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及角膜规则性的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章成芝 徐青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9-562,共4页
目的比较1.8 mm和3.0 mm两种白内障手术切口术后泪膜及角膜规则性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8例(62眼),根据患者对人工晶状体的选择分为:A组24例(30眼)行1.8 mm透明角膜微... 目的比较1.8 mm和3.0 mm两种白内障手术切口术后泪膜及角膜规则性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8例(62眼),根据患者对人工晶状体的选择分为:A组24例(30眼)行1.8 mm透明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24例(32眼)行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术前及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的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SchirmerⅠtest,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cornea fluorescein staining,FLS)、干眼主观症状评分、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及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结果术后1 d、7 d B组BUT均短于A组(均为P<0.05)。术后1 d B组SⅠt低于A组(P<0.05)。术后1 d、7 d、1个月B组FLS均高于A组(均为P<0.05)。术后1 d、7 d B组干眼主观症状评分均高于A组(均为P<0.05)。术后1 d、7 d、1个月B组SAI、SRI均高于A组(均为P<0.05)。A组BUT、FLS、干眼主观症状评分、SAI于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状态,SⅠt和SRI于术后7 d恢复至术前状态;B组各项结果均于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状态。结论 1.8 mm切口较3.0 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状更轻,泪膜功能及角膜规则性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泪膜 干眼 角膜规则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超声能量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蒋宇振 罗莉霞 +3 位作者 刘玉华 吴明星 张新愉 刘奕志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8-531,共4页
目的研究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超声能量应用特点。方法将各级核硬度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67例(170眼)随机均等分为两组,分别行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常规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观察两组的术中平均超声能量... 目的研究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超声能量应用特点。方法将各级核硬度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67例(170眼)随机均等分为两组,分别行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常规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观察两组的术中平均超声能量、超声乳化时间、累积能量复合参数、术中并发症及术后早期效果。结果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处理各级核硬度白内障所用的平均超声能量均显著低于常规术式(P<0.01);对于中等核硬度白内障,超声乳化时间和累积能量复合参数值皆显著低于常规术式组(P<0.01)。常规术式组中有2例发生切口灼伤,而双手微切口组未观察到此并发症。双手微切口组和常规术式组术后第1d裸眼视力不低于0.5者分别为63眼(74.12%)和52眼(61.1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结论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术的超声能量应用效率较高,手术安全,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双手 超声乳化 超声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控制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叶宏权 韩宇 +3 位作者 汤静 杜慧斌 卢建群 宾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2-465,共4页
目的评价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控制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intraoperative floppy iris syndrome,IFIS)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服用坦索罗辛≥2周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2组... 目的评价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控制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intraoperative floppy iris syndrome,IFIS)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服用坦索罗辛≥2周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2组:微切口组和标准切口组,每组40例(40眼),分别通过1.8 mm微切口和2.6 mm标准透明角膜切口行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术中IFIS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手术并发症,术后1 d、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结果术后1 d、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微切口组分别为0.83±0.12、0.86±0.10、0.89±0.11,标准切口组分别为0.71±0.12、0.75±0.11、0.83±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微切口组裸眼视力均优于标准切口组。微切口组IFIS的发生率为60.0%,标准切口组IFIS的发生率为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IFIS发生的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切口组IFIS发生的严重程度低于标准切口组。结论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具有IFIS发生风险的白内障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 虹膜松弛综合征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适应证及禁忌证专家推荐意见(2025) 被引量:1
4
