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信随访对初诊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自我效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马静 闵丽华 杨绍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2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讨微信随访对初诊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自我效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入住四川省人民医院首次诊断为妇科恶性肿瘤的住院患者102例,将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14年5月—2014年10月)和试验组(2014... 目的探讨微信随访对初诊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自我效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入住四川省人民医院首次诊断为妇科恶性肿瘤的住院患者102例,将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14年5月—2014年10月)和试验组(2014年11月—2015年5月)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妇科护理和每月一次出院后电话随访,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建立名为"馨予"的微信交流信息平台,接受为期6个月的微信随访,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指导、心理与情感支持等。分别于出院时和出院6个月后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及癌症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调查自我效能和生存质量。结果出院时,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GSE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GSES得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院时与出院6个月后GSE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出院6个月后GSES得分较出院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状况、恶心和呕吐、疼痛、疲劳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状况、恶心和呕吐、疼痛、疲劳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信随访开展延续护理,可提高初诊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自我效能,并提高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微信随访 自我效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负压治疗技术及微信随访在居家慢性伤口延续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2
作者 何其英 汤亚箐 刘晓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9-80,88,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伤口负压治疗技术联合微信随访应用于居家慢性伤口的效果。方法对居家慢性伤口患者21例共24处采用负压持续吸引治疗,并建立微信平台,由伤口专科护士给予居家指导。结果 20例23处慢性伤口完全愈合,治愈率为95.83%,平均愈合时... 目的探讨改良伤口负压治疗技术联合微信随访应用于居家慢性伤口的效果。方法对居家慢性伤口患者21例共24处采用负压持续吸引治疗,并建立微信平台,由伤口专科护士给予居家指导。结果 20例23处慢性伤口完全愈合,治愈率为95.83%,平均愈合时间(57.23±18.75)d;1例乳腺癌术后放射性损伤伴骨外露患者接受改良负压治疗技术后伤口肉芽新鲜,转烧伤整形科行皮瓣转移修复手术,皮瓣及植皮成活,创面完全治愈。结论改良后的伤口负压技术应用于居家慢性伤口患者,能有效营造有利于伤口愈合的环境,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伤口收缩及愈合;通过微信随访进行伤口负压治疗质量控制和居家指导,能缓解患者恐慌焦虑情绪,增加患者依从性,提高伤口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伤口 居家护理 改良负压治疗技术 微信随访 延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信打卡考勤随访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泽湘 李开容 +3 位作者 徐燕明 黄彬洋 刘晓瑞 刘浩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2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微信打卡考勤随访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出院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54例)在出院时行常规微信教育;观察组(54例)在常规微信教育基础上,参照职场打卡模式由患... 目的探讨微信打卡考勤随访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出院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54例)在出院时行常规微信教育;观察组(54例)在常规微信教育基础上,参照职场打卡模式由患者行抗凝药物服用回复,护士行跟踪服务。结果观察组抗凝治疗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微信打卡考勤随访可以提高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 抗凝治疗 微信打卡随访 服药依从性 并发症 延续护理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联合微信平台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戒烟中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9
4
作者 杨德湘 顾晨鹃 +3 位作者 倪磊 李宁 李庆云 周剑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微信平台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戒烟中的疗效评价。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间,通过前瞻性设计以及随机选择参与戒烟干预的COPD患者共146例,最终完成全部随访的患者共120例;根据随访方式分为非药物组(n=3...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微信平台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戒烟中的疗效评价。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间,通过前瞻性设计以及随机选择参与戒烟干预的COPD患者共146例,最终完成全部随访的患者共120例;根据随访方式分为非药物组(n=38)、单纯药物组(n=40)和药物联合微信组(n=42),3组患者均进行简短劝诫法干预,药物组给予酒石酸伐尼克兰治疗。分析尼古丁依赖性COPD戒烟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药物或非药物治疗的戒断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包括1、3和6个月的7 d时点戒烟率以及持续戒烟率。结果 7 d时点戒烟率比较,第1个月药物治疗组戒断率低于非药物治疗组(χ^2=7.255 9,P=0.023),而第3和第6个月选择药物戒烟的COPD患者戒断比例高于非药物治疗组(χ^2=15.283 7,P=0.000;χ^2=28.260 3,P=0.000);药物联合微信组患者与单纯药物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35 1,P=0.125;χ^2=0.204 6,P=0.892;χ^2=0.244 1,P=0.507)。药物治疗组第3和第6个月的持续戒烟率均高于非药物治疗组(χ^2=11.214 5,P=0.004;χ^2=13.278 9,P=0.001);药物联合微信组的第3个月持续戒烟率优于单纯药物组(χ^2=5.222 4,P=0.022),第6个月的持续戒烟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9 7,P=0.237)。结论对于尼古丁依赖性COPD患者药物辅助戒烟可显著提高戒断率,而微信平台随访和宣教可以有效督促戒烟过程,有助于提高药物依从性和戒断反应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戒烟 药物 微信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