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人辅助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病例系列报道 被引量:2
1
作者 何沛玲 宋毅 +5 位作者 袁烨 吴文军 钟昌明 刘畅 陈建明 胡义杰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7,共7页
目的 总结机器人辅助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MIDCAB)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陆军特色医学中心2016年10月至2023年6月行机器人辅助MIDCAB开展的情况及... 目的 总结机器人辅助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MIDCAB)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陆军特色医学中心2016年10月至2023年6月行机器人辅助MIDCAB开展的情况及治疗效果。收集并分析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MIDCAB相关数据、围术期情况和随访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3例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例,年龄为(58.17±7.49)岁,体质指数(BMI)为(23.99±3.25)kg/m2,所有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其中1例有心肌梗死病史,1例有扩张型心肌病,2例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10例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史。所有患者均接受机器人辅助MIDCAB,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乳内动脉损伤及术式的转变,乳内动脉和前降支吻合后桥血流良好。左胸切口长度为8(8,8)cm,手术时间为380(300,465)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00,400)mL,ICU时间为3(2,3)d,胸腔引流量为780(525,1 040)mL,术后出院时间为(11.17±2.38)d,未发生住院期间及30 d内死亡率,其中1例患者在30 d内因心包积液再次入院,予以心包穿刺引流等对症处理后好转出院。所有患者门诊及电话随访期间未出现死亡、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再次血运重建的情况。结论 机器人辅助下乳内动脉游离技术精细、安全,微创小切口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效果安全、可行,近中期结果满意,适于在冠心病微创外科领域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机器人辅助 乳内动脉获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窥镜大隐静脉获取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学习曲线
2
作者 张伟华 张俭 +5 位作者 孙晓柯 罗鸿 马宁 刘东海 张新 乔晨晖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23,共5页
【目的】探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并探讨学习曲线,重点关注初学者易发生的问题及对早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接受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目的】探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并探讨学习曲线,重点关注初学者易发生的问题及对早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接受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使用内窥镜技术获取大隐静脉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A组(初学组20例)、B组(熟悉组20例)、C组(进步组20例)、D组(成熟组23例),分析各组之间患者围术期及随访结果差异,明确学习曲线周期。【结果】该组患者年龄为(60.22±8.06)岁,体质量为(69.77±11.66)kg,其中合并高血压24例、糖尿病26例、亚急性脑梗14例。A组相对于后三组获取大隐静脉长度与时间比值明显较小(P<0.001),静脉主干损伤数量明显较多(P=0.006),并且随访1年时静脉桥通畅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之前技术操作培训是必要的,能有效规避初学者造成的血管损伤,实际获取的过程中大概需要亲自操作20例,并认真总结技术技巧就可以较为熟练地进行相关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内窥镜 微创 大隐静脉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28
3
作者 胡盛寿 吴清玉 +2 位作者 任杰 王巍 孙晓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讨非正中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适应证和手术方法,并报告13例手术结果。方法:13例患者年龄42~66(平均54.5±8.3)岁,有脑血管意外病史者1例,有陈旧性心肌梗塞者... 目的:探讨非正中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适应证和手术方法,并报告13例手术结果。方法:13例患者年龄42~66(平均54.5±8.3)岁,有脑血管意外病史者1例,有陈旧性心肌梗塞者4例,合并心功能不全者1例,合并高血压者9例,合并糖尿病者2例。单次和多次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各1例。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其中左前外切口11例,右前外切口1例,左胸骨旁切口1例。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单支移植11例,右乳内动脉与右冠状动脉单支移植1例,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移植合并大隐静脉与对角支及钝缘支搭蛇形桥1例。1例同时行心肌激光打孔术。结果:无手术死亡,无手术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3小时,平均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9.2±5.9小时。其中10例(76.9%)患者未输血。平均住院费用3.50±0.95万元。4例患者平均随诊6.5±3.3个月,心绞痛消失,2例患者超高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示冠状动脉旁路通畅。结论:微创CABG安全可靠,创伤小,早期结果满意。与体外循环下的CABG相比可以减少输血,降低医疗费用,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冠状动脉旁路 移植术 CABG 心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附7例临床报道 被引量:14
4
作者 胡盛寿 郑哲 孟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08-209,共2页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方法。  方法 :胸腔镜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7例 ,5例患者为单支左前降支病变 ,2例为双支病变。在胸腔镜—电视系统监视下游离内乳动脉 ,经 4~ 6 cm的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方法。  方法 :胸腔镜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7例 ,5例患者为单支左前降支病变 ,2例为双支病变。在胸腔镜—电视系统监视下游离内乳动脉 ,经 4~ 6 cm的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直视下完成内乳动脉和左前降支的吻合 ,其中 2例双支病变的患者围术期施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处理另外血管的病变。  