作者 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 张秀兰 +5 位作者 祁勇军 黄晶晶 黄楚开 赖铭莹 徐桂花 叶湘湘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0,共4页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PE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已被证实用于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目前,我国已广泛开展PEI+GSL+GT三联手术,然而对其适应证及禁忌证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PE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已被证实用于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目前,我国已广泛开展PEI+GSL+GT三联手术,然而对其适应证及禁忌证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专家针对此问题,就PEI+GSL+GT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选择制定了详细的专家推荐意见,以规范临床医师在临床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创手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房角分离 房角切开 适应证 禁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伴人工晶体植入联合角膜缘松解切开术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高广平 张小亮 +1 位作者 张睿 桑延智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5-549,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伴人工晶体植入联合角膜缘松解切开术(LRI)对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的矫正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散光-2.0~-0.5 D)患者39例(41眼)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伴人工晶体植入联合角膜缘松解切开术(LRI)对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的矫正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散光-2.0~-0.5 D)患者39例(41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伴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均行LRI来矫正角膜散光。术前通过角膜地形图和IOLMaster生物测量仪测量角膜散光,术后1、3个月时复查角膜散光,并用Alpins法对患眼术前及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的变化进行矢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目标诱导散光向量、手术诱导散光向量、差异向量、矫正指数和变平指数等矢量参数。结果术前患者角膜散光为(-1.07±0.27)D,术后1个月下降到(-0.53±0.23)D,术后3个月为(-0.55±0.24)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散光矢量分析显示,目标诱导散光向量为(1.07±0.27)D,手术诱导散光向量为(0.99±0.42)D,差异向量为(0.53±0.24)D;矫正指数为0.93±0.36(理想值为1),提示总体为少许欠矫;错位角绝对值为18.15°(15.19°),变平效果为(0.70±0.45)D,变平指数为0.65±0.42,散光矫正成功率为(50.42±19.29)%。结论对于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超声乳化伴人工晶体植入术中联合LRI矫正角膜散光具有良好的矫正效果,尤其适用于低中度角膜散光的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缘松解切开 角膜散光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人工晶体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干眼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的随机对照研究
6
作者 李凤洁 赵灿 +7 位作者 裴力 孙吉君 李晓凤 牛梦迪 田亚宾 贺晓珍 汪金琮 王婷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3-349,共7页
目的比较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DCBE)滴眼液与0.3%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干眼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1—9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2型糖尿病合并... 目的比较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DCBE)滴眼液与0.3%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干眼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1—9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2型糖尿病合并白内障和干眼患者112例116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DCBE组49例51眼和玻璃酸钠组63例65眼,术后分别给予DCBE滴眼液和0.3%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记录并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干眼症状评分、角膜水肿分级、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评分和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结果。结果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干眼症状评分、TBUT和SⅠt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23.202、102.771、151.876,均P<0.001),其中2个组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干眼症状评分均较术前降低,SⅠt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DCBE组术后1周和1个月TBUT均较术前延长,玻璃酸钠组术后1个月TBUT较术前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2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CFS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5.391,P=0.022;F时间=142.402,P<0.001),其中2个组术后1周和1个月CF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DCBE组CFS评分均低于玻璃酸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术后1周,DCBE组角膜水肿患者占5.9%(3/51),明显低于玻璃酸钠组的20.0%(1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0,P=0.029)。结论DCBE滴眼液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早期即可促进角膜修复、稳定泪膜及改善干眼不适症状,其总体效应优于0.3%玻璃酸钠滴眼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糖尿病 白内障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 玻璃酸钠滴眼液 超声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微切口推注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7
作者 祁勇军 曾锦 +4 位作者 梁凤鸣 杨旸 邓建华 谢小燕 刘婉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37-1839,共3页
目的:评价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微切口推注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60眼白内障患者,核硬度为Ⅱ~Ⅳ级,在表面麻醉下,用1.8mm角膜穿刺刀行11点及2点角膜缘切口,采用"CoolFlashMode"及双手微切口超... 目的:评价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微切口推注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60眼白内障患者,核硬度为Ⅱ~Ⅳ级,在表面麻醉下,用1.8mm角膜穿刺刀行11点及2点角膜缘切口,采用"CoolFlashMode"及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摘除白内障,通过推注器植入Acri.smart36A或46S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对照组随机选择病例98例(112眼),采用常规超声乳化手术方法,植入Staar公司KN-X预装推注式人工晶状体。比较两组病例超声乳化时间与总体手术时间、切口反应分级、术后1d角膜透明度、术后1周视力与散光。