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分段技术分析单根头发中42种精神活性物质 被引量:2
1
作者 纪佼佼 徐多麒 +2 位作者 向平 严慧 沈敏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单根头发微分段技术的LC-MS/MS分析方法,并对42种精神活性物质在0.4 mm头发节段中的检测进行验证。方法将每根头发剪成0.4 mm长的片段,超声提取,并在含二硫苏糖醇的提取液中浸泡。流动相A为含20 mmol/L乙酸铵、0.1%甲酸...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单根头发微分段技术的LC-MS/MS分析方法,并对42种精神活性物质在0.4 mm头发节段中的检测进行验证。方法将每根头发剪成0.4 mm长的片段,超声提取,并在含二硫苏糖醇的提取液中浸泡。流动相A为含20 mmol/L乙酸铵、0.1%甲酸、5%乙腈的水溶液,流动相B为乙腈,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单根头发中42种精神活性物质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检出限为0.2~10 pg/mm,最低定量限为0.5~20 pg/mm,日内、日间精密度为1.5%~12.7%,日内、日间准确度为86.5%~109.2%,提取回收率为68.1%~98.2%,基质效应为71.3%~111.7%。应用该方法对单次服用唑吡坦28 d的志愿者头发样本进行分析,5根头发中唑吡坦的检出位置位于近根端1.08~1.60 cm,浓度范围为0.62~20.5 pg/mm。结论单根毛发微分段分析技术可应用于药物辅助性犯罪案件的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毒物分析 精神活性物质 微分段 单根头发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唑吡坦 药物辅助性犯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信任网络综述 被引量:29
2
作者 诸葛程晨 王群 +1 位作者 刘家银 梁广俊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2-29,共18页
针对目前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问题,零信任网络给出了一种能够有效缓解传统网络安全威胁的架构及其设计与实现方法。零信任的核心思想是“永不信任,始终验证”,零信任网络是在传统网络架构中有效融入零信任机制的一种新型网络安全架构... 针对目前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问题,零信任网络给出了一种能够有效缓解传统网络安全威胁的架构及其设计与实现方法。零信任的核心思想是“永不信任,始终验证”,零信任网络是在传统网络架构中有效融入零信任机制的一种新型网络安全架构,将实现对网络中所有的对象进行验证,并授予其最小访问权限,同时对所有的访问行为进行持续、动态的评估决策。介绍了零信任网络的基本定义,指出了传统网络架构的不足之处,给出了零信任网络架构。重点从身份和访问管理、微分段以及软件定义边界等方面简述了零信任网络的关键技术,评价了各自的技术特点及应用场景。对目前零信任网络在大数据、云计算、5G和物联网等相关领域内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分析。对零信任网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信任网络 身份和访问管理 微分段 软件定义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云环境的软件定义访问控制框架 被引量:4
3
作者 魏伟 秦华 刘文懋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643-3648,共6页
以OpenStack Neutron项目为基础,针对云环境中安全边界的模糊化问题,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设计一套云环境访问控制框架。在云环境中引入虚拟化防火墙(VFW)并通过下发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在三层网关处实现南北向流量的访问控制,通过微分... 以OpenStack Neutron项目为基础,针对云环境中安全边界的模糊化问题,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设计一套云环境访问控制框架。在云环境中引入虚拟化防火墙(VFW)并通过下发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在三层网关处实现南北向流量的访问控制,通过微分段、服务链等技术对云环境中租户内部东西向流量进行访问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对比OpenStack原生解决方案,该框架可保持良好的系统性能,为云计算用户提供更完善更强大的安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安全 网络访问控制 防火墙即服务 微分段 软件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erobic biodegradation of di-n-butyl phthalate by Xiangjiang River sediment and microflora analysis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洪波 林峰 +4 位作者 胡培磊 金德才 任洪强 赵晶 邱冠周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6期948-953,共6页
Di-n-butyl phthalate (DBP),one of phthalate acid esters (PAEs),was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its biodegradation rate using Xiangjiang River sediment and find potential DBP degraders in the enrichment culture of the se... Di-n-butyl phthalate (DBP),one of phthalate acid esters (PAEs),was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its biodegradation rate using Xiangjiang River sediment and find potential DBP degraders in the enrichment culture of the sediment. The sediment sample was incubated with an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DBP of 100 mg/L for 5 d. The biodegradation rate of DBP was detected using HPLC and the degraded products were analyzed by GC/MS. Subsequently,the microbial diversity of the enrichment culture was analyz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almost 100% of DBP is degraded after merely 3 d,generating two main degraded products:mono-butyl phthalate (MBP) and 9-octadecenoic acid. After a six-month enrichment period under the pressure of DBP,the dominant family in the final enrichment culture is clustered with the Comamonas sp.,the remaining are affiliated with Sphingomonas sp.,Hydrogenophaga sp.,Rhizobium sp.,and Acidovorax sp. The results show the potential of these bacteria to be used in the bioremediation of DBP in th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REMEDIATION di-n-butyl phthalate SEDIMEN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microbial diver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