结果 :游离内乳动脉的平均时间为 5 5分 ,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死亡 ,1例二次开胸止血 ,余 6例胸液量均少于 2 0 ml,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均少于 5小时 ,其中 3例在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 ,除上述 1例二次开胸止血外 ,其他均于术后 7~ 10天顺利恢复出院。  结论 :胸腔镜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术式 ,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微创 胸腔镜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气末正压递增法肺复张对左胸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钱敏 傅元豪 +1 位作者 凌云鹏 徐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10-715,共6页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递增法肺复张(alveolar recruitment maneuver,ARM)对左胸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DCABG)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递增法肺复张(alveolar recruitment maneuver,ARM)对左胸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DCABG)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择期MIDCABG 20例,术中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双肺通气(two-lung ventilation,TLV)和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时分别实施PEEP递增法ARM,观察ARM前后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氧合水平的变化。结果TLV时,ARM 10 min后患者氧分压及氧合指数较ARM前明显升高(t=15.983,P=0.000;t=15.983,P=0.000),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t=14.606,P=0.000),肺动态顺应性及静态顺应性显著增加(t=8.452,P=0.000;t=3.612,P=0.002),肺驱动压显著下降(t=4.055,P=0.001)。TLV时,ARM过程中平均动脉压显著下降(F=71.011,P=0.000),并持续到ARM结束后5 min(P=0.004);心脏指数显著下降(P=0.001),中心静脉压、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肺循环阻力指数显著增加(P<0.05),ARM结束后均逐渐恢复至基础水平(P>0.05)。OLV时,ARM 10 min后患者氧分压及氧合指数较ARM前明显升高(t=11.535,P=0.000;t=11.535,P=0.000),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t=6.216,P=0.000),肺动态顺应性及静态顺应性显著增加(t=10.697,P=0.000;t=6.447,P=0.000),肺驱动压显著下降(t=8.556,P=0.000)。OLV时,ARM可引起平均动脉压显著下降(F=75.692,P=0.000),并持续到ARM结束后5 min(P=0.000);ARM过程中中心静脉压、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肺循环阻力指数显著增加(P<0.05),但ARM结束后5 min内均恢复至基础水平(P>0.05);OLV时ARM对心脏指数无明显影响(F=2.817,P=0.069)。结论MIDCAB术中间断行PEEP递增法ARM可提高患者氧合水平,改善组织缺氧,增加肺顺应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短暂,对肺复张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复张 肺保护通气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胸部CT细化评估在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6
作者 张耀中 肖志斌 +2 位作者 张雅娉 郭建中 张永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胸部CT三维重建细化评估在选择微创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ST-OPCA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200例手术患者。使用术前... 目的探讨术前胸部CT三维重建细化评估在选择微创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ST-OPCA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200例手术患者。使用术前胸部CT进行胸骨、心脏及升主动脉等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测量胸骨后近端吻合空间的数据,进行术前评估,将适合行MIST-OPCAB患者分为:A组(完成胸骨下段小切口组,90例)、B组(拟行但未完成胸骨下段小切口组,62例)和C组(常规切口组,48例)。分析各组患者胸骨后近端吻合空间的参数,包括第2肋间胸骨平面至主动脉根部的垂直距离等数据及围术期临床指标等。结果A组的术前心功能Ⅲ级占比明显少于其他两组(3.3%比8.1%比10.4%,P<0.05),陈旧性心梗病人占比少于其他两组(2.2%比21.0%比31.3%,P<0.05),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其他两组(66.1%比56.9%比62.9%,P<0.05),欧洲评分Ⅱ风险低于其他两组(5.3比7.2比7.9,P<0.05)。胸部CT三维重建参数显示,A组第2肋间胸骨平面至主动脉根部的垂直距离明显大于C组(32.8 mm和26.6 mm,P<0.05)。A组第2肋间胸骨平面至主动脉瓣口的垂直距离明显大于C组(70.6 mm和58.2 mm,P<0.05)。A组术中的胸骨下段小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15.6 h比21.3 h比20.7 h)和住院时间(12.1 d比15.1 d比18.2 d)明显短于其他两组(均为P<0.05)。结论术前胸部CT细化评估有助于指导术中选择MIST-OPCAB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下段小切口 胸部CT三维重建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4
7
作者 徐德军 郑清 +2 位作者 郝兴海 李绯 郭向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3期206-210,共5页
目的总结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video-assiste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VACAB)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 2012年2~11月15例接受VACAB,采用双腔支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术中采用FloTrac/Vigileo监护... 目的总结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video-assiste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VACAB)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 2012年2~11月15例接受VACAB,采用双腔支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术中采用FloTrac/Vigileo监护仪监测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和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等指标。胸腔镜辅助下获取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IMA)以及行血管吻合时,采取右侧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结果手术时间(247.4±44.1)min,其中游离IMA时间为(70.5±13.3)min,OLV时间为(185.2±29.5)min。术中回收自体浓缩红细胞(110.3±25.6)ml,术中出血量(238.7±50.1)ml,术中均未使用库血。T1时点(胸腔镜辅助下获取IMA时)和T2时点(关胸时)CI分别为(2.4±0.3)L.min-1.m-2和(2.9±0.6)L.min-1.m-2,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6.220,P=0.000);T1时点和T2时点SVV分别为(17.0±3.5)%和(12.3±2.6)%,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0.540,P=0.000)。3例在OLV刚开始时出现SpO2下降,经左肺持续吹入氧气2 L/min及右肺加用5 cm H2O呼气末正压通气等处理后SpO2升至97%以上。在ICU的带管时间为(6.9±3.5)h。全部患者均顺利出院,住院时间(7.2±2.3)d,围术期无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充分重视胸腔镜下手术时循环和呼吸管理的特殊性,维护好OLV期间血流动力学平稳和氧供需平衡,以保证患者围术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微创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骨下段正中较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6