结果:实验组60眼中,0级及Ⅰ级切口反应44眼,占73.3%,术后1d,角膜透明无水肿者56眼(93.3%);对照组112眼中,0级及Ⅰ级切口反应46眼,占41.1%,术后1d角膜透明无水肿者91眼(81.3%),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术后1周平均散光(-0.71±0.34)DC,与术前散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12眼术后1周平均散光(-0.89±0.44)DC,与术前散光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χ2=0.437,P<0.05);实验组超声乳化时间平均(9.04±4.32)s,手术时间平均(11.2±3.27)min。对照组超声乳化时间平均(10.26±6.41)s,手术时间平均(7.88±4.35)min。两组超声乳化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总体手术时间实验比对照组长,差异有显著意义(χ2=2.477,P<0.05)。结论: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配合微切口折叠推注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角膜及切口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不增加手术源性散光,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 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应用 被引量:22
8
作者 李帅飞 陈彬川 李佳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9-61,64,共4页
目的分析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眼前后节联合手术中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玻璃体切割术57例(57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完成后仅作水密封角膜切口,眼... 目的分析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眼前后节联合手术中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玻璃体切割术57例(57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完成后仅作水密封角膜切口,眼后节手术操作结束时,根据预后评估及后续治疗方案决定是否人工晶状体植入和硅油填充,需要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者,3.0 mm穿刺刀扩大主切口,囊袋内植入可折叠人工晶状体1枚,观察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及术中、术后早期、远期并发症,随访1~24个月。结果 57眼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无角膜切口渗漏、前房消失及后囊膜破裂发生,气-液交换时前房出现气泡1眼。人工晶状体植入且硅油填充10眼,人工晶状体植入但未硅油填充15眼,硅油填充但未人工晶状体植入32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51眼(89.5%),视力不变6眼(10.5%),术后早期一过性低眼压2眼(3.5%)。末次随访时手术切口均密闭良好,前房中深,晶状体缺如或人工晶状体在位,无人工晶状体夹持及移位发生。结论在眼前后节联合手术中,1.8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角膜切口无需缝合,术中前房稳定,手术安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随着人工晶状体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选用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超声乳化 白内障 玻璃体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在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勇 叶应嘉 +4 位作者 鲍先议 周龑丽 许荣 彭婷婷 曾志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54-657,共4页
目的比较同轴微小切口与标准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在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抗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46例(46眼),其... 目的比较同轴微小切口与标准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在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抗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46例(46眼),其中研究组行同轴微小切口(2.2mm透明角膜切口)Phaco26例(26眼),对照1组行标准切口(3.0mm透明角膜切口)Phaco20例(20眼),另设对照2组为单纯老年性白内障行2.2mm同轴微小切口Phaco50例(50眼)。所有病例均采用扭动模式行超声乳化术,记录术前白内障核分级,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 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ndothelial cell count,ECC)、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及术中累积消散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和灌注液消耗量(estimated fluids used,EFU),同时记录术后1d、7d、30d的BCVA、IOP、角膜水肿程度及术后30d的ECC值等。结果各组白内障均以3级核为主,术眼生物学参数分析显示,研究组的ACD值与AL值均小于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研究组的LT值则略高于对照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研究组术中CED及EFU均低于对照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BCVA分析,术后1d≥0.5的眼数,研究组占38.5%,高于对照1组的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对术后角膜水肿程度分析发现,术后1d,研究组以1级水肿为主,对照1组则以2级水肿为主,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术后30d,各组ECC值均显著低于术前,研究组与对照1组分别较术前减少38.9%和52.5%,对照2组减少9.8%,其中研究组与对照1组的术前、术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前房稳定性好,可以显著减少超声能量,缩短超声乳化时间,减少术中灌注液的用量,降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促进视力的迅速恢复,适用于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白内障摘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出 同轴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及修复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王静 莫纯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7-380,共4页
目的探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其修复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10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常规切口组和微切口组,分别行常规3.0 mm切口... 目的探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其修复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10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常规切口组和微切口组,分别行常规3.0 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使用角膜内皮显微镜于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对两组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前六角形细胞比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六角形细胞比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1 d、1周中央角膜厚度增加明显,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后1 d、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中央角膜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进一步缩小了手术切口,术后恢复更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同轴切口 超声乳化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并发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被引量:8
