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空辅助静脉引流技术在微创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程实 谷天祥 +3 位作者 修宗谊 吴立民 高锐 高雅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428-430,共3页
目的总结在微创心脏手术中,应用真空辅助静脉引流技术辅助体外循环的方法及经验。方法选取拟行微创心脏手术的35例患者,全组病例均采用右侧股动、静脉插管,CPB过程中应用VAVD技术。同时选择同期正中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病例35例为对照组... 目的总结在微创心脏手术中,应用真空辅助静脉引流技术辅助体外循环的方法及经验。方法选取拟行微创心脏手术的35例患者,全组病例均采用右侧股动、静脉插管,CPB过程中应用VAVD技术。同时选择同期正中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病例35例为对照组,记录患者CPB时间,尿量,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中及术后血制品总用量,术后48h胸腔引流量。结果两组CPB时间,尿量无显著差异(P>0.05);微创手术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中及术后血制品总用量,术后48h胸腔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微创手术中应用VAVD,可以有效地增加静脉引流量,保证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辅助静脉引流 微创心脏手术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周玉阳 法宪恩 +1 位作者 高成山 余海彬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27期123-124,共2页
目的:研究微创心脏手术过程中体外循环的应用,为临床操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我院心外科2012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98例接受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进行手术,主动脉瓣置换术... 目的:研究微创心脏手术过程中体外循环的应用,为临床操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我院心外科2012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98例接受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进行手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在建立体外循环时通过二级股静脉、股动脉进行插管,如有需要可由上腔静脉插管为患者引流;其他患者由股静脉、同侧的股动脉、上腔静脉插管为患者建立体外循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脱离体外循环后未出现并发症或其他意外,恢复较好,其中1例死亡,其他97例患者治愈并出院。1例患者进行常规超滤,超滤液量在1500-3000 mL;4例平衡超滤合并常规超滤,超滤液量在3750-6400 mL;4例平衡超滤,超滤液量2200-7500 mL。最低肛温在31.0-35.6℃,平均(34.2±1.5)℃,最低鼻温在27.3-35.2℃,平均(33.1±1.7)℃。31例患者心脏实现自动复跳,心率为59次/min。胸腔引流量在50-400,平均(120±213)mL。结论微创心脏手术中实施体外循环对患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胸前外侧 微创心脏手术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心脏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吕勇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3期51-52,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微创心脏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开胸手术,观察组患者采取完全胸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时间、升主... 目的研究分析微创心脏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开胸手术,观察组患者采取完全胸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闭时间、术后呼吸局辅助时间、胸液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和胸液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在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无并发症患者,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4/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取完全胸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出血量,并且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手术 开胸手术 先天性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心脏手术不同术式的插管特点及体外循环管理经验
4
作者 黄佳鑫 葛振伟 +5 位作者 李建朝 葛畅 姚东风 钱晓亮 杨雷一 程兆云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9期3461-3465,共5页
目的 总结在微创心脏手术(MICS)中采用不同手术方式的插管特点及体外循环(CPB)的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完成的MICS。总结人口学特征和手术病种;依据手术切口部位或插管方式进行分类汇总,... 目的 总结在微创心脏手术(MICS)中采用不同手术方式的插管特点及体外循环(CPB)的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完成的MICS。总结人口学特征和手术病种;依据手术切口部位或插管方式进行分类汇总,阐述不同MICS术式的麻醉、手术和CPB管理特点;总结CPB的围手术期指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19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10例(56.4%),年龄12~83(45.73±15.11)岁,手术病种包括先天性心脏病(64例)、瓣膜手术(109例)、大血管手术(5例)、心脏肿瘤(17例)。外科切口部位包括右前外侧2~4肋间、胸骨中段“J”形切口及胸骨上段小切口。插管方式分为:股动脉和股静脉(FAV),股动脉、股静脉和右侧颈内静脉(FAV-RJV),股动脉、股静脉和上腔静脉(FAV-SVC),股动脉和右房(FA-RA)。所有病例均完成手术,CPB转流时间70~227(119.24±48.52)min,心脏停跳时间32~195(75.30±30.11)min,超滤量700~3 300(1 350.73±362.43)mL。36例(18.5%)患者围手术期未使用红细胞。所有手术均在心脏停跳下进行,其中89例(46.8%)自动复跳,112例(58.9%)安置临时起搏器,术后机械通气时间5~12(6.52±1.43)h,胸腔引流量30~570(174.72±36.91)mL,ICU停留时间8~55(15.13±6.74)h。11例(5.6%)由于手术矫正不满意经历二次CPB,2例(1.0%)因插管困难转为正中开胸,2例(1.0%)术后出现插管并发症接受骨筋膜室切开减压,4例(2.1%)因引流量多接受胸腔镜下二次开胸止血,无住院死亡。结论 在MICS中,应根据拟行手术方式、患者血管情况选择插管型号和方式,灌注医生应提前制定灌注预案,根据外科医生习惯制定不同的灌注策略,良好的沟通和多学科有效协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手术 体外循环 插管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心脏手术超快通道麻醉管理