8
作者 孙寒松 邵孟平 +1 位作者 吴清玉 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6-298,共3页
目的:介绍并探讨经胸骨下段正中较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外科技术和临床经验。    方法:经胸骨下段正中较小切口游离左侧乳内动脉,用于冠状动脉前降支旁路移植术。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同时游离大隐静脉,用... 目的:介绍并探讨经胸骨下段正中较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外科技术和临床经验。    方法:经胸骨下段正中较小切口游离左侧乳内动脉,用于冠状动脉前降支旁路移植术。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同时游离大隐静脉,用于冠状动脉其它分支旁路移植术。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单支或多支病变血管的旁路移植术。观察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全组22例患者采用该手术方法,其中5例为前降支单支病变,17例为多支病变。22例患者前降支旁路移植术均采用左乳内动脉。平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支数:2.40±1.04(1~4)支/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靶血管包括前降支、对角支、右冠状动脉或后降支和高位边缘支。全组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和死亡。患者术后平均8.1±1.6天痊愈出院。    结论:该手术方法创伤较小,安全易行,对有手术适应证的多支病变患者是一种较好的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下段较小切口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胸小切口取双乳内动脉行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5例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6
9
作者 谷禹 吴松 +1 位作者 凌云鹏 郭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4-576,共3页
经胸行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至前降支旁路移植的概念最早于1967年由Kolessov提出[1],具有住院时间短、恢复快、输血少、桥通畅性好等优点.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右乳内动脉(right internal mammary arter... 经胸行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至前降支旁路移植的概念最早于1967年由Kolessov提出[1],具有住院时间短、恢复快、输血少、桥通畅性好等优点.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右乳内动脉(righ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RIMA)较桡动脉有更好的远期生存率,且极少发生痉挛,成为仅次于LIMA的第二选择[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左胸小切口 左乳内动脉 护理配合 internal artery 右乳内动脉 远期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学习曲线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威 凌云鹏 陈彧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90-994,共5页
目的探讨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MIDCAB)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9月由同一术者连续完成的80例左胸前外侧小切口MIDCAB资料,根据手术时间顺序分... 目的探讨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MIDCAB)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9月由同一术者连续完成的80例左胸前外侧小切口MIDCAB资料,根据手术时间顺序分为A、B、C、D四个组,每组20例。比较各组获取乳内动脉时间、吻合时间及总手术时间,术后当日引流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将手术例数取对数作为自变量,以获取乳内动脉时间、总手术时间分别为因变量进行拟合得出学习曲线。结果各组术前资料无统计学差异。80例均顺利完成MIDCAB手术,无中转正中开胸,无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获取乳内动脉时间B、C、D组较A组显著缩短[(53.7±19.2)min、(50.2±17.7)min、(43.2±10.3)min vs.(77.0±30.0)min,P=0.001、0.000、0.000],B、C、D组无显著差异(P〉0.05)。总手术时间B、C、D组较A组显著缩短[(128.7±21.7)min、(129.0±33.3)min、(112.2±14.5)min vs.(165.2±41.8)min,P均=0.000],B、C、D组无显著差异(P〉0.05)。学习曲线相关模型为:获取乳内动脉时间(min)=113.77-16.869×ln(手术例数),总手术时间(min)=220.281-25.276×ln(手术例数)。结论经左前外侧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学习曲线约为20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微创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胸腔镜与小切口直视获取胸廓内动脉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鲁锋 傅元豪 +2 位作者 孟鲁豫 凌云鹏 冯海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59-863,共5页