11
作者 荣华 张美萍 +1 位作者 陈建梅 崔红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62-1065,共4页
目的探讨2.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8月96例(106眼)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均行2.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 目的探讨2.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8月96例(106眼)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均行2.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视力改善程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91眼(占85.85%),视力不变15眼(占14.15%);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和一过性高眼压。角膜水肿的发生率为9.43%,前房反应的发生率为8.49%,术后一过性高眼压(术后1个月内眼压高于25mmHg,1kPa=7.5mmHg)的发生率为19.81%;术后6个月有12眼(11.32%)发生后囊膜混浊,其中5眼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结论2.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并发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 切口超声乳化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2
作者 夏天 石荣先 程浩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6期457-459,共3页
目的观察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Ⅲ级以上硬核型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64眼)Ⅲ级以上硬核型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其中A组31眼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B组33眼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术... 目的观察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Ⅲ级以上硬核型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64眼)Ⅲ级以上硬核型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其中A组31眼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B组33眼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术中观察前房稳定性、能量释放及时间,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观察角膜水肿和视力情况。结果术中B组前房稳定性略低于A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能量使用及乳化时间B组明显少于A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B组角膜水肿情况明显少于A组(P<0.05);术后第7天B组视力恢复情况明显好于A组(P<0.05)。结论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好的手术方式,尤其对于硬核型白内障来说,优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手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 硬核型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谭念 叶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11-1113,共3页
目的观察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3.2 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60眼),年龄55~78岁,晶状体混浊3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22例(28眼),B组24例(32眼)... 目的观察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3.2 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60眼),年龄55~78岁,晶状体混浊3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22例(28眼),B组24例(32眼)。A组行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行3.2 mm传统同轴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记录超声乳化时间和能量,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观察随访,记录术后的散光改变、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手术并发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中2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average phaco time,APT)、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平均超声乳化能量(average phacopower,AV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变化:术后第1周A组裸眼好于B组裸眼视力,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第1个月2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变化:术前与术后比较,2组角膜散光均有不同程度改变;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A组角膜散光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更小,早期视力恢复快,前房密闭稳定,手术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视力 角膜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微切口与传统同轴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2
14
作者 费春梅 周善璧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06-1312,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coaxial micro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C-MICS)与传统同轴超声乳化吸除术(conventional coaxial small-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C-SICS)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 目的:系统评价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coaxial micro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C-MICS)与传统同轴超声乳化吸除术(conventional coaxial small-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C-SICS)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Medline、EMbase(2004年~2014年7月);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2014年第7期),纳入有关C-MICS和C-SICS治疗白内障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5.3软件对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1 283眼)。