5
作者 严美娟 蒋神杰 +7 位作者 骆晓攀 陈龙 楼小侃 吴佳 刘金涛 洪军 崔勇 胡志斌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第1期134-137,共4页
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式已由传统的胸骨正中切口逐渐向小切口微创化发展。本中心心脏外科团队首创更适合国人的胸腔镜辅助右侧腋下小切口入路微创心脏手术方法——无可见瘢痕微创心脏手术^([1]),自2018年以来已作为常规术式,约65%心脏大血... 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式已由传统的胸骨正中切口逐渐向小切口微创化发展。本中心心脏外科团队首创更适合国人的胸腔镜辅助右侧腋下小切口入路微创心脏手术方法——无可见瘢痕微创心脏手术^([1]),自2018年以来已作为常规术式,约65%心脏大血管手术于右侧腋下小切口入路微创下完成。自2021年4月本中心对胸腔镜辅助右侧腋下小切口心脏大血管手术的部分患者实施超快通道麻醉(Ultra-fast-track Cardiac Anesthes-ia,UFTCA),即术毕1 h内患者清醒拔除气管导管[2],以期通过术后早脱机、早拔管、缩短ICU留置时间,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手术 心脏外科 胸腔镜辅助 留置时间 术后快速康复 胸骨正中切口 常规术式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微创心脏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爽爽(综述) 宋亚男 李民(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59-763,共5页
与胸骨正中切开的传统心脏直视手术相比,微创心脏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MICS)可以通过相对较小的切口(最大12.7 cm)进入胸腔进行手术。由于切口小、出血少、创伤应激小、术后疼痛感程度低、恢复快、远期效果良好等优... 与胸骨正中切开的传统心脏直视手术相比,微创心脏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MICS)可以通过相对较小的切口(最大12.7 cm)进入胸腔进行手术。由于切口小、出血少、创伤应激小、术后疼痛感程度低、恢复快、远期效果良好等优点,目前MICS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手术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心脏直视手术 创伤应激 远期效果 切口 MICS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7
作者 张奇梁 曹泽辉 +2 位作者 吴世群 王石雄 柳德斌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04-107,共4页
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医师无法直视心脏和大血管,手术操作难度大,导致并发症增加、术者学习曲线延长。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能从形态和功能两方面评估循环系统,具有定位、定性、定时、定量的基本功能,提高了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其在... 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医师无法直视心脏和大血管,手术操作难度大,导致并发症增加、术者学习曲线延长。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能从形态和功能两方面评估循环系统,具有定位、定性、定时、定量的基本功能,提高了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其在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不仅有助于明确术前诊断、辅助股动静脉插管、改进心脏停搏液输送和心腔内排气,而且能明显降低术中心血管并发症,为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提供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微创心脏外科手术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6例微创心脏外科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韫佼 梅举 +4 位作者 朱家全 苏枫 许喜乐 黄雅筠 刘浩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7期610-613,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和经验。方法自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心胸外科共开展116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其中男性71例、女性45例,年龄13~-72(40.6±14.2)岁,体重35~85(50.5±10... 目的探讨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和经验。方法自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心胸外科共开展116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其中男性71例、女性45例,年龄13~-72(40.6±14.2)岁,体重35~85(50.5±10.8)kg。手术方式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二尖瓣成形/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左房/右房黏液瘤摘除术。所有患者均为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进行手术,采用股动脉插管灌注,食管超声引导下的二极股静脉进行插管引流,如有必要可加用上腔静脉插管。其他病例则采用同侧股动脉、股静脉、上腔静脉或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除心脏不停跳的术式外,升主动脉顺行灌注4:1冷含血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浅低温,中高流量灌注。