目的对比胸腔镜和小切口直视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进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2022年6月完成的胸腔镜辅助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8例和小切口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2组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左... 目的对比胸腔镜和小切口直视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进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2022年6月完成的胸腔镜辅助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8例和小切口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2组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使用胸腔镜器械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应用微创心脏稳定器在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包括左侧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前降支单支旁路移植16例,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2例。小切口组20例行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直视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与前降支行旁路移植手术。结果腔镜组18例中16例成功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1例转为肋间小切口直视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1例胸腔镜获取血管时损伤远端,经肋间小切口直视修补后完成血管吻合。小切口组20例均成功获取胸廓内动脉并行旁路移植手术。与小切口组相比,腔镜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短[(4.9±2.0)h vs.(6.5±2.3)h,t=-2.318,P=0.026],术后住院时间短[(4.5±0.9)d vs.(5.3±0.8)d,t=-2.859,P=0.007]。2组监护室停留时间、输血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冠状动脉造影或CTA检查显示2组桥血管通畅率均为100%。结论胸腔镜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进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与小切口直视技术相似,在缩短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胸腔镜技术 微创外科 左侧胸廓内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多支动脉桥经左胸小切口与正中切口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傅元豪 宫一宸 +2 位作者 张鲁锋 吴松 凌云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8-215,共8页
目的探讨应用多支动脉桥进行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CS CABG)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科应用多支动脉桥行单纯非体外... 目的探讨应用多支动脉桥进行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CS CABG)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科应用多支动脉桥行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123例,根据患者需求及术者倾向选择正中切口(正中切口组,n=51)或左胸小切口(左胸小切口组,n=72)入路,在患者出院前利用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桥血管评估,术后随访终点指标为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和再次血运重建。结果左胸小切口组远端吻合口(2.7±0.7)个,正中切口组(3.0±0.8)个,差异无显著性(t=-1.885,P=0.062)。左胸小切口组全动脉化比例较高[91.7%(66/72)vs.41.2%(21/51),χ2=36.762,P=0.000],围术期输血率较低[31.9%(23/72)vs.64.7%(33/51),χ2=12.920,P=0.000]。正中切口组围术期死亡1例。出院前对100例进行桥血管评估,其中左胸小切口组70例,正中切口组30例,复查吻合口共280个,2组桥血管总体通畅率(FitzGibbon A级)差异无显著性[94.2%(179/190)vs.94.4%(85/90),χ2=0.006,P=0.937]。118例随访中位时间24个月(6~36个月),2组MACCE发生率[2.9%(2/70)vs.6.3%(3/48),χ2=0.808,P=0.369]和再次血运重建率[2.9%(2/70)vs.2.1%(1/48),χ2=0.000,P=1.000]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MICS CABG应用多支动脉桥可行,手术策略更倾向于应用全动脉化旁路移植,桥血管通畅率、术后早期随访结果不亚于正中切口手术,且可减少围术期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桥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胸前外侧小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6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东进 武忠 +2 位作者 陈保俊 曹彬 王文公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12期986-987,共2页
目的探讨左胸前外侧小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方法26例单支或2支血管病变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进胸,其中14例直视下游离乳内动脉,12例在胸腔镜辅助下游离,肝素化后切开心包,显露病变的靶血管,心脏跳动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目的探讨左胸前外侧小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方法26例单支或2支血管病变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进胸,其中14例直视下游离乳内动脉,12例在胸腔镜辅助下游离,肝素化后切开心包,显露病变的靶血管,心脏跳动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26例手术顺利完成,22例旁路移植1支,4例旁路移植2支(1例行序贯吻合,3例桡动脉与乳内动脉行'Y'形吻合).术后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26例随访3个月~3年,平均16.8月,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Ⅰ级18例,Ⅱ级8例.结论左前外侧小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主要适用于前降支单支病变者,对于合并高危因素,不宜行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多支血管病变病人亦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左胸前外侧小切口 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小切口直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前降支基底部狭窄的临床疗效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继倬 公兵 杨秀滨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1-406,共6页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及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是目前治疗孤立的冠状动脉前降支基底部狭窄的两种常用方法。为了更好地衡量两种方法的术后疗效,我们利用现有的临床数据进行这一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计算...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及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是目前治疗孤立的冠状动脉前降支基底部狭窄的两种常用方法。为了更好地衡量两种方法的术后疗效,我们利用现有的临床数据进行这一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以及Cochrane,收集公开发表的有关对比PCI和MIDCAB术后疗效的相关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并用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7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总计纳入928例,其中PCI组489例,MIDCAB组439例。荟萃分析研究结果发现PCI组与MIDCAB组相比术后的靶血管再血管化率[相对危险度=3.75,95%可信区间:2.3~6.11,P〈0.01]明显高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于全因死亡[相对危险度=0.86,95%可信区间:0.56~1.32,P=0.483]、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MACCE)[相对危险度=1.64,95%可信区间:0.57~4.71,P=0.355]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IDCAB治疗前降支基底部狭窄的临床疗效部分优于P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降支基底部狭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ort-Access系统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1例体会 被引量:2
