、视网膜切除、视网膜下膜取除等操作 ;82眼行C3F8填充 ,2 1眼行硅油填充。随访 3~18个月。结果 视网膜复位 99眼 ,4眼复位失败 ;视力提高 73眼 ( 70 87% ) ,矫正视力 <0 0 2 ,3 5眼 ( 3 3 98% ) ,≥ 0 0 2 ,68眼 ( 66 0 2 % ) ,其中 0 0 2~ 0 0 8,18眼、0 1~ 0 4,3 9眼、0 5~ 0 9,10眼、≥ 1 0 ,1眼。结论 玻璃体手术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尽早行手术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术后结果 ;提高手术技巧、加强术后随访及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