全组病例都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VAVD)和常规超滤。体外循环结束后,股动脉插管处重建,颈内静脉压迫止血。结果全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31~158(82.3±31.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6~96(48.1±19.8)min,超滤量1100~3500ml。除47例不停跳手术外,其余患者中56例心脏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81.2%。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16(4.5±1.4)h,胸腔引流量90~550(160±65)ml,术后住院时间6~21(9.1±2.7)d。88例患者(75.9%)住院期间未输血。115例痊愈出院,1例死于术后感染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0.86%。结论各种外周插管建立的体外循环、VAVD技术的应用、适宜的灌注流量和灌注压力、良好的心肌保护、综合全面的体外循环管理为微创心脏手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实用性强,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手术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心脏直视手术中肺功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樊凌云 李元 马捷 《临床医药实践》 2003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 :探讨微创心内直视手术期间肺通气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 15例择期心脏手术患者在麻醉手术期间及体外循环前后 ,采用旁气流呼吸监测的方法测定通气功能的变化。结果 :气道峰压 (Ppeak)在体外循环 (CPB)前 5 m in始增高 (P<0 .0 1... 目的 :探讨微创心内直视手术期间肺通气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 15例择期心脏手术患者在麻醉手术期间及体外循环前后 ,采用旁气流呼吸监测的方法测定通气功能的变化。结果 :气道峰压 (Ppeak)在体外循环 (CPB)前 5 m in始增高 (P<0 .0 1) ;胸肺顺应性在 CPB前 5 min开始下降 ((P<0 .0 5 ) ,手术结束时恢复至基础值水平。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手术 体外循环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直视手术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附52例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平 尤斌 +4 位作者 高峰 徐屹 许李力 刘硕 李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1期961-965,共5页
目的 初步评价微创直视心脏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4月~ 2012年12月,单组共完成微创直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52例.建立闭式体外循环,做右胸前外侧切口3 ~~5 cm,经肋间入胸腔,剪开心包,进入心腔完成畸形矫... 目的 初步评价微创直视心脏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4月~ 2012年12月,单组共完成微创直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52例.建立闭式体外循环,做右胸前外侧切口3 ~~5 cm,经肋间入胸腔,剪开心包,进入心腔完成畸形矫治.实施手术包括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29例,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15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PECD)矫治术2例,Ebstein畸形矫治术2例,二次二尖瓣置换术(redo-MVR)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联合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例,二尖瓣成形术(MVP)1例.同期手术包括三尖瓣成形术(TVP)5例,射频消融术2例,肺动脉瓣狭窄(PS)球囊扩张术1例,MVR术1例.结果 手术均在闭式体外循环下完成,无转为传统胸正中切口开胸手术.手术时间(3.7±0.8)h.体外循环时间36 ~209 min,(76.9±31.3)min.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手术25例;心脏停跳下完成手术27例,主动脉阻断时间13 ~ 138 min,(57.6±18.2)min,术后自动复跳23例.气管插管时间3~30 h,(10.9±4.0) h;ICU时间9~41 h,(16.7±4.4)h;术后住院时间3~14d,(5.4±4.1)d;切口长度3~5 cm,(4.5±0.6)cm;术后第1天引流量(349.5±294.2)ml;34例(65.4%)未输血.无围术期及出院后死亡,无二次开胸探查止血和切口感染.出院时心功能Ⅰ级45例,Ⅱ级6例,Ⅲ级1例.25例随访时间1 ~ 24月,(7.0±4.5)月,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心功能均为Ⅰ级.结论 微创直视手术在成人先心病应用的近期手术效果良好,适用范围相对广泛,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无胸骨感染并发症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直视心脏手术 成人先天性心脏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CT影像评估在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作用
11
作者 丁士骜 梅举 +2 位作者 朱家全 鲍春荣 尹航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8期729-732,共4页
目的 探讨多层血管CT影像在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科对拟行微创心脏外科手术(MICS)的176例患者术前行256层心脏螺旋CT扫描,将CT检查后排除行MICS的病例与成功行MICS的病例进行比较.结果 176例拟行MIC... 目的 探讨多层血管CT影像在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科对拟行微创心脏外科手术(MICS)的176例患者术前行256层心脏螺旋CT扫描,将CT检查后排除行MICS的病例与成功行MICS的病例进行比较.结果 176例拟行MICS的候选患者均行术前CT检查,28例患者(15.9%)CT检查后有一个或多个指标提示不能行MICS而行正中开胸手术.148例患者(84.1%)CT检查后成功行MICS.MICS组的平均年龄为57岁,女性60例(40.5%);非MICS组的平均年龄为65岁,女性为7例(25%).所有行MICS患者(主动脉手术除外)均成功行升主动脉阻断,无灌注或周围血管并发症,无中风,有1例死亡(肺部感染急性加重).结论 CT血管影像是MICS围术期中重要的评估手段.术前CT检查可以精确识别主动脉的钙化区域,弥补心彩超不能发现的不符合MICS的解剖和病理异常,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使MICS手术更安全,效果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手术 CT血管影像 主动脉瓣 二尖瓣 三尖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心脏外科围手术期的护理配合