15
作者 薛松 萧明第 +2 位作者 刘沙 M.Rinaldi M.Vigan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297-298,共2页
目的 介绍应用Port-Access系统进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体会。 方法 采用左胸小切口 (6~ 7)cm ,经股静脉插静脉管 ,经升主动脉或股动脉插动脉管 ,主动脉内球囊阻断的方法 ,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结果 本组 2 1例无手... 目的 介绍应用Port-Access系统进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体会。 方法 采用左胸小切口 (6~ 7)cm ,经股静脉插静脉管 ,经升主动脉或股动脉插动脉管 ,主动脉内球囊阻断的方法 ,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结果 本组 2 1例无手术死亡 ,无重大并发症。 结论 应用Port-Access系统进行微创冠脉搭桥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可以避免胸骨切开 ,减轻疼痛 ,利于患者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t—Access系统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手术方法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护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彦玲 张翎 +2 位作者 董馨 唐美玲 于菲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22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微创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建国 陈绪发 +1 位作者 陶凉 王潇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5期358-360,共3页
目的 总结53例经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行MIDCAB 53例,其中单纯MIDCAB 44例,MIDCAB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杂交9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无手术并发症.1例术中... 目的 总结53例经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行MIDCAB 53例,其中单纯MIDCAB 44例,MIDCAB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杂交9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无手术并发症.1例术中转正中开胸手术.呼吸机脱机时间(3.0±3.5)h,引流量(145±60) ml,全组患者均未输血,术后住院(7.0±1.5)d.53例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 36个月,无死亡病例,心绞痛复发4例[7.7%(4/52)],术后冠状动脉造影示1例吻合口狭窄50%,余3例前降支与左乳内动脉吻合口通畅.结论 MIDCAB手术安全有效、损伤小,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左胸小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东进 王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41-41,共1页
目的:总结单中心采用机器人辅助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03至2018-03期间均有心绞痛病史患者15例,男11例,平均年龄(74±12)岁;其中合并心糖尿病12例,高血压病10例,食管癌1例,心肌桥1例。
关键词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临床经验 左乳内动脉 机器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断小切口采集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19
作者 黄苏 徐志伟 +2 位作者 胡传贤 富智 吴发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0-291,共2页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CABG)是治疗严重冠状动脉心脏病的治疗手段之一。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作为经典血管移植物,仍是临床最常用的血管材料之一。传统长切口采集GSV后腿部切口并发症...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CABG)是治疗严重冠状动脉心脏病的治疗手段之一。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作为经典血管移植物,仍是临床最常用的血管材料之一。传统长切口采集GSV后腿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尤以糖尿病患者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小切口 大隐静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20
作者 马维国 孙寒松 +3 位作者 胡盛寿 许建屏 吕锋 朱晓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497-499,共3页
目的总结162例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经验。方法1998年4月~2003年6月,经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62例,包括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CABG)77例,CABG联合心... 目的总结162例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经验。方法1998年4月~2003年6月,经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62例,包括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CABG)77例,CABG联合心内手术13例,非体外循环CABG(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OPCABG)72例。结果手术死亡1例(0.6%),再手术1例(0.6%),术后并发症9例(5.6%)。体外循环手术的主动脉阻断、体外循环及手术时间分别为(74.8±23.1)min、(113.6±31.3)min及(255.5±54.5)min。非体外循环手术时间(195.6±50.6)min。吻合口数目1~5个,(2.4±0.7)个。术后气管插管时间0~364h,中位数11h;恢复室时间1~28d,中位数3d;术后住院5~60d,中位数10d。胸腔引流量(607.2±443.0)ml,按体重计算为(8.6±6.0)ml/kg。38例输血,输血量(1161.3±741.2)ml。结论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创伤小,安全可靠;皮肤切口小;无须特殊器械,操作简单,可获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充分再血管化的效果,可同时进行其他心内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胸骨 小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