结果显示2组间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emulsification time,EPT)无差异(WMD=-0.25,95%CI=-0.80~0.29),P=0.36);平均超声乳化能量无差异(WMD=-1.67,95%CI=-4.18~0.84,P=0.19);2组间术后中央角膜厚度增加(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均无差异[术后1天(WMD=-6.38,95%CI=-18.51~5.75,P=0.30);术后1周(WMD=-2.61,95%CI=-8.23~3.02,P=0.36);术后1月(WMD=-0.81,95%CI=-3.17~1.56,P=0.50)];2组间术后1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无差异(WMD=53.24,95%CI=-4.55~111.04,P=0.07);术后裸眼视力C-MICS组均优于C-SICS组[术后1 d(WMD=0.14,95%CI=0.05~0.23,P=0.003);术后1月(WMD=0.06,95%CI=0.03~0.10,P=0.000);术后3月(WMD=0.05,95%CI=0.02~0.09,P=0.002)];术后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 induced astigmatism,SIA)C-MICS组均小于C-SICS组[术后1 d(WMD=-0.69,95%CI=-0.83^-0.54,P=0.000);术后1周(WMD=-0.45,95%CI=-0.68^-0.23,P=0.000);术后1月(WMD=-0.33,95%CI=-0.39^-0.27,P=0.000);术后3月(WMD=-0.28,95%CI=-0.36^-0.20,P=0.000)]。结论:现有有限证据表明,C-MICS比C-SICS治疗白内障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切口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孙岩秀 郝燕生 王薇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76-779,共4页
目的观察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效果,并与同轴冷超声乳化术以及传统同轴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56例(8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行双手微切口冷超声乳化术,B组行同轴冷超声乳化术,C组行传统超声乳化术... 目的观察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效果,并与同轴冷超声乳化术以及传统同轴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56例(8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行双手微切口冷超声乳化术,B组行同轴冷超声乳化术,C组行传统超声乳化术。术后1d、1周和3个月随访,比较超声能量、手术造成的散光改变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改变。结果术后各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8,P>0.05);A组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最短,A、B组与C组之间EP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7,P<0.05);三组的平均超声乳化能量分别为6.42%、6.0%和15%(F=43.36,P<0.05);手术造成的散光改变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冷超声乳化术与传统超声乳化术相比,所需能量和EPT更少。双手微切口手术与同轴手术相比没有造成更多的角膜灼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手切口 超声乳化 超声 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发展及现状 被引量:57
16
作者 刘奕志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1-735,共5页
本文比较同轴微切口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特点;通过对前房稳定性、角膜切口状态、角膜散光改变以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等方面的评价,阐述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产生的影响。由于手术操控性好、视力恢复迅速及手术源性散光减... 本文比较同轴微切口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特点;通过对前房稳定性、角膜切口状态、角膜散光改变以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等方面的评价,阐述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产生的影响。由于手术操控性好、视力恢复迅速及手术源性散光减少等优势,微切口白内障手术是白内障屈光手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随着超声乳化设备的发展和人工晶状体的研发,微切口白内障手术将日益发展、完善和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 超声乳化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在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7
作者 孙洪周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76-778,共3页
目的比较同轴微小切口与标准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抗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72例(90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7例(49眼)... 目的比较同轴微小切口与标准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抗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72例(90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7例(49眼)行2.0 mm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对照组35例(41眼)行3.0 mm标准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观察两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超声能量及术中前房稳定性,于术后1 d、7 d观察角膜水肿、视力情况,同时于术前、术后7 d观察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散光。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超声乳化时间分别为(6.43±1.03)s、(6.54±1.25)s,超声能量分别为(16.52±2.35)%、(15.94±3.53)%,两组间超声乳化时间和超声能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角膜水肿均以1级为主,术后1 d、7 d两组角膜水肿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d、7 d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术前角膜散光为(0.52±0.28)D,术后7 d为(0.56±0.3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角膜散光为(0.49±0.31)D,术后7 d为(0.72±0.4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角膜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低于术前(均为P<0.01);术后7 d试验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具有术中前房稳定性好,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低,促进视力迅速恢复,安全可靠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出 同轴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线性控制微切口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临床应用
18