12
作者 王静 聂秀津 熊巨光 《解放军护理杂志》 1998年第2期37-38,共2页
微创心脏手术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项新技术。因为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对患者生理干扰小、恢复快、痛苦小,并能获得与传统手术方法相同的效果等独特优点。1年来,我院采用该项新技术分别进行了心脏房、室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置换、... 微创心脏手术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项新技术。因为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对患者生理干扰小、恢复快、痛苦小,并能获得与传统手术方法相同的效果等独特优点。1年来,我院采用该项新技术分别进行了心脏房、室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左房粘液瘤摘除等手术28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手术 手术 护理 室间隔缺损修补 二尖瓣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58例总结 被引量:11
13
作者 程云阁 俞世强 +1 位作者 康云帆 段大为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3年第11期45-46,56,共3页
目的 总结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的经验。方法 采用右侧胸壁打 3个小孔 (1~ 2cm) ,股动脉静脉、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阻闭升主动脉 ,冷晶体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电视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2 6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 目的 总结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的经验。方法 采用右侧胸壁打 3个小孔 (1~ 2cm) ,股动脉静脉、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阻闭升主动脉 ,冷晶体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电视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2 6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32例。结果 术中扩大切口 2例 ,室缺残余漏 1例 ,二次开胸止血 1例 ,手术时间 3.6~ 5 .6h ,平均 4 .1h。体外循环时间 38~ 15 6min ,平均 86min ;升主动脉阻闭时间 11~5 6min ,平均 2 8min。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结论 电视胸腔镜下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美容效果好 ,是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微创心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1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亮 王晓明 +3 位作者 韩志伟 邹龙 员建平 贾凡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13例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探讨胸腔镜技术在心脏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从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用全胸腔镜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室间隔修补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其中同时行左房血栓清除... 目的总结分析13例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探讨胸腔镜技术在心脏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从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用全胸腔镜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室间隔修补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其中同时行左房血栓清除术2例、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1例;本组同时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4例。结果全组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体外循环时间40-98(108±3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0~78(48±14)min,手术时间90-188(110±30)min。术后复查心脏彩超示,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有1-2mm针眼分流,3个月后复查示分流消失。随访1-12个月无远期死亡,无残余分流或瓣周漏。