作者 陈晖 李一壮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8-221,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超声乳化仪的双线性控制系统结合爆破能量释放模式实施微切口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效果。方法将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及微切口手术组,分别实行3.0mm切口常规超声乳化及1.4mm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记... 目的探讨利用超声乳化仪的双线性控制系统结合爆破能量释放模式实施微切口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效果。方法将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及微切口手术组,分别实行3.0mm切口常规超声乳化及1.4mm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记录2组患者术中实际使用的超声能量和时间、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散光。结果微切口组术中实际使用超声能量及超声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微切口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及手术源性散光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常规组术后角膜水肿多于微切口组。结论利用双线性控制结合爆破模式进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可减少超声能量和时间,降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减轻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减少手术源性散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 爆破模式 角膜内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 被引量:9
19
作者 曹丹敏 王勇 +5 位作者 王世明 鲍先议 周龑莉 许荣 彭婷婷 孙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及标准切口Phaco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12例(312眼)随机分成两组。其中研究组(2.2 mm同轴微切口组)159例,对照组(3.0 mm标准切口组)15... 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及标准切口Phaco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12例(312眼)随机分成两组。其中研究组(2.2 mm同轴微切口组)159例,对照组(3.0 mm标准切口组)153例。记录两组术前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滞后性(corneal hysteretie,CH)、角膜阻力因数(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Goldmann相关眼压(goldmann correl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IOPg)、角膜补偿眼压(corneal compensated IOP,IOPcc)、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ndothelial cell count,ECC);术中数据包括累积能量复合参数(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手术时间。术后1 d、1周、2周、1个月复查,比较两组UCVA、BCVA、ECC、CCT、CH、IOPg、CRF和IOPcc。结果术后1 d两组CH、CRF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研究组CH、CRF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CH、CRF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周,两组CH、CRF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均为P>0.05);两组IOPg、IOPcc仍高于术前(均为P<0.05),而低于术后1周(均为P<0.05);两组CCT恢复至术前水平(均为P>0.05)。术后4周,两组CH、CRF、IOPg、IOPcc、CCT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均为P>0.05)。术前,两组CH、CRF与CCT存在正相关性(研究组:r1=0.43,r2=0.52,对照组:r1=0.56,r2=0.53;均为P<0.05)。术后1 d,两组CH与CCT均无相关性(r1=0.13,r2=0.10,均为P>0.05)。两组的CRF值与CCT在不同时相始终存在相关性(均为P<0.05)。两组间不同时相的CH与CRF均存在正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Phaco和标准切口Phaco均会改变角膜生物力学特征。同轴微切口Phaco比标准切口Phaco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特征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生物力学特征 超声乳化 同轴切口 眼反应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系统在白内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拥军 苏龙 +1 位作者 田芳 张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0-262,266,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2.2mm和3.0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下应用扭动超声模式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方法 9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分别在2.2mm和3.0mm手术切口下利用扭动超声模式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 目的对比研究2.2mm和3.0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下应用扭动超声模式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方法 9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分别在2.2mm和3.0mm手术切口下利用扭动超声模式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记录累积释放能量、灌注液使用量;术后随访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以及角膜曲率。结果所有手术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累积能量释放在2.2mm组分别为:Ⅱ级核3.73±0.53、Ⅲ级核7.47±2.03、Ⅳ级核17.77±2.40,在3.0mm组对应分别为4.13±0.42、8.72±1.52、21.21±3.35,2组中同级别核硬度组之间比较,累积能量释放2.2mm组均小于3.0m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灌注液使用量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率,术后1周和1个月时在2.2mm组分别为0.08±0.07、0.10±0.07,在3.0mm组分别为0.11±0.06、0.13±0.06,2.2mm组均小于3.0m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央角膜厚度增加量在术后第1天,2.2mm组为(61±42)μm,3.0mm组为(76±56)μm,2.2mm组小于3.0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术后1周和1个月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源性散光在术后1个月,2.2mm组为(0.27±0.10)D、3.0mm组为(0.55±0.33)D,2.2mm组小于3.0mm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LogMAR)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应用扭动超声模式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2.2mm手术切口较3.0mm手术切口组织损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 超声乳化白内障 扭动超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