结论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在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及二尖瓣置换等手术方面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只要病例选择适当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后恢复快,切口小且隐蔽,符合美容要求,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 微创心脏手术 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心脏瓣膜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胸腔镜心脏手术3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根社 王跃军 +3 位作者 潘毓标 吴国远 韦力 程云阁 《华夏医学》 CAS 2008年第4期646-648,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33例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探讨胸腔镜技术在治疗心脏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用全胸腔镜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分别为8例、12例,右室双腔心矫治1例,二尖瓣置换术11例,MVR有1例同时行左房血栓清除术,主动脉瓣置换术... 目的:总结分析33例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探讨胸腔镜技术在治疗心脏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用全胸腔镜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分别为8例、12例,右室双腔心矫治1例,二尖瓣置换术11例,MVR有1例同时行左房血栓清除术,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本组同时行三尖瓣De Vega成形术8例。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0-220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0~120min,手术时间120-280min,2例VSD修补术及1例MVR术后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右侧股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右侧气胸3例,肺不张2例,血小板减少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频发室性早搏2例,低心排、尿少2例,均经相应治疗后恢复,复查心脏彩超示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有1-2mm针眼分流,3个月后复查示分流消失。随访1~18月无远期死亡,无残余分流或瓣周漏。结论:在保证安全前提下,电视胸腔镜手术在进行较简单先心及单瓣置换等手术方面技术成熟,只要病例选择适当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后恢复快,切口小且隐蔽,符合美容要求,值得进一步完善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 微创心脏手术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心脏瓣膜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骨正中小切口行心脏直视手术探讨
16
作者 郦志军 何正富 +2 位作者 叶伟文 徐勇 陈周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76-177,共2页
目的 :探讨采用经胸骨正中小切口 ,治疗心脏疾病。方法 :对 2 6例患者取胸骨正中小切口 ,从胸骨角下缘 2 cm至剑突水平作 7.5~ 1 0 cm长切口 ,经第二肋间横断胸骨 ,然后纵劈下端胸骨 ,显露心脏。体外循环下经右房切口行房缺补片 6例 ,... 目的 :探讨采用经胸骨正中小切口 ,治疗心脏疾病。方法 :对 2 6例患者取胸骨正中小切口 ,从胸骨角下缘 2 cm至剑突水平作 7.5~ 1 0 cm长切口 ,经第二肋间横断胸骨 ,然后纵劈下端胸骨 ,显露心脏。体外循环下经右房切口行房缺补片 6例 ,部分性房室管畸形矫正 1例 ,三尖瓣心包补片成形 1例 ,室缺修补 1 2例 ,室缺修补 +二尖瓣成形 1例。经右室流出道切口行室缺补片 5例。结果 :手术经过顺利 ,痊愈出院。术后随访 2 4例 ,3例患者轻度切口疤痕增生 ,无局部胸骨隆起和心脏残余分流。结论 :该切口保留了胸骨角水平以上胸廓的完整性 ,切口位置较低 ,切口短 ,有一定的美观功效 ,适宜于 5岁以上的患者行房、室缺修补术 ,二尖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手术 胸骨正中小切口 先天性心脏缺损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开展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初期临床效果 被引量:8
17
作者 兰怀 王镇龙 +5 位作者 刘宇 张永 王洋 李晓密 石云 杨文举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总结单中心开展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初期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7月至2020年2月完成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198例,包括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146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11例,左房粘液瘤36例,右房粘液瘤3例,左房恶性血管内皮瘤及左侧三... 目的总结单中心开展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初期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7月至2020年2月完成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198例,包括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146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11例,左房粘液瘤36例,右房粘液瘤3例,左房恶性血管内皮瘤及左侧三房心各1例。其中男69例,女129例,年龄14~76(44.5±14.6)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76例,Ⅱ级98例,Ⅲ级24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45~75(60.1±3.1)%,肺动脉收缩压(sPAP)24~89(53.2±12.9)mmHg。通过右侧胸壁3孔入路,股动静脉建立外周体外循环,在全胸腔镜下完成心脏手术。结果全组19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患者手术时间1.9~7.7(4.0±0.9)h,体外循环时间46~270(101.7±30.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153(38.5±19.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6~86.7(10.1±9.8)h,重症监护室时间14~125.5(23.6±15.0)h,术后胸腔引流量90~2540(293.6±157.9)ml,术后住院时间4~20(6.6±1.7)d。全组患者发生并发症11例,发生率为5.5%:包括术中中转开胸及扩大切口各1例,术后二次胸腔镜下止血3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心室颤动、呼吸功能不全及脑水肿各1例。患者术后随访1~31(12.9±8.0)月,随访出现二尖瓣轻中度关闭不全1例,无再次手术及残余分流,患者随访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52例,Ⅱ级46例,心功能明显好转。结论开展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临床效果良好,手术安全可行,手术创伤小及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微创心脏手术 先天性心脏 心脏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的个体化微创外科治疗策略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家全 鲍春荣 +1 位作者 丁芳宝 梅举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0年第9期809-813,共5页
目的总结我院开展的侧开胸微创手术治疗心脏间隔缺损策略.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科行微创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患者,排除介入及经胸封堵患者,筛选出429例.微创外科方案包括:右侧腋下竖切口组303例,其中176例房间隔缺损、122例室... 目的总结我院开展的侧开胸微创手术治疗心脏间隔缺损策略.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科行微创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患者,排除介入及经胸封堵患者,筛选出429例.微创外科方案包括:右侧腋下竖切口组303例,其中176例房间隔缺损、122例室间隔缺损以及5例房室间隔缺损;右胸前外侧切口组121例,其中68例房间隔缺损,50例室间隔缺损和3例房室间隔缺损;左胸前外侧切口组包括5例肺动脉下型室间隔缺损.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修补,无中转胸骨正中切口.同期手术包括7例右心室流出道梗阻解除,8例二尖瓣修复和31例三尖瓣修复.3例患者行二次阻断修复心内残余病变(2例残余缺损,1例二尖瓣反流).右侧腋下切口组患者年龄及体重均显著低于右胸前外侧切口组和左胸前外侧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67.2±19.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8.2±14.1)min,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组无围术期死亡,围术期并发症包括1例短暂神经系统功能不全,3例膈肌麻痹,13例肺不张.中位ICU停留时间2天,中位术后住院时间6天.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良好,随访中无再手术,无新发明显胸廓畸形及脊柱侧弯.结论常见心脏间隔缺损的微创外科治疗安全、有效、美观.腋下切口适合婴幼儿,右胸前外侧切口适用于青少年和成人,而左胸前外侧切口主要应用于肺动脉下室间隔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 微创心脏外科手术 心脏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腋下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房、室间隔缺损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9
作者 孔勇 黄晖 林树潮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的效果。方法选择ASD患者42例、VSD患者26例,均进行右腋下小切口微创手术,记录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48 h引流量、二次开胸止血例数等;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切...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的效果。方法选择ASD患者42例、VSD患者26例,均进行右腋下小切口微创手术,记录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48 h引流量、二次开胸止血例数等;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切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无二次开胸止血。ASD、VSD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输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均完成12个月随访,均未发生残余反流、瓣膜反流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切口均甲级愈合,均未形成明显瘢痕。结论经右腋下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ASD、VSD效果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心脏微创手术 右腋下小切口 胸骨正中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俊红 木拉提 +4 位作者 阿布都乃比 徐学增 张明明 艾克拜尔 艾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5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其中全胸腔镜组21例,传统开胸组29例,比较2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使用血...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5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其中全胸腔镜组21例,传统开胸组29例,比较2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使用血制品的例数、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全胸腔镜组体外循环时间[(65.1±15.0)min vs.(49.0±10.7)min,t=4.435,P=0.000]和主动脉阻断时间[(47.3±12.2)min vs.(39.6±11.2)min,t=2.311,P=0.025]明显长于传统开胸组,胸腔引流量[(96.4±41.1)ml vs.(260.9±128.3)ml,t=-5.655,P=0.000]、术后使用血制品的例数[14.3%(3/21)vs.62.1%(18/29),χ~2=11.416,P=0.000]、住院时间[(5.3±1.1)d vs.(8.2±1.6)d,t=-7.161,P=0.000]明显少于/短于传统开胸组,2组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比较,胸腔镜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节约用血,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胸腔镜手术 室间隔缺损 微创心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